冬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2021-01-09 重慶武隆婦聯

2019年12月22日,12時19分迎冬至。

冬至:迎福踐長

作者/宋英傑

出自《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冬至,不僅是最早被確立的節氣,最古老的節氣,也曾經是最隆重的節日,甚至「冬至大如年」。

什麼是冬至?

南北朝時期《三禮義宗》:「冬至中者,亦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冬至有三層含義,一是陰極之至,陰氣最盛的時候;二是陽氣始至,陽氣萌生的時候;三是日行南至,陽光直射點最南的時候。

在人們以陰氣和陽氣衡量氣候的古代,冬至被視為「陰極之至」,所以到了冬至,人們便生活在萬千禁忌之中。一個總的原則,是「不可動洩」。

人們安身靜體,「以養微陽」,呵護微弱的陽氣。

各種「工程」也都叫停了,冬至時「土事無作」,別動土,別弄「鑿地穿井」之類的事情,不要「發天地之藏」。萬物都在閉藏、休眠,大家相互之間最好能夠做到「靜而無擾」。

所以冬至時,「萬物閉藏,蟄蟲首穴,故曰德在室。」似乎冬至時節,好好在屋裡待著,便是一種美德。既是呵護自己,也是愛護「別人」。

「冬至前後……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似乎除了時光之外,一切都封凍了。

冬至是陰氣至盛、陽氣始生的日子。人與自然同稟一氣,一陽復始之時,人需要與這個氣候節點同步呼應,人體是小天地,需要順應大天地之陰陽流轉,不要耗損而要充注生命的能量。

從前進入冬至,人們開始數九。

一天天數著日子,可見是最難熬的日子。

從前,冬天可能是最能打磨人們心性的季節。農耕社會,春播、夏管、秋收,繁忙勞碌,人們往往無暇品味時光。只有冬季,是一段長而閒的時光。在寂寞的自處中,人們才有著一份氣定神閒的狀態。

畫九、數九,其實是冬日裡情趣盎然的休閒生活。

數九,主要有九九歌謠與九九消寒圖兩種。

至今仍在廣泛流傳的華北版本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人們最熟悉的寫九,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這九個字,每個字(繁體)都是九畫,每天寫一畫,寫完這句話,春天便來了。

還有一種九九消寒圖,是畫上一枝素梅,再畫出八十一個梅花瓣兒,每天用彩筆染一瓣梅花,都染完後,春天就來了。

元代詩人楊允孚的九九消寒詩:

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

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並且他特地加了一段註解: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塗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

冬至節氣的物語是: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什麼是「蚯蚓結」呢?古人認為,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進入冬至時節,陽氣微升,蚯蚓頭開始轉而向上。此時,蚯蚓身體形狀像打了結的繩子。二候糜角解,糜,俗稱四不像,即麋鹿。古人認為麋鹿屬陰,冬至一陽生,麋鹿角脫落,這是陽氣萌生,陰氣衰退的徵兆。三候水泉動,古人認為水陽升而動,冬至陽氣萌生,泉水開始上湧流動。這或許是在提醒人們,天寒地凍之時,千萬不要忽略陽氣的漸漸萌生。

冬至·詩詞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望雪

唐·李世民

凍雲宵遍嶺,素雪曉凝華。

入牖千重碎,迎風一半斜。

不妝空散粉,無樹獨飄花。

縈空慚夕照,破彩謝晨霞。

冬至

宋·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長相思·山一程(節選)

清·納蘭性德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冬至·民俗

如果兼顧各朝儀仗、各方習俗,「冬至大如年」可基本概括古人對於冬至節的重視程度。在講究陰陽的古代中國,冬至的至陰,意味著陽氣始生,是一件喜興事,是一個氣運之拐點。所謂「冬至大如年」,既是「官俗」,也是民俗。

祭祖

東漢崔寔[shí]的《四民月令》中即有「冬至,薦黍糕於祖禰」的記載。所以,冬至節民間要祭祀祖先,「列酒果祀先以告冬」。而皇帝要於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賀。

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亦稱為「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後便進入春天。

吃餃子

吃湯圓

「冬至餃子夏至面」,過去人家過冬至,飲食習俗多為吃餃子。每逢冬至,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湯圓,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藏冬冰

冰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保鮮,又可入藥。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同時藏入各種鮮果,春後取出,顏色宛若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南方沿海居民,也習慣在冬至後修窖藏冰,以便第二年打魚期間為魚保鮮。

每逢一個節氣,

最熱烈的話題往往是

「這個節氣吃什麼」,

冬至更不例外。

小雪臥羊、大雪臥豬之後,

冬至的吃,註定是豐盛的。

在寒冷的日子裡,

親朋圍坐在一起,

暖暖和和、熱熱鬧鬧地吃,

一個節氣,一個節慶!

來源:央視新聞

相關焦點

  • 今日冬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今日冬至。冬至,在二十四節氣中有著特殊地位,在官俗和民俗中也極被重視。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明日冬至,又是一年數九與寫九消寒的開始
    冬至後,日添一線。宋代《歲時廣記》當中記載,魏晉時期,宮廷當中測量日影,在冬至節氣之後每天加一條線。雖然不是在數九,但也是在數著日子當然,從這段話當中,我們除了看到是冬至節氣的第二天開始數九之外,還可以聽到一些弦外之音。作者用」鄙俗「、用」裡巷「這樣的稱謂,似乎無論是數九還是九九歌謠,只是粗鄙的風俗,並不入鴻儒們的法眼。第三種方式是」冬至逢壬數九「,也就是冬至起的第一個壬日開始數九。
  • 冬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微言夜讀 · 經典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12月21日18時02分我們迎來冬至節氣冬至·知道冬至大如年2020/12/21冬至又叫「冬節」是古人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人們最熟悉的寫九,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這九個字,每個字(繁體)都是九畫,每天寫一畫,寫完這句話,春天便來了。還有一種九九消寒圖,是畫上一枝素梅,再畫出八十一個梅花瓣,每天用彩筆染一瓣梅花,都染完後,春天就來了。藏冬冰冰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保鮮,又可入藥。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同時藏入各種鮮果,春後取出,顏色宛若剛從樹上摘下來一樣。
  • 布克·私議de節氣——冬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二十四節氣有四個重要的「節點」——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時光荏苒,我們來到「冬至」節氣。提到冬至,你會想到什麼?冬至掃墓?一盤餃子?一碗桂圓燒蛋?還是赤豆糯米飯?冬至,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日子。1節氣介紹每年公曆12月21日或22日進入冬至節氣。
  • 郎平向武漢捐呼吸機並配詩:「四海皆兄弟,珍重待春風!」
    呼吸機的外包裝上還印有兩句詩:四海皆兄弟,珍重待春風!這兩句詩都來自中國古典文藝作品,「四海皆兄弟」出自南宋詩人陳剛中《陽關詞》中「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珍重待春風」出自《九九消寒圖》,「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 郎平向武漢捐物資 配詩:四海皆兄弟 珍重待春風
    呼吸機的外包裝上還印有兩句詩:四海皆兄弟,珍重待春風!這兩句詩都來自中國古典文藝作品,「四海皆兄弟」出自南宋詩人陳剛中《陽關詞》中「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珍重待春風」出自《九九消寒圖》,「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中國女排官方微博@中國女排轉發了這條微博,並配文「在不同的戰線,我們一起加油!」
  • 冬至 || 寒梅吐蕊迎臘月,亭前垂柳待春風
    冬至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亦稱為冬節,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早在周代已有祭祀神靈的活動,以求其庇佑國泰民安。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或稱其「亞歲」,把它當做新年來慶賀。中國民間有冬至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它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剛好九九八十一划,因此叫做「九九消寒圖」。描完最後一筆,便是春回大地之時,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每年農曆冬至這天,餃子是北方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 冬至 古月照今塵
    2018年12月21日 戊戌年冬月十五 冬至夜今日冬至夜,一年之中黑夜最長的日子,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嘉興人吃桂圓煮雞蛋
  •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冬至,不僅是最早被確立的節氣,最古老的節氣,也曾經是最隆重的節日,甚至「冬至大如年」。什麼是冬至?南北朝時期《三禮義宗》:「冬至中者,亦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 今日冬至!數九第一天
    今日冬至!冬至,不僅是最早被確立的節氣,最古老的節氣,也曾經是最隆重的節日,甚至「冬至大如年」。「冬至到,吃水餃」我國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說的就是冬至這一天已經有「年」的氣氛,冬至的夜晚也是一年中最長的,民間還有冬至夜養生覺的說法,就是宜早睡晚起,飲食要好好進補。
  • 冬至經典古詩詞鑑賞一覽:冬至日圍爐話新年
    遙想千百年前,冬至作為一個節日是那麼的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闔家團聚、親朋互饋,忙碌了一年的先民們,從這天開始休養生息,並衍生出豐富的節日活動和民俗之樂,其傳統節日的地位,不亞於新年,應了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只是到了近現代,冬至的盛況才日漸式微,而長留在歷史的記憶裡。古人在冬至這天對一年的回首往顧,也常有懷舊情結。
  • 今日冬至:白晝最短,思念最長!
    分我們將迎來2020年最後一個節氣冬至山上白雪掛滿枝頭,鋪滿溝底,嶗山頓成童話世界。邢志峰 攝「日照數九冬至天,清霜風高未辭歲」冬至時,「冰益壯,地始坼」,天寒地凍自此「數(shǔ)九」,進入隆冬時節。北九水冬日風光。
  • 「同心戰疫」抗擊疫情公益歌曲展播|《逆行的人》《互道珍重待春風...
    《互道珍重待春風》這首作品,由國網濰坊供電公司光明樂隊創作,用特殊的方式向戰鬥在抗疫一線的工作者致敬,伴著春天的腳步,道一聲珍重。《互道珍重待春風》從前,你不會有這樣的執念成為最美逆行那幅畫面那時,車水馬龍,人好月圓一生會足夠,悠然沐浴溫暖而今,沒了往昔鬧哄的歡顏城市像被按下暫停按鍵這裡,車也很慢,人已不見一生成轉瞬,有遺憾在心間這個陰霾籠罩的冬天
  • 四海皆兄弟,珍重待春風!平凡的郎平做著偉大的事!
    「四海皆兄弟,珍重待春風!」這是郎平在捐獻武漢的呼吸機外包裝上寫的一句詩。四海皆兄弟,出自南宋詩人陳剛中《陽關詞》;珍重待春風出自《九九消寒圖》。國家有難!低調捐贈,深得人心!
  • 四時景丨節氣·香染冬至點墨梅
    每家每戶廚房中傳出的聲音交雜在一起,仿佛喊叫著同一句話——冬至到了!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被定下來的節氣。尋找這一天的方式非常清晰——一年之中日影最長的一天,便是冬至了。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但「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所以周代到漢武帝之前,便以這一天當做新年的第一天。即便在後世分開了冬至與新年,冬至的地位也沒有衰落,民間一直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今日冬至丨聽一曲《梅花酒》: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冬至作為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 冬至,思念長!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又被稱為「小年」, 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 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 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 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