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 | 從《紅樓夢》看古代反對浪費的政令法度

2020-12-18 澎湃新聞

核心提示:在反映當時貴族奢靡生活的同時,《紅樓夢》也間接揭示了明清反對浪費、崇尚節約的理念和社會治理措施,如節衣縮食、安排剩餘飯菜的去處等,這也和明清律例對服飾著裝、節約糧食、荒廢田地等行為的相應規定形成了呼應。

記者|薛應軍

責編|張晶晶

正文共3386個字,預計閱讀需10分鐘▼

《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尤氏在賈母處吃飯,結果端上來的不是賈母等人吃的紅稻米,而是下人的主食白粳米,賈母見此問:「你怎麼昏了?盛這個飯來給你奶奶?」鴛鴦等連忙解釋因旱澇不定等,現在不比往昔。賈母笑道:「這正是『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

這一問一笑頗有「學問」。賈母吃飯時,晚輩按照往年舊例,送來了雞髓筍、紅稻米粥、風醃果子狸等,她見了先問「都是些什麼?」又說「上幾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這些蠲了罷……如今比不得在先輻輳的時光了」。繼而「略嘗了兩點」,讓將粥送鳳姐,筍、果子狸送寶黛,肉送賈蘭,讓鴛鴦、銀蝶等同「主子一塊來吃,等你們離了我,再立規矩去」。

作為賈府的最高長輩,賈母秉承儒家節儉以「禮」的觀念,堅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教導兒孫晚輩及下人要崇尚勤儉節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尤其是賈府現在日子不比從前了。但正如脂硯齋所點評的那樣,「賈母已看破狐悲兔死,故不改已往,聊來自遣耳。」

賈母這種既反對奢侈浪費又以「禮」「壞規矩」的做法,在我國古代歷史中較常見。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柴勇研究發現,我國古代頒布的奢侈禁令汗牛充棟,但由於沒有與之配套的具體執行措施及相應的監督機制,有的奢侈禁令脫離實際等,其效果不彰。

黜奢崇儉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孔子說,「與其奢也,寧儉。」(《論語》)黜奢崇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紅樓夢》雖演繹了明清貴族奢靡的生活,但它仍有諸多反對浪費、崇尚節約的思想片段。

比如第四十回,賈母帶著劉姥姥逛大觀園,到林黛玉住的瀟湘館,看到窗紗顏色舊了,和王夫人說,這個窗紗新的好看,過後就「不翠了」。這個院子整體都是綠色,窗紗也是綠色,色彩上沒有對比,不能顯現年輕人的青春活力,提議用亮色物料把這個窗紗換一換。

賈母話剛說完,鳳姐接過話頭說,「昨兒我開庫房,看見大板箱裡還有好些匹銀紅蟬翼紗。」這些紗顏色鮮豔,花式多樣,質地輕軟。不料,賈母笑著向薛姨媽眾人道,「那個紗,比你們的年紀還大呢。怪不得他認作蟬翼紗,原也有些像……正經名字叫作『軟煙羅』。」

「你們」具體指誰?薛姨媽、王夫人、鳳姐、寶黛等均在場。薛姨媽聽完賈母的介紹笑著說:「別說鳳丫頭沒見,連我也沒聽見過。」若薛姨媽所言屬實,薛姨媽多少歲了?第四回說,王夫人薛姨媽姊妹「暮年相會」。

什麼是暮年?《辭源》解釋說,暮年即「晚年,老年」。晚年,《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人年老的時期」,《辭源》解釋為「年老之時」「末年」。老年,《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六七十歲以上的年紀」。

王夫人薛姨媽有沒有60歲?第二回說,王夫人「頭胎生的公子,名喚賈珠,十四歲進學,不到二十歲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四回說,賈珠雖亡,「倖存一子,取名賈蘭,今方五歲。」若以賈珠20歲時生下賈蘭,至少25年過去了。

但賈蘭是不是賈珠和李紈的第一個孩子?書中沒有交代,從「倖存一子」來看,或許不是。以王夫人生賈珠、賈元春、賈寶玉三個子女、孫子已經5歲來看,即使王夫人、薛姨媽沒有60歲,年齡至少已接近60歲。若以此來計算,軟煙羅紗在賈府已存放60年左右。

但也許薛姨媽說沒見過軟煙羅紗是自謙。賈母介紹軟煙羅紗系接鳳姐話而出,是指軟煙羅紗在倉庫存放的時間超過了鳳姐年齡。鳳姐多大?第二回說,賈璉「今已二十來往了」,娶鳳姐已兩年了。第二十七回說,鳳姐女兒巧兒已與丫鬟在園內玩耍。因此,鳳姐應在20歲左右,若以此計算,軟煙羅紗在賈府亦存放20餘年。可見,賈府是有黜奢崇儉之風的。

這種反對浪費、黜奢崇儉之風,在賈府老祖宗賈母這裡,除秉承儒家的「合乎禮儀」標準外,還融入了管子「儉則傷事,侈則傷貨」的理念,即過於節儉會妨礙生產,過於奢靡則會造成浪費財貨。比如,賈母對鳳姐說,「再找一找,只怕還有青的……白收著黴壞了。」

賈母的這種黜奢崇儉理念源自哪裡?除中華民族崇尚勤儉節約的傳統外,還有明清時期的政令法度。《大明律》「服舍違式」條規定,「凡官民房舍車服器物之類,各有等第。若違式僭用,有官者,杖一百,罷職不敘。無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長。工匠並笞五十。」

清沿明律,《大清律》增設條例規定:「庶民男女衣服,並不得僭用金繡,許用紵絲、綾羅、紬絹、素紗。婦人金首飾一件,金耳鐶一對,餘止。用銀翠,不得製造花樣金線妝飾。」「蚊帳窗紗,五品以上官員,可用刺繡紗羅,六品以下,許用素紗羅。庶民用紗絹。」

抑奢法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作為傳統農業國家,古代中國尤其重視民食安全,重農富民、節用積貯思想很受推崇,如墨子說,「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樂》)清人鄭梁在《儉論》中說:「孟子曰儉者不奪人。非謂儉而後可以不奪人,亦非謂不奪人故不得不儉也。」

節約糧食,《紅樓夢》中亦有體現。第四十回,賈母、劉姥姥等人於秋爽齋就餐,鳳姐、鴛鴦故意逗趣劉姥姥,惹得大家捧腹大笑。賈母看劉姥姥「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過來與他吃。「吃完,賈母等都往探春臥室說話。「這裡收拾過殘桌,又放了一桌。」

這一桌是李紈、鳳姐、鴛鴦吃飯。吃畢,鴛鴦問剩的飯菜哪去了?「婆子們說『都還沒散呢,在這裡等著一齊散與他們吃。』鴛鴦道:『他們吃不了這些,挑兩碗給二奶奶屋裡平丫頭送去。』鳳姐兒道:『他早吃了飯了,不用給他。』鴛鴦道:『他不吃了,餵你們的貓。』」

備受賈母信任、在賈府丫頭中地位很高的鴛鴦,為何如此安排剩餘飯菜的去處?賈母吃不完的飯菜留給子媳兒孫,子媳兒孫吃不完的飯菜留給丫頭、婆子,還吃不了的餵貓狗。這與賈母崇尚節儉有關,更與清代政令法制有關。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原副館長馮伯群研究發現,清代康熙、雍正、嘉慶、道光等皇帝均曾下令對各種花費嚴加限制,要求節儉,不許浪費。其中,雍正為節約糧食,專門為剩粥剩飯的處理和針對浪費糧食現象,先後下了兩道聖旨。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下旨:「諭膳房,凡粥飯及餚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即剩菜剩飯,不得隨意丟棄,人不能食,餵貓狗,貓狗不能食,曬乾用作禽、鳥的飼料,否則一經發現,必治罪。

三年後,雍正再發聖旨,強調「爾等太監煮飯時,將米少下,寧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餘剩拋棄溝中,不知愛惜。朕屢屢傳過,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爾總管等再行嚴傳各處首領、太監,見有米粟飯粒,即當撿起。如此,不但仰體朕惜福之意,即爾等亦免暴殄天物。應不時查拿,如有輕棄米谷者,無論首領、太監,重責四十大板。」既有號召,又講道理;既有具體辦法,又有懲治措施,雍正對節約糧食常抓不懈,並使其制度化、法律化。

在法律層面,清律延續唐律以來對「荒廢田地」行為治罪的規定。《大清律》「欺隱田糧」條規定,還鄉復業者「若多餘佔田而荒蕪者,三畝至十畝笞三十,每十畝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其田入官。若丁力多而舊田少者,告官,於附近荒田內驗力撥付耕種」。

務崇節儉,是我國古代反對浪費法治的典型特徵。如唐律第216條規定:「諸放散官物者,坐贓論。物在,還官;已散用者,勿徵(謂營造剩多,為物在。祀畢食迄,為散用)。」即祭祀、宴會使用物品,若用後剩餘太多,依照坐贓罪論處,若未使用,應將剩餘部分返還。若祭祀、宴會吃完用盡,無需徵還,稱為「祀畢食迄」,禁止奢華浪費,鼓勵物盡其用。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在反映當時貴族奢華浪費生活的同時,也間接揭示了中國古代反對浪費、厲行節約的理念和社會治理措施,如第五十五、五十六回,探春興利除弊,指出學堂吃點心買紙筆、小姐買頭油脂粉開支重疊,「從今兒起,把這一項蠲了。」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賈母、探春、黛玉等人雖看出賈府「出得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第六十二回)」,但以賈母、王夫人為首的「主事者」,一邊倡導黜奢崇儉,一邊又以禮儀為重肆意破壞規則、秩序,這使得節儉不力、法治不彰。

·END·

原標題:《法治文化 | 從《紅樓夢》看古代反對浪費的政令法度》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有度」——法度之國才是自由之國
    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稱「半部韓非子治天下」,這無疑體現出了法治的重大意義。在古代社會中,以法度治理國家的重要意義在於:讓臣民忠心於君主,通過法度來制約臣子的特權,維護君主的權威和統治的穩定。韓非的法度理念,否定了戰國以前「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貴族法權。其目的主要是不允許用法外的個人意志來處理政事,不允許用私心進行賞罰,只有推行強有力的法度,懲惡揚善才會有方向和標準,但這樣的思想在古代要真正地實現,確實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在法治的推行中,涉及兩個最關鍵環節:一是法的制定,二是法的執行。
  • 縱橫談|給食品浪費套上法治「緊箍」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一個時期以來我國餐飲浪費問題一直存在、並且時常反覆。有數據顯示,每年僅城市餐飲浪費就超過340億斤,這還不包括居民家庭飲食中的食物浪費。除了消費環節的浪費,我國糧食損失浪費還存在於生產、儲存、加工等環節,每年損失量達700億斤以上。為了到達餐桌,每一粒米都歷經艱辛。
  • 創新法治文化建設新思路 巨野縣打造特色法治文化景觀帶
    「七五」普法期間,巨野縣把法治文化建設融入城市整體戰略規劃,以綱領性的文件引領法治發展之路,依託洙水河自然環境優勢,總投資達1200餘萬元,傾力打造集法治、文化、教育、旅遊、實踐於一體的特色法治文化景觀帶。
  • 法尚公平:中國古代的法治追求
    法字從「水」,象徵法的公平,所謂法平如水,這是對法的期望和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古代官吏司法自律的標準。西漢桓譚便提出「治獄如水」,以示公平執法。法字從「廌」,從「去」,則又顯示了法的正直與正義。可見從中國的古字源上已經表現出了法所具有的公平與正義的內涵。在古文獻中常以刑罰得中、中罰來表示執法的公平、公正。《中庸》對「中」的解釋即「不偏謂之中」。
  • 以法立行:中國探索珍惜糧食、反對浪費長遠之道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以法立行:中國探索珍惜糧食、反對浪費長遠之道新華社記者 任沁沁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期啟動為期一個多月的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專題調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長效機制,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物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以法治方式對浪費問題進行綜合治理。
  • 首屆「金色西海·魅力博湖」法治文化書法大賽
    書法大賽徵稿啟事 為展示新疆博湖縣西域風情、中國西海博斯騰湖秀美景色、以及博湖縣爭創國家級法治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關於依法治國的論述,突出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舉辦「金色西海·魅力博湖」全國法治文化書法大賽。
  • 全面把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
    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深刻內涵,是我們更好踐行勤儉節約新風尚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古代文人崇尚節儉,民間百姓也把節儉看作是持家有道的生活智慧,諸如「一日省一點,十年買片田」,「一年爛粥爛飯換頭牛,三年爛粥爛飯起幢樓」等俗語廣泛流傳,講的是通過有規劃、有節制地使用物品,不但可以避免匱乏,而且會積少成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反映出外在「節用」和內在「節慾」的辯證統一。
  • 河東:法治思想的濫觴
    法治即依法治理,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和方略的實施。在現代社會,法治是一種政治法律制度,也是一種治理方式。法治社會,是法治理念在全社會得到公認並得以實行的一種社會狀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法治思想。「古中國」堯舜禹時期,已經出現「罪」、「刑」、「罰」、「法度」等法治概念,孕育形成中華法治的文化基因。
  • 反食品浪費納入法治軌道意義重大
    12月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為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建章立制。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主動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規格選擇,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並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等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文明用餐,杜絕浪費」……在各地餐館、食堂等場所,隨處可見這樣的提示語。
  • 讓「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在校園蔚然成風
    讓「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在校園蔚然成風 2020-09-29 15: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江蘇省中小學「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工作實施方案》出臺
    、反對浪費、崇尚勞動的新風尚,特制定本實施方案。充分利用「陽光食堂」監管服務平臺,把落實餐飲節約各項措施貫穿學校食堂管理的各環節,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浪費。教育廣大師生在家庭中傳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帶動督促每名家庭成員樹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理念,自覺養成艱苦樸素習慣;在社會上、校園內倡導健康、文明、節儉的餐飲消費方式,適量點餐、文明用餐,自覺踐行「光碟行動」。
  • 【地評線】京彩好評:反食品浪費納入法治軌道意義重大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不僅有利於遏制餐飲浪費行為,也具有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提升社會道德水平的作用。反食品浪費納入法治軌道值得期待,有望進一步強化全民珍惜糧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觀念,在全社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12月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為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建章立制。
  • 首批「佛山市法治文化示範基地」縱覽
    其中,佛山警察歷史博物館、佛山監獄法治文化廣場、佛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禪城區兆祥法治文化公園、禪城供電局、南海區裡水法治文化公園、南海區樵園公園法治文化基地、順德區大良街道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高明區西江畫廊法治文化公園、三水區法治文化苑10個法治文化宣傳陣地,被授予「佛山市法治文化示範基地」稱號。
  • 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紅樓夢》跨文化研究研討會」
    中國網12月10日訊 2020年12月6日,「《紅樓夢》跨文化研究研討會」在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會議室成功舉辦。研討會由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北京曹雪芹學會《紅樓夢》研學基地承辦,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協辦,中國紅樓夢學會提供學術支持。
  • 溫州市餐飲企業成立反對餐飲浪費聯盟
    溫州市餐飲企業成立反對餐飲浪費聯盟 2020/09/17 07:57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單暉 瀏覽:1846
  • 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建立長效機制, 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廣大幹部群眾表示,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有力整治舉措使餐飲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全黨全社會厲行節約的良好風尚正在形成。
  • ​思不易儉養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共建「節約長沙」主題...
    ​思不易儉養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共建「節約長沙」主題閱讀活動總結儀式在長沙圖書館舉行 2020-12-21 15: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樓夢》裡的中原文化元素
    《紅樓夢》問世以來,讀者無數,影響深遠,愛好者從各個方面去研究,形成了日益廣大的顯學「紅學」及其隊伍。《紅樓夢》的作者、版本、原型、藝術、方言等都成為「紅學」領域的研究方向。但從地域文化角度來觀察研究《紅樓夢》的尚不多見。
  • 滄州市第十中學開展「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主題教育活動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拒絕舌尖上的浪費」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教育提高我校全體師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認識,
  • 《徘徊》:氣象萬千、法度森嚴的先秦史文化讀本
    考古是我們認識遠古最直接也最準確的手段,一次次重大的考古發掘,重新豐富了古代青銅文明的版圖。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證明了最早中國的堯都所在,浙江良渚遺址則顯示了古代玉器文化的盛行,但是甲骨文發展成熟,青銅時代進入鼎盛,則是到了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