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記憶:黃恕上疏建陵園祭關羽

2020-12-15 華凱文萃

周天

引言:關羽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墓宋代以前叫"大王冢",明成化三年(1467), 知縣黃恕上疏朝廷建廟,大興土木形成陵園格局, 更名關陵。之後,每年春秋二祭,以致演進為現在一年一度的關公文化節。本文將帶您走進關陵,說說古往今來春秋祭關羽的故事。

關陵全景

當陽關陵,是關羽墓所在地。《三國志》載:孫權斬羽後,「以諸侯禮葬其屍骸」於漳鄉(今關陵),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當陽關陵與山西運城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並稱中國三大關廟。

黃恕上疏 皇帝恩準

關羽墳又叫大王冢,三國時期,孫權雖然以諸侯之禮安葬了關羽的無頭肉身,但沒有修建祠堂。相傳關羽的英靈常常在當地顯聖,保護老百姓,老百姓感其恩德,經常前來墳前燒紙進香,日後「鄉人墓祭,歲以為常」,這是民間祭祀的開始。

關羽陵寢。王奧攝

直到北宋宋太祖開寶元年(968),朝廷「詔置守冢三戶」。北宋徽宗崇寧年間,追封關羽為忠惠公。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始封關羽為武安王。大王冢始稱武安王墓。南宋宋高宗建炎年間,加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襄陽太守王銖在義勇武安王墓前興建了一座祭祀的亭子,並「環以峘牆,樹以松柏」。

關陵神道上的牌坊。王奧攝。

又過了87年,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玉泉寺方丈慧珍法師在重修玉泉寺大雄寶殿的同時,興建了大王冢祠堂,修建了墓門、墓道、重作祠門,「剪其荊榛」,培高了關羽的土墳,並「命僧看管,四時修護」。明代宗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墳前增建了一座祭拜建築,叫「義勇武安王祠堂」。

關陵神道石碑亭。王奧攝

又過了292年,明代憲宗成化三年(1467),當陽縣僉事沈慶與縣令黃恕商量,準備擴建「關墓祠」,將祠堂擴建為陵園。黃恕認為,這事情一定要得到皇上的認可,於是,向皇上起草了一份公文。

關陵大門。王奧攝

公文大意是:武聖關羽,號為夫子,生立大節,與天地以並傳;歿為神明,亙古今而不朽。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追封為「忠惠公」。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敕加為「義勇武安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壯謬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晉升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敕建關廟於順天府(北京)正陽門雍城內,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賜廟額曰「忠武」。 明神宗萬曆十八年(1590),朝廷始為關羽加封帝號。萬曆四十二年(1614)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且遣官奉九旒珍珠冠,玉帶,四蟠龍袍和黃牌各一件,供奉於正陽門關廟,萬眾歡呼,四海景仰。關夫子封號倍加尊顯,祠廟遍布天下。當陽之金家灣,乃關夫子盡命之鄉,藏血之地,神明所在,萬古傳揚!懇請皇上恩準,於金家灣興建陵園,每年舉行祭禮。

同治皇帝御書「威震華夏」匾。王奧攝

黃恕的上疏,得到了皇上的恩準,第一,擴建關墓祠,改祠為陵; 第二,關陵例同文廟,每年春秋二祭。

春秋二祭 由此開端

關羽葬地由祠改陵,一步登天,民間祠廟一下子升格為皇家陵園,成為轟動朝野的一件大事。官員捐俸,百姓捐資,紅牆黃瓦,大門帽釘九排,很快修成了一座簡易關陵,其規模「凡曰殿者三,曰門者二,曰堂曰祭臺者各一」。每年春秋二祭,由此開端。

關公文化節。

每年春季祭祀定在五月十三日,相傳這一天是關老爺的磨刀日。每年秋季祭祀定在九月二十三日,相傳這一天是關老爺的成道日。所謂成道,即關羽陰魂正式成為佛門伽藍神的日期。隋朝國師智者大師當年在當陽興建大廟,相傳關羽父子英魂幫了大忙,並皈依佛門,成為了護法神。

關陵廟會。王奧攝

春秋二祭儀式相當隆重,關氏後裔,當地主要官員一起參與,祭品也相當講究,在正殿神位前、寢殿、啟聖公祠等處,都要擺等級不同的祭品,僅神位祭品就有如下多種:鹿1隻、兔1隻、豬1頭、羊1隻、蒿魚1條、肥肉3斤、四色祭米4盤、黑白餅各兩盤、雜糧各兩盤 、飯餅各兩盤、榛子慄子各1盤、芡米菱米各1盤、時果4盤、鮮菜4盤、佐料5兩、香油兩斤、鹽1斤、大燭5對、細香1斤、帛1段、黃蠟3兩、松香半斤、麻糝1斤、祭酒兩瓶、韮青芹筍4盤、宰豬羊蒸煮用柴4擔。

祭品。

黃恕上疏之後,關羽墳修成了一座簡易陵園,而大規模的關陵群體建築,則落成於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廟宇建築為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陵冢為一圓形封土堆,高7米,圍70餘米,石牆、石欄環抱。中軸線上依次為神道碎亭、「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軸線兩旁有華表、鐘樓、碑廊齋堂、來止軒、聖像亭、伯子祠、啟聖宮、佛堂、春秋閣等。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紅牆黃瓦宮牆。

祭品。

關廟的祭祀活動自明嘉靖年間即制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遇關帝生辰用「大牢禮」祭祀,由主祭官朗誦祝文,行三跪九叩首禮。《清史稿》載:清雍正十一年(1733),「增當陽(關陵)博一人,奉冢祀」。「博」,即五經博士,為政管官員,正八品。關陵內設博士署,五經博上由關羽家族人公舉,經官方認可。關陵最早一任博士為關羽52代孫關朝臺,於雍正十一年就任;最後一任博士,系關羽6l代孫關成璽,於民國十六年(1927)就任。

關陵廟會。牛運洪攝

在清代,關陵春祭由宜昌鎮軍主祭,秋祭則由荊門直隸州官負前來主祭,由當陽縣令和博士安排接待,僧人參與祀典儀式。

清順治九年(1652)加封為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稱曰「夫子」。 清雍正三年(1725)追封關羽曾祖為「光昭公」,祖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 道光十年(1830),疊加關羽封號為「忠義神武仁勇靈佑威顯關聖大帝」。

關陵廟會。牛運洪攝

清道光十一年(1831),朝廷錄關羽後裔之居山西解州者為關帝廟博士世襲。緊接著又由禮部議奏,準於洛陽、當陽各同設博士一員世襲,關廟中各建博士院。自此中國三大關廟即解州關帝廟,洛陽關林和當陽關陵同有三博士,博士可參與州縣議政,並負責管理廟務和接待前來祭祀的官員。

關陵廟會。牛運洪攝

祀典綿延 列入「非遺」

辛亥革命後,由於國內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關陵廟曾一度荒廢,春秋二祭也因此中斷。民國二十五年 (1936),當陽縣長熊明春籌集資金,對關陵進行了一次重修,一些民間組織,在關陵搞了幾次小型祭祀,當陽農民中的抗日積極分子,加入漢流西陵山王泉山的組織,高舉關公義字大旗,抗擊日軍,其中最重要的儀程,就是祭拜祖師爺關公。祭拜時,往往得到廟內僧眾的幫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將關陵廟作為文物古蹟予以保護,多次維修。

關陵廟會。

1991年,關陵恢復了廟舍,重新鍛造的關公紫銅像運回當陽,關陵舉辦了盛大的「關公銅像揭幕儀式」。1992年5月24日,關陵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首屆廟會。

關陵廟會。

從1994年開始,關陵文管所把祭祀活動納入廟會主題活動,這項活動也叫秋祭大典,時間在每年九十月間。儀式仿照古代太牢禮,但與明清時代比,規模更為宏大,活動中的文藝表演和嘉賓互動也是古代祭祀中沒有的。參與人員除了政府官員、海外賓客、關氏後裔、文化學者、學校師生,玉泉寺部分法師也參與其中,在正殿組織誦經活動。至2020年止,關陵秋祭大典已舉辦了30屆,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國家已將這項活動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玉泉寺及關陵也被命名為宜昌十大文化符號之一。

關陵廟會。牛運洪攝

歡迎關注「華凱文萃」,更多歷史人文與您分享!

相關焦點

  • 當陽非遺風採---當陽關陵廟會
    關陵廟會是以祭祀關羽為主要內容的大型民俗活動,在當陽關陵舉辦。當地民眾,沮漳河流域、外省市及臺港海外等地多有關公信眾來趕廟會。關陵位於當陽市區西五裡,今屬玉泉辦事處雄風村,佔地130畝,現有建築1萬平方米。 關陵廟會由祭祀關羽引發而來。當陽古屬楚國,境內有長坂坡、當陽橋、麥城、昭丘等古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其民喜巫鬼,尚淫祀。」
  • 香港北角關聖帝君慈善基金會當陽關陵謁祖進香
    關陵廟[湖北當陽關陵]開放分類:廟宇關陵廟,原稱「大王冢」,位於湖北當陽城區西北3公裡處,坐西朝東,面臨沮水,和景山遙遙相望。與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並稱中國三大關廟,已有1700餘年歷史。關陵是為紀念三國蜀將關羽而建。建築特色廟宇座西向東,佔地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845平方米,陵區分為五院四殿,護以內外宮牆。
  • 湖北當陽關陵
    史載,當陽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三國志》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孫權於臨沮夾石(今遠安縣回馬坡)擒關羽,斬關羽,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於當陽西北。故當地民間流傳有「頭枕洛陽,身困當陽」之說。關陵墓建於東漢末年,稱「漢義勇武安王祠」。關陵,開始是座土冢。
  • 每日一景 | 走進當陽關陵風景區
    關陵是為紀念三國蜀將關羽而建,乃關羽之陵寢,2006年05月25日,關陵作為三國時期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靈秀湖北」十大旅遊名片之一。史載,陽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三國志》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孫權於臨沮夾石(今遠安縣回馬坡)擒關羽,斬關羽,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於當陽西北。
  • 當陽懷古行
    在參觀、訪談荊州、熊家冢、宜昌等地後,還專門安排一天時間考察了當陽的「古三國文化」。    湖北當陽曾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古蹟甚多。趙子龍單騎救阿鬥的長坂坡;張飛橫矛躍馬、喝退曹兵的當陽橋;關羽敗走麥城、被害斬首的羅漢峪;關公英靈顯聖、「以圖復生」的玉泉寺;還有孫權以諸侯之禮厚葬關羽屍身的關陵……。
  • 當陽關陵,關雲長的安臥之地
    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死後,其魂不肯離去,在當陽玉泉山顯聖,大呼「還我頭來!」玉泉寺僧人出面點化他:你要人家還你頭,可你斬的顏良、誅的文丑又找誰還頭?你過五關斬的六將,又找誰還頭?關雲長頓悟,從此魂歸山西老家解州。故此民間流傳著關羽「頭枕洛陽,身困當陽,魂歸故鄉」之說。
  • 最寂寞的三國古城---當陽
    當陽關陵佔地面積九千餘平方米,陵園山門為神道碑亭,過碑亭,沿著中軸線,兩旁排列著「漢室忠良」石牌坊、華表、鼓樓、鐘樓、三園門、馬殿、拜殿、大殿、寢殿、佛堂、春秋閣等。寢殿後陵墓高七米,周長六十餘米,墓頂古木參天,綠茵蔽日。廟內,獨龍戲水,坐龍戲珠,千姿百態,尋幽探勝者絡繹不絕。陵區四周則環以帝陵式紅牆黃瓦宮牆。
  • 湖北當陽關羽墓出現盜洞,有人鑽進去,看到一口用鐵鏈吊著的棺材
    比較有名的,一是湖北當陽關羽墓(關陵),一是河南洛陽關羽墓(關林),一是四川成都關羽墓,一是山西解州關羽墓。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墓,這就得慢慢說了!關羽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大神「關公」,他的五官相貌非同尋常,長一臉漂亮的鬍鬚,諸葛亮稱他為「美髯公」。相貌不凡的關羽,還特別堅強。
  • 湖北當陽關羽墓出現盜洞,有人鑽進去,看見一口用鐵鏈吊著的棺材
    比較有名的,一是湖北當陽關羽墓(關陵),一是河南洛陽關羽墓(關林),一是四川成都關羽墓,一是山西解州關羽墓。 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墓,這就得慢慢說了! 關羽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大神「關公」,他的五官相貌非同尋常,長一臉漂亮的鬍鬚,諸葛亮稱他為「美髯公」。 相貌不凡的關羽,還特別堅強。
  • 當陽無處不「三國」
    這從羅貫中一部120回的《三國演義》中有16回52次描寫當陽,詩詞歌賦198首中竟有10首吟贊當陽可知。  當陽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又是「武聖」關羽的葬身之地。可謂「當陽無處不三國,關公勝跡遍當陽」,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張翼德吼斷壩陵橋,糜夫人香銷娘娘井,曹操觀戰的錦屏山,關雲長引恨古麥城、玉泉山顯聖等傳說故事,都發生在當陽。
  • 關羽墓被挖開,發現鐵鏈鎖著5把方天畫戟!專家:傳說是真的!
    彼時的荊州由吳魏蜀三家割據,各部人馬近在咫尺,稍有差池即為人所圖,故而蜀漢可鎮守荊州的人選唯有虎將關羽。此後8年,荊州無恙。東吳選擇避關羽之鋒芒,甚至為了拉攏提出聯姻,而曹操也一度畏關羽之勢,想要遷都遠離。無形之間,關羽儼然已是魏吳的心腹大患,巧妙的是,此二者正是由此達成默契,定下合力誅除關羽之計。為了讓東吳策應夾擊關羽,曹操甚至以江南之地相許,終於說服孫權出手。
  • 當陽記憶:四省兵進當陽剿白蓮教
    周新仕攝引言:清嘉慶元年(1796)至九年(1804)的白蓮教起義,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很有影響的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武裝鬥爭。這次農民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迫使其統治逐漸走向衰落。在整個白蓮教起義的初期,當陽白蓮教起義起到了重要作用,守城5個月,牽制了四省兵力。本文將為您講述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 關羽是怎麼死的(圖)
    水淹七軍之後,曹操約孫權夾擊關羽,起初孫權沒有馬上答應,相反是派使者去關羽那裡和親,迎娶關羽的女兒,關羽大怒,辱罵其使,孫權聞之,更加大怒,派呂蒙偷襲荊州。  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不費吹灰之力就遂次第攻陷荊州各郡。
  • 關羽的封賜與神廟
    關羽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被吳將潘璋斬於臨沮後,三百七十多年姓字不彰。在《世說新語》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野史雜記中,記載故事最多的三國人物是曹操,諸葛亮等,基本上沒提到關羽。梁以後,關羽顯靈的傳說開始由荊州等地逐漸向全國擴散。梁末有「陸法和假神以虜任約,梁宣帝諮神以拒王琳」的傳說。
  • 文化佃莊——武帝關羽墓篇
    後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關羽去世後,被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史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大意失荊州,退守麥城,在當陽西北被吳兵伏獲遇害。
  • 千年來,關羽一直是忠孝節義的化身,可他的墓到底在哪呢?
    關羽墓在哪裡 歷史上關羽的陵墓是否被盜過? 關羽的墓在哪?這個答案不難找到。只是,關羽不同於他人,當年他被孫權手下俘獲後,被孫權斬首,首級被送到了曹操那。
  • 關羽墓驚現盜洞,有人鑽進去發現了鐵鏈吊的棺材
    期間關羽被曹操給活捉了,曹操愛才,讓他做了偏將軍,並給予特別的禮遇。關羽當然也夠意思,知恩圖報,將袁紹大將顏良的頭提給了曹操,化解了袁軍的白馬之圍。此役後,曹操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曹操希望關羽能留下來,但關羽心裡想著的仍是大哥劉備,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就是關羽。關羽離開曹營、投奔大哥時,把曹操給的所有賞賜品全都留了下來。
  • 當陽記憶:抗日名將張自忠駐兵當陽、戰死宜城,毛澤東親題輓詞
    張智明攝引言:抗日名將張自忠曾駐兵當陽。1940年5月棗宜會戰爆發後,張自忠親率第33集團軍東渡襄河與日軍作戰,不幸陷入重圍壯烈殉國。張自忠是中國抗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50餘國戰死沙場的最高將領。本文為您講述是棗宜會戰前夜,張自忠駐兵當陽的傳奇故事。
  • 襄樊之戰關羽兵敗身死,他被埋葬在哪裡?現在的墓址在何處?
    說起關羽,大家肯定是非常熟悉,他為人忠義,一心一意匡扶漢室,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在歷史上,關羽是因為東吳的偷襲才最終敗北,遭到呂蒙的誅殺,那麼關羽死後,他被埋葬在了什麼地方呢?關羽墓究竟在哪裡?關羽關羽一生,戰功彪炳,軍事能力超強,深受劉備的信任與重視。當劉備率領大軍攻益州、戰漢中時,他是放心的把荊州交給了關羽打理,而且給了關羽假節鉞之權,意思就是說關羽可以全權掌控荊州的軍政大權,生殺予奪,不用提前請示劉備,某種程度上來講,關羽當時完全算得上是一方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