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裕
引言:關羽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墓宋代以前叫"大王冢",明成化三年(1467), 知縣黃恕上疏朝廷建廟,大興土木形成陵園格局, 更名關陵。之後,每年春秋二祭,以致演進為現在一年一度的關公文化節。本文將帶您走進關陵,說說古往今來春秋祭關羽的故事。
當陽關陵,是關羽墓所在地。《三國志》載:孫權斬羽後,「以諸侯禮葬其屍骸」於漳鄉(今關陵),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當陽關陵與山西運城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並稱中國三大關廟。
黃恕上疏 皇帝恩準
關羽墳又叫大王冢,三國時期,孫權雖然以諸侯之禮安葬了關羽的無頭肉身,但沒有修建祠堂。相傳關羽的英靈常常在當地顯聖,保護老百姓,老百姓感其恩德,經常前來墳前燒紙進香,日後「鄉人墓祭,歲以為常」,這是民間祭祀的開始。
公
直到北宋宋太祖開寶元年(968),朝廷「詔置守冢三戶」。北宋徽宗崇寧年間,追封關羽為忠惠公。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始封關羽為武安王。大王冢始稱武安王墓。南宋宋高宗建炎年間,加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襄陽太守王銖在義勇武安王墓前興建了一座祭祀的亭子,並「環以峘牆,樹以松柏」。
又過了87年,即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玉泉寺方丈慧珍法師在重修玉泉寺大雄寶殿的同時,興建了大王冢祠堂,修建了墓門、墓道、重作祠門,「剪其荊榛」,培高了關羽的土墳,並「命僧看管,四時修護」。明代宗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墳前增建了一座祭拜建築,叫「義勇武安王祠堂」。
又過了292年,明代憲宗成化三年(1467),當陽縣僉事沈慶與縣令黃恕商量,準備擴建「關墓祠」,將祠堂擴建為陵園。黃恕認為,這事情一定要得到皇上的認可,於是,向皇上起草了一份公文。
公文大意是:武聖關羽,號為夫子,生立大節,與天地以並傳;歿為神明,亙古今而不朽。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追封為「忠惠公」。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敕加為「義勇武安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壯謬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晉升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敕建關廟於順天府(北京)正陽門雍城內,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賜廟額曰「忠武」。 明神宗萬曆十八年(1590),朝廷始為關羽加封帝號。萬曆四十二年(1614)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且遣官奉九旒珍珠冠,玉帶,四蟠龍袍和黃牌各一件,供奉於正陽門關廟,萬眾歡呼,四海景仰。關夫子封號倍加尊顯,祠廟遍布天下。當陽之金家灣,乃關夫子盡命之鄉,藏血之地,神明所在,萬古傳揚!懇請皇上恩準,於金家灣興建陵園,每年舉行祭禮。
黃恕的上疏,得到了皇上的恩準,第一,擴建關墓祠,改祠為陵; 第二,關陵例同文廟,每年春秋二祭。
春秋二祭 由此開端
關羽葬地由祠改陵,一步登天,民間祠廟一下子升格為皇家陵園,成為轟動朝野的一件大事。官員捐俸,百姓捐資,紅牆黃瓦,大門帽釘九排,很快修成了一座簡易關陵,其規模「凡曰殿者三,曰門者二,曰堂曰祭臺者各一」。每年春秋二祭,由此開端。
每年春季祭祀定在五月十三日,相傳這一天是關老爺的磨刀日。每年秋季祭祀定在九月二十三日,相傳這一天是關老爺的成道日。所謂成道,即關羽陰魂正式成為佛門伽藍神的日期。隋朝國師智者大師當年在當陽興建大廟,相傳關羽父子英魂幫了大忙,並皈依佛門,成為了護法神。
春秋二祭儀式相當隆重,關氏後裔,當地主要官員一起參與,祭品也相當講究,在正殿神位前、寢殿、啟聖公祠等處,都要擺等級不同的祭品,僅神位祭品就有如下多種:鹿1隻、兔1隻、豬1頭、羊1隻、蒿魚1條、肥肉3斤、四色祭米4盤、黑白餅各兩盤、雜糧各兩盤 、飯餅各兩盤、榛子慄子各1盤、芡米菱米各1盤、時果4盤、鮮菜4盤、佐料5兩、香油兩斤、鹽1斤、大燭5對、細香1斤、帛1段、黃蠟3兩、松香半斤、麻糝1斤、祭酒兩瓶、韮青芹筍4盤、宰豬羊蒸煮用柴4擔。
黃恕上疏之後,關羽墳修成了一座簡易陵園,而大規模的關陵群體建築,則落成於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廟宇建築為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陵冢為一圓形封土堆,高7米,圍70餘米,石牆、石欄環抱。中軸線上依次為神道碎亭、「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軸線兩旁有華表、鐘樓、碑廊齋堂、來止軒、聖像亭、伯子祠、啟聖宮、佛堂、春秋閣等。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紅牆黃瓦宮牆。
關廟的祭祀活動自明嘉靖年間即制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遇關帝生辰用「大牢禮」祭祀,由主祭官朗誦祝文,行三跪九叩首禮。《清史稿》載:清雍正十一年(1733),「增當陽(關陵)博一人,奉冢祀」。「博」,即五經博士,為政管官員,正八品。關陵內設博士署,五經博上由關羽家族人公舉,經官方認可。關陵最早一任博士為關羽52代孫關朝臺,於雍正十一年就任;最後一任博士,系關羽6l代孫關成璽,於民國十六年(1927)就任。
在清代,關陵春祭由宜昌鎮軍主祭,秋祭則由荊門直隸州官負前來主祭,由當陽縣令和博士安排接待,僧人參與祀典儀式。
清順治九年(1652)加封為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稱曰「夫子」。 清雍正三年(1725)追封關羽曾祖為「光昭公」,祖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 道光十年(1830),疊加關羽封號為「忠義神武仁勇靈佑威顯關聖大帝」。
清道光十一年(1831),朝廷錄關羽後裔之居山西解州者為關帝廟博士世襲。緊接著又由禮部議奏,準於洛陽、當陽各同設博士一員世襲,關廟中各建博士院。自此中國三大關廟即解州關帝廟,洛陽關林和當陽關陵同有三博士,博士可參與州縣議政,並負責管理廟務和接待前來祭祀的官員。
祀典綿延 列入「非遺」
辛亥革命後,由於國內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關陵廟曾一度荒廢,春秋二祭也因此中斷。民國二十五年 (1936),當陽縣長熊明春籌集資金,對關陵進行了一次重修,一些民間組織,在關陵搞了幾次小型祭祀,當陽農民中的抗日積極分子,加入漢流西陵山王泉山的組織,高舉關公義字大旗,抗擊日軍,其中最重要的儀程,就是祭拜祖師爺關公。祭拜時,往往得到廟內僧眾的幫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將關陵廟作為文物古蹟予以保護,多次維修。
1991年,關陵恢復了廟舍,重新鍛造的關公紫銅像運回當陽,關陵舉辦了盛大的「關公銅像揭幕儀式」。1992年5月24日,關陵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首屆廟會。
從1994年開始,關陵文管所把祭祀活動納入廟會主題活動,這項活動也叫秋祭大典,時間在每年九十月間。儀式仿照古代太牢禮,但與明清時代比,規模更為宏大,活動中的文藝表演和嘉賓互動也是古代祭祀中沒有的。參與人員除了政府官員、海外賓客、關氏後裔、文化學者、學校師生,玉泉寺部分法師也參與其中,在正殿組織誦經活動。至2020年止,關陵秋祭大典已舉辦了30屆,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國家已將這項活動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玉泉寺及關陵也被命名為宜昌十大文化符號之一。
歡迎關注「華凱文萃」,更多歷史人文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