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軍
引言:清嘉慶元年(1796)至九年(1804)的白蓮教起義,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很有影響的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武裝鬥爭。這次農民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迫使其統治逐漸走向衰落。在整個白蓮教起義的初期,當陽白蓮教起義起到了重要作用,守城5個月,牽制了四省兵力。本文將為您講述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白蓮教起義的主要原因是乾隆後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富商手中;又人口迅速增長,耕地不足,價格猛漲,致使饑民大量出現。加之封建統治階級生活奢侈,貪官汙吏橫行,人們不滿和反抗情緒與日俱增。這時,白蓮教的宣傳正好切合了饑民生活的現實需要。當時官府官員彭延慶寫了一部《當陽避難記》,歷歷在目地展現了這段血雨腥風的往事。
教民舉義旗 州官嚇破膽
白蓮教崇奉「無生老母」與「彌勒佛」,宣揚彌勒佛未來會「改造世界」的傳說,並以「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託,因而,入教人員遍及全國。由此,白蓮教醞釀了武裝起義,決定嘉慶元年(農曆)三月十日,在全國範圍內發動統一起義。
嘉慶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帶的白蓮教首領張正謨、聶傑人等,因官府查拿緊急,被迫提前舉義。當陽、長陽、來鳳、竹山等縣義軍接踵而起。湖北白蓮教的起義,影響了全國各地。隨後川、陝、豫、甘等省的白蓮教教徒隨即響應。
宜都、枝江白蓮教舉義不久,當陽白蓮教開始行動。很快大批白蓮教徒聚集在關陵一帶,形成舉義態勢。一到晚上,白蓮教義軍就舉著火把,在縣城周圍吶喊。嚇的縣署官員不知所措。為什麼當陽的白蓮教響應這麼快?其時,當陽的白蓮教早已遍布全縣城鄉,就連「縣尉二署書役、軍流人等,均有入教。」再加上此前縣衙已抓捕了當陽白蓮教教頭武生劉秀實,他們想藉此機會救出劉秀實。
知縣黃仁緊急召集縣署官員和縣城內士紳開會商量對策,派典史馬棟守西門,把總蕭某守北門,彭延慶守南門,黃仁自己看東門。東、南、西三個城門用木材和石頭壘起堵死,僅北門可啟閉。同時,「縣署開爐,取鐵趕造槍矛」。
當時,當陽縣城已經築有一個高7米、寬4米、周長2600多米橢圓形圍牆,還有一條寬7米、深3米、長2300多米的護城河,形成了堡壘式縣城,縣城東西南北各設一門樓,東門樓叫紫蓋門,西門樓叫玉陽門,南門樓叫鳳川門,北門樓叫清漳門。為什麼只開啟北門?因為,當陽縣城東西南門被白蓮教控制,唯有北門可以通行。北門靠沮河,封住了所有城門,只留北門為通道,有一夫當關之勢,縣城也就易守難攻。另外,北門也是通往荊門方向的便道,是向荊門州救援的唯一通道。
這個時期當陽隸屬荊門州。當陽白蓮教起義的消息傳到州署,荊門州州牧張某,帶槍手14人,從北門進入當陽縣城,然後,他登上城樓巡視了一周,只見義軍演兵於西門外山岡,「執白旗前走,眾魚貫隨後。旗行眾行,旗止眾止,」「演畢喊聲四接」。如此威武的義軍隊列,荊門州州牧張某看見這個勢頭也心虛七分。張某在當陽呆了4天後,來時的行李和轎子也不要了,換上便服,帶著幾個隨員,悄悄地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
戕官縣太爺 震驚清朝廷
《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中這樣記載:嘉慶皇帝登基的當月(正月)「湖北枝江、宜都教匪起。」這是仁宗本紀中第一次提到白蓮教起義。第二次記載白蓮教起義內容提到的就是當陽:「二月……己亥,湖北當陽教匪起,戕官。」「戕官」這也是白蓮教起義第一次殺了朝廷命官。為此「西安將軍恆瑞率兵二千剿之。」《清史稿》記載的都是影響全國的大事,可見,此事震驚了朝廷。
荊門州州牧張某走後,白蓮教義軍便攻進了縣城。他們兵分兩路,一路直奔縣署,打開監獄放出劉秀實和監獄裡其他人。一路把守各個路口,嚴查過路人員,尋找縣署官員。白蓮教義軍在縣署夾牆裡搜捕到知縣黃仁,然後「剝衣冠,易破褂,鎖項遊街。」押解到城外殺死。
白蓮教義軍進城後,城內居民所剩無幾,這樣白蓮教義軍便把城外逃難的人群,驅趕了近萬人進城,原縣城的居民住自己的房屋,不是縣城居民的10人一間房。白蓮教首領王老五住進了縣署,劉秀實住進了典史署,並任命楊啟元為大帥,負責巡查街巷,造炮製藥,對付官軍。官府從外地調來大量兵士圍城,僅1個月時間官軍損失慘重。
守城五月餘 浴血當陽城
當陽白蓮教義軍佔據了縣城,府州官員無可奈何。為此,湖廣總督畢沅親自督戰當陽,並調來大量清兵攻城。先後調來竹溪、房山的清兵攻城失敗。又從安徽調來五百清兵,沙市富戶鄧士珠每天運送炮藥,也沒有攻下縣城。
南陽的清兵和廣西清兵也趕了過來,他們採用「頭頂桌面,背負門板,進挖城腳」的辦法攻城,也沒有攻下縣城,反而戰死了鄉勇的首領謝方升。畢沅得知謝方升戰死後惱羞成怒,又從江西等地調兵,用放火球的辦法攻城,也沒攻下縣城。至此,清軍在全國「先後徵兵數千,皆全軍覆沒」,清廷再增調湖南苗疆兵2萬人來援,用獎賞的辦法逼著鄉勇攻城。
鄉勇連續幾天到處放火,使白蓮教義軍防不勝防,再加上連續幾個月的防守,城內已彈盡糧絕,最後義軍決定突圍,但因寡不敵眾,當陽白蓮教起義失敗。但當陽白蓮教起義影響極大,使朝廷「致動四省之兵,耗百萬之費。」在全國白蓮教起義中,佔據縣城5月之久,牽制如此眾多兵力,實屬不多。
據清廷統計,乾隆六十年(1795)全國人口29696萬人,白蓮教起義一年後,嘉慶元年(1796),人口為27566萬人,也就是說在這場起義的一年時間裡,相互屠殺損失了2130萬人口。白蓮教起義中相互屠殺可以說史無前例,從《當陽避難記》記載的內容中可以窺見一斑,書稿中多處有「殺人遍野」「河灘橫屍」等血腥字眼。我們看白蓮教義軍佔據縣城後河溶鎮的情況:「河溶巡司率軍流輪查,一日殺七十餘人。」「河溶鎮對岸,眾圍殺蕭姓一家,盡殺一百二十七口。」再看白蓮教義軍逃出縣城後百姓的遭遇:「言詞不合者殺之,一日殺一千餘人。」還有許多鄉卡隨意殺人,「殺人以千計」等。當陽在白蓮教起義中到底死亡多少人,無從考起。
作者簡介:牛軍,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三峽大學民族學院兼職研究員。原當陽市檔案局副局長、史志辦副主任,當陽市作家協會原主席。出版個人著作《人到中年》《史志論談》《當陽地方文獻資料彙編》,主編總纂《當陽市志》《當陽藝文志》等10多部書籍,參與編審和主審地方專業志和地情資料書近百部,發表文史文章、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餘萬字,策劃設計《當陽記憶》等多項大型圖片展。2019年4月被推選為「宜昌好人」上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