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傳國
引言:1927年9月,在中共當陽縣委領導下,以瓦倉區為中心的當陽、遠安、荊門、南漳四縣邊界地區,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打響了鄂西地區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建了鄂西第一塊紅色根據地。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集團先後背叛革命。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失敗,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國民黨新軍閥血腥屠殺。面臨嚴峻的形勢,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總結了大革命運動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中共湖北省委根據「八七」會議決定,制定了湖北省秋收暴動計劃,將全省劃為武漢、京漢路、鄂中、鄂東、鄂南、鄂西、鄂北七個工作區域。鄂西區轄當陽、遠安、荊門、南漳、江陵、枝江、宜都、宜昌等縣。
瓦倉起義的準備
9月初,中共鄂西區特別委員會成立,張計儲任書記,曹壯父、張善孚為委員。同時,組成了領導秋收暴動的鄂西革命委員會,曹壯父任鄂西秋收暴動總司令,李超然任鄂西秋收暴動總指揮,並決定公安、當陽兩縣首先暴動。
李超然從武漢返回當陽以後,立即召開縣委會議,研究部署起義工作。會議分析了當陽各區的階級力量和各方面的條件,決定把瓦倉區作為暴動的突破口。瓦倉區位於當陽、遠安、荊門、南漳四縣邊界地區,國民黨反動派統治力量薄弱,革命力量居全縣之首,已建立了7個黨支部,10個農民協會,農協會員有1萬多人。這裡山大林密,便於隱蔽遊擊,物產也很豐富,便於籌集給養。
9月7日,縣委成立了當陽縣瓦倉起義指揮部。李超然任總指揮,汪效禹任副總指揮兼行動小組組長,洪勳任行動小組政治指導員,傅恆之任行動小組副組長,王懷之任總交通兼總後勤。縣委和起義指揮部設在縣教育局。
同時將瓦倉農民自衛團命名為鄂西工農革命軍第一團。汪效禹任團長,傅丹湘、李勳臣任副團長,洪勳任政治指導員,傅恆之任參謀長。團以下設三個營,汪文化任一營營長,黃冠柏任二營營長,李時新任三營營長。人數由1600多發展到2000餘。自衛團共籌集武器有:步槍40餘支、來復槍14支、鳥槍700餘支、罐子炮14門、大刀梭鏢匕首400餘把。
同時,縣委和指揮部在觀音區建立了一支800餘人的農民自衛團,王東平任團長,羅國鼎任副團長,武器主要有罐子炮4門,步槍20餘支,鳥槍數百支和一批大刀、長矛。在九子山地區建立了一支40餘人的農民自衛隊,李昌海任隊長,武器主要是鳥槍、大刀和梭鏢等。至此,加上遠安縣南鄉人民自衛團總人數達到3200餘人。
縣委和指揮部一方面進行組織和武裝準備,一方面發動農民群眾,加強和鄰縣黨組織的聯絡。同時加緊做當陽駐軍的統戰工作。
鄂西特委在當陽城區召開當陽、遠安兩縣縣委聯席會議,研究了當陽各區和遠安縣南鄉配合瓦倉區行動的問題,決定9月14日暴動。
瓦倉起義的爆發
9月14日夜間,瓦倉起義爆發,打響了鄂西地區秋收暴動第一槍。瓦倉起義以攻打團防局為標誌。團防局設在石馬槽的岡頂上,一直被土豪劣紳所控制,專門與農民協會作對。攻打團防局的瓦倉農民自衛團第三營由汪效禹、李時新帶領,在月出前就悄悄埋伏在團防局門口,隨著汪效禹的一聲令下,自衛團戰士蜂擁而上,攻佔了團防局,活捉了團防局團總、大土豪汪和廷。
與此同時,自衛團一、二營配合各鄉、村農民協會,進行捉拿土豪劣紳和反動官吏的行動。為了防止因洩密而導致敵人逃走,隊伍臨出發時才宣布是去捉誰。為了防止敵人報復,各農民協會會員一律不捉本鄉本村的土豪劣紳,而是互派嚮導,交叉捕捉。一夜之間,全區共拘捕土豪劣紳和反動官吏80多人,並將其中罪大惡極的雷申之、汪和廷等30多人,分別在傅家祠堂等地方,由李時新等人驗明正身,處以死刑。
第二天,李超然在廟前附近的傅家祠堂主持召開了群眾大會,宣布成立瓦倉工農革命政府。各鄉農民協會代表推選傅殿雲任工農革命政府主席,胡德山任農民協會主席,傅勤豐任土地改革局局長,方振聲、王吉三為政府委員。會場上的群眾興奮地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新舊軍閥」、「擁護工農革命政府」、「農民革命勝利萬歲」等口號。鑼鼓、鞭炮、三眼銃響徹雲天。
繼瓦倉起義之後,觀音區委按照縣委的統一部署,積極響應瓦倉起義的行動,發動了暴動。區委書記傅子和、區長羅慶烈、區農民協會主席傅錫圭等帶領農民協會分赴各鄉各村捉拿土豪劣紳,並將捕獲的丁翠卿、丁文卿、方顯廷、方達廷等人公開處決。觀音和瓦倉兩塊赤區聯成了一片。
緊接著,九子山一帶的農民,在黨支部負責人王中良、農民自衛隊隊長李昌海的領導下暴動。
遠安縣南鄉農民自衛團在曹化慈、劉宗新領導下也發動了暴動,鎮壓了一批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
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裡,開闢了荊當遠南邊界以瓦倉區為中心的鄂西第一塊紅色區域。這塊紅色區域有1500多平方公裡,12萬多人口,包括當陽縣的瓦倉、觀音、九子山的全部和淯溪、城區、幹鞏的部分地方,遠安縣的南鄉,以及南漳、荊門縣的相鄰地帶。瓦倉工農革命政府下轄10個鄉農民協會或佃農部。農民協會組織農民沒收地主的糧食、耕牛、農具等分給貧苦農民,並燒毀了地主的田契、借據。農民協會、婦女協會、童子團按瓦倉區委和工農革命政府的布置,組織農民群眾學唱革命歌曲。許多農民會唱《打倒列強》、《婦女歌》、《國際歌》等歌曲。蘇區內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當陽各地的秘密農民協會和學生組織也重新活躍起來,向反動勢力展開了鬥爭。
瓦倉蘇區的喪失
聲勢浩大的瓦倉起義和全縣高漲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土豪劣紳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大恐慌。10月下旬,曹靜佛等反動頭目糾集本縣的團防隊伍以及荊門、南漳、遠安三縣反動地方武裝共計1萬多人,對瓦倉蘇區進行「清剿」。同時,從瓦倉地區逃出的汪梅魁、周明甫、謝玉麟等勾結荊門縣的反動建國軍,與曹靜佛等人的隊伍緊密配合,對蘇區層層包圍,瘋狂進攻。
蘇區軍民與敵展開了生死搏鬥,戰鬥中有近200名幹部、共產黨員、農協會員和自衛團戰士被殺害,50多戶群眾被抄家封門。自衛團部分人員由汪文化、黃冠柏等帶領突圍到遠安縣南鄉。
11月,汪文化、黃冠柏等在南鄉集合了100多名突圍出來的農民自衛團戰士,重新組織起來,改名為「工農革命軍鄂西挺進大隊」。汪文化任大隊長,黃冠柏任副大隊長。他們帶領挺進大隊返回老觀窩,一邊開展反「清剿」鬥爭,一邊串聯原農協會員、原農民自衛團掉隊人員。隊伍很快發展到400餘人。
1928年4至5月,國民黨又糾集數千反動武裝再次對蘇區進行「圍剿」,有1000多名革命群眾慘遭殺害。汪文化隻身突圍,到洪湖加入了主力紅軍。黃冠柏帶領突圍出來的隊員,轉移到南漳、荊門境內遊擊,後來輾轉到達當陽縣東南部邊界地區。至此,堅持了八個多月的瓦倉蘇區喪失。
瓦倉起義探索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給國民黨新軍閥的屠殺政策以英勇回擊,表現出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敵,前僕後繼的革命精神。這次起義為以後的武裝鬥爭提供了經驗,鍛鍊了幹部,奠定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荊當遠革命根據地的基礎。
作者簡介:鮑傳國,64歲,湖北當陽人。畢業於宜昌教育學院。原當陽市檔案局副局長、史志辦副主任,湖北省黨史學會會員。曾從事教育、黨史工作。參與編撰《中共當陽歷史》(一、二卷)、《中共當陽市組織史資料》(二、三、四卷)、《當陽改革開放30年》、《當陽市地名志》、《當陽市革命老區發展史》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