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黃背心」抗議運動自去年11月17日舉行首次「全國星期六抗議日」以來,到3月9日已是第17周。法國內政部公布的遊行人數為28600人,是「黃背心」運動起事以來人數最少的一次,此前的3月2日為39300人,2月24日為46600人。
警方和媒體稱抗議人數在持續下降,「許多人已經提不起勁頭了」。「黃背心」運動始終對內政部公布的抗議人數持有異議,認為官方僅為1/3。
雖然參與人數較前有所減少,「但我們仍在」,「只要生活處境不改善,就不會罷休」。誓言3月動員更大規模的抗議,特別是3月16日將進行「決定性相約」,已將該日期定為「關鍵的一天」。
馬克龍總統於1月15日發起為期兩個月的「全國大辯論」,在全國組織了10000場不同形式的辯論會,試圖回答「黃背心」運動和民眾提出的問題,還在網際網路上收集了100多萬條建議和海量資料,力求「化憤怒為解決辦法」。
「黃背心」運動是法國前所未有的全國性大範圍的持久性抗議活動,「全國大辯論」也是法國歷史上為時最長和範圍最廣的舉國行動,但卻被「黃背心」運動反諷為「哄騙傻子的煙霧」,「蒙面舞會」。
法國中文網了解到,3月15日是「全國大辯論」結束日,3月16日是「黃背心」抗議運動第20個「周六行動日」。「黃背心」把3月是定性為「抗議關鍵月」,在臉書上呼籲起義,「讓政府再次害怕」。
3月2日的示威活動中打出「明天屬於我們」,「要生活而不要苟活」,「要社會正義」等橫幅。來自英國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的「黃背心」一起參與,「我們的鬥爭是國際性的。黃背心將在世界各地取得勝利。」
面對經久不息的「黃背心」抗議運動,馬克龍總統一再呼籲冷靜,指出該運動已為「被眾多公民所不理解」,「最終是對民主的否定」,應「恢復理智和國家平靜」。
這場席捲法國涉及全歐,二戰後時間最長的抗議活動,已由起初的中下層民眾「要生存,要購買力」的「憤怒訴求」,發展為要求馬克龍總統辭職,改變政府性質,推翻由大資本控制的社會機制,要求「直接民主」的「政治、社會」運動。反金融資本壟斷和反猶太情緒大行其道。
有人公開打出「起義,砸碎資本主義」的口號。法國社會各派政治力量競相亮相,不同階層各色人等相繼登場,各種社會思潮盡情表演,極端勢力推波助瀾,「職業破壞者」大打出手,打砸搶燒屢屢上演,每個周六近10萬名軍警憲特如臨大敵。
各政黨和工會組織不願看到「黃背心」運動「專美」,為擴大影響而組織不同的活動,各行業工會為顯示號召力採購量組織罷工遊行。數千人被捕,數千人受傷,多人死亡。警方執法過度引發眾怒,警民關係持續惡化,不同性質的社會深層次矛盾相繼暴露。
政府權威和執政能力受到極大削弱。首都和地方政府部門成為暴力攻擊目標。所有這些行為,都是戴高樂建立第五共和國以來前所未有的現象。
由此引發的社會撕裂、官民和警民對立、精英與平民權益之爭,使法國陷入二戰以來為期最長和最為嚴重的社會動蕩。
各派政治勢力爭相對「黃背心」運動施加影響,法國面臨的各種深層次矛盾浮出水面。社會撕裂度和對經濟的破壞度日益顯現。
「黃背心」已把法國警方告上國際刑事法庭。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也要求對法國警方過度使用武力進行調查。
馬克龍總統由最初的譴責到表示理解,再到被迫妥協,為最低工次每月增加100歐元,取消燃油稅和恢復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等以平民怨,再到號召將「憤怒化為解決辦法」,通過郵局寄送《致法國人民信》,最後組織為期兩月的「全國大辯論」,親自站臺與民意代表對話,直接回答「黃背心」提問,希圖以此平息混亂和統一思想。
但由於對遭到抗議群眾強烈反對的免除巨富稅措施仍然保留,馬克龍依舊被稱為「富人總統」,更由於5月26日的歐洲議會選舉日趨臨近,「全國大辯論」和《致全國人民信》被反對派批評為競選拉票。
法國「黃背心」運動的起因是一個小企業主普裡㛉莉婭·呂多斯基女士在Change.org網絡平臺發起的請願籤名信,要求降低燃油價格,並號召人們身穿加油工標誌的黃色塑料螢光背心舉行「星期六抗議日」活動,得到120萬籤名響應。富有「革命」傳統法國民眾推動的「黃背心運動」由此而來,3個月來持續不衰,全球矚目。
高福利、高工資、高稅收作為西方社會的主要標誌,也是西方陣營贏得東方陣營半個世紀冷戰的主要法寶,卻也使西方社會逐漸喪失前進動力,並使國庫被一步步掏空。
法國人一出生便背上了24000歐元的債務。資本極度集中與中下層社會的貧困化並駕齊驅,2008年全球性金融和經濟危機之後,職工收入普遍下降,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在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後,馬克龍接過捍衛反氣變大旗並高調進行氣候外交,孰知為做全球減排表率而加增燃油稅卻成為導火索,點燃了舉國一致的抗議烈火。
義大利2017年3月大選,產生了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和極右翼政黨北方聯盟共組的民粹主義極右翼政府,強烈反歐和反全球化是其最大特色。
義大利新政府把本國經濟衰退和失業率高企,特別是大量中東和非洲難民湧入「使國家面臨亡國滅種危險」,以及其他問題,全部歸咎於歐洲建設。義大利成立極端反歐政府,是歐盟繼英國脫歐之後,經受的另一場致命性打擊。
2019年元旦前,「黃背心」運動提出在新年之際「與民同樂」,抗議烈度稍有下降,五星運動領導人、義大利副總理迪馬約即發出呼籲「不要鬆懈」。
2月5日,迪馬約專程赴法會晤「黃背心」運動代表和該運動歐洲議會選舉候選人,討論兩國關係、民眾的社會權利和直接民主等問題,聲稱「變革之風已翻越阿爾卑斯山」 ,意喻法國「黃背心」運動源於義大利,法國兩國反體制運動已合為一體。
義大利內政部長薩爾維尼領導的北方聯盟與法國極右翼民族聯盟互動頻繁,相互策應,使馬克龍極感難堪。薩爾維尼還說,馬克龍民調持續下跌,已不適合擔任總統,應該辭職。「千百萬法國人民與一個壞政府和一個極壞的總統生活在一起」,「法國人民應該儘快擺脫這個非常壞的總統」。
法國隨即召回駐意大使「回國述職」,使兩國關係降格抗議義大利政府的反法立場。法意關係陷入二戰後最嚴重的「外交危機」。
源於「草根」的「黃背心」運動曠日持久,領導人(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領導人或稱領導核心)既有小企業主,也有卡車司機,還有護理工和退休人員,現已發生分化甚至分裂,溫和與激進的分歧更加明顯。
歐洲議會選舉在即,「黃背心」中的一個派別也提出了自己的競選名單,當即遭到其他派別的反對。50%的民調希望就此罷休,但激進派仍要頑強地表現「反抗力量」。
法國「黃背心」運動作為西方社會在當前特定歷史 條件下的一種特殊社會現象,其意義早已超越法國全身。
歐洲各國甚至加拿大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相同性質的抗議活動,其他抗議形式或「反抗議」如「綠背心」,「紅圍巾」相繼發生。從目前趨勢分析,這場運動還將持續下去,極有可能會持續到5月歐洲議會選舉之後。
3月16日是「黃背心」4個月「紀念日」和馬克龍總統發動的「全國大辯論」的「結束日」,極有可能將是法國近代史上抗議活動最為激烈的一天。
「黃背心」運動3月9日抗議人數下降是是強弩之末還是正在醞釀暴風驟雨,幾天之後就會見分曉。
不論結果如何,「黃背心」運動對法國乃至歐洲的全面衝擊業已造成,構成了國際局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一個重要側面,更是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窘境的重要體現。社會發展成果與民眾日常生活需要脫鉤,民眾感受不到社會財富增加的紅利,持續累積的「憤怒」必然會轉化為抗議行動。
新聞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