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黃背心運動」 | 社交媒體,締造民主的「烏託邦」

2021-02-18 知著網

馬克龍可能等來了他從政生涯中最難捱的一個深秋。11月末,高盧雄雞的心臟,素有「浪漫之都」美譽的巴黎,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然而這次卻是以一副不同於以往的形象出現在媒體的鏡頭下:

遭受暴徒劫掠的凱旋門博物館:

被砸毀的瑪麗安娜雕像:

一片狼籍的香榭麗舍大街:

就連Dior與Chanel的專營店也未能倖免:

對於法國人而言,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情莫過於愛情和革命。他們再一次走上街頭,喊出自己的訴求,然而這次的暴力示威卻是法國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群體事件。對於這個動不動就要上街遊行的國家,似乎輿論已經見怪不怪了。對此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群眾。

(微博網友評論截圖)

其中也有對遊街民眾打砸搶燒店鋪和博物館表示不滿的聲音。

(微博網友評論截圖)

因為參與者皆穿著螢光色背心,舉著反對馬克龍的標語,所以這次運動又被稱為「黃背心運動」。這是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聲勢最為浩大的一次抗議運動,很多媒體都冠諸了「巴黎暴亂」的字眼。然而事件導火索僅僅是因為馬克龍政府要漲油價,這便讓中國的吃瓜群眾更加費解。

(新加坡《海峽時報》對黃背心運動的報導)

不過知著君發現,事情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也許有人不禁要問,「黃背心們」都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是勇敢發出聲音的鬥士,還是泱泱一幫烏合之眾?究竟是何事將他們「逼」上街頭?難道只是漲油價如此簡單?這次抗議活動又為何能擁有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

不同於以往追尋政治訴求的示威抗議,運動伊始就喊出了「非政治化」的口號。在「黃背心」的構成分子中,不僅僅包括了法國的工薪階層,還囊括了以「法國民族黨」為代表的極右翼分子和反對資本主義政府的極左分子,還有大大小小混雜其中的流氓搗亂分子,儼然有「石人只一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之勢。

「黃背心運動」的起因,從表面上看是民眾為了反對馬克龍政府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由加徵燃油稅。而追溯更深層次的原因,西方媒體將之歸咎於民眾對政府施政的長期積怨。在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經濟國情下,馬克龍政府對於勞工法的改革和租房補貼的取消都引發過一連串或大或小的雜音。但是「黃背心運動」參與人數之多、蔓延範圍之廣、影響力度之強、以及民眾態度之堅決,都可謂是「空前絕後」。

這場運動的背後有一個無法忽略的幕後推手,便是具有強大號召力的社交媒體。

作為一種群體性活動,集會遊行往往有一個具有能力或思想的號召者或代言人。但「黃背心運動「並沒一個明確的發起者,從運動的糾集、實施、到下一步的指示,都是在社交媒體上完成。示威者反對「代言人」或「組織者」的出現,他們聲稱此次運動與任何政黨、工會組織都無關。恰恰由於社會化媒體在信息溝通上的瞬時與匿名性,為政府平息騷亂增加了難度。儘管馬克龍政府一直堅稱有隱蔽的暴亂分子在暗中操縱,但最後不得不在民眾的強大呼聲前妥協,宣布暫緩調漲燃料稅。

(馬克龍政府作出妥協,暫緩加徵燃油稅)

「黃背心」運動成功達成了初步訴求,社交媒體「功不可沒」。有人歡欣鼓舞它將精英分子的話語權重新還給了民眾,也有不少知識分子如喪考妣,哀嘆精英政治將滑向暴民政治。社交媒體當真有如此巨大的魔力?

它能指引著人們重歸雅典城邦時代,建造起網際網路空間的「公民大會」?

直接民主,是社會化媒體編織出的最絢麗的烏託邦幻境。

當民眾寄希望於通過社交平臺實現直接參政的可能時,卻忽略了它終究只是媒介,包括直接民主本身,也不過是改善國計民生的一種程序,絕非最終結果。當社交媒體塑造的領袖形象,與施政者的能力不相稱時,只能是對西方民主的一次次響亮打臉。

就在十八個月前,這個出身名校,銳意改革的年輕人就如一騎絕塵的黑馬,在法國政壇初露鋒芒。身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在就職演說中意氣風發地說:「悠久歷史的新一頁自今晚翻開,我希望這是代表希望和重拾信任的一頁」。

他成為了社交媒體的寵兒,擁有大批的粉絲,他們熱情地討論著馬克龍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誰更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克龍中庸的執政之道令公眾倍感失望。從樸槿惠到馬克龍,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親民宣傳,在施政失誤的面前,都淪為了無力的遮羞布。

更為細思極恐的是,社交媒體帶來的可能不僅僅雅典時代的開放與包容,更有可能是在政治的光譜版圖裡,埋下了一顆民粹的定時炸彈。

四處密布的信息觸角,如同社交媒體的毛細血管,使人們對信息難以求證求源。在這次黃背心運動中,臉書上散布著各種對憲兵隊和馬克龍本人的謠言,如「憲兵領導人威脅抗議者將受到制裁」、「馬克龍已授權巴黎檢察官在必要時使用武力」,諸如此類的信息刻意製造出法國社會的對峙。同時由於缺乏適當的審核機制,為政府的闢謠增大了難度。即使這些信息之後被證實是「捏造的」,但是裂痕已然存在。

(彭博社將「黃背心運動」稱之為臉書革命)

同時,社交媒體傳播的一大特點就是情感代入極強。當這些針對國家的不實信息被渲染上強烈的情感色彩時,往往比政府的宣言更加有煽動力。如果說傳統的集會遊行,是一種要求「在場」的活動,但社交媒體卻能給缺席的反對派帶來另一種實時參與感。通過放大社會的對立面,形成了反對的合力。與其說這是一場示威遊行,不如說這是一次富有儀式感的政治狂歡。


放眼信息科技時代的大國博弈,不再是局限於熱兵器的震懾和政治家間的風起雲湧,還有那些潛藏在隱蔽戰線上的媒介戰爭。社交媒體的介入勢力魚龍混雜,通過操控屏幕背後的信息發布者,就相當於操控了一條完整的信息鏈。

2010年12月17日,26歲的突尼西亞小商販布瓦吉吉在生意期間因不斷遭受警察的粗暴對待,抗議自焚。這次事件成為了突尼西亞反政府運動的導火索,一把點燃了「阿拉伯之春」。同時當地的青年通過Facebook來實時散布新聞,示威的烈焰在移動社交平臺愈演愈烈。由此揭開了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的動蕩序幕。雖然這些暴亂和戰爭源於本國政府的執政失誤,但無法教人忽略的是,阿拉伯之春期間,推特上相關內容的關注者大多來自歐美地區,谷歌的高層瓦伊爾還直接參與領導了埃及的抗議運動。

在我們擁有理性的思辨能力之前 ,便擁有了所謂的民主。無疑於衝動的武士,拿起了一柄殺人的利器。由此可見,社交媒體只能提供民主訴求的道路,卻沒有告訴人們這條道路該通往何方。

社交媒體帶來政治的平民化本就存在著一個悖論,那就是信息話語權依然掌握在社會精英的手中。這種話語權的不平衡,實際上是現實權利不平衡在數字空間的一種折射。

在社會新聞、遊戲、影視劇評等各大板塊,總有那麼幾個用戶作為意見匯聚的樞紐,擁有雄厚的粉絲基礎,指引著觀點的流向。在前信息化時代,這群人被稱作「意見領袖」。在社交媒體時代,他們被稱作——hardcore player(核心用戶)。在中國,他們還有另一個綽號叫作「大V」。

臉書和推特,英語區國家最普遍的兩大社交媒體,深受國家元首們的青睞。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川普直接通過推特為自己樹立形象,向選民喊話。在成功當選之後,川普獨闢蹊徑的信息發布方式,也被民眾戲稱為「推特治國」。媒體將川普的勝利,稱之為自媒體的勝利,也是美國草根對精英的一次勝利。

但是深究下去,就會發現通過社交媒體的交流並非是真正平等的交流。從核心技術的研發到算法程式的設定,主動權無一不掌握在這些數字精英的手中。根據財閥和政客們的需求,社交媒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交易機制。就在不久前,美國Facebook被曝光與一項有爭議的研究機構Definers Public Affairs存有關係,而這項機構曾服務於共和黨的競選團隊。就連《財富》雜誌也毫不客氣直斥Facebook在總統大選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同時精英們利用這種社交媒體上遊戲化的語言掩蓋了尖銳的現實矛盾,住房、環保、社會福利等嚴肅的議題淪為了政客們作秀的噱頭。在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社交媒體背後的政治娛樂化問題都已經開始凸顯。

「每個人的意見都應得到尊重,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的意見都具有同等的價值。」這句話在社交媒體時代同樣適用。社交媒體確實為平民提供了更多言說自我的機會,也為民主帶來了更多的可能,這是我們不應該迴避的問題。但在大多,社交媒體卻成為了民粹政治與精英政治相互頡頏的角鬥場,精英們甚至會誘導性地利用民粹去謀取輿論的支持,民主的訴求這時也不過是擺在賭桌上的籌碼。

回歸「黃背心運動」本身,雖然政府率先向民眾做出了讓步,然而「暫緩」一詞頗耐人尋味。類比以往西方遊行集會大多是一地雞毛、不了了之,或許這場社交媒體革命也會無聲收場,畢竟革命不是法國人的主餐。動亂結束,艾菲爾鐵塔的燈光終將重新亮起。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嘻嘻網:「黃馬甲」運動席捲法國,社交媒體成為動員主戰場

ft中文網:「黃背心」抗議、馬克龍的危機與民主面臨的挑戰

中國日報:馬克龍39歲徵服法國

《青年探索》夏守智:社交媒體、政治效能感與臺灣青年的政治參與研究

環球網:工薪階層抗議參雜暴力分子:法國「黃背心運動」的無組織色彩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雜誌社:社交媒體在」阿拉伯之春「中的作用辨析

相關焦點

  • 法國「黃背心」運動暫緩 歐洲不安定因素在增加
    早已飽受油價上漲之苦的法國普通民眾,對政府「雪上加霜」的做法異常憤怒。據法國媒體報導,今年以來,法國柴油價格上漲了23%,汽油價格上漲了15%,每升柴油和汽油價格均高於歐盟平均水平。抗議人群在社交媒體的號召下聚集,身著表示自己是駕車人的黃色背心,在11月17日周六這天走上街頭,並最終演變成嚴重騷亂。
  • 法國「黃背心」運動是強弩之末還是醞釀暴風驟雨
    法國內政部公布的遊行人數為28600人,是「黃背心」運動起事以來人數最少的一次,此前的3月2日為39300人,2月24日為46600人。警方和媒體稱抗議人數在持續下降,「許多人已經提不起勁頭了」。「黃背心」運動始終對內政部公布的抗議人數持有異議,認為官方僅為1/3。雖然參與人數較前有所減少,「但我們仍在」,「只要生活處境不改善,就不會罷休」。
  • 孫海潮:法國「黃背心」運動是強弩之末還是醞釀暴風驟雨
    法國「黃背心」抗議運動自去年11月17日舉行首次「全國星期六抗議日」以來,到3月9日已是第17周。法國內政部公布的遊行人數為28600人,是「黃背心」運動起事以來人數最少的一次,此前的3月2日為39300人,2月24日為46600人。警方和媒體稱抗議人數在持續下降,「許多人已經提不起勁頭了」。「黃背心」運動始終對內政部公布的抗議人數持有異議,認為官方僅為1/3。
  • 抗議「黃背心」,法國上萬「紅圍巾」、「藍背心」舉行示威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 1月26日,法國「黃背心」抗議運動進入第11周,隨著社會秩序持續被擾亂,圍繞該運動的分歧也越來越大。 據法國24電視臺(France24)、法新社等媒體報導,1月27日,約一萬名「紅圍巾」、「藍背心」高舉「夠了」、「結束暴力」等標語走上巴黎街頭,抗議兩個月來「黃背心」對法國的破壞。
  • 「黃背心運動」在疫情中重返法國街頭 大量抗議者聚集不戴口罩
    法國「黃背心運動」抗議民眾近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捲土重來,並在巴黎與警方發生衝突,不過其他地方多數示威活動都和平落幕。這場運動原先希望9月能大規模捲土重來,不過這份期盼未能實現。
  • 「黃背心」運動無意停止抗議,馬克龍究竟做錯了什麼?
    從11月17日開始,法國人通過社交網絡自發組織的「黃背心」抗議運動,已經演變為對馬克龍政府各項改革政策不滿的大爆發。許多抗議者在巴黎高呼的口號與燃油稅或其他稅種都沒什麼關係,而只是:「馬克龍下臺!」2017年5月,時年39歲的馬克龍戰勝來自極右翼黨派和其他法國主流黨派的候選人,代表全新的「共和國前進黨」(En Marche!)登上總統寶座。
  • 法國政府說「黃背心」是極左極右鬧事人員,真的嗎?
    法國官方不斷強,調抗議活動及暴力行為由「極左翼」和「極右翼」分子煽動,甚至法新社7日引用情報人員的話稱,一些專業鬧事人員,包括極左、極右分子打算引發一場「法國內戰」。甚至有媒體猜測,「黃背心」與川普前顧問班農的「運動」基金會有關係。
  • 法國政府說「黃背心」是極左和極右「鬧事人員」,真的嗎?
    甚至有媒體猜測,「黃背心」與川普前顧問班農的「運動」基金會有關係。然而,這場從一開始就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運動,群眾基礎越來越廣泛,法國「Ifop」民調所最新報告數據顯示,72%的法國人支持或同情「黃背心」運動(中新網6日報導)。相較之下,最新民調顯示,馬克龍政府的民眾支持率已跌至18%(海外網7日報導)。運動還有擴大化的趨勢。
  • 極右「黃背心」和極左「黃背心」打起來了
    (觀察者網訊)法國「黃背心」示威運動已進行到13周。在裡昂街頭,極右「黃背心」與極左「黃背心」發生一場「戰鬥」。裡昂:「黃背心」群體之間的衝突,截圖來自法國新聞廣播電臺france3-region據法國新聞廣播電臺2月9日報導,當天在裡昂的「黃背心」示威活動中,極右翼人群和「反法西斯主義」的左翼人群之間爆發衝突。9日,約有2000名「黃背心」示威者在裡昂聚集。
  • 法國「黃背心」運動現場:前拳擊冠軍猛打警察
    海外網1月7日電 日前,法國爆發新一輪的「黃背心」抗議活動,期間示威者與警察發生了激烈的暴力衝突。外媒捕捉到一名示威者與警察大打出手的畫面,而這名示威者後被證實竟是法國前輕重量級拳擊冠軍。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地時間1月5日,法國爆發第八輪「黃背心」抗議示威活動,大約5萬人參加了此次抗議活動。示威者懷著不滿情緒與警方爆發肢體衝突,警方因此向示威人群投擲了催淚瓦斯,現場煙霧瀰漫。
  • 不愧是「革命區」,沉寂幾個月之後,法國「黃背心」捲土重來
    法國一直被網友們戲稱為"革命區",因為世界上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都發生在了法國,步入21世紀後,法國的"革命"步伐還是沒有停止,2018年,因為反對政府提高然後價格,數十萬人上街遊行示威,由於示威者都穿著黃色背心,因此抗議者也被稱為"黃背心"。
  • 法國暫停上調燃油稅 重徵「巨富稅」呼聲再起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派、特約記者 龔鳴 董銘】「我們要為法國民眾平息事態。」當地時間4日上午,法國總理菲利普在國民議會明確表示,將延期上調燃油稅,持續三周的「黃背心運動」至此獲得了初步的抗議成果。不過,法國媒體認為,政府的最新決定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恢復巨富稅成為民間和政界的廣泛訴求。
  • 梁振英諷刺:部分港記應組團採訪「黃背心」運動,再談執法和採訪的...
    梁振英還諷刺說,香港的記者應該組織一個二十人的採訪團去法國,用香港方式採訪黃背心暴動,然後再告訴大家警察執法和採訪新聞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以下為梁振英臉書內容全文:部分香港記者經常以「第四權」和履行採訪職責為名,在暴力衝擊的前線妨礙警方執法,引起和警方的衝突之後又譴責警方。
  • 法意二戰後最嚴重外交危機僅是序曲,意民粹要借黃背心打擊馬克龍
    義大利副總理迪馬約與法國「黃背心」運動代表會面,只是讓法意翻臉的最後一張多米諾骨牌:去年6月義大利新政府上臺後,該民粹政府對馬克龍個人和法國的攻擊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這一切來得都有些莫名其妙。」法國資深前外交官、漢學家和諾(Renaud)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我同我的義大利朋友們談起這件事,他們也覺得很無釐頭。」
  • 尼爾·安德森:西方民主國家正陷入制度性危機
    生於瑞士,他曾因支持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反對越南戰爭和支持共產主義思想,被瑞士政府於1966年驅逐出境,因此對西方民主國家的運作本質有著清醒的認知。如今,長居法國的安德森已退居幕後,但仍保持著年輕時敏銳的思維與鬥志,以冷眼觀察西方世界的變遷。他於2016年出版了《碎裂的回憶:從去殖民化到西方的衰落》。
  • 法國暴動背後的中產困境
    這不是起義,這是暴動黃背心運動的極端暴力雖受到許多民眾的厭棄,但黃背心抗議政府加徵燃油稅的訴求依然代表許多民意(3周前支持率70-80%)。但是在暴亂中,人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黃背心」都喪失了理智。上周六,一名警察遭黃背心圍毆,但被兩名黃背心解圍的視頻幾乎被法國所有電視臺轉播,顯示黃背心並非全部崇尚暴力。
  • 法國社交媒體呼籲「追捕亞洲人」,日本大使館發出警告
    法國種族歧視主義根深蒂固 法國向來提倡民主和自由,雖然在名義上禁止種族歧視,實際上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亞洲人在法國受到歧視已經不是新鮮事,被歧視之後還被忽略。 這種現狀長期得不到控制的主要原因在於法國政府並沒有高度重視,歧視他人的民眾並沒有受到處罰,因此更加變本加厲。截至目前,大量法國人仍在傳播新冠病毒來源謠言,竟然對謠言深信不疑。此外,法國政府應對再次封鎖,將全部責任推給中國。
  • 詩意烏託邦的建造者
    出生於1967年的加萊高亞在哈瓦那長大,從小到大,深深感受到了那種斯巴達式的生活方式與卡斯楚政權的烏託邦願景之間的鮮明對比。西班牙對古巴的殖民統治屬於過去,雖然這兩個國家有著共同的語言、歷史和相近的文化,但它們在民主進程方面有著不同的歷史:古巴的共產主義政權最近才開始緩和,而西班牙也不同於普通的西方國家——他們自1975年弗朗哥去世之後才獲得了民主。
  • 黎姿穿運動背心跑步,運動背心配運動褲簡約有型,肌肉線條太強悍
    說到管理身材,健身是管理身材的重要途徑,運動就少不了運動裝,運動裝已經成為時尚潮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運動風尚,不但氣質會變得更好,時尚感也會變得更強。黎姿就是一位很喜歡運動的女性,她的私服穿著充滿活力,氣質也非常好。黎姿曬跑步照,運動背心秀精緻肌肉線條,難怪48歲還像28的樣子。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中世紀以來,英國人一直在嘗試如何限制「王權高於一切」的專制獨裁者,為此他們曾經早於法國,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將專制國王推上了斷頭臺。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接著革命者成了新的獨裁者。於是英國人又迎來了新的國王讓他登基,但復闢的王朝很快又試圖建立新的極權專制。於是在1688年,英國人發動了「不流血」的革命,趕走了舊國王,與新國王籤訂了《權利法案》,剝奪了國王的實權並使其僅成為國家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