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在的日本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天皇是沒有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更多是作為日本國家的象徵而出現在國際外交場合和國內公共視野。
就像二戰時期,雖然日本侵略者打的旗號是為天皇而戰,實際上調兵遣將發號施令的都是日本軍部的人。所以,在戰爭結束後,審判戰犯時,日本天皇逃過了軍事法庭的制裁。
不過,形式上面的東西還是得由天皇出面的。譬如,1945年日本投降時,投降詔書還是天皇宣講的。可能我們國人當時聽了沒有啥感覺,畢竟語言隔閡擺在這裡。但事實上,日本本國老百姓也聽不懂,因為當時天皇宣講投降詔書時,說的根本就不是日語。
相信很多人會納悶,日本天皇不說日語,那說什麼?他們說的其實是一種叫鶴音的語言。因為日本天皇被看作是日本神話裡的高天原在人間的代言人,他們是神的化身,自然在語言上也要和普通百姓有所區分。
而鶴音在日語裡的概念,就相當於文言文在漢語裡的概念。我國的文言文從大眾化走向小眾化,是在近代民國時期。1915年,以陳獨秀和魯迅為首的一大批民國知識分子發動了新文化運動,打出來「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口號,倡議用白話文替代文言文,以便讓更多底層的中國百姓更容易接受教育。沒幾年,生澀難懂的文言文便在主流文化圈裡完全消失,白話文佔據了高地。
因此,放眼我國文言文沒落的時間,也僅僅才100年左右。再加上這些年,中小學教材裡也有專門的文言文課文了。我國百姓不管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都掌握的遊刃有餘。
但日本就不一樣了,其鶴音一直沒有對下流傳過,只有皇室內部的才有資格學習使用。自古以來,日本百姓除了在祭祀儀式或是戰敗投降這種國家性的儀式面前能聽到天皇的鶴音,平時,他們是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學習的。而且,天皇在說鶴音時,邊上必定有一個翻譯,將天皇的話翻譯成普通日語,好方便日本百姓理解。
那既然鶴音日本百姓每一個能聽懂,天皇說它的意義何在呢?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彰顯「神的化身」的身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鶴音所包含的意義。
在日本神道教裡,鶴音被認為有將一切重新還原清零的作用。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國內一片壓抑,日本「大東亞共榮」的計劃全面落空。天皇用鶴音旨在表明日本迄今為止所有的苦難和罪孽也同時歸了零,代表其與過去的歷史徹底告別。日本著名學者佐藤卓己在其著作《八月十五的神話》裡將這天比喻為「斷絕史觀」,便很形象地闡述了這一點。
此外,用晦澀難懂的鶴音宣讀投降詔書,能將情感官方化。投降前夕,日本國內的氛圍已是相當壓抑,民眾心中都緊繃了一根弦。要是用通俗的日語來宣讀,勢必能激起日本民眾的情感共鳴,很容易引發民心動蕩。而用鶴音來讀時,能有效隔離這種情感共通,百姓們聽完後,在不知所云中投降儀式便宣告結束。
這就是日本天皇宣講時不說日語的原因,看來,日本皇室的講究還真不少。如今,日本天皇拋頭露面的次數也越來越少,能用到鶴音的場合也更加難以看見了。不過,只要日本天皇制度還存在,這種古老的語言必將世代傳承下去。相信在不久後的某一天,我國百姓或許也有機會聽到當年日本天皇投降說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