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有益健康,那麼下樓拿快遞、在地鐵上站著算不算?飯後散步半小時夠嗎?
迄今最大規模,歷時最久的關於運動和健康的隨機對照Generation100研究說:不流汗的真不夠!要想更健康,運動要猛點好。
即使都70多歲了,那些鍛鍊到頭頂冒汗氣喘籲籲的老人,也比只做緩和運動以及不運動的同齡人更健康,更長壽。
2014年「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在中國跳廣場舞,這運動量夠大吧? 來源:新華網
運動量該多大?
挪威1500多名老年人的5年跟蹤研究顯示:最佳健康運動是有規律的高強度間歇有氧運動。
所謂高強度,指達到渾身冒汗、氣喘籲籲,連長句子都說不出。但也不能過於劇烈,心率差不多在最大心率的90%。時間也不要過久:一周兩次「4×4間歇法」,即共4組,每組4分鐘高強度運動,期間穿插緩和休息期。
10月7日,《英國醫學雜誌》(BMJ)發表了Generation 100研究結果
這樣堅持五年,讓一群70歲-80歲之間的老人平均死亡率遠低於只做緩和運動的同齡人,並且身體和心理狀態都非常好。
4×4鍛鍊法如何做?以跑步為例視頻詳解
當然,不止是跑步,這種間歇式運動法也可以通用於遊泳、單車甚至廣場舞等其他有氧運動!無論哪種運動,貴在堅持。
為什麼是70歲?
當今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70餘歲,例如中國是76.4歲,美國是78.5歲。70多歲是壽命分水嶺,大多數人只能活這麼久,年齡超過80歲可以稱得上長壽。
北歐國家挪威本就以長壽著稱,70-79歲老年人的五年生存率高達90%。而在挪威參與這項研究堅持鍛鍊的老年人,五年生存率更是有95%!即每100人裡只有5人會在七十幾歲去世。
2012年起,研究者在挪威大城市特隆海姆向全市70-77歲的老年人發出了招募邀請,最終有1567個大爺大媽參與了研究。他們被隨機分為3組,分別在接下來的5年間進行不同強度的鍛鍊。
高強度間歇組:一周兩次按照「4×4訓練法」鍛鍊。
中度鍛鍊組:一周兩次每次50分鐘做中等強度鍛鍊(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70%)
對照組:建議自行鍛鍊,但不做強制要求,只需定期檢查身體。
五年後,高強度間歇組的老人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狀態都比另外兩組更好,體能也更好。
高強度運動的長壽趨勢
參加研究5年後,高強度間歇鍛鍊組有3%的老人去世,而中度鍛鍊組有6%的人去世。差距還不具備統計學顯著性,但運動量越大,健康獲益越高,這趨勢還是很明顯的。
對照組如何?五年死亡率也只有4.5%!
心理學上的霍桑效應(一種實驗者效應,是指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或許可解釋對照組的死亡率比中度鍛鍊組還低。
你以為沒有人督促,對照組的老頭老太就會躺吃躺喝?其實對照組裡竟有1/5的老人主動地在5年內堅持了規律的高強度鍛鍊,有些人運動量甚至比中度鍛鍊組還要大!
研究者也指出,實驗中的對照組其實並非「不運動組」,而是建議運動組。所有報名參加研究的老人們,本來就對健身和鍛鍊非常積極,他們也都自我感覺屬於「身體好的」。參加這項研究並進行定期體檢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激勵了對照組的老人們也卯足了勁兒去鍛鍊。
廉頗不老的秘訣?
這五年來,所有受試者都保持了體能水平五年沒有下降(此處「體能」指「最大攝氧量」,這體現了人在運動中的最大耐力)。
不得不說,挪威大爺大媽真是太有活力了。一般來說上了70歲的人,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從70到80歲,體能水平要下降20%。可參加Generation 100的老人竟然5年沒有下降,可能正是因為報名參加研究的這群人本就比一般人更熱衷運動。
不久前,挪威科技大學的另一組研究者也在《心血管病進展》雜誌發表了一項名為「HUNT研究」的人群健康調查:1500人在10年間的進行運動與健康的跟蹤記錄。
結果顯示,對定期高強度鍛鍊的人,年齡對體能的影響並不大。相比之下,雖然堅持運動,但達不到高強度的人,10年間體能下滑了9%。至於那些不鍛鍊的則10年內下降了16%。也就是說,「廉頗不老」的原因,就是保持運動強度。那些把體能保持很好的人,得病的風險因子也更少,無論是血壓、腰圍還是靜息心率都更低。
高強度運動到底要多高呢?用研究者的話來說,「心率達到最高心率的90%,沒有心率監測設備的話,一定要渾身出汗,氣喘籲籲!」他們還建議那些本就保持溫和鍛鍊的老年人要加強運動量。
看看人家七旬老人,再數數自己自己的運動量,小編默默地汗了。不說了,換運動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