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能夠增強體質,但也有人說靜止才使人長壽,靜下來才能長壽,烏龜不愛動壽命就很長。那麼,生命到底是在於運動還是靜止呢?到底哪種更有益健康?此文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可能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想錯了。
我們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好,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促進身體排毒,還能幫助釋放壓力,從而身體會更健康,容易長壽。
但這是在適度運動的前提下,過度運動是不利於健康的,長時間的高負荷運動反而會引起心肌損傷,會加劇身體各部位的磨損,特別是對於老年人來說,膝關節還會受損,老化速度會更快。
而關於生命在於靜止的說法,有一些專業的人通過研究發現,心率快的動物壽命相對比較短,而心率慢的壽命相對長一些。比如老鼠的心率很快,但壽命通常只有一年左右,而大象的心率慢,壽命比較長。
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點,這些只是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發現的,而人是最高級的動物,這個結果可能在人類身上並不適用。心率快慢跟壽命長短有一定的關係,但這並非是唯一因素。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說,動和靜對長壽都有一定的意義,保持平衡才是更好的,所以這兩種說法都不算特別準確,況且不同的人、不同的身體狀況,選擇也會有所不同。如果非要對比,可能是前者更好一點。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堅持適度的運動對身體有好處,有利於預防肥胖,進而就能降低出現一系列隱患的機率,現代人的壓力比較大,運動也是一種有效的解壓方法。
除了適度運動,運動的誤區也要注意避開,特別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更需要注意,如果做錯了,可能就不如靜養了。
運動的時間與地點需要注意,老年人的睡眠時間會縮短,很多人起得早,養成了晨練的習慣,經常會繞著馬路邊走路。但早晨溫度較低,很容易著涼,而馬路邊灰塵多,車來車往也不安全,建議大家在小區公園或專門運動的場地鍛鍊,喜歡晨練的人要注意適時增減衣物。
運動的同時,也要注意營養均衡,老年人的免疫力會下降,各項機能都會衰退,若只顧運動忽略了營養,運動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還容易帶來隱患。
而對於久病纏身、體質較弱的人而言,可能不宜經常運動,容易傷了元氣,而靜養更有利於健康。
除了運動與靜止,其實壽命也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心態、情緒、生活環境、作息等,在適度運動的基礎上,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和好心情,規律作息與飲食,少接觸對健康不利的物質,堅持做好這些細節小事,可能長壽自然會更加眷顧於你。
總的來說,生命既在於運動也在於靜止,關鍵要適度,長期過度運動與不運動都不好,要保持相對平衡,只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身體情況來,選擇動或靜都是正確的,此外,也需要養成好的飲食作息等習慣,才更容易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