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一、全球產業變局已至,資料庫上雲成新戰場
1.1、信息爆發式增長,資料庫持續迭代升級
信息體量快速增長,資料庫行業景氣度持續提高。2018 年 11 月 IDC 白皮書《DataAge 2025》指出,全球數據量總和將從 2018 年的 33ZB 增至 2025 年的 175ZB,信息數據呈快速增長態勢。與此同時,隨著聯網人數持續上升,國內數據體量在未來 7 年將實現複合增速 30%以上的快速增長,並在 2025 年成為與歐洲、中東、非洲、亞太和美國等地區相比體量最大的區域。
數據激增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正視數據存儲、管理與安全,IT 成本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此外,數據的爆發式增長、雲計算的快速推進、網際網路安全事件的頻發和全球保守主義的興起等一系列現實問題都不斷推動資料庫向前進一步發展。當下,分布式資料庫與雲數據中心正成為數據新的存儲方式。根據 IDC 數據,至 2025 年,全球 49% 已存儲數據將存在公共雲中。
資料庫(Database),是指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並且可共享的數據集合軟體。隨著計算機與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據在組織與管理方面不斷地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同時也推動著資料庫架構與技術不斷升級迭代。
從上世紀 50 年代,UNIVAC 商用電腦的打孔式存儲,到 IBM 推出關係型資料庫模型理論;從 Oracle 資料庫成立並一家獨大,到雲計算時代資料庫上雲成為趨勢,資料庫在過去 70 年經歷了數次變革與洗牌。根據產品形態與模式的不同,可將資料庫發展分為 4 個階段。
階段一:從穿孔卡片,到網狀與層次資料庫變遷。70 多年前,負責數據處理的主要是物理穿孔卡片。1951 年,第一臺商用電腦 UNIVAC 交付至美國人口普查局,當時的數據管理,是通過對所有穿孔卡片上的穿孔情況進行操作,以達到儲存和處理目的。1956 年,IBM 生產了第一個磁碟驅動器,驅動器裝備 50 個碟片,直徑2 英尺,儲存 5MB 數據。磁碟驅動器的出現,標誌著數據存儲進入隨機存取時代。在此基礎之上,陸續誕生了網狀資料庫 IDS 和層次資料庫 IMS。
階段二:確立標準,關係型商業資料庫全面推廣。1970 年 IBM 研究員 E.F.Codd在論文中提出關係模型概念,為之後 30 年關係型資料庫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誕生了資料庫龍頭 Oracle、Informix、Sybase 和 SQL Server 等公司。2000 年,全球資料庫產業進行了第一輪整合浪潮,並形成 Oracle、Microsoft 和 IBM 三巨頭的競爭格局。
階段三:Web 2.0 興起,NoSQL 資料庫應運而生。NoSQL,泛指非關係型資料庫。隨著 21 世紀初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新技術與新理念催生出了一批新的網際網路巨頭,如 Google、Amazon、阿里巴巴和 Facebook 等。與此同時,網絡產生的數據量也呈現爆發式增長。傳統的關係資料庫在應付海量,特別是超大規模和高並發 SNS類的動態網站數量時顯得力不從心,為了解決數據爆發帶來的挑戰,非關係型資料庫應時而生,典型代表有如 Hbase、MongoDB、Redis、BigTable 等。
階段四:雲計算蓬勃發展,資料庫上雲成趨勢。雲資料庫是指被優化或部署到一個虛擬計算環境中的資料庫,可以實現按需付費、按需擴展、高可用性以及存儲整合等優勢。雲資料庫與網際網路同時發展起來,是雲計算快速推廣的產物。2006年,Amazon 推出雲服務 AWS(Amazon Web Services),成為全球第一個雲計算提供商;2014 年,Amazon 推出 Aurora,一種同時與 MySQL 和 PostgreSQL 兼容的雲關係型資料庫;2007 年 10 月,Google 與 IBM 開始在美國眾多大學推廣雲計算;2015 年,BigTable 正式亮相 Google Cloud Platform,發力雲資料庫。
1.2、雲計算快速發展,奠定資料庫上雲趨勢
作為核心基礎軟體,資料庫扮演著計算關鍵角色。資料庫上遊是計算機硬體設備和軟體等產品,包括大型機、微型機、存儲設備、交換機、路由器和物聯網感知設備以及作業系統、BIOS 等軟體產品;下遊則是廣泛涉及的政企用戶,如政府、金融、能源、教育和交通等領域。作為數據存儲管理軟體,資料庫在基礎軟體領域具有與晶片、作業系統同等重要的核心地位。
傳統龍頭根基穩固,雲資料庫呈崛起之勢 。從全球範圍來看,傳統資料庫三大廠商分別為 Oracle、IBM 和 Microsoft。其中,Oracle 又是全球最大,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企業級資料庫廠商,一直穩坐行業第一把交椅,甚至拿下中國資料庫 40%以上市場份額。然而,隨著數據量不斷激增,基於開源與分布式的雲資料庫應運而生,快速衝擊著傳統資料庫的市場格局。根據 Gartner 數據顯示,在 2013 年Amazon AWS 推出自研資料庫產品 Aurora 之後,旗下的雲資料庫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並在過去三年維持在市場第一的水平。此外,Microsoft 與阿里巴巴也悉數躋身全球雲資料庫前 3 名。
開源社區與分布式架構,奠定雲資料庫發展基礎。開源資料庫作為開源社區產物,其原始碼具備全球共享、免費等特點,開發者可在其源碼中修改或使用,其中MySQL、PostgreSQL、MongoDB 和 Redis 是當前開源資料庫最為重要的參與者。而商業資料庫是由企業開發和維護,必須通過授權訂閱才能使用,但不能修改,如 Oracle、SQL Server 和 DB2 等是主流商業資料庫廠商。
2019 年,前三大開源資料庫市佔率為 57.3% ,前五大佔有率為 76.8%,市場高度集中,而其中佔據第一位的 MySQL 使用量超過 30%,並持續多年佔據排行榜第一。加州大學計算機系開發的 PostgreSQL 排名第二,用戶佔比達 13.4%,MongoDB 排名第三,市佔率為 12.2%,此外緊隨其後的是 Redis(非關係型) 、 MariaDB 、 Elasticsearch 、Cassandra 和 SQLite ,前後之間差距較小,競爭較激烈。
從集中式到分布式,令雲資料庫成為可能。分布式資料庫是指通過中小型機聯接,實現與集中式資料庫同等性能的資料庫軟體。通過擴展或收縮伺服器數量,分布式結構可實現性能與服務的彈性變化,大幅降低大型機高性能要求和高昂經濟成本,並極大提高資料庫的容錯性與拓展性,以實現全局邏輯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管理邏輯。根據中國制定《分布式資料庫系統標準》,系統可抽象為 4 層結構模式,對應全局外層、全局概念層、局部概念層和局部內層,在各層間還有相應層間映射。
1.3、國產化趨勢明確,資料庫迎信創大機遇
中國資料庫市場仍處於快速成長期,國產資料庫佔比較低。根據智研諮詢,2012年我國資料庫軟體市場規模為 53.15 億元,2018 年增長至 139.25 億元,過去 6年複合增速 17.4%。考慮到信創產業發展與伺服器出貨量觸底反彈,未來資料庫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快速增長。假設行業複合增速為 17.4%,則 2020 年國內資料庫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200 億元。
2017 年,國產資料庫產品市場規模為 17.15 億元;國外產品市場規模 103.07 億元,佔比 83.36%。國產資料庫市場份額從 2009 年 4.19%增長至 2017 年 16.64%,國產品牌適配與替換進程加速推進。當前,國內廠商的客戶主要集中在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市場滲透率仍處於一個較低水平。
潛力巨大,國外大廠長期壟斷國內資料庫市場。Oracle、IBM 和 Microsoft 等老牌廠商憑藉先發優勢在市場份額中佔據了有利地位。國產資料庫起步較晚,且由於資料庫的技術壁壘高,中國在基礎軟體市場,尤其是資料庫領域,仍長期被國外巨頭所壟斷。
2017 年,Oracle、IBM 和 Microsoft 三家廠商佔據國內市場近六成份額,其中,Oracle 佔據了資料庫管理系統 40.1%;IBM 居其次,市場份額為 11%;Microsoft SQLServer 以 8.3%的市場份額位居第 3 。
全球資料庫為歐美壟斷,國產化大勢所趨。傳統的 IT 架構以 IOE 為主導,IOE 是指 IBM 大型機、Oracle 資料庫、EMC 存儲設備,是傳統大型企業必不可缺的信息化產品。2008 年,在面對高額的支出下,阿里巴巴率先提出「去 IOE」概念,劍指 IT 架構,並通過使用開源軟體以及分布式雲資料庫代替 IBM 大型機、Oracle資料庫和 EMC 存儲設備。2013 年,阿里基本完成核心系統「去 IOE」工作,歷時8 年,成為中國企業界走上「去 IOE」的先驅。
一葉扁舟到百舸爭流,傳統國產資料庫歷經長時間艱難探索。除了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傳統國產資料庫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去 IOE 進程。根據產業發展,可將資料庫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階段一:1992 至 1997 年,達夢資料庫與多媒體研究所在武漢成立;1996 年,達夢 DM2 發布並應用於國家電力財務公司;
階段二:1997 至 2000 年,中國資料庫行業格局基本形成,IBM DB2、Informix與 Oracle 佔據金融、電信、交通與能源等各個行業;
階段三:2000 至 2013 年,資料庫產品研發和應用示範受益國家政策,眾多廠商不斷湧現,如人大金倉、南大通用、瀚高、神舟通用和優炫等;
階段四:2013 年至今,稜鏡門事件發生,政策紅利推動國產資料庫持續擴張。
二、資料庫行業大洗牌,未來雲化成致勝要素
2.1、上雲成大勢所趨,新興資料庫雲端飛躍
資料庫系統持續演進,拉動百億美元軟體市場。至 2023 年,預計 75% 資料庫都將實現上雲,這一變化將徹底改變資料庫系統供應商格局,Oracle 等傳統資料庫廠商也將受到挑戰。2018 年,資料庫全球市場規模達 46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4%,其中雲資料庫貢獻 104 億美元,佔全球資料庫市場 22.56%,為行業增長貢獻 68%。
伴隨雲計算出現的雲資料庫形態,給中國資料庫廠商突破全球舊有格局提供機會。雲資料庫按需擴展、按需計費特徵使其獲得了中小企業及網際網路用戶擁躉,這又進一步推動雲資料庫技術發展,形成正反饋。在企業全面上雲的背景下,傳統資料庫上雲模式無法滿足客戶業務快速擴展和智能運維的需求,而靈活伸縮、智能診斷、支持跨雲融合的新一代雲端原生資料庫系統,就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資料庫發展正從「資料庫+雲」模式全面轉向「雲+資料庫」模式。
根據 Gartner 數據,2019 年全球雲計算市場進一步向頭部集中,Amazon、Microsoft、阿里雲、Google、IBM 位列 2019 年全球雲計算市場前五名。其中,Amazon、Microsoft 和阿里雲佔據市場七成份額。Amazon 排名依舊領跑,不過,其市場份額已從 2018 年 47.9%下滑到 2019 年 45%,其雲計算收入增速也低於Microsoft、阿里雲和 Google。
雲原生資料庫大勢所趨,「雲+資料庫」貢獻行業主要增長點。資料庫的未來必然上雲,目前雲資料庫已經為資料庫市場貢獻一半以上收入增長。雲資料庫天然具備雲靈活性,能夠提供強大的創新能力、豐富多樣產品體系、經濟高效部署方式和按需付費的支付模式。與傳統資料庫不斷放緩的收入增速相比,雲資料庫正在實現快速增長。
從全行業角度,2010 年至 2018 年,Oracle 穩居全球第一;同時,深度布局雲資料庫的廠商 Amazon、Google、阿里巴巴、華為和騰訊等新進入者,則在市場規模上快速攀升。2013 年以來,Amazon Aurora 從發布到全球第三,僅用了 6 年時間;阿里巴巴雲資料庫 2014 年推出,位居全球第 26 名,至 2018 年排至全球第 9 僅用了 5 年時間;同時,華為與騰訊分別在 2015 和 2016 年推出相關產品,至 2018年,已經分別居於全球排名 11 名與 13 名,雲資料庫廠商發展迅速。
2017 至 2018 年,整個資料庫市場增長了 18.4%,其中雲資料庫增長貢獻 68%,AWS與 Microsoft 貢獻其中 75%,二者產品增長均來自於雲。此外,2018 年,阿里雲位居全球雲資料庫市場第 3 位,年增速在 115%。雲資料庫的快速發展,極大地重塑了全球供應商格局。
國內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紛紛布局資料庫產業,借力雲計算實現資料庫等基礎軟體領域的迭代與超越。2014 年,阿里雲率先孵化原生資料庫 PolarDB,並於 2017年正式發布;華為資料庫研發始於 2007 年底,2012 年成立 Gauss 實驗室,2014年孵化第一個 Gauss OLAP 產品,並於次年在工商銀行內部上線;騰訊雲資料庫始於 2016 年,並於 2018 年發布首款自研雲原生資料庫 CynosDB。至 2018 年末,三家公司均躋身進入全球資料庫前 15 名排行榜。
2.2、阿里率先去 IOE,引領亞太資料庫上雲
2008 年,阿里巴巴率先提出「去 IOE」,劍指 IT 架構,用開源軟體及分布式雲伺服器代替 IBM 大型機、Oracle 資料庫和 EMC 存儲設備。隨著國產 IT 基礎軟硬體的不斷發展,「去 IOE」已經由一個企業的目標成了整個行業的目標。2013 年,阿里基本完成了核心系統「去 IOE」工作,歷經 8 年,成為中國企業界走上「去 IOE」的領頭羊,而 Oceanbase 和 PolarDB 則是阿里(阿里雲與螞蟻金服)資料庫的典型。
金融級分布式關係型資料庫,專注服務交易行業。2010 年,螞蟻金服、阿里巴巴正式推出自主研發的金融級分布式關係型資料庫 OceanBase,該資料庫具有數據強一致、高可用、高性能、在線擴展、高度兼容 SQL 標準和主流關係型資料庫、低成本等特點,一經推出,即在金融領域實現快速擴張。
如今,OceanBase 已成功應用於支付寶全部核心業務:交易、支付、會員和帳務等系統以及淘寶等業務。除此之外,2017 年始,OceanBase 也開始服務外部客戶,包括南京銀行、浙商銀行、印度 Paytm 和人保健康險等。
技術上,OceanBase 採用 Share-Nothing 架構,實現各個節點之間完全對等,每個節點都有自己的 SQL 引擎和存儲引擎,在整個設計裡沒有任何單點,從架構上解決了高可靠和高可用問題。
阿里雲進軍雲資料庫,PolarDB 帶來數倍性能提升。PolarDB 是阿里雲 2017 年 9月推出的自研下一代關係型雲資料庫。資料庫有三個獨立的引擎,分別可以 100%兼容 MySQL、100% 兼容 PostgreSQL、高度兼容 Oracle 語法,存儲容量最高可達100TB,單庫最多可擴展到 16 個節點,適用於企業多樣化的資料庫應用場景。PolarDB 既融合了商業資料庫穩定可靠、高性能、可擴展等特徵,又具有開源雲資料庫的簡單開放、自我迭代優勢,如 PolarDB MySQL 性能最高可以提升至 MySQL的 6 倍,而成本只有商用資料庫的 1/10,極大地提高了使用彈性。
積極突破,成功進入「挑戰者」象限。在 Gartner 公布的 2019 年全球資料庫魔力象限中,阿里雲成功由 2018 年的「觀察者」進入到「挑戰者」象限,成為連續兩年上榜的唯一一個中國企業。2018 年,阿里雲已位居全球雲資料庫市場份額第 3位以及中國市場第 1 位,年增長率達到 115%,營收規模是第 2 名廠商的 2 倍,同期 AWS 增速為 74%、Oracle 為 66%。與 2018 年相比,資料庫魔力象限還出現了一定變化,Oracle、Microsoft 等傳統資料庫公司仍然是領導者,但是今年 IBM 從「領導者」象限滑落至「遠見者」象限,阿里雲、Google 則表現更為突出。
2.3、騰訊發力銀行端,首度進銀行核心系統
2010 年,騰訊首次開放雲計算功能,正式對外提供服務。2011 年 2 月,騰訊雲資料庫、NoSQL 高速存儲上線;2013 年,騰訊雲面向全社會開放、雲安全上線,公司雲計算進入快速發展期。根據 Gartner 統計,2018 年,騰訊雲資料庫市場份額增速達 123%,位列國內所有資料庫廠商之首,在全球範圍內連續兩年保持增速前 3 勢頭。此外,Forrester 也在全球資料庫評估報告中,給予騰訊雲資料庫「實力競爭者」評價。
騰訊雲資料庫平臺涵蓋各類產品,包括關係型與非關係型,分布型與分析型等適應各類應用場景的資料庫產品,包括開源資料庫 MySQL、MariaDB、MongoDB、Redis;商業資料庫 Oracle、SQL Server;也包括自研資料庫 TDSQL、TBase 等,滿足 OLTP、OLAP 及 HTAP 等多場景需求。
同時,2018 年,騰訊雲還結合新硬體和雲特性推出計算和存儲分離的 NewSQL 國產自研資料庫 CynosDB,100% 兼容 PostgreSQL 和 MySQL 協議。
落地張家港,國產資料庫首次迎來金融核心領域突破。2019 年,騰訊雲新一代分布式資料庫 TDSQL 落地張家港農商行,銀行傳統核心系統首次實現資料庫國產可控,TDSQL 助力張家港農商行實現「降本增效」,實現 75% 以上的硬體投入成本縮減,節省超過 20% IT 投入。
在傳統銀行之外,TDSQL 也已經部署在騰訊雲與微眾銀行打造的全球首家雲上銀行系統中,運營後,系統成本比傳統銀行節約 50%以上;單 IT 運維戶均成本也不到傳統銀行的十分之一。
快速擴張,騰訊雲資料庫支撐數十萬計企業用戶。騰訊雲資料庫目前已經為數十萬企業級用戶提供服務。騰訊內部眾多產品包括 QQ、微信、財付通、視頻、新聞和遊戲等背後都使用了騰訊雲資料庫。更多企業在實現核心業務系統時使用騰訊雲資料庫,如小紅書、獵豹、微眾銀行、蘑菇街和貓眼等等;在應用場景上,公司產品也已經全面覆蓋了電商、金融、遊戲等行業。
2.4、華為十年磨一劍,打造智能異構資料庫
企業級 AI-Native 分布式資料庫,支持 AI+異構計算。高斯資料庫(GaussDB)是華為2019年5月正式推出的商業資料庫,產品包括GaussDB OLTP和GaussDB OLAP,產品主要應用於金融、政府、能源和電信等行業,可以滿足高並發事務實時處理、海量數據高效分析等需求。
GaussDB 資料庫採用 MPP 架構,支持行存儲與列存儲,提供 PB 級別數據量的處理能力,可以為超大規模數據管理提供高性價比通用計算平臺,也可用於支撐各類數據倉庫系統、BI 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為上層應用的決策分析提供服務。此外,產品還將 AI 能力植入到資料庫內核架構和算法中,為用戶提供更高性能、更高可用、更多算力的分布式架構與能力。
異構計算,GaussDB 資料庫支持 X86、ARM、GPU 和 NPU 等架構。與傳統 X86 架構資料庫廠商 Oracle、Microsoft 不同,GaussDB 除了支持 X86 架構,還支持 ARM、GPU 和 NPU 等晶片架構,可以建立在華為鯤鵬架構之上,包括網絡設備、晶片、作業系統、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實現閉環生態高度耦合。異構計算為華為走差異化路線和國產伺服器奠定了技術儲備優勢。
截至 2019 年 11 月,華為資料庫產品全球累計發貨超過 30000 套,廣泛應用於多個行業,其中,又以銀行最具有代表性。從信息安全角度,國產資料庫對於中國各行各業意義重大。2015 年,GaussDB OLAP 在工商銀行上線;2018 年,又陸續在招商銀行部署上線,包括綜合支付交易、信用卡重資產營銷、金融科技類項目,包括「手機銀行」、」掌上生活」,也包含金融科技類創新業務。至 2019 年底,已經有超過 17 套招行生產業務在 GaussDB 資料庫上線投產,覆蓋核心、渠道、零售、對公、同業、風險、信用卡和數據倉庫等領域。
聯合用友,產業互補,大力開發鯤鵬產業生態發展。2019 年 8 月,用友網絡與華為籤訂合作協議,基於用友企業雲服務和華為 GaussDB 資料庫打造領先的聯合解決方案,共同推進構建鯤鵬國產計算生態。雙方將協同完成大型企業數位化平臺NC Cloud 等產品對 GaussDB 資料庫的適配。
用友和華為在企業服務上具有高度的互補性,雙方技術、產品與服務能夠進行深度融合。華為分布式 OLTP 資料庫 GaussDB,採用鯤鵬處理器,使得故障恢復在數秒內即可完成,且支持單機、分布式和兩地三中心三種部署模式,可以滿足企業核心應用訴求。作為高性能企業級資料庫,GaussDB 資料庫可以有效應對 5G、IoT和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井噴式數據增長,單機可達 150 萬 tpmC,分布式部署實測達千萬級 tpmC。
三、信創產業迎大時代,國產資料庫異軍突起
3.1、百家爭鳴,傳統資料庫廠商蓬勃發展
從國產資料庫「四小龍」,到產業百花齊放。經過近 30 年的發展,國產資料庫已經形成了以武漢達夢、人大金倉、南大通用和神舟通用「四小龍」為代表的,以阿里、騰訊和華為科技巨頭為代表的,以科藍軟體外延併購 SUNJE SOFT 廠商切入資料庫賽道為代表的,以及百餘家新興資料庫廠商採用開源參與的競爭格局。其中,武漢達夢、南大通用等企業廠商年銷售額均在億元以上。
2018 年,在中國 IT 年會上,南大通用拿下 2017-2018 中國國產資料庫市場年度佔有率第一,實現市佔率第一的「五連冠」;武漢達夢獲得了「國產事務性資料庫市場佔有率第一」。人大金倉和武漢達夢在政府行業佔據了前二的市場份額。
國產傳統資料庫多在政務市場,政策驅動提高行業景氣度。我國資料庫需求市場主要在消費品、裝備、政府採購領域,其中消費品領域資料庫 2017 年需求達到20.76 億元,裝備 18.24 億元,政府採購 13.75 億元。國產資料庫受益政策較多,在「新基建」及信創產業政策推動下,未來 3-5 年有望迎來一個快速迭代與發展過程。
2017 年,我國國內主要資料庫企業南大通用營業收入為 3.05 億元,佔同期國內資料庫市場總規模 2.54%;武漢達夢營業收入 2.26 億元,佔比 1.89%;山東瀚高收入 0.80 億元,佔市場份額 0.67%;愛可生營業收入 0.74 億元,佔比 0.62%;人大金倉營業收入 0.55 億元,佔比 0.46%,國產資料庫市場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則信創市場空間在保守、中性與樂觀假設下,資料庫國產化的潛在市場空間分別為 108、268 和 428 億元。
3.2、武漢達夢:全面自研國產資料庫廠商
武漢達夢資料庫有限公司(「武漢達夢」)成立於 2000 年,專業從事資料庫管理系統的研發和銷售等業務。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旗下重要基礎軟體公司,大股東中國軟體持有公司 25.21%股權。武漢達夢採用「銷售產品+技術服務」盈利模式,目前已經掌握數據管理與分析領域的核心前沿技術,是國內少數擁有全部原始碼,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產品線最全的廠商之一。
2019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2.72 億元,同比增長 25.41%;淨利潤 0.57 億元,同比增長 93.57%,連續兩年實現淨利潤快速增長。2012 年至 2019 年,武漢達夢實現收入較快增長,複合增速 14.06%;淨利潤整體呈上升趨勢,複合增速 73.3%;除 2014 與 2016 年虧損,其它年份均實現盈利,且近兩個淨利潤呈現加速增長趨勢,原因主要系國產化與信創產業需求放量。
立足武漢,輻射全國做強做大。公司以武漢總部為中心,在全國建立了北京、華北(瀋陽)、西北(西安)、西南(成都)、華中(武漢)、華南(廣州)和華東(上海)等 7 個技術服務中心,具備全國綜合性服務及解決能力。
此外,公司擁有穩定的市場營銷渠道和技術服務網絡,產品已覆蓋政府、電力、通信和金融等 30 多個關首國計民生的行業,當前已經進入金融、社保、民航和電力等高端應用領域核心交易系統。此外,武漢達夢在泰國、印尼和辛巴威等東南亞和南美市場也取得了一定突破。
截至 2019 年,武漢達夢擁有員工規模超過 700 人,根據公司披露信息,2015 至2017 年,公司技術研發人員佔達夢總人數為超 50%,每年研發投入收入佔比超過25%,具備較高水平研發能力
3.3、人大金倉:國內最早的資料庫拓荒者
1999 年,人大金倉由中國人民大學最早一批資料庫教學和研發的專家發起創立。與達夢資料庫一樣,公司採用「銷售商品+技術服務」商業模式。公司產品主要應用於電子政務、國防軍工、電力和金融等超過 20 個重點行業,完成裝機部署超50 萬套,遍布全國近 3000 個縣市。
背靠 CETC,打造信創產業鏈重要環節。人大金倉背靠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ETC),是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太極股份的重要參股子公司。公司主要客戶集中在電子政務、黨務、國防軍工、金融、智慧城市和企業信息化等領域,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天津等地都設有研發和服務中心,在全國設有分公司、辦事處及代理合作機構。
2017 年 5 月 18 日,太極股份對人大金倉增資 5000 萬元,持股比例由 32.74%上升至 38.18%,成為人大金倉第一大股東;2017 年 4 月 16 日,南天信息對人大金倉增資擴股 3000 萬元,持股比例 11.70%;2019 年,人大金倉業務迅速增長,全年新籤合同總額增幅超過 100%;2019 年 8 月,人大金倉成功中標 2019 年央企軟體聯合採購項目,中標金額高達 1342 萬。
2019 年,人大金倉實現營業收入 0.85 億元,同比增長 37.3%;淨利潤 378 萬元,同比小幅增長。2012 年至 2019 年,公司整體業績較為平穩。
2015 年至 2017 年,人大金倉的技術人才佔比為 21.56%。
3.4、GOLDILOCKS:高端內存資料庫新星
外延併購,拓寬國產高端傳統資料庫能力圈。SUNJE SOFT 是一家致力於研發內存分布式資料庫產品的成熟韓資企業,產品在高並發、實時交易的數據處理領域具有突破性的創新和優勢。2018 年 12 月,北京科藍軟體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藍軟體」)香港全資子公司科藍軟體系統(香港)通過現金 7300 萬元人民幣收購 SUNJESOFT 株式會社 67.15% 股權,完成對分布式內存資料庫GOLDILOCKS 的收購。
GOLDILOCKS 分布式資料庫具有支持高並發、實時交易的處理能力,在海量數據處理方向具有突破性技術,可以徹底解決傳統磁碟資料庫的性能瓶頸問題,顯著提升業務系統處理能力。在產品設計上,GOLDILOCKS 具有分布式計算、可擴展性和基於內存計算等特性,同時保持了對傳統技術良好的兼容性,如 ACID 和 SQL 的支持,其高並發、低延時、高可用及支持複雜數據模型的特點,並適用於電信、金融等對實時性要求較為嚴格要求的場景。
此外,產品沒有採用 MySQL 或 PostgreSQL 等相關內核技術,因此可有效規避潛在的智慧財產權和信息安全隱患,不受國際形勢變化因素影響。在國產化生態建設工作中,GOLDILOCKS 已經完成了國產處理器、作業系統及中間件的兼容適配工作,其中,晶片方面已經與 ARM 架構的鯤鵬、飛騰完成適配;作業系統層面與 UOS、麒麟適配;中間件與國產主流東方通、中創和金蝶完成適配,具備作為信創資料庫產品的能力與條件。
四、投資建議與相關標的
4.1、中國軟體
公司是中國電子(CEC)旗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板塊的核心企業。中國軟體擁有包括作業系統、中間件、資料庫等基礎軟體、安全產品、應用系統等較為完善的安全創新產業鏈。
傳統國產作業系統龍頭,信創產業重要一環。公司旗下參股 25.21% 子公司武漢達夢是當前傳統國產資料庫中最為具代表性的稀缺產品,武漢達夢主營業務為關係型資料庫,其核心源碼屬於 100% 自研。
4.2、太極股份
公司是中國電科(CETC)旗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板塊的核心企業。太極股份是國內電子政務、智慧城市和關鍵行業信息化的領先企業,通過 CETC 集團間整合,公司打造了雲服務、網絡安全與自主可控、智慧應用和系統集成服務的業務結構體系。2020 年 3 月,公司控股股東十五所將其 33.20%股權無償劃轉至中電太極(集團)並將表決權委託給中電太極,通過改革,企業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CETC 核心資產,人大金倉打造國產資料庫龍頭。公司旗下參股 38.18% 子公司人大金倉是傳統國產資料庫「四小龍」之一,公司主營業務為關係型資料庫,在政務領域擁有高識別度與市場佔有率。
4.3、科藍軟體
公司成立於 1999 年 12 月,是國內領先的銀行 IT 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主營業務是向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提供軟體產品應用開發和技術服務、IT 諮詢、規劃、建設、營運、產品創新以及市場營銷等解決方案;同時公司積極拓展保險、證券、大型央企國企、金融控股企業等非銀金融機構。2018 年 12 月,公司香港全資子公司科藍軟體系統(香港)通過現金 7300 萬元人民幣收購 SUNJESOFT 株式會社67.15% 股權,完成對分布式內存資料庫 GOLDILOCKS 的收購,布局信創超高性能的分布式內存資料庫。
科藍軟體與公安部三所、華為錢包合作,推出手機櫃檯系統;基於華為 HMS 手機錢包提供的最高安全等級移動終端可信執行環境(TEE);為數字貨幣體系的全線上化運行提供更可靠、更權威的 KYC 工具,落實數字貨幣在交易環節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政策要求的客戶身份驗證,保障數字貨幣體系安全運行等。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興業證券)
如需報告原文檔請登錄【未來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