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孩子看起來很用功,但成績卻始終不高,究竟是什麼原因。
其實,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孩子專注力不足!
無一例外,大多數取得良好成績的人都是專注力比較強的人。同時,這些人在學習上所花費的時間也遠遠要比那些學習成績不佳的孩子要少一些。
為什麼?因為專注力是一切學習能力的基礎,而且是最基礎的能力。
一、什麼是專注力
百度百科中,對專注力的解釋是這樣的:
專注力是認知活動的動力功能。認知活動包括聽知覺、視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執行、反饋等活動。認知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推動力正是專注力。
在這個解釋過程中有一個關鍵詞:動力功能
專注力為所有與認知活動提供推動力,是保障這些活動可以順利進行的驅動力。
從心理學角度上解釋:專注力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或者說是指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事物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
比如: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專注力不強的孩子會有比較多的想法當其中的某一個想法——「玩手機」變得越來越強烈的時候,他的專注力在推動學習這個行為方面就會越來越弱,最後乾脆跑開。
這個時候,即便孩子依然坐在桌前呈現出一副學習的狀態,但內心早已跑到九霄雲外了。相當一部分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努力,每天學習的時間很長,但成績總是提升不了大致都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
二、影響專注力的幾個方面
在談及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明確專注力並非是天生的一種能力,而是通過後天培養和訓練形成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與孩子的年齡、生活環境、心理等方面有很大的關係。
1、生理方面的因素
孩子的專注力時長隨著年齡的變化而逐漸增加,如下圖所示:
年齡小的孩子,專注力時長就會較短,正如處於好動年齡的,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一坐就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不動,家長會覺得正常嗎?
當孩子睡眠不足,精神狀態不佳的時候,或者因為缺水或者飢餓導致大腦能量供應不足的時候,身體就會發出警告,將專注力轉移到修復或者改善身體狀態方面,集中專注力就會變得困難。
這種狀態下:專注做事情的驅動力就會明顯不足,狀態自然就不佳。
2、心理方面的因素
專注力為當下所產生的行為提供驅動力。這句話充分說明:專注力受興趣或情緒的影響比較大。
當孩子對目前行為缺少興趣,或者呈現負面情緒(不喜歡、厭倦、煩躁)的時候,專注力自然就不會太好。
相反,如果孩子對目前行為很感興趣,並且因為這個行為收穫成就感或者滿足感的時候,大腦就會刺激提升「多巴胺」( dopamine)的分泌,讓孩子變得興奮,從而促進專注力的進一步提升。
3、主觀意識的因素
心理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專注力在驅動行為的時候與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尤其在面向多重信息(選擇)的時候。
簡單來講,大腦在處理信息的時候,遵循「要事優先」的原則,無論有多少事情等待處理,有多少個信號需要反饋,大腦都會遵循主觀判斷,自然而然地轉向那個大腦認為最重要的選項。
所以,當孩子目標不是很清晰,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或者說自己不想做什麼的時候,他很難集中自己的專注力。
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4、環境方面的因素
當我們在面臨多種選擇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顯得比較紛亂,孩子也是一樣。
擔任《最強大腦》節目科學判官的魏坤琳博士曾經在《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的專注力容易收到內源性刺激和外源性刺激的影響。孩子對外源性刺激(比如環境的刺激)的抑制能力較差。
比如我們將孩子放到一個擺放很多積木的房間,孩子可能會專心地去堆積木。但如果這個房間裡除了積木之外還有很多的選擇,孩子就不一定會專心於某一項遊戲很長時間。
正如簡潔、乾淨、整齊的房間會給人愉悅的感覺,但雜亂無章的房間會給人煩躁的感覺一樣。
三、如何改善
在了解專注力的概念以及影響因素之後,我們來談談如何提升專注力的改善。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健康、清醒的頭腦
想要讓大腦在需要專注的時候,擁有足夠的專注度,就必須保證孩子的身體和心理處於健康狀態,當孩子生病精神萎靡不振,或者沒有睡醒的時候,要求他專注是比較困難的。
故此,健康的飲食、充足的水分以及規律的作息習慣是保證孩子專注力的基礎。
另外,穩定的情緒對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當情緒起伏的時候,多深呼吸幾次,也有助於情緒的穩定。
2、樹立正確、合理的目標
科學家研究表明:人在快要達成目標的時候,專注力會更加的集中。
神經心理學家朱迪·威利斯女士(Judy Willis)建議大家多採用「階段性小目標法」(small-step method)。
比如一個孩子想從80分提升到100分相對比較困難,我們就先設定提升5分,隨後逐漸提升目標值。
當孩子每提升5分的時候,都會得到成功的喜悅,成績提升到100分的可能性自然就比較高;但如果直接定到100分,當沒有達成目標的時候,內心就會比較失落,挫敗感油然而生。
目標越大,達成目標所花費的時間越多,而想要將注意力長時間保持集中的狀態是比較困難的,一旦過了那個興奮期,注意力水平就會降低,實現目標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
3、減少對孩子的幹擾
網上有這樣一句話比較流行,「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
很多家長對孩子不是不關注,而是過度關注。當孩子在紙上隨便畫畫的時候,家長就在旁邊特別著急「這個太陽畫得不圓,有些扁了」,或者「你這個貓,怎麼畫得和狗一樣……」
這個時候,可能孩子專注力比較集中,但家長卻在幹擾孩子的專注。
再比如:當孩子在專注觀察某個商店的門頭氣球擺出的圖案時,家長則在忙著教孩子旁邊的那個字怎麼讀……
或者:當孩子專心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則在旁邊盯防,發現一處錯誤,就急赤白臉地給孩子指出來,似乎比孩子還要著急。
這些例子都說明家長和孩子交流時,經常會過度地幹擾孩子,而並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4、家庭環境的布置
每個人都喜歡乾淨、整潔、有序的環境,大腦也是如此。
當孩子學習、生活的環境整體乾淨、整潔、有序,家庭中各個成員的生活規律,大家也能夠遵循一定的規則時,孩子的內心也會變的如此。
當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坐在乾淨、整潔、簡單的書桌前學習的時候,大腦的幹擾源就會很少,他們也就更加能夠集中專注力去完成他們的功課。
同樣,他們專心學習時,周圍的環境也少有幹擾的話,他們的專注力就會更加地集中了。
5、正確、有效的訓練
這些訓練方法就比較多了,可以參照程老師之前在頭條上的文章《小學一年級孩子專注力弱,家長做好這3點,專注力提升不再難》。
雖然文章標題是小學一年級,但訓練方法是普遍都適用的。
結束語
家長想要修復孩子的專注力,需要注意三點:
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欲望,從而提升內驅力;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樹立良好的榜樣。
其中第2、3點才是提升孩子專注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對此,大家如何看?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