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積極向好的形勢不斷鞏固,但一些過頭做法似乎仍然存在。
據新京報報導,近日,廣東省東源縣發布家畜家禽圈養管理通告,要求對轄區內禽畜實行圈養,禁止隨意放養,同時還將組織巡查隊,發現違反規定放養家畜家禽的,「一律視為無主畜禽」有權組織捕殺。一份內部下發的通知顯示,該縣下轄的錫場鎮還成立了打狗隊抓雞隊。錫場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這樣做是防疫需要,同時也能改善人居環境,目前打狗隊抓雞隊的名稱已經調整,改叫圈養工作領導小組。
圖據我們視頻截圖
疫情防控到底該注意哪些環節,各個層面早有明文規定。各地固然可以因地制宜,根據地方實際採取針對性的舉措,但前提應該是合法合規、科學有效,不能盲目搞擴大化。此前一些地方的過頭、過激做法都被嚴肅糾偏,就是現實的「前車之鑑」。
客觀說,疫情之下,各地更加重視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把改善人居環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全能夠理解,也可以說是吸取疫情教訓的應有之義。但是,「一刀切」禁止放養家畜家禽,且「對發現違反規定放養家畜家禽的,一律視為無主畜禽,巡查隊有權組織捕殺處理」,這種做法不僅與科學防控、精準防控的要求相背離,也和現代治理格格不入。
且不說家畜家禽與可能具有病毒傳染風險的野生動物,本就是兩回事,故意將兩者混淆是在模糊防疫邊界。即便是村民隨意放養的家禽,也屬於村民私人財產,恐怕也沒有權力隨意以「無主畜禽」進行捕殺。
另外,一個地方的家畜家禽圈養方式,往往是常年形成的習慣,要改變之,也只能循序漸進,指望一夜之間「舊貌換新顏」本就顯得不切實際。當地3月5日發出通告,就要求「3月8日前,各鄉鎮家畜家禽圈養率要達到100%」,這種「速戰速決」的指令性要求,忽視了社會習慣轉變的複雜性和過程性,必然導致基層部門在落實上不惜以「不擇手段」的方式來推進,從而引發治理上的次生災害。
比如,雖然文件中只是註明縣鄉村振興辦負責牽頭聯合公安等有關部門和所在鄉鎮」組成家畜家禽圈(拴)養工作巡查隊,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巡查」,但個別鎮已經成立了「打狗隊抓雞隊」。從媒體公布的視頻來看,雞犬不寧,滑稽畢現。在強調現代治理的今天,這種管理方式所傳遞出的粗暴,不僅構成對當地民眾日常生活乃至社會秩序的傷害,也大大削弱了城鄉環境治理原本的社會認同。
目前,當地聲明「打狗隊抓雞隊」已經改叫為圈養工作領導小組。但是,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稱謂,因為此事引發質疑也不僅僅是因為「打狗隊抓雞隊」這一個名號,其在根本上說是「一刀切」禁止放養家畜家禽,隨意「捕殺」的治理行為本身的不當。所以,當地這項家畜家禽圈養管理,有必要從源頭審視其必要性與合法性,回到科學、法治的軌道上來。
疫情給社會方方面面帶來了影響,社會的「承壓」能力也變得更脆弱。在此大背景下,政府部門出臺的政策、所採取的公共治理行動,更要避免「劍走偏鋒」、用力過猛,給社會徒增不必要的壓力和折騰。一些平時不能做的事,更不能打著防疫的名頭而「大行其道」。可以說,疫情是一面鏡子,也照出了各地的治理能力和法治意識。當前,疫情態勢得到控制,但對於過頭做法的警惕,依然不能放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朱昌俊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