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廣東東源縣發布家畜家禽圈養管理通告,要求對轄區內禽畜實行圈養,禁止隨意放養,同時還將組織巡查隊,對放養的禽畜進行捕殺。一份內部下發的通知顯示,該縣下轄的錫場鎮還成立了打狗隊抓雞隊。錫場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這樣做是防疫需要,同時也能改善人居環境。(3月9日《中國經濟網》官方微博)
農民利用房前屋後的空閒地域、荒地、林地、山地、灘涂、池塘等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這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飼養家禽的傳統模式,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且,近年來,人們普遍覺得散養的雞鴨鵝豬的味道更美好、肉質更有營養,一些家禽家畜養殖場也逐漸選擇放養而非圈養。
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較圈養家禽家畜而言,放養家禽家畜不僅會直接造成農村生活環境的汙染,而且發生疾病的風險要高一些。特別是隨著農村環境汙染的加重,放養家禽家畜發生疾病的風險越來越大,尤其是體外寄生蟲病。家禽家畜體外寄生蟲病,可以致使患病的家禽家畜失去營養價值,破壞組織細胞,降低抗病力,傳播多種疾病,危害食品安全。而且,放養家禽家畜發生疾病,會給飼養家禽家畜的農民在生產上造成經濟損失。從保障食用家禽家畜肉安全和幫助飼養家禽家畜農民增收角度說,確實不能放任農民隨意放養家禽家畜,廣東東源縣發布家畜家禽圈養管理通告確有必要。
但是,降低農民放養家禽家畜安全風險,並不是只有「一刀切」禁止農民放養家禽家畜一種選擇。「一刀切」禁止農民放養家禽家畜,是矯枉過正的做法和選擇。而且,鄉鎮成立打狗隊抓雞隊,對農民放養的家禽家畜進行捕殺,這只會把農村鬧得雞犬不寧,給農民造成經濟損失,激化與農民群眾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惡化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損害基層政府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農民群眾心中的公信力和威望。
事實上針對農民放養家禽家畜存在的安全風險,關鍵是引導農民規範放養家禽家畜行為,而不是「一刀切」禁止。基層政府可以組織農技人員、獸醫防疫員走村入戶對飼養家禽家畜農民進行相關技術培訓,教育和引導農民採取和完善放養措施,清潔家禽家畜放養區域的環境衛生,積極預防家禽家畜患有各種寄生蟲病等。同時,完善農村獸醫防疫員隊伍,發揮農村獸醫防疫員作用。這既能有效防範和降低放養家禽家畜模式的安全風險,保障飲食安全,避免可能造成的傳染病傳播,又能不改變農民延續千百年的放養家禽家畜模式,避免基層政府與農民群眾之間發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