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睿
11月11日,就在大家正忙著在網上「買買買」的時候,某抖音帳號發布了一個藏族小夥丁真的視頻,時長7秒。視頻配文寫道:「很多年輕女粉要我多拍拍尼瑪。尼瑪沒遇上,見到他的哥哥丁真。」
這次拍攝完全是個偶然,但卻讓「不染凡塵」的20歲「甜野男孩」丁真迅速從素人到網紅,相比一直處於流量頂端的娛樂明星,作為素人的丁真的爆紅引發了巨大關注。在大眾視野裡,一夜之間登上頂流「王座」的素人網紅不在少數,但大多難逃「流星」的命運。
「甜野男孩」VS詩和遠方
一個7秒鐘的小視頻成就了丁真。視頻中,這個康巴小夥有著原生態的清澈和淳樸,高原的陽光下,黝黑粗糙的面龐上刻著深邃五官,他帶著一雙極亮的眼睛衝鏡頭靦腆微笑,洋溢著少年的乾淨和靈動。
這個被攝影師偶然捕捉到的懟臉笑容,秒殺了一眾少女心,幾乎是一夜之間,丁真的名字登上了眾多平臺的熱搜榜,而每一個話題下,都有千萬起步的閱讀量。之後,他被攝影師帶到直播間直播,網友得知,丁真的全名是丁真珍珠,今年20歲,沒怎麼上過學,沒出過遠門,平時的活動就是放牛放馬,最大的理想是自己的小馬能跑第一,能成為「賽馬王子」……
後來網傳選秀綜藝、MCN機構邀請丁真的消息,網友們更坐不住了,擔心丁真被包裝,淪為商業化的「工具人」,開始自發地保護丁真,呼喊著「丁真快跑」,可能丁真本人還不知道外界發生了什麼,但卻更紅了;直到後來,丁真籤約企業的消息出來,網友終於放心,這個「甜野男孩」紅到了網友希望的道路上。
在爆紅之前,丁真是沒怎麼上過學的放牛娃,現在他是理塘縣的旅遊大使,背後也迅速成立起一個團隊。11月25日,團隊發布了一部名為《丁真的世界》的3分鐘短片。視頻中,丁真過著他最平常的生活,在熱烈的陽光下跟兄弟騎著小馬奔跑,背後是清澈的藍天,還有一望無垠的高原風光,一切都是淳樸而自然的。這部短片也得到了一致好評,因為網友喜歡的,就是這樣真實的「丁真」。近乎夢幻的純真感加上超高顏值,直接就戳進了網友的心窩裡,丁真不得不紅。
簡單、真實如丁真的走紅,代表了大眾心理中對簡單、純淨的詩和遠方的嚮往。2016年,高曉松作詞、許巍演唱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詞裡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歌曲雖不是高曉松、許巍音樂創作的較高水準,但卻呼應了人們不滿現狀寄希望於未來的情緒。繁雜塵世間忙碌的人們,有許多無奈,有許多苟且,簡單與純淨,能給人帶來溫暖和治癒。
類似於詩和遠方的人物或意境,滿足了人們的某種想像。成熟的現象級網紅李子柒,就是一個現實中的造夢者,也是一位讓夢想成真的普通人。她將悠閒的農村生活搬上網絡,給網友帶來貼近自然本質的田園詩。
大V「日食記」,則是另外一種理想生活,一貓、一狗、一飯,閒適的做飯生活洋溢著溫暖氣息。
吐槽爆梗VS網絡亞文化
如果說素人丁真的爆紅,在於人們對於詩和遠方的想像,而另一種代表戲謔、吐槽文化的素人在網上的走紅,走的卻是與詩和遠方南轅北轍的路子,他們代表著網友喜好的另一種傾向。這類素人網紅與「美好」沾不上邊,在網絡上只能活躍於搞笑視頻中。
年初爆紅的「郭老師」就是鬼畜、搞笑的代表。這位郭老師經常大大咧咧、頭髮枯黃、油光滿面,她常常會說一些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卻又引人發笑的話,再配上獨特發音,形成了個人風格極強的口音,比如「獼猴桃」被她稱作「迷hotel」,草莓被叫作「粗莓」,這種魔性的說話方式引起了網友們的模仿。
還有之前的Giao哥、藥水哥都是類似代表,他們的爆紅不是網友們喜歡,而是網友們需要,這種充滿戲謔的魔性視頻,正好滿足了網友了獵奇欲望。但也很顯然,這類素人網紅的爆紅只能是一時之快,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變得寥寥無聲。
這類素人的爆紅,離不開B站用戶樂此不疲的二次創作。許多類似素人,在B站的鬼畜區盤踞已久。「鬼畜」是網絡亞文化的一種體現,網絡亞文化所在的B站、豆瓣等代表小眾圈層的平臺,正是催生網絡爆梗的溫床。
「凡爾賽文學」這個近期最紅的爆梗,就是生長成熟於豆瓣。該名詞最初由微博網友「小奶球」提出,她的靈感來源於講述18世紀末法國凡爾賽宮貴族生活的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意為「明明沒有一句話在直接炫耀,卻能明確感受到發言者溢於言表的驕傲」。之後這個梗在豆瓣小組逐漸成熟,「凡爾賽學研習小組」創建於2020年5月22日,到如今已經擁有了4萬餘名「凡克雅寶」。「小奶球」的《凡學公開課》也被豆瓣小組成員整理為入門必看教材。11月初,網友「蒙淇淇77」將秀恩愛與凡學精神完美融合,導致「凡學」全網爆紅。「糊弄學」「醜東西保護協會」等梗也有流行的潛質。
每一個爆梗,背後都有網絡亞文化的加持,也正是由於亞文化的小範圍流行,催生了一個個「凡學」「藥水學」「giao學」等。亞文化的二次創作,不僅能激發出創作者的靈感火花,還能讓網友產生一種大家熱鬧的觀看和吐槽的氣氛,形成了一個興趣相投的共同體。
迅速爆紅VS無人問津
無論是在詩和遠方的想像裡走紅的丁真,還是靠吐槽爆梗走紅的網絡亞文化現象,都不過是一時的「流星」。
丁真的爆紅是一次偶然事件,但隨後的營銷顯而易見。丁真走紅之後,團隊迅速成立。但團隊和營銷,無法保證丁真的長期熱度。
上一個與丁真走紅極其相似的案例,還要追溯到15年前的天仙MM。2003年以前的天仙MM叫爾瑪依娜,喜歡唱歌,跳舞,曾在某地方藝術團做舞蹈演員,但無人知曉。2005年8月初,一個ID叫「浪跡天涯何處家」的成都網友獨自驅車在四川阿壩州旅遊時深入羌寨,路上偶遇爾瑪依娜。這個清純美麗的羌族姑娘讓這名網友眼前一亮,便徵得她同意拍下了一組照片。回成都後,以《單車川藏自駕遊之:驚見天仙MM?!》為名,在TOM網站的一個汽車論壇上發表了其驚遇天仙MM的故事,將爾瑪依娜的照片一一上傳,引起論壇熱烈討論,「天仙MM」這一名字由此叫開。
隨後,「天仙MM」的身影出現在各大BBS社區裡,由此引來了激烈的評論,有讚美,也有懷疑。當時,專門介紹天仙MM的各類網站、網站專版、論壇、論壇專版曾經一度多達700多個,百度搜索的相關網頁也曾高達121萬項。2005年12月份,「天仙MM」參加了門戶網站的年終人物評選,在「2005年新生代偶像評選」中,力壓李宇春、劉翔、言承旭等,以44%的高得票率獲得冠軍。可以說,作為初代素人網紅的「天仙MM」,比現在的丁真紅得多。進入娛樂圈的天仙MM也曾發單曲,主演了少部分影視作品,目前不再為人熟知。
網絡亞文化的爆梗,也只是暫時的狂歡。「梗」的產生,可以用模因概念來解釋。「模因(Meme)」一詞最早由英國進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在其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中使用,道金斯認為,就像生命傳承有基因一樣,文化傳承也有一個記錄和傳承的基本單位,牛津英語詞典對模因的定義是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
網友在互相交流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影響使用當紅網絡語言,用一句流行語來解釋模因——「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模因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梗」,這些戲謔、搞笑、詼諧、搞怪、喜感的語言不僅能夠帶來快感,還能激發各種二次創作,「梗」成為舒緩壓力的一種方式,網際網路也發揮了「解壓閥」的作用,網友們在交流時使用「梗」來獲得認同感,在一次次狂歡中獲得慰藉和包容。
「梗」簡化了交流語言,在網絡人際交往中能清晰地表達含義,並且都有著相似的心理關聯,更能引起年輕人的共情。不過,「梗」的爆紅和消失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神馬都是浮雲」「藍瘦香菇」這種流行語,人們在模仿、狂歡中得到共鳴和快樂,轉眼就尋找下一個情感宣洩的對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