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醫院複查寸步不離!女兒:父親無措得像個孩子

2020-12-16 環球網汽車頻道

11月25日上午9點,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大樓,正迎來高峰。

一臺臺自助機前,排起了小長隊。有人擠在機器邊操作,也有人站在外圍等待。

安徽人林軍(化名)手上拎著粉色小包,手臂上掛著彩虹雨傘,直愣愣地站著,有些茫然。

「我陪媳婦來的,孫女生病了。」機器邊,兒媳婦一手抱著孩子一邊操作著。他看著,除了著急幫不上忙。

因為要帶孫女,60歲不到的林軍從老家安徽來到兒子在杭州的家。在杭州呆了三年多,林軍至今不敢一個人出遠門。「外面更新太快了,我們都不會,學都來不及,主要是記不住,年紀大了,不受控制地老了,笨了。」等媳婦掛好號,林軍匆匆跟了上去。

林軍的困惑和惶恐,離他不遠處的王大伯一點都不比他少。

王大伯比林軍大幾歲,手裡抱著一個玻璃水杯,跟著30多歲的女兒,寸步不離。

王大伯是河南人,女兒在南京,兒子在杭州。這段時間,老伴檢查身體,胃出了毛病,孩子擔心父親也有問題,就帶老人來醫院做個檢查。

「我正好來杭州,就帶著爸爸來檢查。」王小姐說,「我都有點搞不清楚,更別說老年人了,智能化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都太難了。」

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已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年輕人玩手機網絡越來越溜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也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他們在打車、看病、去銀行、出門等日常生活中,遇上了一道道「數字鴻溝」。

我們追求的智能化,不應該是去老人化。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這意味著國家開始出手。

在杭州,老人們要去看病、打車、取錢、出行,難嗎?

11月25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去了醫院、銀行、火車站,也採訪了計程車司機、網約車司機、銀行工作人員、醫院志願者和不少老人,記錄下這些畫面。

看病老人:

這些機器看著心裡發慌

只能嘴巴勤快點多問人多找志願者

77歲的林阿姨,耐心排著隊,輪到她了,她就將醫保卡遞給志願者求幫忙。「已經預約過了,請幫我取個號,謝謝啊。」

很快,她拿著掛號單走出人群,走到背著書包的老伴兒身邊。

這樣的場景,每兩周就要上演一次。

林阿姨的胃病十多年了,需要慢慢調養,每兩周就要來一趟醫院。「現在都是網上掛號,我們也都不會,手機都是孩子們淘汰下來的,就打打電話,其他的也不會用,孩子教過我們用支付寶什麼的,太煩了,記不住。」林阿姨說,健康碼也沒有,還好可以用身份證。

網上掛號,她都要提前去社區衛生院裡找熟悉的醫生幫忙。「那個醫生毛好毛好的。」到了醫院,她又找志願者幫忙。「自己都做不來。有時候人家也很忙的,那就等一會兒。」

這麼多年來,都是老夫妻自己上醫院,很少打擾子女。「我兒子在外地,媳婦做老師,還要管伢兒,很忙的,就不去煩他們了。」

對於智能化的進步,老人是肯定的。「現在上醫院方便多了,十多年前,要自己過來排隊,半夜兩三點都來過的。」

77歲的張阿姨也是老伴兒陪著來的,老伴兒在取號,她站一旁。等了一會兒,號子取到了。「兩年沒來醫院了,變化真大。」

夫妻倆都是高知,退休前都是浙江一所大學的老師,一個研究計算機,一個是通訊工程專家,生活中使用智能化的東西也能夠適應。「我們出去買東西都是用支付寶、微信的,因為是這個專業的,所以學起來也快。」她肯定了科技帶來的進步,以前的人工掛號變成了機器,不擔心收到假鈔,也便利了很多。但她也感慨:隨著衰老,速度跟不上年輕人了,這真是不可逆的。

戴著毛線帽的82歲林老太,個子很矮,站在自助機前,舉著200元現金,等著志願者幫她充錢。

志願者幫忙操作機器,但是不碰錢,還是要老太自己來。老人盯著機器看了好久,沒有找到塞錢的口子,最後還是要志願者幫忙。

等操作完,老人挪著步子去坐電梯。「我一般都去社區醫院的,之前體檢有個指標不好,醫生讓我上大醫院看看,我才過來的。藥吃光了,就要到醫院裡來。」

每次來醫院,老人都是一個人。老伴兒已經不太會走路了,兩個女兒都已經退休,有自己的家庭,還有小孩子要照顧。「老頭子要是來醫院,只能麻煩小女婿了,我也過意不去。」

出門,她只能嘴巴勤快點,多問問人,多尋求幫助。「還好的,現在的人都挺熱心的。」

林老太沒有手機,出門背個小包,包上綁著一個卡包,裡面插著身份證:「等一下看完病,我打個車回去,讓門口的協警幫忙叫車,我走不動了。」

陪著來看病的子女:

我從沒見過父親如此小心翼翼

無措得像個孩子

方女士這幾天又開始在網上搶號子了。父親生病這兩年多,搶號陪看病取報告等複查已經成了他們家的常態,每一次父親從老家來複查,用方女士的話說「就是一次大考」。

方女士的父親在老家開著一個廠,可畢竟已經是67歲的年紀,對智能化這些還是不熟悉,微信裡發文字至今不會用標點。

「我爸曾經是我的榜樣,他很能幹,我以前覺得他是無所不能的,什麼難題都能解決。可是到醫院看病這件事,是我第一次見到如此小心翼翼的爸爸,無措得像個小孩。」

方女士平時工作忙,臨近3個月一次的複查前,她總會收到父親的微信提醒,讓她別忘記預約掛號。

「我有時候看過之後會忘記回,有時候回得又比較敷衍,那麼過幾天肯定又會收到我爸的提醒。我能感受到他特別小心翼翼,不想打擾我又不得不依賴我。」

每次到了醫院,父親都跟在她後面。

「人多的地方基本寸步不離,回答醫生的問話父親也會看看我。我在,他就安心。」方女士說,這兩年因為隔三差五要跑醫院,她遇到過很多父親一樣的老年人,有時候也幫他們在機器上操作。「科技進步那麼快,有些方面是不是也該等等他們呢。」

醫院:

增派志願者人手

開通親情綁定帳戶

這兩天杭州市一醫院每天的門診量將近80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老年人。

全院65臺自助機都在高速運轉,穿著紅馬甲的志願者常常淹沒在人海中。

在市一醫院,在冊的志願者有1850人,不定期做志願服務。醫院也有專職工作人員做引導。

65歲的壽阿姨退休後就在醫院做志願者,想儘自己一份愛心。

「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不僅僅是老年人,一些外地來杭州看病也不太熟悉情況,機器都不會操作,都需要我們幫忙。所以吃飯、喝水、上衛生間都急急忙忙的。」壽阿姨說,每天要服務多少人,志願者們都不會統計。「我們也都是退了休的人,會的也不多,但是做的多了就會了。想想哪一天等自己再老一點,連這個都做不了的話,那挺悲哀的。」

老年人在智能化面前的問題,醫院也有考慮。

「增加志願者人手幫助市民操作是一方面,我們醫院還做了一老一少親情帳戶綁定。」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信息中心主任陳斌介紹,這是一種便於支付的手段。一老一少如果沒有智慧型手機,支付不方便,可以綁定親情帳號,老人綁定子女,孩子綁定父母的,來進行支付。「老人如果就醫,為方便也實現最多付一下,就做親情帳戶綁定,開通後,看病卡裡沒錢或者錢不夠,可以管自己先回去,由綁定的帳戶來支付這個費用。一般傍晚18:00自動會扣款,如果當天沒扣款,第二天會接著扣,還是沒有錢,會繼續……超過第31天後,患者下次就診時,會提示先還款,插卡充值就可在自助機上支付。」

時評

國家出招不得「為難」老年人:

智能生活,老人不是「局外人」

智能時代,大家辦事越來越方便,無論是看病掛號,餐廳吃飯,還是乘飛機、坐火車遠行,僅僅依靠一部手機,就能把一切搞定。在社會大多數人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另一部分老年人卻頻頻受困於智能科技,被掃碼、刷臉、手機支付等生活方式搞得「寸步難行」,似乎成了被智能生活遺忘的「局外人」。

最近有兩則和老年人相關的新聞上了熱搜,重重地刺激了公眾敏感的神經。

11月21日,湖北廣水一名行動不便的94歲老人,為了激活社保卡,被親屬抬到銀行、抱起來進行人臉識別。

11月23日,湖北宜昌秭歸縣,一位老奶奶獨自冒雨在櫃檯交醫保,工作人員告訴老奶奶「不收現金」,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這些場景,令人心酸又似曾相識,就在我們身邊。也許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鄰居、我們未來的自己。

當務之急,不能再讓老人受困於掃碼、刷臉、手機支付等智能科技手段,昨天,國家終於出手,破除這道老年人智能鴻溝。

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提出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充分保障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困難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等方式拒收現金。

方案針對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設備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有了明確的解決辦法。包含應急保障,交通出行、日常就醫、政務服務等七方面20條,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人性化便利服務。

關心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遇到的困難,並非小題大做,而確確實實是困擾老人日常生活的大問題。他們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不會刷健康碼、不會網上掛號、不會網上交醫保……新技術的應用,對老年人顯示出「不友好」的一面。某種程度上,他們成了被智能生活拋棄出局的「外人」。

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痛點,折射出數字經濟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盲區。據相關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中,將近2億老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網絡。在這樣的背景下,單靠老人自己的努力,說再多的「活到老,學到老」,顯然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在公共服務領域,社會應更多關愛,提供人性化的特殊服務,這是精細化社會治理應有的溫度。

智能時代的列車再快,也不應該丟下老年人。一個社會對待老年人的態度,檢驗著它的文明程度。而一個不斷進步發展著的社會,既要給領跑的年輕群體更多機會,也要給落在後面的老弱病殘人群以充分關照。現在的老年人,年輕時也是建設社會的主力軍。沒有人建設社會的目的,是為了淘汰自己。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都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今天我們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相關焦點

  • 4個月大女嬰墜樓,親生父親不讓去醫院,還說生女兒沒有底氣
    可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墜樓後,親生父親並不情願將孩子送去醫院,說抱回家養養就好了,還說自己擅長嬰兒護理,和孩子的感情能喚起女嬰的求生意識。就這環境,你說你擅長嬰兒護理?幸好,在110強制下,孩子還是被送到了醫院。
  • 女子醫院取完絕育環後,身體不適去複查懵了,怒向醫院索賠24萬
    女子醫院取完絕育環後,身體不適去複查懵了,怒向醫院索賠24萬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無論是思想上還是政治上都是比較放開的,現在二胎政策國家也是處於一種積極鼓勵的狀態當中,然而與這樣一件事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就是一名女子去醫院取完節育環之後
  • 女兒越長大越不像自己,去醫院檢查了兩次,爸媽看到結果崩潰了
    女兒越長大越不像自己,去醫院檢查了兩次,爸媽看到結果崩潰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女兒像爸爸,兒子像媽媽"這樣的話吧,在大多數家庭中都是這樣,女兒的五官和身材會和爸爸比較像,如果媽媽天生就很瘦的話,那麼兒子在長大之後也可能會瘦,不過也存在一種兒女和爸爸媽媽長得不像
  • 去醫院複查,早起的降壓藥還吃不吃?
    高血壓患者的複查,我個人常規是推薦藥不能停的,即便是今天要去醫院複查,個人也建議繼續按時口服降壓藥物。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條原因: 一、真實的反應血壓情況 即便是去醫院複查,也建議按時口服降壓藥,這樣才能最真實的反應自己平時服藥後血壓的控制情況
  • 孕婦到醫院去保胎,醫院誤診後做了清宮術,複查時發現孩子還在?
    可是,因為意外卻導致自己好不容易到來的孩子,不得不離開,這對父母又是多麼嚴重的打擊呢? 在住院期間,李先生的妻子開始出血,且伴隨著血塊,經過診斷做了B超還有抽血,醫院告訴李先生夫妻倆,宮腔內已經看不到孕囊了,孩子已經在出血的時候自己掉了。
  • 有種尷尬叫「女兒長得像父親」,12歲森碟身高出眾,長相卻一言難盡
    有種尷尬叫"女兒長得像爸爸",12歲森碟身高出眾,長相卻難以形容人人都說「女大十八變」,女孩子從小到大的變化往往都很大,有人越長越美膩,而有人卻長著長著就殘了。很多人都關心孩子的長相到底是遺傳父親多點,還是母親多點呢?其實孩子的相貌基因是融合了父母雙方的染色體,綜合之後結成的愛情結晶。普遍來說,女兒一般都更像父親多一些,但如果女兒過多遺傳父親的樣貌,或許會成為一件尷尬的事情。
  • 科比大女兒氣質出眾,容貌像極了父親,或提前接管科比公司
    今年年初科比去世的消息是讓所有籃球迷都悲痛不已,誰都沒有想到如此偉大的籃球運動員科比-布萊恩特竟然會以這以這樣的方式突然離我們而去。科比的職業生涯當中有傷病、有遺憾,但科比其實從來沒有放棄,當初跟腱斷裂的時候科比也咬牙堅持下來,傷愈後在NBA又打了幾個賽季
  • 父親是上海市委書記,五個孩子卻無人當官,女兒還去農場插秧
    他通過自我反省發現,人們不能總是處於一個舒適的環境下,要敢於去打破,平靜,尋求正確的方法,引導官場的作風。王一平不但是一個剛正不阿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個擁有很高造詣的藝術家,他擁有很多的收藏品,並且在他的妻子去世之後,他將這些藏品都捐給了國家,他想讓將更高的藝術展現給大家,提高民族的文化造詣。
  • 七待丨告別昨天,告別悲傷,告別去往了天堂的父親
    於是,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聯繫醫院,儘快將手術排上日程。當時爸爸還像健康人一樣,獨自往返醫院,排隊幾小時做著各種術前檢查,神採奕奕地跟病友們聊天。他用輕鬆無畏的態度,安慰著身邊的家人和他自己。手術進行得還算順利,病灶被儘量清除。「但是」,醫生說,「腫瘤不小,至少已經是中晚期」。
  • 高秀敏女兒因何慶魁疏遠父親,今想彌補卻沒機會
    著名表演藝術家高秀敏在2005年因心臟病離世,享年46歲,高秀敏的人生雖然短暫但是卻足夠精彩,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感情上她的經歷都足夠豐富,她本是個農村貧困人家的孩子,卻因為藝術天分在那個年代成為一名演員,並與帥氣的武生演員,婚後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高秀敏也很快升任為劇團的團長和政協委員
  •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參與越多,孩子越優秀,你做得怎麼樣?
    這三種父親,看看你是哪一種?想像一下,三個不同的男人回到家。第一個男人推開門,想起了前妻上午打電話告訴他的,今天是女兒的生日。他拿起了電話,給女兒打電話,女兒接通了電話。「生日快樂!」「謝謝,爸爸。」一陣尷尬的沉默後,男人問到「那個什麼……最近過得怎麼樣啊?」「還可以吧。」「學校裡一切順利嗎?」「還不錯。」他們的談話就這樣繼續著,爸爸像個質問者,女兒像個不情願招供的目擊證人。第二個男人回到家,妻子已經做好了飯,他和兒子、妻子坐在飯桌前開始吃飯。男人問兒子「今天學習怎麼樣?
  • 5歲男孩大腿長個疙瘩,醫院一查竟要截肢,父親抱著醫生的腿哭了
    我叫張廣亮,今年46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人,我兒子叫張宸毓今年8歲,孩子生病前我自己開了一個小店,賣些老家特產,生活溫馨而美好。但是誰能想到,這一份美好卻被一紙診斷書被打破。5歲的兒子突然腿部腫大,當地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我們,孩子腿部長了腫瘤,建議我們無北京做進一步檢查。
  • 同樣是趙本山的女兒,一個樸素像大媽,一個靠父親名氣進娛樂圈
    趙本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喜劇人,也教了不少學生,和徒弟相處時,趙本山亦師亦友,還像一個父親一樣關心照顧他們。而實際上,趙本山自己是有兩個女兒的,只不過是同父異母。而在趙本山逐漸退出大眾視野後,他的女兒才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同樣是趙本山的女兒,一個樸素像大媽,一個靠父親名氣進娛樂圈!
  • 產後42天到底要不要去複查?別為了省錢不去,最後遭罪的還是自己
    很多寶媽都認為覺得自己恢復得很好,而且堅持還好一筆錢,索性就不去了,但寶媽們小心最後遭罪的還是自己哦!別為了省錢不去,最後遭罪的還是自己表妹的家庭條件一般,所以平時過日子還是有些節省的。表妹是順產生下的寶寶,生完寶寶的第二天就出院了。
  • 為救父親一個月增肥12斤 武漢14歲少女捐髓救父
    3月21日上午,她平靜地躺在武漢協和醫院血液科8樓的病床上,鮮紅的血液通過血細胞分離機進行長達3個小時的採集。  一旁的無菌病房裡,62歲的父親陳建國正等待著生命的種子。  這是一場女兒反哺父親的生命接力。  去年9月,陳建國被診斷出「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俗稱「白血病」),經過3次住院化療,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 女子醫院取完絕育環後,身體不適去複查嚇一跳,怒向醫院索賠24萬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不想再生一個孩子,都會選擇去上節育環。由於該環具有安全,有效,可逆,簡單,經濟等優點。因此,許多母親如果不想要孩子都會選擇這個節育環。人生有許多女人風風火火,天不怕地不怕,唯獨害怕進入計劃生育科,因為怕痛,連取環這樣的小手術都沒有勇氣去面對。
  • 「凍齡爸爸」火了,與女兒上街像情侶,孩子澄清:這真的是我親爹
    陳先生年輕時就長得非常帥氣,再加上他對顏值的要求一直比較高,因此即便如今已經40多歲了,但看上去仍然像20多歲的小夥子一樣,與女兒上街更像是情侶。這天陳先生一家三口決定去附近城市旅遊,來到景點之後,一家人迅速被美麗的風景所吸引。女兒和陳先生一樣,也很臭美,來到景點之後就不停要求媽媽給自己和爸爸拍照。
  • 爸爸,在天堂的你,還記得你的小女兒嗎?女兒祝你父親節快樂!
    你說,沒有,就是問問,我說回去,國慶節我可以回去幾天,你想去哪,咱們一塊。你好像比平時嚴肅,說,你也老大不小了,有合適的男孩也談談戀愛,人生談戀愛是個大事,無論是什麼結果,等你老了,都是美好的回憶。後來,我發現我還有媽媽,她比誰都痛苦,她希望我生活得好,希望我嫁一個,能像你寵我一樣寵我,想看著我幸福的樣子。為了你的願望,為了媽媽,我一定要活得開心幸福。爸爸,你在天堂還好嗎?我在努力活出你想要的樣子,我現在生活得很幸福。
  • 孩子近視,除了配眼鏡,定期複查更重要
    很多家長知道自己孩子近視後,都會選擇去眼鏡店或視光中心去配眼鏡,而且有很多家長對孩子近視也比較上心,給孩子驗配比較好的眼鏡,但是除了配眼鏡,還要根據驗光師的建議定期複查,不要認為配鏡後就一勞永逸,不管了,等孩子告訴你戴眼鏡看不清的時候就後悔莫及。
  • B肝多久複查一次好?醫生:若晨起出現3個症狀,建議去醫院查查
    導語:雖然現在大家已經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但是依舊還有非常多的B肝攜帶者,有些人是天生的,有些人是被傳染的,只要患有這種疾病,都需要定期的進行複查,因為這類人群換取肝硬化以及幹部疾病的概率,比平常人要高很多,由於肝臟沒有痛感,無法及時察覺病變,如果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可能後悔都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