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易經》有「眾經之首」的稱譽。在古代,《易經》被稱為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主要是因為書中闡述了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奧秘,是古代賢人們公認的中華民族智慧結晶。
《易經》裡,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調和,宇宙變化,人生處世哲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
《易經》真正的價值,就是能夠指導人們的行為,這是一種文化思想的體現,這才是孔子喜歡並讚嘆《易經》,對《易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的真正原因。
都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是真的無法看清人心嗎?其實真正的高人總能通過「識人術」來見微知著、一葉知秋。在現代我們稱之為「心理學」,而在古代,這些秘書都藏在《易經》中!
易經提醒:酒桌上,和人吃飯時,有這三種表現的人,都沒啥真本事,有道理
《易經》中寫有人的四種「失態」—大喜易失言 ,大衰易失顏,大醉易失德 ,大話易失信。
1、酒後多言的人
老話常說說:「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因酒識人,因酒品人。三杯下肚,便吵吵嚷嚷,到處挑戰,找人灌酒,聲大氣粗,令人生厭。
我想大家都聽過酒後亂性的事例,而這類事情的結果往往不如人意。所以,保持酒後的德行,是一個男人的能力。嚴於律己,才能守身自持。
越是能在意識模糊的時候保持清醒,堅守底線,越能展現一個男人的能力。
2、飯桌上說大話的人
《易經》「謙卦」,這一卦的卦象,內卦「艮」,象徵山、止;外卦「坤」,象徵地、順;這是說內心知道壓制,這就是謙虛的態度。
《易經》:出言有尺,交人有度。謙虛就是對自己的才能、成就都要有一種謙虛的態度,不能隨便張揚。要知道,自己的強大和優秀,從來都不是從自己的嘴裡說出來的。
尤其是在職場裡,如果太過於張揚,就會被人當成「眼中釘,肉中刺」,這樣的人往往都是無用的。
3、吃菜挑肥揀瘦的人
《易經·隨卦》說: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你讓人家快樂、有收穫,自然就會有人要跟隨你。
不管,在哪裡,「守禮」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也是個人修養的提現,這樣才能讓別人信服你!
簡單的餐桌禮儀能夠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何為「尊重」,何為「自我節制」,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懂得不應為了急於滿足自我欲望而失了分寸。
一個個小規矩,不僅僅是對我們餐桌禮儀的約束,要知道細節決定成敗,小規矩也可能影響你的未來,別讓自己敗在「餐桌」上。
《易經》:吃飯見人品,別讓自己輸在這一碗一筷之間!
中國人凡事都喜歡從一起吃個飯開始,吃飯可是個大學問!體諒和禮貌體現在點滴小事之間,不要在餐桌上洩露了自己的人品;素養的養成,也盡在這一碗一筷之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人活一世,說到底,拼的就是人品。所以,人這輩子,丟什麼都別丟人品。
這,就是《易經》真正的人生心法和智慧。若能讀懂,受益無窮,做人做事,決勝千裡。
這些智慧在《易經》中有詳細的介紹。《易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族文化之根。我們若能讀懂,懂得運用上述的道理,不僅自身富貴,更能造福後代,讓自己的家庭以及後代富裕起來。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我們總行千裡尋解藥西方哲學方法規律救世,卻未發現閱盡世間萬本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統的《易經》都是文言文,過於深奧且不易讀懂,解讀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想看卻看不懂。所以我在學習《周易》時,選擇的是這本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易經》,裡面的內容全都是大白話,通俗易懂。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體會到古人的智慧。易經的智慧可以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職場中,生意場上,幫助我們走向成功。
《圖解易經》,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將大家看不懂的文言文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有白話文,有圖解,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理解了,對於感興趣的夥伴真的可以試試。
它用圖解的方式,放64卦每一卦背後蘊含的智慧講解給你。
「獲取」圖書點這裡↓↓↓
人生在這世間一世,真的得好好花點時間去讀讀《易經》,去大徹大悟裡面的大智慧,對經營人生事業的裨益極大,也會讓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