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古時有很多稱呼,不過用的最久的還是華夏、周朝時期,重視禮儀,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在古載當中,「華夏」為中原地區,四方則為「夷蠻戎狄」,《左轉》中記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炎黃、華夏延續了5000多年,但「中國」是一個相對近代的詞彙,1689年9月7月,清康熙跟沙皇俄國為劃定黑龍江邊界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在這次使用國名時,清朝首次用了「中國」二字。
清政府滅亡之後,民國又稱為「中華民國」,中國也是逐漸成為了我國的國名,但還有一個地方也叫「中國」,這裡的銀行叫中國銀行,電力公司叫中國電力,就連政府也叫中國某部支部,這個地方就是日本。
日本,中國,兩國雖然是鄰國,但我們「中國」怎麼又跟日本扯上關係了呢?日本有一個地方叫「中國地區」,這個中國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中國地區」是日本地域的一個概念。
中國地區,位於日本本州島西部,由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5個縣組成,面積31917平方公裡,有771.8萬人,有時「中國地區」也叫「山陽山陰地區」。
關於「中國地區」最早的記載是日本南北朝時期《太平記》,但在日本天皇家系的《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也有葦原中國的稱呼,當時簡稱中津國、中國,這或許是日本「中國」的最早記載,但依舊模糊不清。
在南北朝之後,隋朝短暫統一,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日本就派遣使者上書隋煬帝稱: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日本稱呼自己為日出天子,隋煬帝為日落天子,這讓他很不高興,這次兩國來往最終交涉破裂。
直到630年(唐貞觀四年)日本第一次來到唐朝,在兩百多年間,日本一共派遣了12次使者,日本的文化也是深受唐文化的影響,就連日本國名都是唐朝「賜」的,在這12次遣唐使當中,日本引入了不少的詩詞。
這些詩詞對日本年號也了決定性作用,「平成」出自《史記·五帝本紀》中:「內平外成」,尚書也有「地平天成」,在日本247個年號當中,多數都是出自《四書五經》,最新年號為「令和」,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
綜上所述,日本借用唐文化,將一個地區更改為「中國地區」也屬實正常,不過日本戰敗之後,為維持形象,「中國地區」也很少會使用,都是以「山陰山陽地區」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