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白骨,綠水吊忠魂。」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人民的血汗史,這一寸寸土地、一點點進步,都是由人民的血汗澆灌出來的。在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興,科技落後,造一座橋都離不開人民的血汗。
中國的陸地總面積有大約960萬平方公裡,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有許多壯觀的大橋,如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石拱橋——趙州橋,還有杭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跨海大橋等等。這些橋都可以拍照,但一座橋是國內曾經唯一一座全天候由武警把守且不允許拍照的橋,這座橋就是怒江大橋。
l修建大橋的原因
怒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流之一,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一路向南,途徑雲南省,流入緬甸,最終注入印度洋,流域面積覆蓋西南。怒江流域,地勢起伏巨大,大部分河段奔流於陡峭高山中,落差大,流勢急,多為險灘瀑布,一般不利於人們居住。不過在怒江兩側依然有居民生活。怒江在崇山峻岭間,老百姓想要過個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舊中國忙於軍閥混戰,無暇顧及怒江的大橋修建。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改善怒江交通不便的情況,便利在這裡居住生活的老百姓,我國便打算在怒江修建一座橋梁。
怒江大橋修建於1953年,全長678米,寬15.8米。該橋是318國道川藏線唯一能過大型車輛的橋梁,是連接東西兩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一條重要的戰備通道。因此,怒江大橋被稱為川藏公路的「咽喉」。因而,怒江大橋建成後便由武警24小值守。除卻怒江大橋的戰略位十分重要,還有一點是這座橋的修建過程中,發生了許多引人淚下的故事。
l以生命築橋
在國家確定要修建怒江大橋後,就開始尋找工程隊,但由於建橋難度太大,沒有工程隊願意修建怒江大橋,因此,怒江大橋是由18軍負責修建的。
1953年年底,負責修建大橋的戰士們抵達這裡。架起這座橋梁需要戰士們爬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度,在零下39度的環境進行高難度施工。由於沒有先進的登山設備,戰士們只能用先爬上山頂,再固定一條繩索作為軟梯,戰士們幾乎每天都在冒著生命危險,上下攀爬。還要肩扛水泥等建橋材料,用最原始的施工工具修建大橋。吃不飽,穿不暖,他們用最堅定的意志克服無比艱險的環境,一米一米推進怒江大橋。
在修建怒江大橋的過程中,有一名小戰士由於過度疲勞,在作業過程中不小心掉到了水泥裡,其他戰士試過各種辦法也沒從水泥中救出他,最後將這名小戰士的身軀與橋墩澆築在了一起,永遠地留在了怒江大橋下。在18軍中還有有一個排,所有的戰士都在建橋過程中犧牲了,只有排長一個人活著,在大橋完工之時,排長最終也縱身躍入了怒江。
18軍的戰士們用巨大的犧牲,換來了這座橋。後來每當有士兵經過怒江大橋時,都會向橋墩敬禮,以表達對這位戰士,以及其他修建怒江大橋時犧牲的戰士們的尊敬。
l結語
中國的輝煌正是由許許多多為國奉獻的前輩、先烈締造的,是他們的付出換來了如今我們的美好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時刻將這份恩情銘記在心,珍惜當下,努力為祖國的建設再出一份力、盡一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