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龍骨甸大橋7號橋墩上赫然寫著"熊漢俊烈士千古,昆明鐵道老兵"。這個橋墩上曾經犧牲了一個烈士—熊漢俊。自此,經過這裡的每一列火車都要鳴笛30秒,以此來紀念這位英雄。
1. 龍骨甸大橋下的英魂
龍骨甸鐵路大橋位於我國的雲南省祿豐縣黑井鎮龍骨甸,龍骨甸大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全長1382米。龍骨甸大橋是成昆鐵路線上跨度最大的大橋。
成昆鐵路是連接四川省與雲南省的國鐵級的病客貨共線鐵路。而被譽為"龍骨動脈"的龍骨甸大橋作為連接這段鐵路重要的交通樞紐,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自明的。
上個世紀的中國想在雲南山區修建這樣一座鐵路,其難度可想而知。那時的我們還不是外國人口中的「基建狂魔」,中國更多的是貧窮和落後。即使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之下,新中國依舊不乏那些甘願犧牲的戰士,而那些戰士的花名冊中,熊漢俊也赫然在列。
1965年年僅21歲的熊漢俊作為八七七部隊三十七分隊隊長來到了雲南的山區之中。他跟其他的人都懷著相同的決心,那就是勢必要修建完成龍骨甸大橋,早日讓這裡的人們享受到交通便利帶來的好處。這不僅是命令,也是當時戰士們心中燃起的決心。
這一決心不僅烙印在每個戰士的心中,也同時在年輕的熊漢俊的心中。但是,沒有人會預料到年輕的熊漢俊竟然會將生命永遠定格在21歲。
當熊漢俊在修建龍骨甸大橋的時候因為身體的過度勞累,不慎跌進了四十多米深的橋墩之中,戰友們想要立刻去救他,可惜跌落的位置太高,戰友們根本無計可施。熊漢俊也自知無法活下去,便在最後的時刻喊出"大橋修好之後告訴我",隨後水泥和砂漿將他永遠地掩埋進橋墩之中,守護著龍骨甸大橋。
當時現場作業的戰士們提議把大橋炸毀,移出熊漢俊的遺體。組織經過慎重的考慮還是沒有這樣做,因為這個橋墩是戰士們沒日沒夜、辛辛苦苦修建出來的,而且即使炸毀重修也無法保證烈士遺體的完整性。為了所有人的努力不被白白犧牲,這位烈士的遺體也永遠的嵌入進七號橋墩之中,與龍骨甸大橋融為一體。
直到現在,那個橋墩上還刻著"熊漢俊烈士千古,昆明鐵道老兵"。每當有火車經過時,人們也能聽到長長的鳴笛聲,仿佛是為這位烈士奏起的哀歌,也寄託了人們無限的哀思。
2. 永遠守護在這裡的英雄
熊漢俊成為了守護著這片土地的豐碑,年輕的生命逝去鑄就了龍骨甸大橋不朽的存在。後來曾經的那座大橋被重新的建設,過去的很多路段都已經隨著時間發展而消失,只有七號橋墩依舊保留直到現在。因為那個名叫熊漢俊的烈士應當被人們銘記。
銘記的不僅僅是熊漢俊,還有那些曾經建設新中國的戰士們。夢回那個貧窮年代,回到美麗的雲貴高原。那時的條件極其艱苦,所有的材料都是需要人工挑到山上,鋼筋、水泥、磚頭一點一點的轉上去。
至於在那樣險峻的地勢進行施工作業更是艱苦。戰士們進行施工作業,絕大部分是進行滾筒拌合,然後用小推車推上去。不管是在哪裡建設,他們的境況都是如此,所有的澆樁、澆墩都是需要一氣呵成,中間不能間斷。這也給當時的每個戰士都經受體力的極大考驗。
所以,留在龍骨甸的不僅是熊漢俊烈士的遺體,還有所有戰士們不屈的英魂。這座大橋不僅僅只是一座連接橋梁的意義,更多的是,代表著在那種貧苦年代所有的建設新中國的戰士不屈的英魂。
3. 精神豐碑屹立不倒
熊漢俊是烈士,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心中的豐碑。貧窮的年代,那些不畏艱難的戰士們積極的建設著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中國。
新中國永遠不會缺少那些犧牲的熱血青年。無論是在戰爭時期,以一己之力擋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還是不懼辛苦與龍骨甸七號橋墩融為一體的熊漢俊。
新中國從千瘡百孔的時代中逐漸變得強大,而中國的復興也離不開無數人的犧牲,離不開無數人的奉獻。從大涼山滅火的消防官兵到駐紮在中國邊疆的戰士們,他們是熊漢俊,熊漢俊也是他們萬千人中的一個。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熊漢俊用他的血肉之軀鑄就了龍骨甸大橋的豐碑。那座豐碑旁邊至今還保留著武警看守。每年到了祭奠的日子的時候總會有些人們和官兵為熊漢俊鮮花,這也逐漸變成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儀式了。
守衛這個大橋的中隊長首德峰介紹到,上世紀60年代為修建這座大橋,前後有18名施工人員獻出寶貴的生命。但是,官兵們在守衛這座大橋的時候即使會有流血,有犧牲,也要不惜一切守衛好這座大橋的安全。
年輕的戰士為了新中國的基礎建設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而現在換我們新一代的戰士來守護你們,不僅僅是守護你們的遺體,也傳承著你們的精神。
「都市的霓虹我看不見,大山擋住了我的視線;心愛的人兒我看不見,兩條鐵軌橫在我眼前。無論一生走多遠,龍骨精神永不變「。這是官兵們合唱的《守橋兵哥》的歌詞。
這句詞說盡了守橋官兵們的心酸,也彰顯了他們不屈的意志,不管時間如何改變龍骨精神是不會變的。每一個巨大的工程總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犧牲,但是戰士們在短暫的青春中照亮了新一代人的未來。
列車嗚嗚嗚一次次的駛過這片美麗寧靜的土地。這裡的人們歡歌笑語,載歌載舞,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但是火車好像在傾訴著,它在試圖告訴人們:不是這樣,曾經有一個英雄為了建設龍骨甸大橋,永遠的把自己二十一歲的青春留在了龍骨甸大橋,留在了雲貴川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