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來,自己貌似又回到了一年前的那個迷茫狀態。
在《三十而已》裡王漫妮離開上海的時候說了這麼一段話:「上海真的是特別的好,但是我有的時候就覺得吧,這個地方太大了,自己的身邊就特別的曠,我來到這個城市八年了,我依然沒有一點歸屬感。」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真的是感觸頗深,我特別能理解這種感覺,帶著熱忱來到你想努力的城市,懷著憧憬想在這裡有一段故事,到最後離開的時候身邊依舊只有你自己,什麼都沒有留下,也什麼都沒有帶走。就像是搬進了鳥的眼睛,只為看一眼這個繁華的都市,又像是路過的風,只為感受一陣短暫的喧囂。
那一刻的她是迷茫的,她沒有在那個城市裡留下她的羈絆,八年,她最後的羈絆只有兩個閨蜜,就很可悲。有時候覺得自己是每天都在經歷她的迷茫,迷茫有多可怕,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在現狀裡掙扎,也不知道往哪裡好,渴望有人能伸把手,卻又唾棄自己的無能,鼓起三分鐘勇氣,可以在三秒鐘裡洩盡,此刻無聲釋懷,明天依舊扯著皮囊笑。
可能迷茫會是一個人的常態,沒有方向也沒有目標,在這個城市裡,好像從來沒有主宰過什麼,日子依舊是一天天的過,每一天都在失控的邊緣徘徊,不,與其說失控,倒不如說是虛無,在虛無主義裡掙扎。
虛無主義有多可怕,它可以是一種清醒過後面對生活的無奈感,它會讓人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就像是沒有感情的零件,但是人活著又需要意義。有時候也偶爾會想,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的一生無非生老病死,又何苦來世上走一遭?於是我去看餘華的《活著》,裡面有這麼一段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其實我不是很能理解這句話,但我覺得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人活著是為了過程, 為了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可是極少人能夠承受這些,那些承受不住的人,我一直覺得是缺少和這個世界的羈絆,或者說決定斬斷和這個世界的羈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那些羈絆不足以支撐他們繼續往前走,於是他們唯有逃避,逃避這個世界的喧囂,也逃避自己內心的孤獨。
成年人的世界總是會有很多坎,特別是95後,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尷尬的年紀,感情,事業,生活無一不是憂愁迷茫的點,熬過那一段日子,其實在下一個階段依舊還有其他的坎在等待著你,可是你又沒有足夠多的土,要怎麼將這些坎來填平。有人說忙起來就一切都沒那麼多事了,可是一忙起來你就會失去方向失去重心,而且你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忙,等你躺著靜下來的時候,依舊會有各種想法匯入你的腦海,在你腦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們正獨處在一個屬於我們95後尷尬的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