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又怎樣
考研已經結束了,一直想總結一下這段歷程的心路歷程,雙學位的複習過程著實枯燥,便來寫寫吧。
先從個人情況說起吧,雙非三跨上財金融專碩(財富管理方向),目前估分390左右,過幾天考完期末就開始準備複試。看著似乎是逆襲之路,實則這是經過我慎重選擇的結果。
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目標院校的選擇,一定要貼合自身的實際狀況。在確定目標前,翻看各種經驗貼時,不要沉迷於那些二本逆襲清北復交的神話,一切以考上為目的,應該去尋找那些與自身情況貼近的考生。同時,分析自己在各個科目的把握程度,甚至可以提前估分預計自身水平。例如我是理科生,政治估計60多分;英語六級裸考550+,英語二估計可以至少80分,85也很有可能;數學也不錯,396的數學簡單,而選396的多半數學不好,那麼我在這方面可以花費更少時間;最後,我可以有充足的精力用於上財較有區分度的專業課,與此同時,為了穩妥,我還修了金融雙學位來補充專業知識。最後的估分成績,也與最開始的預計相差無幾。
考研是一個坎,卻不是最大的那個坎。見到許多人為了準備考研,整日發雞湯、打雞血,我覺得是不可取的。這些做法都是從外部上強行刺激自己,從而增強自己的學習動力,但其實內心堅定的信念就已足夠。人在外部刺激下的興奮時長是有限的,備考時間這麼長,很難做到一直保持興奮。相反,我認為應該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態,定期制定好大致的學習任務,保證在每個階段完成進度,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自己坦誠相待,以掌握牢知識為主要目的。而且,每個階段任務的完成,自己信心也會有很大提高,後期的衝刺複習也會比較從容。我到了10月時,就已經萌生出想要上考場的想法了,當然,如果不考政治的話的確可以上考場了。平和的心態也有助於最後的考場發揮,考試結束後,一些複習時明明學的很好的研友,卻在最後的考場發揮上出了問題,可能是過於緊張、過分看重考研了。還記得考試的那兩天,酒店特意定在離考場300米的位置,晚上我都是早早的上床睡覺,中午吃完飯直接回酒店睡上1小時,去考場的路上再翻翻資料。吃飯的時候還和室友在微信上聊天,室友們比我還緊張,還說感覺我不是去考研,是去度假的…考研真的只是接下來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小坎吧,如果能考上,以後還要備考更難的CPA,而且還不會有像現在這樣可以一心一意的環境,還要好多社會人要經歷的工作、婚姻、子女教育等等的問題啊,想想就頭大,還是考研輕鬆。
備考途中的動搖也不是沒有過,偶爾也會想著要不偷偷懶,恰巧當時在老王的公眾號中看到一篇考研失敗的感想,而且從文章細枝末節的信息中,可以看出是我同校的學姐。當時的備考路徑差點就與她重合了,總結起來無外乎:不專心、自己欺騙自己、過於注重進度等。這篇分享及時地讓我回到專注自身、專注所做的路上。專注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可以很大程度減少粗心的程度。把會做的都做對,我覺得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錯了。
所有科目的備考,除了政治(暑假也應該開始了),都是宜早不宜遲,早備考能夠更早讓你認識到這門科目的瓶頸難點所在,時間的打磨式思考是最好克服學習上困難的方法。例如396許多人建議晚些開始就足夠,從我的複習過程來看,我在9月前就已經完成了複習,後期只是一直刷錯題。但一方面,我為後期政治以及其他科目的備考留出了充足的時間,另一方面,反覆的學習刷錯題能加強對知識的掌握、熟練程度。尤其寫作這部分,我看過的所有經驗貼都是最後寫個10多20篇,我9月漸漸開始動筆,論說文啞巴了3篇才動筆成功,論證有效性分析一直練199的真題,練得相對較多,還算得心應手,但我依然覺得準備晚了。如果再早一些備考,或許論說文能夠有信心衝高分。對於我的專業課,儘管反覆學習同樣的內容,但每一次學習都能發現新的知識盲點,都能對上財的出題風格有更好的把握。我比較建議在9月之前就把主要的知識掌握熟練,這樣到後期也不會因為心態或者突發的科目狀況而手忙腳亂。
考研的培訓班方面,我很反對報那些特別貴的全包幹培訓班,尤其是面授,跑來跑去擠在人群裡上課真的能上好課嗎?即便花了很貴的價錢報班,也不能有著「優勢心態」,培訓班不過是讓自己在獲取知識的道路上省下了一點時間,最後的分數依舊由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檢驗,所以仍然要跟沒報班一樣努力去準備。如果報班的話,個人建議買網課就可以了!
選擇考研最大的收穫就是,又有機會能夠靜下心來做好一件事,還記得大三下學期還有一些課程,能翹的課都會翹,有的時候還會提前交課堂作業在老師面前溜出教室,就是希望能呆在圖書館裡好好備考,仿佛那裡才是我的歸處,仿佛在那裡我的心情才可以平靜下來。
因為當時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用所有的精力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