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能建立四百年大漢王朝?得民心者得天下!

2021-03-03 狐言論史

+秦朝滅亡,劉邦進軍關中後,約法三章,輕刑減役,得到了在胡亥、趙高暴政下苦不堪言的關中百姓的衷心擁戴。當他從漢中揮軍北上,重新佔領關中後,又實行開宮苑,分田地,賜民爵,復三老,免租稅等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施惠於民的舉措,更令剛剛遭受項羽大肆殺戮掠劫的關中百姓,為之感激涕零。

漢王:劉邦

阻山帶河,土地豐饒的的關中地區,也因此成為劉邦堅實的後方基地,為劉邦最終贏得勝利,得到天下,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正是【水能載舟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章邯、王離率領40萬秦軍大舉東出,宋義、項羽率5萬楚軍主力北上救趙時,劉邦亦受楚懷王命,率領數千人的楚軍偏師西進關中,以為側翼牽制。楚懷王更豪情萬丈喊出「先入關中者王",激勵眾將領的滅秦決心。

趁著幾十萬秦軍主力都聚集於河北,中原和關中守備十分空虛的良機,劉邦在中原地區迂迴轉戰,相繼收編了柴武(剛武侯)4000人,酈商(信成君)4000人兩隻反秦武裝,不斷擊潰秦朝地方守軍,攻破秦朝糧儲地陳留,以及潁川郡。

等到他經歷八個月轉戰,佔據南陽郡治宛城,逼降南陽太守呂齮時,又有戚鰓(高武侯)、王陵(襄侯)、梅鋗(蕃君吳芮部將)等反秦武裝相繼加盟,其兵力已達2萬餘人。

此時項羽已在巨鹿大戰大獲全勝,斬殺王離軍團20萬人,又迫降章邯軍團20萬人,大秦帝國主力軍已被摧毀,關中秦廷人心惶惶,又爆發了秦相趙高弒殺皇帝胡亥,秦王子嬰又暗殺趙高的連環政變。當子嬰奪回政權後,卻發現自己能用之兵,只剩下留守本土的數萬老弱病殘,戰力孱弱,在氣勢如朝陽初升的劉邦軍面前,猶如砧板魚肉。

接著,劉邦用張良計,攻破武關,再大破秦軍於藍田,秦王子嬰白衣出降,秦朝就此滅亡。劉邦收編降兵,更進一步招兵買馬,兵力擴充至十萬人。為了佔據豐饒的關中之地為王,原本好財帛美女的劉邦,在張良樊噲的諫言下,克制了自己的欲望,下令封禁秦宮,不取珍寶財物、不招美貌宮娥,反而召集關中父老,表示【我來關中,是為父老鄉親革除暴政,絕非對你們有所侵害,無需恐懼!】(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

漢王:劉邦(王者榮耀)

劉邦宣布廢棄「誹謗者滅族,談論詩書者斬首」「一人犯罪,全家及鄰居家全部連坐」的嚴苛秦法,寬刑簡律至「殺人者死,傷人和盜竊者服刑」的「約法三章」,又將舊秦吏員留用任職,穩定社會秩序。故此,秦地百姓無不大喜,爭相以牛羊酒食犒勞劉邦部將士。劉邦又推辭不收,表示府庫倉粟甚多,軍資足用,無需百姓耗費。因此,百姓們欲加歡喜,唯恐劉邦不能為秦王。

【(劉邦)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耦語者棄市。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要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至縣、鄉、邑告諭之。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沛公讓不受,曰:「倉粟多,不欲費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然而,這個美夢卻很快被項羽率領的四十萬諸侯大軍所砸碎。項羽在鴻門宴迫使兵微勢寡的劉邦降伏後,不但將子嬰和秦國宗室貴族斬盡殺絕,更對秦地百姓大肆掠奪殺戮,其兵鋒所經之處無不殘破。秦國宮室、百姓田屋盡被焚毀,關中大地滿目瘡痍,積累數百年的秦國府庫財帛,始皇和二世從天下掠取的美女宮娥,全被項羽一股腦地打包帶走,遷移到他的西楚國新都彭城。秦地百姓固然大失所望,卻也在項羽暴政下敢怒而不敢言。

西楚霸王:項羽(王者榮耀)

當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迫令他裁軍至3萬,南遷漢中、巴蜀時,因仰慕劉邦而願意跟從他南下者竟同樣有數萬人,足可見劉邦此時之得人心。項羽將關中一分為三,分封三名秦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王,是為「三秦」,然而他們的王冠卻可以說是此前拱手降楚後,麾下二十萬降軍的性命換來的。

章邯所部經過多次戰損和秦朝中樞的傾力補充,早不是最初成軍時的驪山囚徒,而大都是關中秦人的父兄子弟。這二十萬條性命在新安慘遭項羽坑殺,也讓秦人對章邯等人的仇恨,絕不在對項羽之下,縱然被章邯們徵召為新軍,也絕無任何為他們奮戰效死之念。

雍王:章邯(秦時明月)

所以,當劉邦用韓信之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便如摧枯拉朽之勢,在關中百姓的積極響應下,不出一個月就平定了關中大部分地區,接著攻拔周邊的隴西、北地二郡,只剩章邯率殘部困守廢丘孤城,十個月後終被攻滅。

劉邦重新佔領關中後,重申此前的「約法三章」,並下令開放舊秦國的宮苑園地,分給百姓為田地,恢復秦時軍功爵制,賜給百姓民爵,恢復縣老、鄉老制度,暫免巴蜀、漢中地區租稅,允許關中從軍戍卒歸家一年,年初更賜給每戶百姓酒肉。

這種種施惠於民並加強對縣、鄉控制力的舉措,令關中百姓得以恢復生產、安居樂業。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前有昏君奸臣如胡亥、趙高,後有蓋世魔王如項羽的鮮明對照下,劉邦「沛公長者也」的寬大仁君形象,自然深入當地人心,得到了關中百姓竭誠擁戴和踴躍支持。

【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漢社稷。施恩德,賜民爵。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關中卒從軍者,復家一歲。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

時來天地皆同力,此前蕭何搶先入秦宮,收集的秦丞相府所藏關中戶籍、圖冊等寶貴資料,此時也終於發揮了極大作用。劉邦得以在短時間便整合了關中的戰略,經濟,體制、人才優勢,全面繼承了舊秦帝國的軍國動員力,成為挑戰項羽霸業的最大勁敵。

關中秦人出於為父兄子弟的報仇欲望,更是踴躍投身漢軍營伍,從戰場上直接向項羽討回公道。哪怕項羽多次正面擊敗劉邦,更打出奇蹟般的彭城大勝,斬殺漢軍近三十萬人後,坐鎮關中的蕭何,仍能源源不斷地給劉邦輸血,令劉邦得以繼續集結數十萬大軍,與項羽長期抗衡,並最終在北路軍韓信軍團的夾攻下,得以逆推反殺。

漢大將軍:韓信(王者榮耀)

楚漢戰爭最後的烏江之戰,將決死突圍的西楚霸王逼上絕路的,也正是一群關中三秦弟子組成的漢軍將校。(分得項羽屍身而封侯的五人,中水侯·騎司馬·呂馬童,杜衍侯·郎中騎·王翳,赤泉侯·郎中騎·楊喜,涅陽侯·郎中·呂勝,吳防侯·郎中·楊武,清一色的舊秦人,或是在關中加入漢軍)

劉邦稱帝後,不忘初心,繼續他的種種輕徭減賦,與民休息舉措,將之推廣到全國:

將那些因躲避戰亂而逃亡山澤之百姓,盡數召還安撫,並歸還他們良田宅邸;

解放那些因饑荒淪為奴婢的百姓為平民;

告誡地方官吏當以律法訓導教化百姓,不可隨意鞭笞汙辱;

將秦制極重的「泰半稅」改為極輕的「十五稅一」(秦稅:1/2=50%,漢稅1/15=6.66%),

廢止了自秦朝以來沉重的徭役,曾因宮室修得稍顯壯麗而訓誡大臣,連都城長安城都是他兒子漢惠帝時期才修好的。

劉邦:【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卒會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

正如劉邦逝世後,群臣上表雲「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經歷了幾百年戰亂後,一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太平盛世終於降臨,最終開創了令每個漢人為之驕傲的煌煌四百年大漢王朝。

大漢高祖皇帝:劉邦

為何同時代雄才大略如秦皇、氣吞山河如項羽,輝煌功業轉瞬即滅,反而是劉邦這位起自平民的布衣天子,萬眾歸心如百川匯流,竟取得天下?電視劇《漢劉邦》主題曲,便道盡了個中真諦:

有多少帝王天子戀繁華,到頭來興亡盛衰不由他。只看那始皇大業千秋夢,轉眼秦磚換漢瓦。

莫道是滄海桑田多變化,到頭來楚河漢界由誰劃。只看那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守天涯。

成也罷,敗也罷,千古英雄浪淘沙。水能載舟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ps:寫文不易,若您喜歡,請輕輕一點下方欄,支持原創作者。


相關焦點

  • 刀爾登:得天下者得民心
    ,也更合實情的一句話,便是「得天下者得民心」。還有格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動聽,然而可惜,是句謊言。 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走到三山街,在一個老太太門口歇腳。聽說老太太是蘇州人,便問張士誠在蘇州如何。老太太說,張士誠不戰而降,蘇州人不受兵戈之苦,很感念他的恩德。第二天朱元璋在朝中發牢騷:京師十萬人,怎麼沒有一個人能像這個老太太,背地裡說我的好?
  • 曹操為何耗費一生還是三分天下,劉邦、李淵不到七年就能統一天下
    三國鼎立的局面他在短時間內無法撼動,最終在各國走向衰落時,司馬家族將其平定,建立統一王朝晉。公元前209年,劉邦於沛縣響應起義,最終於公元202年君臨天下,建立統一的大漢王朝,他從起義到建立王朝僅僅用了不到7年時間。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於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反隋,次年便消滅隋朝建立唐,隨後掃除群雄,一統天下,前後也花了不到5年時間。
  • 劉裕是劉邦弟弟劉交的後人,他建立的劉宋王朝,為何不延續漢朝
    劉裕是南朝宋國的建立者,他同時也是漢室宗親,他的祖先是漢高帝劉邦的親弟弟楚元王劉交。有了這一層關係,為什麼劉裕還要把國號定為宋,而不是漢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劉裕他雖然是劉交的後代,可劉交不是漢朝的嫡系。如果劉裕承認自己的王朝是漢王朝,那麼劉邦這一脈才是真正的正統。
  • 【贈書】看大漢王朝四百年,如何奠定中華文明兩千年!
    這些充滿自豪感的詞語,都與中國最強大的封建王朝——漢朝有關。今天給大家帶來一本《大漢興亡四百年》,帶你在四百年精彩絕倫的興亡故事中,看漢朝如何奠定中華文明兩千年之基!《大漢興亡四百年》以大漢帝國的興衰為主線,主要講述了從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到220年(漢朝結束)這四百年間的英雄故事。
  • 幾千年的謬論——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們的勝負與我無關
    自古有一句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很多人深信不疑,因為這是出自孟子學說,孟子的本意只是提醒君主,要善待百姓,對國內百姓好一些,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這句話放在和平年代還是有用的,但在亂世中,根本沒有絲毫作用。亂世中,最苦的就是百姓,他們是流民,無家可歸,家破人亡,亂世中的民心是分散的,只有最終的強者,才能聚攏民心,得到整個天下。
  •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謬論還是事實
    在中國的思想流派中,對於民心的重視莫過於儒家學者。聖人孔子提出仁治的思想,荀子更是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以此來強調人民群眾力量的巨大自古帝皇更迭、朝代更迭都被認為和民心緊緊聯繫在一起。無數拿筆桿子的人,總是在歷史的書頁上寫著"得民心者得天下"。
  • 劉邦、李淵不到七年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
    劉邦與李淵用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 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總起來一句話,他們所處得時代不同,所以就不能同日而語。 秦朝結束了戰國的紛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秦朝。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劉邦作為一代開國帝王,成就大漢王朝四百年的江山基業,生前無論權力、功名、愛妾和江山,劉邦都站到了人生的最高點,但縱然作為一代帝王,無論劉邦成就的豐功偉績有多大,到頭來都難道一死。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
  • 劉邦和李淵全都一統天下,建立新王朝!為什麼曹操卻做不到呢?
    而在經歷了鴻門宴之後,劉邦便被封為了漢王,並且被分配到了荊棘遍地的屬地,作為他後續發展的根據地。在之後便是漢王劉邦以屬地為根據地,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當發展到足以和西楚霸王相抗衡的時候,便爆發了楚漢之爭。眾所周知,最終更懂得育人之術的劉邦取得了楚漢之爭的全面勝利,並且建立了大漢王朝。
  • 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邦和項羽。劉邦最先進入鹹陽,接受了已稱秦王的子嬰投降;項羽打敗了秦軍主力,坑殺了二十萬降卒,進入鹹陽後屠城,殺了秦王子嬰,一把火燒了秦王宮。他們驗證了亡秦必楚嗎?老秦人為何沒有復國?讓我們一探究竟。項梁認為範增說得對,派人找到在民間放羊的楚懷王孫子羋心,擁立他為楚懷王,以順從百姓、凝聚人心。楚懷王很快成為新的反秦旗幟,匯集了各方義軍。後來,秦將章邯與項梁對壘,項梁兵敗戰死。楚懷王派劉邦率軍西徵,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北上救援趙國,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為關中王。那時,章邯以為滅了項梁,楚地無憂,與秦將王離、涉間領兵四十萬進攻趙國。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劉邦作為一代開國帝王,成就大漢王朝四百年的江山基業,生前無論權力、功名、愛妾和江山,劉邦都站到了人生的最高點,但縱然作為一代帝王,無論劉邦成就的豐功偉績有多大,到頭來都難道一死。 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
  • 沒有韓信,劉邦還能成就帝王大業嗎?可惜歷史不能重來
    對於劉邦所建立的大漢王朝,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韓信確實是功不可沒。俗話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韓信的加入對於劉邦來說,可謂如魚得水。於是,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根本無法創立大漢王朝,更不可能成為皇帝。然而,天下大勢根本就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決定的。所以沒有韓信,劉邦也能當上皇帝。
  • 為何劉邦和劉秀都能一統天下,而劉備卻做不到?原因其實很簡單
    是令人瞧不起的無賴,卻擊敗了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再加上曹操麾下,頂尖謀士足足十餘人,一流武將則有八虎騎、五子良將;孫權麾下不但有,可以獨當一面的江東十二虎臣,還有文能規劃發展策略,武能上陣禦敵的四大都督。劉備麾下的人才,則要少的多,尤其是可以在戰場上,為他運籌帷幄者,僅有法正、龐統等人,也都未能為他效力多久(諸葛亮是內政小能手,在劉備生前,幾乎沒插手過軍事)。
  • 劉邦在秦地安撫民心,項羽卻為何非要反行之?
    原標題:劉邦在秦地安撫民心,項羽卻為何非要反行之? 劉邦進入關中後,與秦人「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史載:秦人大悅,唯恐沛公不為秦王。而項羽入關中後,卻屠戮鹹陽,殺秦王子嬰,燒秦王宮室。很多人認為這是劉邦為人比較仁厚而項羽為人殘暴的緣故。
  • 為什麼劉邦是天下最會當領導的人?
    對於今天的創業者而言,劉邦也無疑是一位最好的老師。劉邦,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被毛主席稱為封建時代最厲害的一位帝王。他的故事婦孺皆知,最被後人歌頌的是關於劉邦的用人之道和傳奇經歷。 但客觀看,在秦末漢初,是英雄輩出的時代。論人才的多寡,劉邦手下人才不是最多的。戰,項羽是天下第一勇士,人稱戰神。
  • 群龍無首:豪傑並起,得民心者得天下
    「群龍無首」為何「吉」?因為「群龍無首」,誰都有可能成為「首」,機會來了。《乾》卦六陽,初為「潛龍」,二乃「見龍」,五是「飛龍」,上是「亢龍」,四「或躍在淵」,也是龍,唯九三稱「君子」,其實也是一條龍。乾為龍為首,多首等於無首,故曰「群龍無首」。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劉邦是無賴?英國史學家:歷史最有遠見的兩個人,其中一個是劉邦
    在我國歷史兩千年專制王朝中,從平民出身,最後當上皇帝的人不少,但真正達到大一統王朝的只有劉邦與朱元璋兩人。或許是對手項羽過於高大上吧,使得最終勝利者劉邦獲得的掌聲始終不如項羽,尤其是劉邦不學無術的"無賴"形象,以及背負著"屠戮功臣"的罪名,都讓這位開創四百年大漢帝國的高皇帝似乎就是如此的不完美。
  • 為何說「約法三章」是劉邦成功的基礎?蕭何又為何改三章為九章?
    引讀:很多學者在研究劉邦的成功歷程時,都一致認為,劉邦對著百姓說出「約法三章」地承諾後,就註定了他之後的成功。但為何說「約法三章」是劉邦成功的基礎?之後蕭何又為何改三章為九章?
  • 劉邦重用韓信建立了漢朝,項羽重用韓信,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嗎?
    先說結論: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對付劉邦,項羽就會短暫統一天下,然後很快,就會重新大亂,最後再統一。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劉邦估計連漢中都出不來,項羽在封了天下之後,回到封地,首先是田榮在齊國造反,然後劉邦在漢中北上攻打關中,項羽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先攻打齊國的田榮,而沒有派能人攻打劉邦,只是導致劉邦迅速平定了三秦,再說,沒有韓信,劉邦不是那麼容易到漢中的,當時的張良不在漢中而在彭城與韓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