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秦地安撫民心,項羽卻為何非要反行之?

2020-12-23 騰訊網

原標題:劉邦在秦地安撫民心,項羽卻為何非要反行之?

劉邦進入關中後,與秦人「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史載:秦人大悅,唯恐沛公不為秦王。而項羽入關中後,卻屠戮鹹陽,殺秦王子嬰,燒秦王宮室。很多人認為這是劉邦為人比較仁厚而項羽為人殘暴的緣故。其實卻不盡然,韓信曾這樣說過項羽: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而在楚漢相持時,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劉邦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由此而知,項羽為人也還比較仁厚,也比劉邦更關心百姓們的疾苦(楚漢戰爭,其咎在漢)。而之所以其二人在關中的作為不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劉邦勢弱而項羽勢強。劉邦雖得以先入關中,但其兵力並不甚強。所以其不但不敢向秦人展開報復(懼激起民兵),反而要及時地安撫秦地的民心。而項羽是率領著諸侯聯軍進入關中的,軍力雄厚,並不怕激起秦人的反抗。

其二、劉邦軍並不如項羽軍那麼痛恨秦人。劉邦軍的大部分骨幹都是平民出身,秦未統一天下時,他們耕地繳稅服役。而秦統一天下後,他們反而還可以混個亭長、縣吏等差事。如今,又得以先入關中,驟得富貴,心願已足,並不怎麼再去恨秦人、報復秦人。

而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大部分骨幹都是貴族出身,因秦統一天下,而被一擼到底,從貴族到平民。還多遭秦人的欺凌,因此無不痛恨秦人。再則,秦自商鞅變法後,出關與諸侯戰,採取斬首授爵制,屠戮山東六國軍民太重(秦軍的斬首業績中,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戰俘與平民)。秦軍殘暴無道,無所不用其極,誆騙楚懷王,焚燒楚國的先王陵墓,水灌大梁城,長平坑趙卒等等。山東六國視秦人亦如今中國人視日本人。今終於得以入關中,其情感亦不得不宣洩一番。即便項羽不欲開殺戒,諸侯聯軍也未必肯答應(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中,楚軍只佔了小部分)。

其三、劉邦想在關中建立基業,而項羽卻必歸故裡。劉邦不是貴族出身,在山東(崤山以東)地區,並沒有其勢力根基。而楚懷王又與諸將有約「先入關中者為王」,今劉邦得以先入關中,故想在此建立長久基業。

而項羽已經成為楚人的英雄,其勢力的根基在楚地。就不可能拋棄楚地,而在關中稱王。再則,欲王關中地,必先得秦人心。然項羽在巨鹿之戰後的不久即坑殺了二十餘萬秦降卒,此二十餘萬降卒皆為關中秦人之兄弟子侄,幾乎每個秦人家庭都有親人被坑殺。試想秦人對章邯等三降將都欲生啖其肉,對項羽的仇恨更可想而知。晚上走夜路,被打死了,都不知道誰幹的?還怎能在關中地稱王?

所以,項羽東歸彭城,絕對是其合乎理性的選擇。而韓信卻說項羽棄鹹陽而都彭城是項羽的一大失策,此行為更被韓生譏笑為楚人「沐猴而冠"。真是有點站住說話不腰疼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劉邦為何能建立四百年大漢王朝?得民心者得天下!
    當他從漢中揮軍北上,重新佔領關中後,又實行開宮苑,分田地,賜民爵,復三老,免租稅等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施惠於民的舉措,更令剛剛遭受項羽大肆殺戮掠劫的關中百姓,為之感激涕零。漢王:劉邦阻山帶河,土地豐饒的的關中地區,也因此成為劉邦堅實的後方基地,為劉邦最終贏得勝利,得到天下,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正是【水能載舟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 項羽死後,為什麼劉邦會伏屍而哭?亦敵亦友、爭取民心
    說起劉邦和項羽,兩人既是一對朋友,也是一對敵手。自秦末亂世,兩人合力破秦,卻又楚漢相爭。項羽死後,為什麼劉邦會伏屍而哭呢?一、相識甚久自劉邦斬白蛇起義後,一路招兵買馬、攻城略地。魏相來攻方與,而劉邦的大將雍齒卻據豐降魏。劉邦數次攻打,均以失敗告終。此時劉邦聽說項梁在薛地,於是求乞援兵。項梁為沛公增兵五千、五大夫將十人,三攻豐邑。雍齒不敵,逃奔魏國。
  • 項羽一生英雄蓋世,楚漢戰爭為何敗給劉邦?毛主席給指出了原因
    然而和他共同推翻暴秦統治的劉邦,卻被他分到人煙稀少民生凋敝的川蜀之地。川蜀之地第二、優柔寡斷婦人之仁項羽之所以會敗給劉邦,是因為自己的思想過於簡單,鴻門宴上是項羽殺掉劉邦最好的機會,此時殺掉劉邦簡直是輕而易舉,軍事範增再三提醒和示意,但是項羽卻猶豫不決,最終導致劉邦趁機逃脫,劉邦溜走無疑是放虎歸山
  • 從劉邦、項羽看性格決定命運
    劉邦為老三,人稱劉季,是正宗的「草根之家」。 項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可謂望門貴族、天資聰慧,有「西楚霸王」之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一位是貧民布衣,一位是一代名將,身世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最終,草根劉邦成為大贏家,即中國西漢的開山鼻祖,史稱「漢高祖」。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與此同時,項燕真正的後代項梁和項羽也開始動手。他們幹掉秦帝國在當地的郡守,宣布反秦。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為了凝聚楚地人心,熊心依舊 稱「楚懷王」。項梁戰死後,項羽成為了楚國抗秦主力,楚懷王被天下反秦勢力推為盟主,號「義帝」,劉邦也在其麾下。最終大秦帝國正是在劉邦和項羽兩路打擊下徹底崩潰,而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國人。秦被滅後,經歷了四年楚漢之爭,劉邦最終奪取天下,建立大漢王朝。
  • 同樣是分封,為何項羽分封后就各種造反,劉邦分封后卻建立強漢?
    在秦朝滅亡之中出了大力的各路起義軍,開始瓜分秦朝這個大蛋糕,其中以項羽的實力最強,劉邦的名聲最好。項羽火燒鹹陽以後,開始分封各路起義軍為諸侯,其中劉邦被封了個看似最差的地方,巴蜀之地。之所以說看似最差,是因為這個地方本來是秦朝用來關押罪犯的地方,位置不算很好,但是這是以前。
  •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在項羽分封之際,整個天下唯項羽馬首是瞻,根本原因就在於項羽強大的武力,天下無人能及,無論是英布,還是劉邦,都是要臣服於項羽的,無論這種臣服是表面上還是實際上的。英布與項羽在項羽分封天下結束後沒多久,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首先是田榮第一個在齊地反抗項羽,同時拉攏了趙國的陳餘和梁地的彭越,緊接著劉邦在漢中發起攻打關中的還定三秦戰役,很快就突破了項羽分封的三秦王,東出函谷
  • 在鴻門分析劉邦項羽之性格
    年輕的項羽很是氣盛,當然為劉邦的狡猾而惱怒,於是,他就率四十萬大軍,旋風似的開到鴻門,準備消滅劉邦。他知道,劉邦是想當皇帝的,他當了自己就不能當。張良救過項伯,為防張良被殺,項伯將項羽的計劃暗中告訴張良,要他逃命。偏偏張良要輔佐劉邦成就大業,遂將機密透露給劉邦,並引薦他們見面。劉邦稱項伯為兄,約其為婚,三番五次地要項伯轉告項羽,他是沒有野心的,並答應親自赴宴。
  • 如果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沒有死,劉邦和項羽有沒有可能推翻大秦?
    不過很可惜,歷史給秦始皇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秦亡於二代,讓我們感到甚是可惜,在可惜秦亡於二世的同時難免會有所疑惑,如果秦始皇不死劉邦和項羽有沒有可能推翻大秦?首先可以準確地說,秦始皇在世,劉邦和項羽是不可能推翻強大的秦朝的。秦始皇逐鹿中原自身就擁有很大的威嚴,秦始皇用收繳天下兵器和郡縣制來管理自己的子民。
  • 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觀察與思考【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秦漢之際,項羽是一位大英雄,出身高貴,天生神力,屢次戰勝劉邦,但是最終卻身首異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範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實際上,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 秦將章邯為何死心塌地跟隨坑殺20萬秦軍的項羽,而不是劉邦?
    秦末起義軍隊四起,陳勝吳廣是最先激進的一支部隊,隨後就是著名的劉邦、項羽,在這期間秦國也湧現了一名著名的戰將,那就是章邯。但是秦國的領導者並沒有好好的抓住這個點機會,當時秦軍與楚軍在巨鹿之戰中被擊敗,章邯將帶兵退卻紮營,與楚軍相持沒有交戰。胡亥和趙高兩個無志之人,擔心章邯功高蓋主,就想辦法責讓章邯,潛在意思也就是給章邯找麻煩。章邯深感恐懼,於是派人去與趙高請示,結果接連三天趙高都不接見。章邯一個叫陳餘的下屬寫信說到:「秦國將亡,秦將白起徵戰不勝期數,最後卻被賜死,蒙恬驅打匈奴,卻被斬於陽周。
  • 劉邦、項羽都是殺秦官舉兵,結局卻不一樣,從看反秦之處看端倪
    題記:公元前209年9月的某一天,項梁帶著侄兒項羽殺死了吳中郡守殷通,從此扛起了舉兵反秦的大旗。同樣是公元前209年秋天的某一天,妹夫樊噲找到已經落草為寇的劉邦,要舉兵反秦,最後他們殺了沛縣縣令,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楚霸王不自知:人為而非天意,深入解讀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其實,歷史的當事人對這個問題也早已給出了他們自己的答案,項羽在垓下突圍戰中曾對自己的部下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上天要讓自己失敗,而不是自己有何過錯。劉邦則認為自己能夠獲勝的原因則是自己善於使用人才,他有一句名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 為何說「約法三章」是劉邦成功的基礎?蕭何又為何改三章為九章?
    引讀:很多學者在研究劉邦的成功歷程時,都一致認為,劉邦對著百姓說出「約法三章」地承諾後,就註定了他之後的成功。但為何說「約法三章」是劉邦成功的基礎?之後蕭何又為何改三章為九章?
  • 「非戰之罪」
    一代梟雄霸王項羽,在垓下之戰被劉邦打敗,在烏江邊上發出哀嘆:「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然後拔劍自刎。
  • 劉邦的帝王之道,一介布衣如何籠絡人心,擊敗諸侯王貴族項羽?
    本次專門挑選了秦末漢初的時間段,來說一說劉邦的帝王之道,一介布衣如何能夠打敗諸侯王貴族,奪得天下。秦始皇建立霸業之後,修築長城,耗盡國力,百姓民不聊生,秦國世代積累的根基在十幾年間消耗殆盡,民間起義造反此起彼伏,不得民心固然是滅國的一方面,但還有更重要的因素。
  • 為什麼劉邦能滅掉異姓諸侯,項羽卻被諸侯圍攻而亡?
    前者的典範是虎視何雄哉的秦始皇,滅秦誅項的漢高祖劉邦是後者。慘烈的反秦戰爭與楚漢相爭讓漢高祖意識到,秦始皇的純郡縣制難以維持,楚霸王的分封制更是禍亂之源。劉邦自然不甘心,但他不敢跟這些大小合伙人翻臉,因為西漢朝廷力量不足。▲ 彭越(非寫實畫作)反秦戰爭時期,秦朝與反秦諸侯的兵力合計接近百萬。
  • 從劉邦攻克項羽入手,漫談楚懷王的用人制度
    但是楚懷王跟傀儡還是有區別的,楚懷王有心計,他大力扶植自己的勢力,劉邦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除了劉邦之外,楚懷王扶植的人還有宋義以及其他能夠代替項羽的人。果然在楚懷王的一眾扶植的人當中,最後卻只有劉邦獲得勝利,那麼為何楚懷王將劉邦設為自己的扶植力量之一呢?劉邦身上有什麼值得楚懷王注意的呢?項羽對楚懷王擴大勢力的做法,又是作何反應呢?
  • 劉邦、項羽與田儋蜂擁而起
    據司馬遷記載,劉邦雖是母親劉媼所生,卻沒劉太公什麼事。「劉老太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劉老頭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是說有一天劉邦父親與母親外出,劉媼走累了在大澤之坡上休息。忽然天色轉暗,電閃雷鳴。劉太公急忙看視劉媼,見一條龍正趴在劉媼身上。沒多久,劉媼就懷孕,後來生了劉邦(季)。古時候開國皇帝大多都有神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