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死後,為什麼劉邦會伏屍而哭?亦敵亦友、爭取民心

2020-12-26 全新視角觀歷史

說起劉邦和項羽,兩人既是一對朋友,也是一對敵手。自秦末亂世,兩人合力破秦,卻又楚漢相爭。項羽死後,為什麼劉邦會伏屍而哭呢?

一、相識甚久

自劉邦斬白蛇起義後,一路招兵買馬、攻城略地。魏相來攻方與,而劉邦的大將雍齒卻據豐降魏。劉邦數次攻打,均以失敗告終。

此時劉邦聽說項梁在薛地,於是求乞援兵。項梁為沛公增兵五千、五大夫將十人,三攻豐邑。雍齒不敵,逃奔魏國。劉邦與項羽算是初次見面。

此後,劉邦加入了項梁的軍隊中。為了追擊秦軍,項梁下令劉邦和項羽合兵一處,共同對敵。相繼攻下城陽、濮陽、雍丘,大破秦兵。此時,劉邦與項羽合力破秦。

楚懷王封項羽為長安侯,任魯公。封沛公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駐紮在碭郡。劉邦西入關破秦,而項羽與章邯大軍在中原鏖戰。劉項合力滅亡了秦朝。

二、楚漢相爭

秦朝滅亡後,劉邦忍心接受了漢王的稱號,駐守漢中和巴蜀。為了麻痺項羽,進入漢中時燒毀了棧道,以示無意東出。項羽果然中計。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迅速平定三秦,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此時的項羽卻陷入了戰爭泥潭,徵討田榮勞師無功。

向東爭取天下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漢軍東出後,聯合各路諸侯共敵項羽,攻下了楚國西都彭城。短暫的勝利是劉邦失去理智,天天與諸侯們喝酒慶祝。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萬回襲彭城。聯軍無備,一時被殺十萬,溺水淹死十萬,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脫,以漢為首的反楚聯盟瓦解。

劉邦經歷了這次失敗後,迅速穩住陣腳、養精蓄銳。迫使章邯自殺,攻魏、滅趙、破代,自此中原大部進皆平定。在鴻溝劃界、訂立盟約之後,劉邦趁楚軍疲憊,迅速出兵,在垓下擊敗項羽。

三、伏屍而哭

在垓下決戰中,劉邦下令,如有擒殺項羽者,賞千金、賜萬戶侯。在項羽自刎後,不幸肢解了他的屍體。然而,劉邦伏屍而哭,與前面的做法大相逕庭,這又是為什麼呢?

項羽和劉邦本是好友,合力破秦。但因為爭奪天下,成了對手。劉邦或許是在感嘆自己棋逢對手、相遇相知,或許是在感嘆自己終成大業。

劉邦的哭泣,還有對於現實的惶恐。曾經無數次拋妻棄子、大敗而歸,今日一戰成名、擁有天下。而劉邦並不是以武力取勝,諸侯皆為利益效命,最終會不會落得和項羽一樣的結局?

劉邦的哭泣,更是為了爭取民心。楚地人民,皆以項羽、項梁為英雄,他們不相信項羽會被肢解而死。哭祭項羽,可以安撫民心,使自己的王朝基業永固。

劉邦與項羽,棋逢對手、相遇相知。楚漢相爭,誰是勝者並不重要,這是一場英雄的對決。

相關焦點

  • 劉邦對項羽恨之入骨,項羽死後,為什麼劉邦還三次哭祭項羽?
    項羽最後在同劉邦的垓下之戰中戰敗,走投無路,自刎於烏江。劉邦素來就把項羽當作自己最大的敵人,只有打敗了他,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天下。可是,明明是對敵的關係,項羽死後,劉邦還三次哭祭項羽。最為千古流傳的那次哭泣,則是劉邦在魯城項羽的墓前,不顧自己是最高統治者的身份,邊哭還邊說他們倆有兄弟之情,現在兄弟死了,自己很難受。
  • 九江王英布為什麼背叛項羽,歸順劉邦死後卻慘遭肢解!
    九江王英布曾是項羽的一員大將,可後來又成了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而英布為什麼背叛項羽,轉而歸順劉邦呢。而可笑的是,在英布歸順劉邦後,雖然立下很多的功勞,但最後九江王英布又一次造反了,這一次是真的慘,死後還被劉邦肢解成了八塊......說起九江王英布,他的一生可謂極度複雜。
  • 亦敵亦友!場上不留餘力防守詹姆斯,場下極力誇讚他,真正的鬥士
    亦敵亦友!場上不留餘力防守詹姆斯,場下卻極力誇讚他,36歲老將值得尊敬!當然這6年中5年他面對的是詹姆斯,亦敵亦友兩人場上經常對位,伊戈達拉場上更是主要防守詹姆斯的球員。
  • 項羽死後被葬在哪裡?為什麼他的墓址不止一處?
    此為一代梟雄項羽戰敗之時吟出的絕命詩。項羽雖敗,可他的英雄氣概和超神的戰力依舊為許多人所欽敬。李清照有詞贊,「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即使戰敗而亡,西楚霸王項羽依舊能打動許多人的心。項羽出身世代是楚將,只是他出生後沒多久便有秦王掃六合,楚國也隨之覆滅。他年紀輕輕就與常人不同,身高八尺多,力大能扛鼎。
  • 殘酷賽制「亦敵亦友」登場
    記者許逸群/臺北報導ETtoday大型廚藝選秀節目《料理之王》明(27日)晚間9點將播出第5集,上演「亦敵亦友」合作賽,隨機配對2位參賽選手組隊,並與其他選手組成的隊伍PK。▲《料理之王》本周將上演「亦敵亦友」賽制。(圖/ETtoday)本集邀請在兩岸三地走紅,近年也主持料理美食節目的朱孝天擔任飛行導師。
  •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的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出自楚國貴族,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他的祖父保家衛國,終因寡不敵眾,敵不過強秦,最後以身殉國,父親也戰死沙場。楚國滅國之後,項羽的叔父項梁帶著他和弟弟項莊遠走他鄉,來到了蘇州撫養他們長大。
  • 劉邦在秦地安撫民心,項羽卻為何非要反行之?
    原標題:劉邦在秦地安撫民心,項羽卻為何非要反行之? 劉邦進入關中後,與秦人「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史載:秦人大悅,唯恐沛公不為秦王。而項羽入關中後,卻屠戮鹹陽,殺秦王子嬰,燒秦王宮室。很多人認為這是劉邦為人比較仁厚而項羽為人殘暴的緣故。
  • 項梁死後,楚懷王為何恩將仇報、剝奪了項羽的兵權?
    項梁在世時大權獨攬,楚懷王只是一個虛有其名的傀儡皇帝而已,但是,項梁死後,形勢卻瞬息突變,楚懷王不但奪回權力,而且還直接剝奪了項羽的兵權,並著力於提拔劉邦,這也為後來的「楚漢相爭」埋下隱患眾所周知,新的楚懷王在沒有被擁立之前只是一個卑微的「放牛郎」,是項梁賦予了他重生的機會,可他為什麼會恩將仇報,在項梁死後就迅速剝奪了項羽的兵權呢?
  • 一個貴族英雄的窮途末路VS有勇無謀的項羽——讀《史記·項羽本紀》後感
    《史記》,讀完《項羽本紀》後,我感想很多,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項羽的有勇無謀。先來談談項羽的「勇」吧。項羽力大無窮,能扛起一個鼎,年輕時候在吳中一帶,即使很好鬥且比他大的青年,也畏懼他。在垓下之戰中,項羽最後只剩下二十八個人,被劉邦軍隊包圍了一重又一重。項羽一個人衝上前去,轉眼殺了漢軍兩個將領,又接著殺了上百人,帶領部下衝出了包圍圈。項羽的勇還表現在氣勢上。
  • 劉邦和項羽的兩次交鋒,一者力,一者智
    第一次項羽耿直地對劉邦說:「現在連年戰爭,都是因為你我爭持不下,我願意和你一對一來決定勝負,這樣也可免去士兵因為我們倆而送命。」項羽是誰,戰場上沒有敵手的「西楚霸王」。從項羽的提議,就可以看出項羽的為人,快意恩仇,能走直線,絕不繞道。劉邦又是什麼人,大概就是一個有謀略的小人吧。
  • 項羽為什麼要封劉邦在巴蜀、漢中,其中究竟有何高明之處?
    項羽擔心劉邦有爭奪天下的心思,但是劉邦已經在鴻門宴上跟項羽講和,劉邦表明不會爭奪天下,但是並沒有完全消除項羽的戒備心,項羽擔心劉邦會和他爭奪天下。 先前楚懷王有約,先入關為王,劉邦先入關應得關中王,項羽要是讓劉邦當上關中王實力大增,劉邦就有爭奪天下的實力了,後面劉邦就是打敗三秦王佔據關中地區,當上關中王,才有和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
  • 西楚霸王項羽死後葬在山東?
    其中翹楚當屬劉邦、項羽。劉邦建立漢朝,奠定了漢民族與漢文化的發展基石。而項羽於烏江岸邊殊死血戰,最終自刎而亡。一代戰神項羽身首異處,他最終被埋在哪裡卻不得而知。現在山東、安徽等地有三處項羽墓,山東兩處,安徽一處,「西楚霸王」死後,是被葬在山東了嗎?
  • 書評┃項羽被誰殺死?韓信死於誰手?
    此楚,並非賡續數百年奇蹟的熊氏楚國,亦非鴻鵠躍出的陳涉張楚,而是在滅秦戰後崛起的項羽西楚。垓下遺址猶在,烏江長流依舊,項羽是誰殺死的?斬殺項羽的呂馬童等五位漢將,因功封侯,名載《史記》《漢書》的《功臣表》,其中楊喜是司馬遷女婿的先人。太史公對這場戰役的描述,大多源自女婿家族的口口相傳。是否有篡改曲筆,那只有真實的歷史知道,而非後來的史書、史學所能記。
  • 楚漢爭霸:漢代「水軍」首領劉邦,用輿論戰擊垮項羽
    但是這還不夠,接下來劉邦就又編造了一個斬白蛇的故事,《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到:「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諸從者日益畏之。」這都是劉邦給自己壯大聲勢,好讓別人一聽劉邦就能想到,這不是有呂公站臺的斬過白蛇,能夠斷絕秦朝命數的天命之熱嗎?
  • 鴻門宴保護劉邦的項伯,在親侄子項羽死後,人生結局什麼樣?
    不過,對於這個結果,項羽大發雷霆,而事實上,小編也覺得,劉邦的這個行為,確實存在太大的僥倖。任何人處於項羽的位置上,都會覺得憤怒。因為「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本意,是和秦軍正面對抗,按照原本的構思,最先進入關中的,應該是消滅秦軍最多的。但是,劉邦得以佔領關中,本質上是利用秦軍主力和項羽消耗的機會,劉邦趁虛而入奪得了關中,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邦的這個成就,有投機取巧的嫌疑。
  • 項羽告訴你不讀書後果有多嚴重
    西楚霸王項羽一直是人們心中的悲劇英雄形象。在世俗的觀念中,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偏偏項羽顛覆了這一看法,人們對項羽痛惜有加,對劉邦則極盡挖苦之能事。何者?項羽的勇猛,項羽的寧可戰死也不苟且偷生,讓人不由不生敬意。一曲霸王別姬令人肝腸寸斷。
  • 劉邦哭項羽~英雄惜英雄?
    項羽夜聞「四面楚歌」,驚恐之下連夜率兵逃亡,劉邦派灌嬰率兵追擊,楚軍兵馬呈現潰敗之勢,項羽自知無力回天,拔劍自刎於烏江,「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劉邦在安葬完項羽之後,親自到墳前哭祭了一番,對於劉邦而言,實屬不易。
  • 項羽本紀
    項羽少時提出學萬人敵的兵法,見秦王有取而代之的狂言,「項籍見秦始皇的儀仗行伍,那樣威嚴盛大,他說他可以取而代之!」可見其有大志、對權勢有追求,因此他必然走上起義滅秦的道路。然而他學文武不通,學兵法不精,可見其浮躁自負,也為其日後失敗埋下了智能有限的伏筆,但是從「項籍曾說文字不過記姓名而已,又不過能敵一個人,都不值得學習,值得學的是可以敵萬人的學問。」
  • 項羽一生戰無不勝,曾以3萬人大敗劉邦56萬人,最後為何敗給劉邦?
    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項羽的傑作。巨鹿之戰,項羽以5萬人對章邯40萬人,九戰九勝;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人對劉邦56萬人,把劉邦打得落花流水,一路打下來,劉邦幾乎全軍覆沒。劉邦是經常打敗仗的。而項羽最後卻失敗了,為什麼呢?
  • 從劉邦、項羽看性格決定命運
    項羽卻只落得垓下大敗,在烏江邊不肯逃走、橫刀自刎。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呢?有意思的是,劉邦自己給出了答案。 在劉邦登基稱帝後,有一次在都城洛陽置辦酒席晚宴,喝到盡興處,便起身相問: 「我的各位王侯賢臣們,請千萬不要對我有所隱瞞,來說說你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