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項羽被誰殺死?韓信死於誰手?

2021-03-04 中國好書

中國好書微信號:ibookmonthly

為讀者發現好書,為好書尋找讀者

  亡秦必楚,似是始皇帝的大秦帝國覆滅的最佳讖語。而亡楚者,又與秦密切相關。此楚,並非賡續數百年奇蹟的熊氏楚國,亦非鴻鵠躍出的陳涉張楚,而是在滅秦戰後崛起的項羽西楚。垓下遺址猶在,烏江長流依舊,項羽是誰殺死的?斬殺項羽的呂馬童等五位漢將,因功封侯,名載《史記》《漢書》的《功臣表》,其中楊喜是司馬遷女婿的先人。太史公對這場戰役的描述,大多源自女婿家族的口口相傳。是否有篡改曲筆,那只有真實的歷史知道,而非後來的史書、史學所能記。李開元對此,遠紹旁搜,力圖揭示值得信任的真相,既包括韓信「漢中對」後功烈震主的戰略戰術,也包括舊秦無數身經百戰的皇宮宿衛、京師衛戌、邊關兵將充當劉漢主力,都很盡精彩筆墨。這些,都分析在其《楚亡:從項羽到韓信》中,使人在樂讀雋永曉暢的文學性時,樂讀其說畢秦崩後談楚亡的點點滴滴。

  更有趣的是,李開元寫到倒影回聲中的楚秦關係時,因項羽死前稱呂馬童為「舊友」,尋蹤溯源,對項燕所立楚王熊啟,多有刻畫。此君為楚考烈王庶子、秦昭王的外孫、秦始皇的表叔、楚王負芻的兄長、秦長公子扶蘇的保護人,曾同呂不韋一起平定嫪毐之亂,出任過秦王政的丞相、昌平君,後又同項燕一起反秦,成了朝秦暮楚的絕好案例。項燕者,項羽先人也。倘非項羽奉約北上救趙,首入鹹陽者就非劉邦也。劉邦首入秦都,納子嬰降表,但因項羽在,不敢妄王關中,甚至無可奈何接受遷徙蜀地的安排。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項梁死後躍然而起,成為蕩秦的絕對主將,也因蓋世武功害了性命。哪怕他親率三萬車騎成功奇襲劉邦的數十萬大軍,是何等的智勇。終究赳赳武夫,是毛澤東警示部下「不可沽名學」的「霸王」,丟了西楚霸業,落個連紅顏、坐騎都保不了的烏江魂。

  曾有人杜撰,當年孟姜女哭長城,被帶到秦始皇面前,嬴政一見傾心,欲娶為後,不允,霸王硬上弓,使孟氏懷孕,最後生下一個男孩,被項梁撿回家中撫養成人,故項羽有名有姓,有幾個叔叔卻無親生父母。按理,像項氏這樣的貴胄,尤其項羽這等的絕代豪強,該有父親為誰的明示,但太史公只道:「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實不合情理。也給了杜撰者指羽罵政的豐富空間。

  杜撰為杜撰,不足以信矣。信不信任由你,項羽在徵戰上,確猶秦始皇一般威武。杜撰者,不唯此耳,明王世貞曾杜撰《短長說》復活侯生說項羽的詳情,為李開元樂引,而棄用《史記》材料來說事。亞里斯多德曾說,詩比歷史更真實。詩乃文學多虛構,但成史者未必全假意。文學追美而虛實掩映,歷史求真亦虛實難辨。項羽與秦始皇共同的失敗,都歸結在為獨裁而多暴行,為得天下而失民心。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通曉如何行軍打仗,只懂武功,而不知文治,不知收撫民心。尤其在那民心已千瘡百孔的年代,他可以對手下的將士關心,卻在大是大非、大惠大利上,只注重自己一人一家所得。範增為其傾盡忠誠和才智,卻不抵貪利好貨的項伯為強敵說情護短,最後抑鬱而亡。劉邦手下的陳平、項羽,原在項羽帳前籍籍無名,先後離去,成為襄助劉邦對抗強項的良臣幹將。

  單看項劉入關中的兩種不同表現,便見誰能得民心。項氏兵入鹹陽,燒殺搶奪還不過癮,還將無數老百姓累死累活建起來的阿房宮燒成廢墟,揚長而去,傷透秦地民心。劉邦初入鹹陽,廢除舊秦峻法苛政,約法三章,與民休養生息,即便被趕至漢中,也甚得秦地軍民擁戴。劉邦治軍,沿襲秦法獎勵軍功,在法統、領土、人力、制度等,多有秦國色彩,給了被徵用的舊秦兵將不少親切感。

  不僅如此。項羽與秦對抗,獲二十萬降卒,因軍中騷動,即陰謀悉數坑殺之,只封了三個降將。後奔襲彭城漢軍,斬殺二十餘萬眾,還動不動將異己者討伐、活埋、焚滅,瘋狂殺戮,慘無人道。此等殺伐,縱然穿著所謂正義的外套,亦非真英雄大丈夫本色,只重蹈班固曾雲「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其後攻關中,自激發赳赳老秦遺民,再赴國難。劉邦逐漸壯大的漢軍,大部分是秦地舊軍,後來幫他殺了項羽的呂馬童等五人,也被李開元查悉為舊秦軍郎中騎將。其實,劉邦曾任秦朝的泗水亭長,蕭何、張耳也是秦的朝廷命官。

  瘋狂殺戮非英雄,盡失民心失天下。當初起誓的懷王之約,項羽視若廢紙;尊為義帝的天下共主,項羽命人追殺……這給了劉邦師出有名、聯合誅叛的機會。項羽在政治上是典型弱智的主,在軍功、爵祿上分配上毫無格局,連其最倚重的先鋒大將英布,也被迫離他投漢。況陳、韓之輩逆襲而起,圖受重視、得重用的平臺,繼而利祿官爵加身。而那些被裂地封王的陳餘們,除秦將章邯有些氣節外,都是十足的騎牆派,時而隨勢倒,更不消說忠守勇而多疑、兇而多暴的項羽。

  劉邦將兵之才不及韓信「多多益善」,但他善將將:蕭何力薦韓信,他破格拜為大將。韓信欲自立王齊,他迅速反應「大丈夫,要當王就當真王」,為日後對項決戰起到關鍵作用。若不允,韓或忍而不發,或自立和楚,都是不可小覷。劉慷慨厚賜,穩定了韓信助漢的決心,使韓對蒯通遊說自立猶豫不決,最終沒同項劉鼎立。酈食其自薦奉劉邦命使齊,不辱命,說下齊王七十餘城投漢,韓信久攻不下而妒其功,乘隙襲擊,致齊王以為受騙而烹殺酈生。在漢齊和議成功時,韓兵臨城下,荼毒生靈,終非英雄可得民心。酈生雖死,劉邦謹記其功,破格封侯其子。而韓信陰功自居,乘楚漢對峙,求假齊王,曝出對權位的欲望,劉邦後遷其為楚王,尊為諸異姓王之首,殊不知天下穩定後,帝王卻有了種種藉口使之「楚亡」。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實敗於對權位的覬覦,敗於對民心的尊重。蒯通說韓信,讓我想起兩千年後的王闓運說曾國藩。曾氏自知情勢,不為帝王術所惑,只做中興之臣,還誡後世不為官,而榮耀終身,得文正殊榮。

  秦崩者,成於民心。楚亡者,也敗在民心。劉邦起於草根,但知民重,善用人才。劉邦初見酈食其,坐床邊讓兩女人洗腳,酈生做長揖而不下拜,一番對答後,劉邦穿戴完好後,恭請酈生上座。酈生後是劉氏第一辯士,為漢之統戰大業作出不朽功勳。間有波折,酈生曾諫劉邦冊封六國後代為王,被張良阻止,劉邦大罵「臭儒生」,但楚漢兩軍相持苦戰難解難分時,酈生諫劉邦奪滎陽、據敖倉,獲得鞏固的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後逆轉形勢、反敗為勝奠定了基礎。

  《楚亡》主要寫項、劉兩大陣營的楚漢之爭,穿插關鍵人物,如漢營原有的張良、隨何、灌嬰、酈食其、侯公精誠團結,如楚營原有的範增、項伯勾心鬥角,如自楚而漢的陳平、韓信、英布,如搖擺二方的魏豹、司馬欣,如獨與楚爭鋒的田氏兄弟、叔侄,把各個角色的表現和個性都做了生動敘述。串聯這些人物的,是一場場具體的戰役,如暗度陳倉,如彭城奇襲,如背水一戰,如滎陽對峙,如陳下之戰、垓下之戰,李開元的分析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尤其項羽烏江自刎前,二十八員勇士死戰護主,五個舊秦漢將分屍,被寫得極其悲壯,耐人尋味。

  明與暗、名與實、火與城、水與人、情與利、暴與亂、愛與怨、幻與變……林林總總的歷史是非,俱往矣,都成了史書未必說清的如煙殘跡。孤單的墓葬,躲藏在歷史的斜剌裡,少人問津,雖墓主曾叱吒一時,或千年傳唱不歇,如驪山陵裡的秦始皇,如劉邦降格厚葬的楚霸王,如被劉邦貶黜擊殺的淮陰侯,除了百十方土磚圍了一柸泥土、鄰幾樹松柏外,留給歷史的只是他們都沒有看懂君輕民重、權輕國重的道理。雖不可以成敗論英雄,但野蠻屠殺枉英雄,李開元在史料中挖掘信息,實地勘察楚漢戰爭的軼聞往事,正評反批項羽、韓信們失卻民心身先死,強烈期待今人能對當年的人性民心有所哀嘆,有所警醒,有所識見。

  用殘存的史料,復活已消逝的往事,復活歷史上對民心重視或小覷的成敗榮譽,引發無限自由的審視與反思,這就是當代史學重溫當年史實的關鍵所在。秦漢戰爭如此。宋金戰爭如此。太平運動如此。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亦如此,都有說不盡、論不斷的需要反思的過客與陳事。李開元引人重新認識楚漢戰史,既是一種史實情結,也是充滿許多歡欣與希望的民族傳承,涵泳了許多濃烈期待和殷切憂慮的歷史思考。他寫楚漢戰場上的那些人事,卻沒在歷史煙雲中矻矻尋找迷離的情事烈性。那漸已為人淡忘的歷史記憶和風雲人物,那布滿苔蘚野草的故人舊跡,也因其滿懷真情和清醒地重提少為人知的真實,變得清晰,臧否人物遠見短視,剖析人性缺失方圓,使人欣然透視《楚亡》的中國歷史節奏與步伐,感知「民貴之,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至簡大道和治國真義。

「2014中國好書」已經揭曉,查看詳情請回復「2014」。

「中國好書」月榜(原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大眾好書榜」)從2014年3月開始每月發布一次,回復6位數年月(如201403),即可獲得對應月份的榜單及推薦理由。

回復「目錄」獲取最新書評目錄,回複目錄上的編號或書名,即可獲取該書的精彩書評。

掃一掃關注「中國好書」

 

相關焦點

  • 如果蒙恬、項羽、韓信,各自帶30萬大軍對戰,誰會是最後贏家?
    如果蒙恬、項羽、韓信,各自帶30萬大軍對戰,誰會是最後贏家? 這三位都是歷史上的名將,蒙恬當年率領三十萬秦軍,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僅僅是從這一點來看,蒙恬的指揮能力還是非常突出的。而項羽則是戰術天才,最擅長的就是以少勝多。
  •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解析,項羽和韓信誰才是軍事天才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到軍事天才,我們首先就會想到韓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且多是以少勝多,在敵我雙方兵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還能百戰百勝,實屬不易。而和韓信處在同一時代的項羽,自古以來都認為是有勇無謀,韓信也評價其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 劉邦和韓信,誰愧對誰?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在夫椒之戰大敗於吳國之手,並向夫差跪地請罪,得到活命機會。隨後越勾踐忍辱負重,給夫差養馬三年,得以被釋放回國。隨後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勾踐本人臥薪嘗膽,把國力提升,滅吳殺夫差,報仇雪恥,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勾踐最艱難的歲月中,兩位股肱之臣文種和範蠡一直沒有拋棄他,但是勾踐成就霸業後,卻逼文種自殺。
  • 項羽擊敗劉邦,韓信擊敗項羽,劉邦誅殺韓信,讀懂韓信之死與人性
    因為劉邦打不贏項羽,項羽被韓信擊敗,劉邦誅殺了韓信,從此,天下歸了劉邦。劉邦打不贏項羽是毋容置疑的,劉邦和項羽的兩次交鋒他都失敗了。第一次是鴻門宴。劉邦本來先入關中的,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本來大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稱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劉邦還有大軍扼守潼關的咽喉要道。
  • 明明是開國大將,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因為這幾點
    曾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的韓信最後身首異處,很多人鬥毆為此感到惋惜,為他打抱不平,看到劉邦的所作所為又覺得劉邦對不起韓信。最終結果還是他死於呂雉之手,而劉邦也只是對他有所忌憚罷了韓信從小無父無母吃著百家飯長大,混不下去後投奔項羽,遭到嫌棄後去了劉備那,艱難的成為了大將軍,剛開始劉邦還是很信任韓信的。
  • 如果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再隨後,楚漢相爭的第四年,鴻溝議和之後,劉邦棄約繼續毆打項羽,卻被項羽臨死逆襲,反過來把劉邦毆打的鼻青臉腫。最後劉邦不得不正式分封,換得彭越、韓信出兵,把項羽圍在垓下,最終徹底打敗項羽。所以無論有沒有韓信,漢軍作為進攻的一方,都佔據了完全的主動性,也就比較容易打回關中了。劉邦作為出色的領導者,無論政治和軍事能力都是過人的。在聯合諸侯端掉項羽的老巢時,劉邦不可能把成皋、滎陽丟給項羽攻陷,把函谷關暴露在楚軍面前。沒有韓信,周勃也好,曹參也好,樊噲也好,都可以順利完成滎陽成皋防線的建成。
  • 韓信憑藉軍事能力自立為王,能否有機會打敗劉邦和項羽呢?
    韓信如果在項羽未滅時自立,短時間內會形成三足鼎立;如果項羽自刎烏江後自立為王,只會步項羽後塵,被劉邦所消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秦朝末期,群雄涿鹿,最有希望得到江山的只有項羽和劉邦,而在項羽錯失多次機會之後,又自費武功,把「亞父」範增這個唯一能與蕭何、張良、陳平比肩的第一謀士攆回故裡時,已經輸了。劉邦能勝,他自己總結,成功在於「知人善任」,以及高超的帝王權術。而這兩點,項羽和韓信都不具備。
  • 曠世奇才韓信,一生幾乎從無敗績,他的師父究竟是誰?
    韓信,西漢的開國功臣,一生經歷大小戰爭無數。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那麼問題來了,韓信如此強悍,是跟誰學的呢?他的師父是誰?
  • 一代殺神韓信沒戰死沙場卻慘死女人手中
    韓信一拍胸脯子:那我肯定是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啊,見誰那還不是乾死誰的節奏啊?劉邦一聽心裡不是滋味啊,這尼瑪的你就是老子個馬仔,在老子面前這麼裝叉合適不?年輕人你不懂武德啊,這不得讓你喝點耗子尾汁?但是韓信顯然是小看了劉邦的肚量,原本就是流氓出身的劉邦肚量也就是個小母雞的寬度,韓信的話說了和沒說的一樣,劉邦一擺手:行了,小韓,你滾犢子吧,反正耗子尾汁老子是給準備好了,等著喝吧,誰讓你丫沒什麼腦子不說還沒武德呢。
  • 背水一戰與破釜沉舟,兵聖韓信與霸王項羽,究竟誰更厲害一些?
    喜歡楚漢爭霸的人,對於韓信與項羽的生平事跡並不陌生。關於二人一生所建立的功業而言,特別是因為他們的努力,而製造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值得後人進行反覆剖析。事實上,就先拿破釜沉舟而言,士兵其實是不知道會面臨絕境的,當初的項羽一度是讓他們蒙在鼓裡的,必經對於大多數士兵而言,他們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會選擇逃跑而不是死戰。而且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項羽的戰前準備,他真的是選擇去慷慨赴死而戰嘛?其實並非如此。
  • 能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最後卻死於宮女之手,真相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物下場卻十分悽慘,最終竟然被宮女刺死,這個人就是韓信。韓信作為後世中被人稱為兵仙的存在,他的領兵能力和軍事能力可以說是真正的天下無雙,在最後也幫助劉邦取得了成功。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他所留下的故事也很多,比如韓信點兵,胯下之辱等等,我們從這些故事中也可以看出韓信的成功也是必然的,不過最後他的下場卻什麼悽慘。早在劉邦取得成功之後就許給韓信,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兵不死這樣的承諾。確實,韓信沒見天也沒見地也沒見兵。
  • 如果蒙恬、項羽、韓信各帶領30萬大軍對陣,誰能取得最終勝利?
    項羽和韓信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戰神級別的,都有傲人的戰績。如果兩人都率三十萬人對決,項羽最後可能會失敗。項羽,韓信都打過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巨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幾萬人馬打敗章邯的秦軍四十萬,又在彭城之戰用掏心戰法直搗劉邦司令部,三萬人馬打敗劉邦聯軍五十六萬,項羽打仗的特點是勇往無前,無堅不摧的,只要你和他硬拼,就會敗得很慘。
  • 韓信:立下曠世之功,然狡兔死走狗烹,最終死於老婦之手!
    第一個來勸韓信自立的是項羽手下的謀士,叫武涉。然而因為武涉是項羽的人,所以前來做說客,韓信是打從心底牴觸的,所以這事肯定沒談成。 勸他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誰也不去消滅誰,這樣大家都相安無事。 然而面對蒯通的遊說,韓信猶豫了。開始變得優柔寡斷,完全沒有在戰場上那種殺伐果斷的精神。如果要保持現狀,韓信完全心安理得,因為他堅信劉邦不會背信棄義,同時韓信也沒有忘了劉邦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最終還是沒有自立為王。
  • 說到打仗,韓信與項羽誰更厲害?嚴格而言,兩人並不在一個重量級
    若各用一個字來形容韓信與項羽的用兵特點,那麼前者是巧、後者則是強。而我們常說:「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徒然」。在規模相近的情況下,韓信是無法戰勝項羽的。一、項羽靠著勇力打仗、只是一名莽夫?二、韓信打仗,則是以巧取勝,而且在他身上能看到項羽的影響韓信沒有項羽那種氣勢與感召力,但卻將計謀發揮到極致。不過我們看他的一些戰例,很容易有這樣一種感覺:他的兵法汲取了項羽的經驗。
  • 破釜沉舟是誰的故事?與背水一戰有何淵源?項羽和韓信都只懂軍事
    所以項羽一不做二不休,就把這幫人給坑殺了,這也為他丟失天下埋下了伏筆。03背水一戰是韓信的戰績,兩者效果類似。韓信先投靠項羽,項羽瞧不起韓信,只給了他一個執戟郎的身份。此後韓信逃到了劉邦那裡,在蕭何的一再舉薦之下,成為了劉邦集團的大將軍。
  • 韓信慘死,誰才是誅殺韓信的幕後黑手?
    原來,就在天色漸漸暗下來的時候,蕭何突然接到宮中呂后派信使傳來的絕密情報,當他打開書信看到裡面內容時,他驚愕不已,手一顫,書信差點掉在地上。書中大致內容是,呂后稱她已掌握了淮陰侯韓信謀反的證據,但苦於劉邦對韓信有「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的承諾,無從下手,希望蕭何想想辦法協助呂后誅殺韓信,日後必有重賞。
  • 出身底層,沒有帶兵經驗的韓信,為何首戰就能打敗霸王項羽?
    項羽和韓信都是秦末漢初著名的軍事將領,然而他們在垓下之戰以前從來沒有直接交戰過,也正是在這一戰中,韓信與劉邦、英布合力圍剿了項羽。韓信的確是帥才,以帶兵「多多益善」而聞名,很自然的都會認為韓信能贏,全憑軍事實力,其實並非這樣,主要原因就是,韓信了解項羽,並且深入研究過,而項羽卻不懂韓信,沒把韓信放在眼裡。
  • 中國古代將領韓信、白起誰更厲害?經過分析得出,白起略勝一籌?
    西漢開國功臣韓信生於亂世出身低微,但並未自甘沉淪或自暴自棄他晝夜研習兵書胸藏韜略從不墜青雲之志,秦粉道入亂煙塵四起。韓也去投奔項梁,項羽叔侄領身的反秦義軍頊,韓信多次向項羽獻計無奈有勇無謀剛愎自用目中無人的項羽,打心裡瞧不起起於蓬蒿的他。拒不採納他的諫言,心知在項羽手下難有出頭之日,韓信轉而投奔勢力稍遜一籌的劉邦。
  • 兵仙韓信:胯下之辱「並不辱」,蕭何月下追的韓信「也不驕」
    劉邦可以勝過力能扛鼎的項羽,若是沒有「韓信」,即便是張良、蕭何、樊噲再能幹,怕是也難以成事。但是讓人唏噓的是,《西漢演義》等別史中曾記載劉邦允諾天下沒有殺死韓信的劍,但最後韓信卻死在呂后手上。關於呂后是如何殺死韓信的,倒是有幾種說法,有的說是用竹劍,有的說是宮女用棒錘打死的等等。這些便是後話了。
  • 打敗項羽的不但有劉邦韓信,還有他
    到底是誰打敗了項羽?是劉邦?是韓信?這兩個人確實在戰場上打敗了項羽,但還有一個人,你一定沒想到。這個人就是範增。張良、韓信、陳平那樣屢出奇計的奇人異士,不但喜好,而且擅長,可操作性極強。範增只是飽學之士,有些「計謀」害了項羽。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範增是個臥底,但他的一些計謀確實幫了劉邦的大忙。比如說,範增建議擁立楚王室之後,這是為了從民所望。可是,他當時真的欠考慮,擁立後怎麼辦?如何處理這個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