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唐太宗修訂《氏族志》

2021-02-13 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

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所謂氏族,就是士族。魏晉南北朝指「官有世胄,譜有世官」的身份性的士族,唐初則指非身份性的士族。唐太宗對唐初士族譜牒進行統一整理,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一、統一全國譜牒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宰相房玄齡談到近代士族賣婚弊病時,提出了「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的建議,接著就下令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負責修訂,以便「刊正姓氏」。鑑於隋末唐初舊族、新官發生升降、浮沉,士庶譜牒雜亂無章的狀況,唐太宗作了具體指示:「命士廉等遍責天下譜牒,質諸史籍,考其真偽,辯其昭穆,第其甲乙,褒進忠賢,貶退奸逆,分為九等。」這是唐太宗修訂《氏族志》的指導思想,從中可以看出他的三個意圖。

  第一,「遍責天下譜牒」,以甄別盛衰。

  唐太宗曾對高士廉等發布旨意「天下氏族,若不別條舉,恐無所憑準」。條舉天下氏族,就要「遍責天下譜牒」,看來這是重修全國氏族志的起點。貞觀八年,高士廉等條舉了全國八十五個郡的三百九十八個姓,於當年五月進呈唐太宗,史稱「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這說明,唐王朝的統一和鞏固,為唐太宗提供了搜羅「天下譜牒」的政治條件。而這個條件,在魏晉南北朝是不具備的,南北分裂時代,各地士族稱雄鄉裡,各自修譜,往往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唐人柳芳在《姓系論》中指出:「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肖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紛繁複雜的士族,隨著歷史的變遷,起了變化。唐朝統一時期,總的趨勢是大為削弱:「僑姓」早已沒落,「吳姓」逐漸衰敗,「虜姓」也非昔比,山東「郡姓」亦「累葉陵遲」或「全無冠蓋」。另一方面,由於唐太宗推行扶植軍功地主的政策,出現了一批「新官之輩」。既然新官與舊族發生升降、浮沉,那麼統一譜牒,重新修訂,就需進行甄別盛衰的工作,剔除一批衰宗落譜,補進一批當代新門。這有下列事實作證。據王仲犖先生研究,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殘卷,佚十九郡一百三十二姓,「把它和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中所列舉的貞觀氏族即郡姓來對校一下,發現出入較大。」說明貞觀八年條舉郡姓殘卷,並非《大唐氏族志》殘帙。既然兩者出入較大,說明前者作了較大的訂正。我們認為,其主要原因是高士廉純從舊姓氏族條舉,而唐太宗則主張以當世官爵作為標準。故貞觀十二年頒行時必經一番篩選,剔除了一些衰宗落譜,並加進一批「新官之輩」。這樣,後者儘管是以前者為基礎修訂的,但並不完全吻合。如後者至少比前者減少了一百零五個郡姓。

  

   唐初索譜面向全國,就有互相比較,彼此衡量的餘地。唐太宗選擇熟悉全國各自地區姓的士族官員擔任這項工作,正是體現了他統一全國譜牒以甄別盛衰的政治意圖。如高士廉是山東地區的渤海著姓,出自累世公卿家庭;韋挺為關中首姓甲門;岑文本為江南士族;令狐德?是代北右姓,四人分工合編,以便於對四面八方的士譜進行統一排比。此外,還吸收了「譜練門閥」的「四方士大夫」參與此事,也含有便於天下統一的修譜需要。可見,唐太宗「便責天下譜牒」的用意十分明確,就是要以統一時期的全國氏族代替分裂時期的各地士譜,對「累葉陵遲」的各地士族予以剔除,補充了「新官之輩」以甄別盛衰。

  第二,「考其真偽」,以甄別士庶。

  唐太宗責令全國各地士族進呈譜牒,而士譜是記錄家族門第高貴的憑籍,冒牌士族難免乘機弄虛作假。其實,這個流弊始自魏晉,那時實行九品官人法,確立的選人標準是唯憑世資門第。因此,「百家之譜,皆上於吏部」。由於按譜索官一些非士族文人為了謀得官職,就通過種種辦法,偽造或假冒士族譜牒,於是在選官之前,先要辨別真偽。誠如柳芳所說:「於時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真偽」(《新唐書?柳衝傳》)。然而,私譜、偽譜的不時出現。降及唐初,此風依然未息。正和顏師古說的:「私譜之文,出於閭巷,家自為說,事非經典苟引先賢,忘相假託,無以取信,寧足據乎?」(《漢書?睦弘傳》師古注)。這些「家自為說」的私譜,多系庶族地主偽造的家譜。既然修訂《氏族志》是為士族地主追源溯流,專立門戶,那麼對以假亂真或以偽充真的庶族譜牒就不能讓其混雜其間,修訂時必須進行一番去偽存真的考訂工作,考訂的依據是「質諸史籍」。這個修譜原則,在貞觀八年高士廉條舉氏族的奏疏中亦有反映:「其三百九十八姓以外,又二千一百雜姓,非史籍所載,雖預三百九十八姓之限,而或媾官混雜,或從賤入良,營門雜戶,慕容商賈之類,雖有譜,亦不通(婚)。如有犯者,剔除籍。」這就是說,當時除三百九十八郡姓以外,尚有二千一百雜姓之類的庶族地主,即使其中有發跡躋身郡姓之列,但考其先世出身低微,仍不能於老牌郡姓平起平坐,禁止通婚,如有違犯,則被「剔除(士)籍」。維護士族內部的純正通婚,是魏晉以來的傳統,目的是防止士庶混雜,保持士族血統的純淨。可見,高士廉的修譜思想沒有打破舊有框框,這個奏疏是被唐太宗「依奏」批准的,亦可想見唐太宗也沒有打破舊傳統。唐太宗還進而提出「質諸史籍」,追查先世身份。這樣,才能把「事非經典,苟引先賢」的漏洞堵塞起來,剔除那些不足為憑的偽譜,也就是庶譜。代之以「刊正姓氏」後的士譜,反映了唐太宗森嚴士庶之辨的思想。

  

第三,「褒進忠賢,貶退奸逆」,以甄別忠奸

  唐太宗制定褒忠貶奸的政治標準,是維護皇權利益的表現。鑑於魏晉以來朝代頻換,臣下亂政的教訓,即位後就大力宣揚忠君思想。貞觀元年三月下詔「褒獎」「昔仕鄴中,名位通顯,志存忠讜,抗表極言」的北齊尚書僕射崔季舒、給事黃門侍郎郭遵、尚書右丞封孝琰等,以便樹立忠臣的榜樣。次年六月,唐太宗下詔譴責「親為亂首」的隋臣裴虔通,並將其「除名削爵,遷配?州」。在詔書中,唐太宗從理論上闡明了「天地定位,君臣之義以彰」的君為臣綱的思想,又從歷史上援引了「凡庸小豎,有懷兇悖,遐觀典策,莫不誅夷」的教訓為依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六年,唐太宗提出褒忠貶奸作為修訂《氏族志》的標準,正是他以前兩次所下的褒忠貶奸詔書的貫徹。唐太宗以大臣對唐王朝的政治態度順逆作為修譜進退的原則,反映了他通過修譜、維護皇權、提倡忠君的意識,藉以達到甄別忠奸的目的。由上可知,唐太宗提出修訂《氏族志》的具體要求,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遍責天下譜牒」,是為了甄別盛衰;「考其真偽」,是為了甄別士庶;「褒進忠賢,貶退奸逆」,是為了甄別忠奸。

  二、「尚官」的修訂原則。

  高士廉等人經過幾年的努力,編成《氏族志》草稿,進呈御前。唐太宗對此十分重視,予以仔細審閱,當他看到把山東士族之冠崔民幹列為第一等時,甚為不滿,發了一通議論:「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顯著,或忠孝可稱,或學藝通博,所以擢用。見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民幹猶為第一等?」唐太宗質問:為什麼仍把崔幹列為第一等?顯然批評高士廉沒有甄別士族盛衰,而甄別士族盛衰,早在貞觀六年修訂剛開始時,唐太宗就提出來了:「是時,朝設以山東人士好自矜誇,雖復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女適他族,必多求聘財。太宗惡之,以為是甚傷教義,乃詔士廉……等刊正姓氏。」所謂「刊正姓氏」,就是甄別盛衰,也就是他當時對房玄齡所說的「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的意思。

  既然唐太宗有過暗示,而高士廉等人沒有照辦,就難怪唐太宗提出指責了。為了強調甄別士族盛衰的標準,唐太宗特加明示:「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並「更命刊定」。

  唐太宗提出重修的原則,以「今日官爵高下」作為確定氏族的等級,也就是所謂「尚官」的原則,它與「論數世以前」的相沿郡望作為等級的「尚姓」原則是不同的。「尚姓」原則是從曹魏開始的,「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權歸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薄;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為之,以定門胄,品藻人物。晉宋因之,始尚姓已」(《新唐書?柳衝傳》)。「尚姓」原則奉行了數百年,影響深遠。唐初高士廉負責修撰《氏族志》,仍按郡姓高低定等第,把崔民幹列為第一等,與皇族並列,說明他沒有擺脫傳統的「尚姓」原則的束縛。唐太宗提出了有力的反問:「卿等不貴我官爵耶?」言外之意是應以「尚官」原則修譜。不應以「尚姓」原則修譜,高士廉遵照唐太宗的明確指示予以訂正。既然皇帝是百官的總後臺,外戚又於皇家沾親帶故,自然高人一等。「於是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為第三。」胡三省注曰:「九等之次,皇族為上之上, 外戚為上之中,崔民幹為上之下。」(《資治通鑑》卷一九五)。崔民幹曾於武德元年擔任黃門侍郎,以山東安撫副使的職位會同山東道安撫大使李神通討伐宇文化及的叛亂,他的謀略雖比無能的李神通稍勝一籌,然而畢竟不是能人,故新舊《唐書》沒有為他立傳。此後也沒有建立功業,官職始終不見超擢。黃門侍郎位居正四品,唐初宰相位居三品以上,列入《氏族志》第三等,照理應是宰相、公卿大臣家族,按崔民幹職位是不足以列入第三等的。唐太宗同意高士廉降崔民幹為第三等,是「尚官」與「尚姓」原則妥協的產物。貞觀十二年春正月,《氏族志》最後定稿,收入了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姓分九等,共計百卷,唐太宗下令頒行天下。

  貞觀《氏族志》以官爵排列門第等級,打破了以往純以郡姓作為門第等差的傳統,具有進步因素,也是符合當時新舊士族階級變化狀況的。

  首先,舊士族逐漸衰微。魏晉南北朝士族勢力既達極盛,但同時也呈現盛極轉衰的趨勢,這是事物發展的辨證法。十六國時期的中原戰亂,削弱了北方士族地主的勢力;永嘉之亂以後,「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然而,「遭晉播遷,……百家蕩析」(《新唐書?高儉傳?贊》)。茲後,侯景亂梁又使江左士族遭到沉重打擊,部分倖免的世家大族,又遭江陵之禍,被西魏擄獲為奴:「江陵即平,衣冠仕伍,並沒為奴隸。」(《周書?唐瑾傳》)。隋統一南北以後,確立了科舉制度,科舉制的推行是士族勢力衰微的結果,促使士族勢力的進一步衰微,所謂「裡閭無豪族,井邑無衣冠」(《通典》卷十七),「士族亂而庶人僭矣」(《新唐書?柳衝傳》)。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歷次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東晉末年孫恩起義曾嚴厲地打擊了江左士族,特別是波瀾壯闊的隋末農民戰爭對士族的打擊更為猛烈,史稱河北地區農民軍「得隋官及山東士子,皆殺之」。到了唐初,出現了「世代衰微」「累葉凌遲」的中衰狀態。武德元年六月,唐高祖在詔令中說:「近世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夷絕」(《新唐書?高祖紀》),未被農民軍鎮壓的士族,在經濟上也陷於絕境,所謂「名雖著於州閭,身未免於貧賤」。然而由於傳統門閥觀念的影響,他們的社會地位仍很顯赫,這就與他們衰落的政治地位不相適應。

  其次,新士族漸趨抬頭。唐初在統一戰爭的創業階段以及在大治天下的守成階段中,培養了一批新貴族,他們或因馳騁戰陣,或因參謀帷幄,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按照論功行賞,量才錄用的方針,或以軍功晉爵,或以奇謀授勳,成為唐王朝的開國元勳。這樣,一個以宗室與功臣為主體的新貴族集團形成了。然而,唐初新貴族集團的不少成員出身庶族地主,在譜牒上不入士流;有的雖出身士族,但也屈居山東老牌士族之下。這就形成了新的社會矛盾,即他們的政治地位雖然提高了,然而社會地位並沒有相應地顯貴起來,這與現實狀況也是不相適應的。

  唐太宗針對社會階級狀況發生深刻變化的現狀,採取「當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的「尚官」修譜原則,使新舊士族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地位相互適應,以便「釐正訛謬,舍名取實」(《資治通鑑》卷一九五),這種作法,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故《氏族志》頒行之後,時人評議「升降去就,時稱允當 」,「允」者,公允;「當」者,妥當。說明唐太宗提出的這個修譜原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必須指出,唐太宗的「尚官」原則,只是取代了魏晉以來的「尚姓」原則,僅僅改變了修譜標準,不等於否定了他的門閥觀念,只是以新門閥代替舊門閥罷了。唐太宗的新門閥觀念是以當世人臣的「德」、「功」、「言」作為確定官爵或門閥的依據的,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為公、卿、大夫,世世不絕,此謂之門戶」(《新唐書?高儉傳》)。「門戶」即門閥,這有下面史實為證。唐太宗對山東士族因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雲士大夫」,十分不滿。他認為「足為門戶,可謂天下士大夫」(《貞觀政要》卷七,《禮樂》篇),不應「恃其舊地」,而應建功授勳。這裡的「天下士大夫」與上面稱山東士族「猶自雲士大夫」,在「士大夫」的觀念方面是對應的,足見「門戶」云云,即指門閥。說明唐太宗不想取消門閥,只是從新確定門閥。如果說舊門閥觀的特點是「唯矜遠葉衣冠」,那麼新門閥觀則可說是唯矜當朝衣冠,可見唐太宗的「尚官」與山東士族的「尚姓」在崇貴尊爵這一點上是有統一之處的,正因為這樣,「尚官」與「尚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存在由此及彼的通道的。雖然表面看來,舊門閥純以郡望相高,與唐太宗的新門閥觀以功德相高不同,但唐太宗既想「世世不絕」,說明他不想放棄門閥顯貴的封建血統論。「世世不絕」即子孫相傳,後世冠冕還不是因先世勳業才能顯貴的嗎?其結果亦必流於「唯矜遠葉衣冠」,而與唐太宗原來想法背道而馳。子孫世襲,門閥自然尊貴;但問題在於子孫能否保其先世基業而不敗?如若不能,「世世不絕」豈非返回魏晉的「官有世胄,譜有世官」的「尚姓」老路上去嗎?即以「尚官」始,必以「尚姓」終。可見,唐太宗的「尚官」原則在當時雖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由於他想搞新門閥與世封制,結果必然趨向保守。據此,既不能把他的新門閥觀與舊門閥觀混為一談,也不能把兩者截然對立起來。

  李氏宗親祭祖典禮議程

  殿內分別置香案、設香爐、蠟臺等貢器,主殿香案北側設貢桌,陳設酒醴、貢果、糕點、杯箸;東南側設小貢桌,放香爐、鞭炮等.樂隊、樂工設東牆位置。

  祭祖程序如下:

  一、主持、禮賓進入崗位,做好祭祖準備,負責組織整個祭祖活動.

  二、祭祖者恭臨殿前:祭祖團選一名代表為主祭人,帶領全體陪祭人員列隊進入祭祖區。

  三、李氏宗親祭祖典禮開始。全體肅立(所有祭祖人員向前跨半步,脫帽、鞠躬、肅立)。主祭人一人換裝。(主祭者換紅色唐裝)

相關焦點

  • 淺析唐太宗修訂《氏族志》——李氏文化
    鑑於隋末唐初舊族、新官發生升降、浮沉,士庶譜牒雜亂無章的狀況,唐太宗作了具體指示:「命士廉等遍責天下譜牒,質諸史籍,考其真偽,辯其昭穆,第其甲乙,褒進忠賢,貶退奸逆,分為九等。」這是唐太宗修訂《氏族志》的指導思想,從中可以看出他的三個意圖。第一,「遍責天下譜牒」,以甄別盛衰唐太宗曾對高士廉等發布旨意「天下氏族,若不別條舉,恐無所憑準」。
  • 《步氏族志》主編的那些事兒
    特邀編審劉磊覽《步氏族志》感贈主編步金萍女士痴迷族志誓成編
  • 武則天伺候唐太宗十二年,為何從未懷孕,還和太子有私情?
    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在修訂《氏族志》的時候竟然沒有把武姓列入其中,於是社會上也開始攻擊武家是下等族姓,甚至連突厥人都稱:「武,小姓。」武家就這樣被排斥在貴族之外了,所以武氏家族要想取得較高的權力和職位,希望渺茫。 武則天就在這樣一個既有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又有著寒門微族歷史出身的家庭裡長大的。
  • 湖南氏族志——胡氏
    湖南氏族志之胡氏                             胡長沙瓦湖胡氏始祖乾健公
  •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啟示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
  • 袁庭棟:如果有人願意繼續修訂《成都街巷志》 願意無償奉送版權
    當日,袁庭棟和讀者們分享了他創作《成都街巷志》的經歷,同時講述了許多四川與成都不為人知的歷史典故。 70多萬字《成都街巷志》是袁庭棟代表作之一。書中詳細爬梳了500多條成都街巷的歷史變遷,掌故逸事,兼具可讀性和文獻價值。10年來已再版四次。
  • 獸人氏族
    每個氏族的男性獸人成長到一定年齡後,需要通過自己氏族獨有的考驗,才能夠成為該氏族承認的勇士。獸人在耐奧祖被基爾加丹欺騙之前,氏族和氏族之間來往並不密切,只是每年定期有一次科什哈格節才會聚集在一起狂歡交流,並交換各自的物品。各氏族的薩滿們也會聚集在一起,聆聽最受人尊敬的薩滿導師耐奧祖的指導。而基爾加丹通過幻想欺騙了耐奧祖,告訴他德萊尼人企圖消滅所有獸人。
  • 唐太宗與十八學士
    對于志寧,「上嘗宴近臣,問:志寧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寧品第四。帝悟,特詔預宴,因為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陽縣公。」虞世南作為李世民的書友和政治顧問,他們的關係更是親密。李世民多次對人說:「世南於我猶一體。」虞世南死後,李世民還多次夢見他。另外,在李世民之前去世的孔穎達、虞世南、姚思廉、房玄齡、薛收、褚亮都得到了陪葬昭陵的厚遇。
  • 「培米」藏族遠古氏族考據
    然而,當地藏族則認為,他們的語言跟其他藏區方言雖有差異,其族源上屬於藏族遠古氏族「最純真」的後裔。由於參考資料和研究方法上的單一性,該群體歷史文化上的很多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在此筆者將漢藏史料與本土歷史文化信息結合起來,在他者和自我的雙重視角下,探討青藏高原東延「培米」藏族遠古氏族問題。
  • 唐太宗與「十八學士」
    唐代「貞觀之治」一直為後人所稱道,其開創者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封建社會難得的一代明君,而他的明,主要體現在善於識人和善於用人。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拜李世民為天策上將。當時,主要的逐鹿對手金城薛仁杲、武威李軌、晉北劉武周、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等人,皆先後被打敗。
  • 淺析三種核心重疾定義的修訂及對理賠的影響
    歸納意見稿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新增3種重大疾病標準定義;2、首次提出輕度疾病並規範3種輕度疾病標準定義;3、限定輕度疾病保額比例上限;4、要求同一重疾產品不得包含保障範圍重疊的疾病、發病率極低病種需進行提示;5、規範重疾產品責任免除內容;6、修訂標準疾病名稱及定義具體內容。
  • 唐太宗怡神詠圍棋
    但在五代杜光庭《虯髯客傳》中,李世民已不是局外人了。草莽英雄虯髯客在途中遇上李靖與紅拂,因聽望氣的術士提起太原有王氣,三人就同入城中尋訪。李靖認為王氣應驗在太原守備李淵之子李世民身上,素有帝王之志的虯髯客央求李靖予以引見。這李靖與晉陽令劉文靜本是好友,就託他約李世民相見。虯髯客一見李世民神採奕奕,氣宇不凡,目光炯炯逼人,自嘆不如,但他仍不死心,又請道兄來觀人作判斷。
  • 臨江三孔:江西氏族 曾無出其右
    在今天,「臨江三孔」的名氣相對而言要小一些,但在他們那個年代被譽為「江西氏族,無出其右」,本文就為你再現「三孔」的當年風採。  「臨江三孔」才華橫溢為官清正聲名遠播  孔氏兄弟三人博學多識,才華橫溢,為官清正,剛正守義,不僅為文壇名家,而且亦是政壇君子。
  • 氏族造句和解釋_氏族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氏族(shì zú)。原始社會裡人們依血緣關系所結成的集體。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氏族內部實行禁婚,生產資料公有,集體生產,共同消費。氏族參考例句:1、這就是龍門鎮的孫氏族譜。2、舉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權貴,是以方不濟務,奸無所懲。3、它建於清朝末年,是鄧氏族人栽桑、養蠶、剿絲的勞動場所。
  • 唐太宗打造的治世究竟有多強?
    ——《唐律疏議》 唐太宗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覆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在重視法治的同時,唐太宗讓臣下按寬簡原則修訂法律,制定出《貞觀律》。
  • 想要創建一個屬於自己和朋友們的氏族?氏族-聯盟系統詳解
    2.在遊戲中,如果你沒有加入任何氏族,可以透過點選屏幕右上角的」氏族」按鈕找到「創建氏族」並輸入一個尚未被使用的氏族名稱來創建新氏族。3.如果你身為氏族的成員,在道場中你可以在你的名字上點右鍵來選擇離開,如果你是該氏族最後一個人,將會解散氏族。順帶一提,被解散的氏族的名字也不能再使用了。
  • 凌煙閣之首,唐太宗最倚重的大臣,長孫無忌為何不得善終
    是一位出身氏族,學富五車,又能文又能武之人,在年少時期便跟隨著李世民南徵北戰。李世民參與過的戰爭也必有他的謀劃,他是李世民身邊最為重要的謀臣之一。在李世民當上了皇帝以後,他做上了丞相之位,依舊沒有任何驕傲之心,對朝廷,對李世民依舊忠心耿耿,是文武百官所敬重之人。但是他並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被流放,最終被迫自縊而亡。
  • 淺析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序規律
    貞觀十七年(643)二月戊申(二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凌煙閣給二十四名功臣畫像,這就是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