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代名主賢君唐太宗李世民與圍棋結緣。想當年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貌似強大的隋軍土崩瓦解,隋煬帝困守江都,危在旦夕,隋王朝已註定了滅亡的命運。在這種情形下,太原留守李淵開始密謀策劃準備起兵,卻遲遲下不了決心。年輕有為善於謀略的李世民則決心早定,想抓住時機立即舉兵反隋,又怕父親李淵反對,就設法結交隋晉陽宮副監裴寂。這裴寂喜歡下圍棋,李世民拿出私錢百萬,請了一名圍棋手與裴寂對弈,得以結識裴寂,並成為心腹好友,讓他去充當說客。李淵與裴寂是棋友,兩人經常對弈,通宵達旦,又無話不談,關係密切。裴寂就邊與李淵下棋,邊闡論天下形勢,說動李淵下定反隋的決心。於是,李淵晉陽起兵,進軍關中,直取長安,代隋稱帝,建立了大唐王朝。
在這段有名的史事中,李世民尚未直接與圍棋發生聯繫。但在五代杜光庭《虯髯客傳》中,李世民已不是局外人了。草莽英雄虯髯客在途中遇上李靖與紅拂,因聽望氣的術士提起太原有王氣,三人就同入城中尋訪。李靖認為王氣應驗在太原守備李淵之子李世民身上,素有帝王之志的虯髯客央求李靖予以引見。這李靖與晉陽令劉文靜本是好友,就託他約李世民相見。虯髯客一見李世民神採奕奕,氣宇不凡,目光炯炯逼人,自嘆不如,但他仍不死心,又請道兄來觀人作判斷。約會的一天,道士與劉文靜邊下圍棋邊聊天,劉文靜又飛書請李世民來觀戰,李世民一到,神清氣朗,顧盼煒如,望氣的道士驚得手中棋子也無從下落,神情悽慘地推開楸枰,說:「這局全輸了,輸了。」罷弈而去。虯髯客這才徹底打消了與李世民在中原稱雄的念頭。後來,李淵父子果然得了天下,虯髯客就去海外的扶餘國建立了王業。李世民欣然觀棋,當然不是棋盲。
明代傳奇《紅拂記》插圖李世民觀棋。
唐代杜光庭傳奇《虯髯客傳》記載虯髯客和道士邀李世民觀弈。
李世民曾在秦王府設立文學館,收羅四方文人學士,李世民吸收了杜如晦、房玄齡、李靖、魏徵等十八人人館。李世民又讓畫家閻立本為十八人畫像,讓文學家諸亮作贊,號為《秦府十八學士圖》。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唐太宗朝的重臣,時人謂之登瀛州,十八學士登瀛州的說法由此而來。明代畫家仇英畫有《十八學士登瀛州圖》,或許是從李世民喜弈的故事中獲啟發,圖中畫有學士下圍棋的畫面。十八學士以房玄齡、杜如晦為首是秦王府的智囊團,當初秘密議事,為掩入耳目,常以下圍棋為名,為李世民出謀劃策。
明代吳承恩《西遊記》第九、第十回曾描寫道,唐太宗召魏徵入便殿,先議論安邦之策,定國之謀。將近已未午初時候,卻命宮人取過大棋來,唐太宗說:「朕與賢卿對弈一局。」君臣二人便殿對弈,一遞一著,擺開陣勢。正合《爛柯經》云:博弈之道,貴乎嚴謹。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在角,此棋家之常法。法曰:「寧輸一子,不失一先。擊左則視右,攻後則瞻前。有先而後,有後而先。兩生勿斷,皆活勿連。闊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之而取勝;與其無事而獨行,不若固之而自補。彼眾我寡,先謀其生;我眾彼寡,務張其勢。善勝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夫棋始以正合,終以奇勝。凡敵無事而自補者,有侵絕之意;棄小而不救者,有圖大之心。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不思而應者,取敗之道。《詩》云:「喘惴小心,如臨於谷。』此之謂也。」詩曰:
棋盤為地子為天,色按陰陽造化全。
下到玄微通變處,笑誇當日爛柯仙。
君臣兩個對弈比棋,下到午時三刻,一盤殘局未終。吳承恩不是憑空虛構,該是當年唐太宗圍棋生活場面的寫照。唐太宗的侍臣許敬宗曾稱唐太宗圍棋技藝「宸襟協堯智,遊藝發如絲」,足見唐太宗棋藝微妙高明。
南宋劉松年 十八學士圖琴棋書畫之棋。
清代孫祜 十八學士登瀛洲圖。
唐太宗不僅喜好圍棋,棋藝頗高,而且對圍棋的理解超乎尋常,下棋不僅僅是為了娛樂,卻別有苦心。李世民以帝王之尊第一次直接吟詠圍棋,抒發自己的棋情棋趣,並對偏頗的圍棋觀大膽挑戰,在中國圍棋文化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近人從日本尾張國真福寺抄回影唐卷子本《翰林學士集》,其中有唐太宗五言詠棋詩兩首,從詩的內容看,唐太宗對圍棋別有會心之處,其一云:
手談標昔美,坐隱逸前良。
參差分兩勢,玄素引雙行。
捨生非假命,帶死不關傷。
方知仙嶺側,爛斧幾寒芳。
其二云:
治兵期制勝,裂地不邀勳。
半死圍中斷,全生節外分。
雁行非假翼,陣氣本無雲。
玩此孫吳意,怡神靜俗氛。
以兵家觀點言圍棋治兵之理,在唐太宗筆下,顯得別致新穎,寓意遙深。作為馬上得天下的一代雄主,從太原起兵到玄武門兵變,無不依靠軍事實力,唐太宗可謂深知兵機。唐太宗詠圍棋詩從「兵」字著眼,不僅僅將弈棋當做政事之餘怡養性情的品玩消遣,更是他於一枰之上對半生戎馬生涯的檢點總結,和為勵精圖治而進行的韜略研習。圍棋攻守進退、運籌謀劃同軍隊打仗一樣,故古人常以軍事喻棋,漢桓譚《新論》云:「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漢馬融《圍棋賦》亦云:「略觀圍棋兮,法於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所以,唐太宗詩云:「治兵期制勝」,說弈棋如同打仗,期望出奇制勝,「裂地不邀勳」,則言圍棋圍佔棋路好似裂地分封和割據稱雄,「半死圍中斷」是說危急時要放出勝負手,棋從斷處生,敢於製造糾紛,「全生節外分」則有不靠近對方勢力、入界宜緩的意味,均得兵法、棋理之真詮。唐太宗玩味弈棋類似孫吳兵法的謀略變化,這個偉大的軍事家發現了圍棋最具魅力的特徵,自然流露出一種親切自得的愉悅之情。
清道光粉彩十八學士登瀛洲小蓋缸。
清康熙青花十八學士圖筆筒。
古人用「手談」、「坐隱」典故對舉入詩,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以為始於宋代黃庭堅《弈棋二首呈任公漸》的「坐隱不知巖穴樂,手談勝與俗人言」,殊不知唐太宗已先具此慧眼,看來此項桂冠可以易主了。「手談」、「坐隱」均指圍棋,語出《世說新語·巧藝》:「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談。」唐太宗在日理萬機之餘遊心圍棋,目的在於「怡神靜俗氛」,是說圍棋可使人精神愉快,驅散世俗氣氛,三國時期的東吳韋曜《博弈論》曾斥責弈棋者「專精銳意,心勞體倦」,而圍棋「求之於戰陣,則非孫吳之倫也,考之於道藝,則非孔氏之門也」。唐太宗不囿陳見,從弈棋中體味到了圍棋的迷人魅力。「怡神靜俗氛」是駁斥韋曜的觀點,讚美圍棋怡情陶性、情趣高雅,具有「怡神」的樂趣,只有領會了弈棋的樂趣,才知道晉代王質當年為什麼會觀棋爛柯了。對圍棋之理之趣體會如此深刻,這在歷代封建帝王中是不多見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以圍棋入詩的皇帝。圖為宋人徐仲和臨閻立本唐太宗納諫圖。畫中繪唐太宗袖手而立,神情凝重,頭戴幞頭(唐時一種頭巾軟帽),身穿赭袍佩玉帶。
唐太宗作為一代賢明君主,治政閒暇,遊心方罫,又以帝王之尊直接詠棋,這對推動唐代圍棋發展起到積極倡導作用,當時群臣鹹和,弘文館學士許敬宗有《五言奉和詠棋應詔》,其一云:
魚麗新整陣,鶴列忽予先。
入圍規破眼,略野務開邊。
分行漸雲布,亂點逐星連。
勝是精神得,非關品格懸。
其二又云:
拂局初料敵,陰謀比用師。
觀形已決勝,怯下復除思。
轉戰頻相勸,圖全且自持。
宸襟協堯智,遊藝發如絲。
描繪紋枰形勢生動形象,刻畫弈者審局時躊躇滿志胸有成竹,落子時慎之又慎反覆權衡,頗有神意。
弘文館直學士劉子翼亦有《五言奉和詠棋應詔》,其一云:
一枰位才設,兩敵智俱神。
勢危翻效古,行險口為新。
稱徵非禦寇,言劫詎侵人。
欲知情慮審,鴻雁不留神。
其二又云:
銳心爭決勝,運功合圖全。
眼均須執後,氣等欲乘先。
引行遙下雁,徇地遠侵邊。
借向逢仙日,何如偶聖年。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太宗特別喜愛圍棋,對臣民的圍棋活動起了推波助瀾的示範作用。這正是:宸襟詩詠贊圍棋,別有會心機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