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在詩詞方面的才華極高,這是讀者普遍達成共識的,作者曹雪芹先生也用「詠絮才」為她蓋了章。可是,追溯她的受教育歷程,我們會發現,黛玉並沒有在詩詞方面接受過正式的教育。這就讓讀者產生了一個疑問:不但自己會寫詩,還精通詩詞理論,帶出了香菱這個優秀的學生,那麼,她在詩詞方面的才藝是誰教的?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也來化簡為繁一下,先用排除法,排除掉可能教她詩詞的人,然後自然就能得出結論。
01第一人選:黛玉的母親賈敏
最有可能教黛玉作詩的,當然是母親賈敏。這個「文」字輩的國公府嫡女,自然也是個讀過書的人。
但是,要說她深諳詩詞創作,卻很難讓人信服。
賈府雖以武起家,但迅速轉武為文,且定下了「詩禮傳家」的家風,明確了儒家風格。
明清的儒家體制,崇尚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讓女孩讀書,其目的「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即便到了「玉」字輩,女孩們讀書,依然只是為了實用,不會注重詩詞唱和。所以,哪怕是以「賢孝才德」選入宮當女史的元春,也「素乏捷才,且不長於吟詠」。姐妹們那些詩詞功底,多是平時娛樂時的酒令培養出來的。因此,哪怕是不讀書的王熙鳳,也能說出「一夜北風緊」這樣的句子來。
由此可知,賈敏不會刻意教黛玉詩詞,而林家人丁單薄的環境,也不會像賈府一樣經常開趴娛樂。所以,黛玉不大可能從母親處學習詩詞創作。
02第二人選:黛玉的父親林如海
黛玉的父親林如海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己又是探花郎,按照常理,應該是個出口成章的才子,詩詞歌賦張口就來。這也是普遍對才子的認知。
但事實並非如此。林如海是程朱理學背景下的讀書人,對於讀書,他更追求的是實用性。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賈政身上看出來。
書中關於林如海的描述很少,但作者通過林如海對賈政的推崇可知,他們二人是知己,有著共同的價值觀。
第九回,寶玉約了秦鍾一起去上學,臨行前去見賈政,賈政是這樣交代的:「那怕再念三十本《詩經》,也都是掩耳偷鈴,哄人而已。你去請學裡師老爺安,就說我說的:什麼《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齊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
在賈政看來,《詩經》、古文這些趣味性的書籍,都是「虛應故事」,讀書只該讀《四書》,因為這是科舉要考的。
這就好比現代有些家長,只準孩子看教科書,嚴禁孩子讀課外書,因為教科書關係著升學。
同樣,林如海把黛玉當兒子,請賈雨村當家庭教師,教的也是《四書》。
所以,以林如海的風格,絕不會在百忙之中還去教女兒作詩。
03第三人選:黛玉的老師賈雨村
作為黛玉的家庭教師,教了黛玉一年之久,賈雨村是最有可能教黛玉作詩的人。而且,賈雨村本身就是個喜歡用詩詞表達情感的人,在詩詞上的造詣也很高。
第一回,賈雨村一出場,就用詩打動了甄士隱,獲得了支持,從而順利通過科舉進入官場。那時,他從不隱瞞自己在作詩上的才華,也從不隱瞞自己對飛黃騰達的嚮往。
那麼,他會不會在林家也經常作詩,並刻意教學生黛玉作詩呢?
從文本來看,這種可能性也非常小。
原文中說,賈雨村去林家當家教,是有目的的:「因聞得鹺政欲聘一西賓,雨村便相託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
此時的賈雨村,正處在人生的逆境,被罷了官。他打聽到林如海在官場正當紅,於是想去親近。一個「謀」字,體現了此時的他已不是和甄士隱在一起時的愣頭青。所以,他教黛玉讀書,不會以黛玉的喜好為標準,只會以林如海的喜好為標準。應林如海的要求教《四書》,他自然不會私自作主教《詩經》。
還有,後來讓黛玉產生無限纏綿之想的《牡丹亭》,其主人公杜麗娘,就是因為聽老師講解《詩經》,才生出了男歡女愛之想。《牡丹亭》是當時的禁書,就是借賈雨村十個膽子,他也不敢背著林如海教這些林如海不支持的內容。
04第四人選:賈珠的遺孀李紈
林黛玉進賈府之後,書中交代,青春守寡的李紈,「惟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今黛玉雖客寄於斯,日有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餘者也都無庸慮及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進入賈府後的黛玉,有機會跟著珠大嫂子李紈「針黹誦讀」。那麼,李紈會不會帶著小姑子們誦讀詩詞呢?
這就更不可能了。書中說,「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為國子監祭酒,族中男女無有不誦詩讀書者。至李守中繼承以來,便說「女子無才便有德」,故生李氏時,便不十分令其讀書,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書,使他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罷了」。
李紈讀書,只讀如何修成賢良淑德之書,其父親是更為保守的衛道士,李紈受此教育,不會有絲毫逾矩的言行。
所以,李紈也不會教黛玉作詩。
除了上述諸人,再也找不出可教黛玉作詩之人了。
所以,黛玉詩詞上的才華,到底是怎麼來的?
05結論:天資聰穎、自學成才
不得不承認,世間存在天賦這種事。林黛玉是全書唯一一個被作者形容為「心較比幹多一竅」的人。傳說比幹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比普通人要聰明得多。林黛玉比比幹的七竅心還多一竅,意思是比比幹更聰明,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六歲之前的黛玉,被父親禁約,不但「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而且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天性完全被壓抑。
她不喜歡枯燥無趣的《四書》,她喜歡的是活潑靈動的詩歌。進入賈府之後,那些加諸於她的束縛都已解除,她終於可以由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來生活了。
此時的她,已經讀過一年的《四書》,識字自然不在話下,再加上她「心較比幹多一竅」的聰明勁,還有強烈的興趣,自學成才還算事嗎?
正因為黛玉是自學成才,沒有按照框架去學,所以,她在教香菱時說:「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所謂淺近的詩,就是重格律輕意境的詩,只顧著格律的工整,像填空一樣往裡填字,結果失去了詩本身的意境。
詩言志,詩歌的作用是表達情感,不是為了工整漂亮,「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
如果黛玉當初是有老師啟蒙入門學詩,必定也從「格調規矩」開始,然後「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由此也可證明,黛玉寫詩是無師自通,因為愛好,因為天賦,所以學有所成、才華極高。
相關閱讀:
《紅樓夢》| 香菱學詩,是她命運的轉折點,從此走向毀滅
《紅樓夢》| 香菱想學詩,寶釵為何說她得隴望蜀?
《紅樓夢》| 傷春悲秋的黛玉,為何偏愛山水詩人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