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導,韓國現代集團將從軟銀手中接盤機器人製造公司波士頓動力,並且已經聘請高盛作為顧問。
波士頓動力並不是初創企業,而是一家成立有近30年之久的企業,這是一家從事機器人研發的企業,他們的首款商業化產品直到今年6月才推出。
波士頓動力1992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獨立,2013年被谷歌以30億美金收購,2017年穀歌轉手賣給軟銀,當時並沒有披露具體交易金額。
從最近的現代與軟銀這筆9.21億美金的交易來看,軟銀在這筆投資中應該虧了不少銀子,但為了現金流,軟銀也只能忍痛出手。
介紹了這麼多,估計還有不少人一臉懵,波士頓動力到底是幹嘛的?在短視頻平臺,很多人都看到過的一個視頻,一隻機器狗能像動物一般行走,趴下、拐彎。
哪怕是被絆摔倒了也能自己站起來,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在各種複雜的路況下行走,遇到障礙物還會主動避開。
它就是來自美國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的產品Spot Mini,這家公司在軟銀持有3年多以後,將再次易主,這次接盤的現代汽車。
你可能很費解,像谷歌和軟銀都是不差錢的主,他們為什麼也養不起波士頓動力,咱們就不要去分析這兩家的財務情況了,終歸為一點,研發這玩意兒實在太費錢,而且商業道路一直不明朗!
近些年來,中國很多高端製造領域的企業被美國制裁,也讓國人清晰的認識到,儘管我們的製造業是世界第一,有聯合國認證的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
但我們在高端製造領域卻比較薄弱,這也就有了另外一種聲音存在,我們從最開始就應該放棄低端製造業,而集中力量專攻高精產業。
以前我寫過相關的文章,提到過建立一個健全的工業體系有多麼的不容易,更別提擁有所有工業門類。放眼全球,只有不到二十個國家,有比較發達和相對全面的工業體系。
而且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轉型都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其實了解整個世界工業發展史的小夥伴會發現,德國作為高端製造業的代表,也不是最開始高端製造業就很厲害。
早在十八世紀,相對於英國的工業製造,德國的製造產業甚至都不入流,後來隨著本國的工業積累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才慢慢的發展起了本國的高端製造業。
反觀當下國內工業也是一樣,我們要給國內製造業更多的耐心,在製造領域,很多東西真的是靠時間來積累的,這個積累的過程也是很費錢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或一家製造企業的壯大,並不是簡單靠錢就能碼得起來,它需要一系列內部、外部因素的恰到好處的配合才行。
就像開篇說到的波士頓動力一樣,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家技術很過硬的企業,但產品商業化過程卻一直不理想。幾經易手,仍逃不出被倒手轉賣的命運。
大家可以去看看最近新能源汽車品牌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美國的特斯拉和中國的三家造車新勢力,市值不要太搶眼。
反觀德、日強大的傳統汽車品牌,二級市場的表現卻遠不如造車新勢力。有人肯定會懟我,說這是泡沫,你且看泡沫破的一天。
對不起,我這是工業類帳號,不是財經類帳號,我不分析金融投資分析,只看用戶評價和市場表現。
再者,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國際大環境下,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是大勢所趨。誰又敢說,多年以後站在汽車製造金字塔上端的不會有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呢?
大家也都知道,幾個月前,有個別地方的晶片生產廠商出現停工現象。晶片製造有多難?有多費錢?我們能不能生產出高端的國產晶片?我想不用在此展開贅述,時間會給我們一個明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