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是一個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空間,而不單純是一個購物的場所

2020-12-12 魏能不能說

鈴木敏文一直在思考零售業和便利店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消費是場心理戰。

零售業存在的價值就是要和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作鬥爭。

那麼,便利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1974年鈴木敏文將美國7-eleven引入日本,彼時,質疑的聲音並不罕見。

當時日本經濟起飛,零售業如火如荼,大有超市, 小有雜貨店解決你的不時之需。

那麼便利店這種形態還有必要存在嗎?

有必要。

因為便利店倡導的是24小時營業,24小時燈火通明的等待著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這本身就足以打動顧客。

那麼便利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便利店是一個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空間,而不單純是一個購物的場所。

在7-eleven,如果你去買便當,湊巧便當賣完了,店員不能生硬的回覆你:賣完了。

而是要告訴你,距離這裡多遠的路程,還有一家便利店 ,而這家便利店有可能不是7-eleven。

也就是說,店員要通過交流的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單純的賣出產品。

當我們在便利店,特別是7-eleven裡體驗他們優質的服務,享受他們美好的商品的時候,要明白是我們的需求被觀察被記錄被滿足的過程。

消費者的口味是在不斷變化的,7-eleven就要不斷滿足這種變化,這是便利店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對7-eleven的實地考察,三點總結:

一,貫徹密集型開店的原則

二,建立產品研發和供應的體系

三,對每一件產品的機制了解

密集選址戰略。

密集選址不是自己跟自己競爭嗎?

不然。

在一定區域內多開店,首先能提升品牌認知度,放眼望去,大街上都是7-eleven,不管你買不買總能記住這個品牌。

還節省了廣告費,你要是費心費力的在一個地方樹個廣告牌子,還不如踏踏實實地開家店鋪,即賣東西又能宣傳自己 。

密集選址能提升物流的效率。

共同配送。

第一家7-eleven,每天得有70多輛車來送貨,店員應接不暇了。

同類產品不同的品牌也會各自為政的來送貨,比如僅僅是牛奶,日本就有森永,明治,全農,店員每天收貨疲憊不堪,而且浪費了物流資源。

共同配送模式,還運用了溫度管理的配送方式。

就是在各個重要區域設置配送中心,產品按照溫度來管理。

產品當時劃分為

冷凍型產品,比如說冰激凌

微冷型產品,比如牛奶、生菜

還有恆溫型產品,像罐頭飲料

最後還有暖溫型產品,麵包,米飯等等

這樣的設置有個好處,就是保證食材的新鮮,還能減少物流成本。

實行了這種方法之後,平均一家店每天只有9輛車來送貨就可以了。

建立產品研發和供應體系。

其出發點是: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感的產品無法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歷史上,從來沒有打過價格戰,而是用品質來打動消費者。

7-eleven有很多自己的原創產品,而且有獨特的研發理念。

比如食品,每一款新的食品誕生之後,要求下至店鋪保潔阿姨,上到公司董事會主席,都要親自品嘗,所有人都說好吃。

才能開始出售。

怎麼保證好吃呢?

研發小組不僅包括研發人員,還包括原料、器材、製造廠商等,整個團隊必須把控食品誕生的每一個環節。

要求研發人員去品鑑那些火爆餐廳裡的菜品,然後橫向比較7-eleven的食品,如果沒有人家好吃就得回爐重做。

7-eleven推出成千上萬的食品,怎麼能保證每個人都品嘗測試呢?

實際上,如果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大部分日本企業都喜歡運用笨辦法來完善自己的產品,

那就是不厭其煩的反覆嘗試,

即使錯過時機也不能敷衍了事 。

一個供貨商會給好幾個餐廳、便利店供貨。

但,這就有個問題:

供貨商有可能給某家店鋪送的食材就是別人用剩下的,沒法保證食材的新鮮度。

所以,要求這些供貨商只為7-eleven服務。

同時,供應商的食材、溫度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比如堅決不能用打了農藥的食材等等。

所以,當時日本媒體說,好多日本家庭主婦覺得7-eleven賣的現成的飯菜要比去超市買菜自己做更安心。

對每件產品的極致理解。

在7-eleven內部,這種理念叫單品管理。

核心思想就是,每個店員要對每件商品都非常了解才行。

比如,每個店鋪的銷售人員匯報銷售情況的時候,不能按照大的類別來說。

比如,今兒麵包賣得不錯!

7-eleven不允許這樣匯報,而是要告訴店長,哪個品牌、哪個口味的麵包賣的好,哪個賣得不好。

實際上,7-eleven是日本最早引入POS機系統的零售企業, POS機能記錄產品的銷售情況,但鈴木敏文認為這遠遠不夠,

店員的判斷要比冰冷的機器更有參考價值 。

以上三點,只是簡單的概括 。

7-eleven提供的服務和產品非常多元,難以詳盡描述。

但歸根結底,7-eleven會時刻思考消費者心理的變化來提供服務。

比如店員都會關心天氣變化。

如果天冷了,會多放置一些熱飲和熱食。

如果天熱了,那麼冷飲就要增加。

但不限於此,7-eleven的店員通常還會想到:

即使是冷天,是不是也有人想喝冰的飲料?

即使是熱天,是不是也有人喜歡吃熱食喝熱咖啡呢?

這些儲備也必不可少。

相關焦點

  • 國美杜鵑提出「家·生活」戰略 多元化購物滿足消費者需求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國美杜鵑提出家生活戰略 多元化購物滿足消費者需求 國美作為我國知名的實體零售商和巨型企業,其成功離不開國美杜鵑的創新和努力。據了解,近幾年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國美杜鵑帶領國美對零售業態積極探索,提出家生活戰略,以此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購物需求。
  •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全家集便利店,因為貼近生活而更受歡迎
    提起便利店,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便利店幾乎成為了市民常去的消費場所。很多人走進便利店都不再是單純的買東西,更多的是進行充值、吃飯、喝咖啡等,新的需求催生了便利店新功能的產生。 在生活的最後一公裡處,它以愜意的方式,為我們帶來便利的生活。
  • 便利仔便利店,不能拿日本的便利店與國內比!
    便利店作為一樁低客單價、高頻次、較低利潤空間的零售生意,其本質是在較短距離的情況下,滿足周圍人群對於便利購物的需求。因此,與大型商超不同,兩者的業態解決的是不同的需求,便利店並不具有價格上的優勢,而是滿足人們的即時性需求。
  • 消費需求轉變 商業空間的規劃與設計怎麼做?
    伍曦設計相關負責人認為,當下的商業購物中心不僅是一個消費場所,更是消費者休閒的匯聚場所。商業空間設計應該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從最基本的導視標識系統設計,到商業營銷模式的打造,以整體商業思維來規劃與設計。伍曦設計相關負責人指出,「設計是為商業營銷服務的,不應把設計與營銷割裂開來。」一個成功的商業項目,離不開一流的購物環境,良好的營銷模式以及強大的宣傳力,三者缺一不可。
  • 懶熊火鍋中餐便利店,一站式購物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憑藉一站式解決方案和性價比兩、大核心優勢,懶熊從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贏得資本的加持、消費者的喜愛,並且越來越受到創業者青睞。 而懶熊火鍋中餐便利,後端擁有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匯聚火鍋食材、燒烤食材、中餐半成品食材、鍋具用品、生鮮、調味品等500多款商品,可以滿足顧客在一個地方買齊在家吃火鍋、吃燒烤所需物品的需求。 此外,懶熊更注重中餐便利,為社區居民提供三餐所需食材,滿足年輕一代廚房小白輕鬆做出「大廚級菜餚」的需求,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 新零售丨被阿里、京東青睞,新零售便利店要這麼開!
    同商超、賣場相比,便利店是短頻快的開店模式,面積小巧租金壓力小,輕型投資便可開店,而且適合規模化複製。 3、高頻消費、地理優勢。便利店是最接近消費者的地方,自帶流量。就算是最基礎的便利店1.0也能滿足消費者基本的生活需求,是高頻購物場所。 4、「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日趨成熟。
  • 利家利友便利店,多元化是時代發展的潮流
    對當下便利店行業的競爭現況描述已經不言而喻,便利店行業面臨著一個很大的窘境就是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所謂同質化就是商品和經營模式趨向於一個相同的方向,你我他之間並沒有很大的區別。而打破窘境的辦法就是通過差異化競爭,走多元化的道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 繼開酒店、搞家裝後,MUJI無印良品又開起了便利店?
    (圖片來源MUJI無印良品)近日,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捷、舒適、親切購物空間的無印良品又有了新動作:在北京京東總部園區內開了家MUJIcom。這家新世代MUJIcom的開幕,是無印良品在中國的一次新世代事業形態布局。便利店,即以經營即時性商品為主的小型零售店。日常生活中,便利店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 捷選商城「12.12分期盛典」 優選好物滿足消費者多層購物需求
    據相關數據顯示,90%的消費者會先比價再做購買決策。  為了確保消費者在年末購物季期間始終能獲得最優性價比的商品,捷選商城在11.11和12.12期間加大對消費者的補貼力度,並根據不同細分群體推出多種優惠方案:0首付、免息分期、滿減券、返現等等,讓消費者享受到切實的優惠和更高性價比的商品。
  • 便利店如何突破自身發展瓶頸?渠道分銷平臺成為新潮流!
    小陳加班完成策劃方案,拖著滿身疲憊的身軀,走進每天必來的便利店,一杯熱咖啡讓人滿血復活,便利店的明亮燈光,為苦逼的「打工人」照亮前行的道路。一直以來,便利店渠道管理是熱門的話題。受到疫情影響,零售實體便利店受到衝擊,依靠單一的線下獲客越來越難。同時便利店不僅是一個賣貨場所,也是年輕消費群體的「避風港」。
  • 【便利店】全家便利店攜手飛牛網,線上線下的跨界合作,特牛!
    ,不花一分廣告宣傳費的會員經營,創下23%的活動顧客導流率佳績,用活動交換成功幫德克士帶來了淨增23%的客流。同樣來自臺灣企業的兩個零售通路品牌,嚴格說來算是廣義的競爭對手,但實體通路經營受到電商的衝擊閉店風潮不斷,在這種低壓之下,小而精緻的便利店形態是唯一不受影響的業態,全家便利店可說是在這波風潮中戰戰兢兢,而堅持著「平臺思維」的腳步,極力尋求下一個策略聯盟夥伴。
  • 星巴克,一個披著「咖啡店」外衣的文創空間
    是令人舒適的空間氛圍?還是各種有意思的文創杯子周邊?作為一個不太愛喝咖啡的人,小編印象中的星巴克還停留在綠色的美人魚logo,深咖色調的裝飾,外加濃鬱的咖啡香氣中。 但是,看了下面的圖之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星巴克,你去改行做設計吧!
  • 便利店如何解決獲客難題?渠道分銷系統有效整合門店資源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傳統便利店遭遇巨大虧損。新零售概念的潛移默化下,便利店轉型升級,適應市場發展需求。便利店如何解決門店獲客難題,重新煥發生機?一、了解便利店的生存難題由於電商平臺的強勢崛起,中國網購群體不斷壯大,以門店為主的傳統便利店線下獲客困難,租金、人工兩座成本大山壓在商家身上。加上新冠疫情的衝擊,傳統便利店發展遭受重創。商家明白單純依靠線下獲客不適應消費者多元化的購物需求,轉型升級是必然之路。
  • 小門店、大場景,探秘20平米京東便利店
    專業承接超市、賣場、平面布局、規劃、設計、策劃,新店、老店,動線、品類,調整、優化,新開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策劃,歡迎有意向的朋友聯繫交流。 前言 掌柜們好,你們知道,當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的時候,門店該如何滿足嗎?
  • 在上海,一個購物中心的文創實驗
    在上海,一個購物中心的文創實驗正在進行。01 新青年的潮流街區經歷了對商業形態和客群人流的持續洞察,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明白,年輕群體對於一個購物中心的重要性。他們已經是精神文化消費者的主要群體,也在更高維度上成為潮流文化生態的培育者和引領者。而日後將坐落於上海市松江區松江新城的核心之地,廣富林路與人民北路交叉口的松江印象城,很顯然滿足了這個要求。
  • 便利蜂薛恩遠:疫情中便利店優勢凸顯,未來會據需求拓展生鮮業務
    特殊時期,越來越多人宅在家裡,越來越多公司延遲復工或讓員工在家辦公,學生也延遲開學,便利店的人流變少,購物變少,營收也自然變少,尤其是開在商圈、高校附近的門店,以前都是高銷店,現如今因為延遲復工、在家辦公、延遲開學等原因銷量並不理想。針對這些問題,便利蜂通過數據分析及時發現需求變化,對商品做出了相應調整。
  • 全家集便利店越開越多,但TA的利潤就只有進貨差價嗎?
    當前,80、90後消費者已經成為主力消費人群,他們的消費觀與之前的60、70後有很大的不同,年輕一代消費者追求的是消費的性價比,主張的是便捷、快速、隨性、碎片化的消費,這與便利店的定位完全吻合。所謂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便利店因此迎來了行業的「春天」,一時間,綜合業態的大企業紛紛把重點向便利店業態轉移、從事過零售行業的創業者也看準了便利店的發展前景而下定決心投資。
  • 利家利友便利店,零售行業的「千裡馬」
    因為疫情讓他們知道,兼顧的不僅僅是業態,還有對消費者購買安全上的保障,此時,各行各業的實體零售比拼的不再是內功。實體零售的下半場,誰能夠將消費者對安全以及效率的需求解決,誰就能夠走得更加長遠,成為行業中的「千裡馬」。
  • 線上線下、商業模式等全角度解析便利店如何轉型?
    滿足退換貨便捷需求,形成線上下單,線下立刻取貨。這些商品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就是立刻馬上發生,這樣的商品作為復夠率最高的商品來滿足消費者需求,所以我們經常能見到傳統商超的促銷方案都是高頻帶低頻,將低頻次的商品放在高頻次商品周圍,來拉動低頻次商品的銷量。(低價帶高價也是電商企業慣用的銷售方式) 用戶除了能在一定範圍內的小店裡買到標品,其實用戶更喜歡買到品牌化的非標品,正是非標品的存在才給便利店帶來更多利潤沉澱。
  • 便利店也要擁抱新零售實現轉型升級?看全家集便利店怎麼做
    如7-11、全家集便利店等行業中的龍頭品牌,TA們根據自身優勢,將原本解決人們生活中「最後1公裡」問題,轉變成解決人們生活中「最後1釐米」問題。 尤其是全家集便利店,TA利用新零售模式,不僅將「線上下單,在家收貨」貫徹落實,還新增娃娃機、機票預訂、火車票代購、租房服務、家政服務等20餘項便利服務,全方位滿足消費者的便利生活,讓全家集便利店成為新零售時代中便利店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