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敏文一直在思考零售業和便利店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消費是場心理戰。
零售業存在的價值就是要和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作鬥爭。
那麼,便利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1974年鈴木敏文將美國7-eleven引入日本,彼時,質疑的聲音並不罕見。
當時日本經濟起飛,零售業如火如荼,大有超市, 小有雜貨店解決你的不時之需。
那麼便利店這種形態還有必要存在嗎?
有必要。
因為便利店倡導的是24小時營業,24小時燈火通明的等待著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這本身就足以打動顧客。
那麼便利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便利店是一個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空間,而不單純是一個購物的場所。
在7-eleven,如果你去買便當,湊巧便當賣完了,店員不能生硬的回覆你:賣完了。
而是要告訴你,距離這裡多遠的路程,還有一家便利店 ,而這家便利店有可能不是7-eleven。
也就是說,店員要通過交流的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單純的賣出產品。
當我們在便利店,特別是7-eleven裡體驗他們優質的服務,享受他們美好的商品的時候,要明白是我們的需求被觀察被記錄被滿足的過程。
消費者的口味是在不斷變化的,7-eleven就要不斷滿足這種變化,這是便利店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對7-eleven的實地考察,三點總結:
一,貫徹密集型開店的原則
二,建立產品研發和供應的體系
三,對每一件產品的機制了解
密集選址戰略。
密集選址不是自己跟自己競爭嗎?
不然。
在一定區域內多開店,首先能提升品牌認知度,放眼望去,大街上都是7-eleven,不管你買不買總能記住這個品牌。
還節省了廣告費,你要是費心費力的在一個地方樹個廣告牌子,還不如踏踏實實地開家店鋪,即賣東西又能宣傳自己 。
密集選址能提升物流的效率。
共同配送。
第一家7-eleven,每天得有70多輛車來送貨,店員應接不暇了。
同類產品不同的品牌也會各自為政的來送貨,比如僅僅是牛奶,日本就有森永,明治,全農,店員每天收貨疲憊不堪,而且浪費了物流資源。
共同配送模式,還運用了溫度管理的配送方式。
就是在各個重要區域設置配送中心,產品按照溫度來管理。
產品當時劃分為
冷凍型產品,比如說冰激凌
微冷型產品,比如牛奶、生菜
還有恆溫型產品,像罐頭飲料
最後還有暖溫型產品,麵包,米飯等等
這樣的設置有個好處,就是保證食材的新鮮,還能減少物流成本。
實行了這種方法之後,平均一家店每天只有9輛車來送貨就可以了。
建立產品研發和供應體系。
其出發點是: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感的產品無法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歷史上,從來沒有打過價格戰,而是用品質來打動消費者。
7-eleven有很多自己的原創產品,而且有獨特的研發理念。
比如食品,每一款新的食品誕生之後,要求下至店鋪保潔阿姨,上到公司董事會主席,都要親自品嘗,所有人都說好吃。
才能開始出售。
怎麼保證好吃呢?
研發小組不僅包括研發人員,還包括原料、器材、製造廠商等,整個團隊必須把控食品誕生的每一個環節。
要求研發人員去品鑑那些火爆餐廳裡的菜品,然後橫向比較7-eleven的食品,如果沒有人家好吃就得回爐重做。
7-eleven推出成千上萬的食品,怎麼能保證每個人都品嘗測試呢?
實際上,如果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大部分日本企業都喜歡運用笨辦法來完善自己的產品,
那就是不厭其煩的反覆嘗試,
即使錯過時機也不能敷衍了事 。
一個供貨商會給好幾個餐廳、便利店供貨。
但,這就有個問題:
供貨商有可能給某家店鋪送的食材就是別人用剩下的,沒法保證食材的新鮮度。
所以,要求這些供貨商只為7-eleven服務。
同時,供應商的食材、溫度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比如堅決不能用打了農藥的食材等等。
所以,當時日本媒體說,好多日本家庭主婦覺得7-eleven賣的現成的飯菜要比去超市買菜自己做更安心。
對每件產品的極致理解。
在7-eleven內部,這種理念叫單品管理。
核心思想就是,每個店員要對每件商品都非常了解才行。
比如,每個店鋪的銷售人員匯報銷售情況的時候,不能按照大的類別來說。
比如,今兒麵包賣得不錯!
7-eleven不允許這樣匯報,而是要告訴店長,哪個品牌、哪個口味的麵包賣的好,哪個賣得不好。
實際上,7-eleven是日本最早引入POS機系統的零售企業, POS機能記錄產品的銷售情況,但鈴木敏文認為這遠遠不夠,
店員的判斷要比冰冷的機器更有參考價值 。
以上三點,只是簡單的概括 。
7-eleven提供的服務和產品非常多元,難以詳盡描述。
但歸根結底,7-eleven會時刻思考消費者心理的變化來提供服務。
比如店員都會關心天氣變化。
如果天冷了,會多放置一些熱飲和熱食。
如果天熱了,那麼冷飲就要增加。
但不限於此,7-eleven的店員通常還會想到:
即使是冷天,是不是也有人想喝冰的飲料?
即使是熱天,是不是也有人喜歡吃熱食喝熱咖啡呢?
這些儲備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