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怎樣理解其法律含義?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年5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指出「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草案第九條)」。

廣為社會關注的民法「綠色原則」,其確立的意義是什麼?其法律含義是什麼?怎樣適用、貫徹呢?

「綠色原則」被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是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資源緊張、環境汙染等問題日益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阻礙因素。

而環境保護法治化程度較低,是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法治建設要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在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急需法治的完善。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我國憲法關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要求。環境保護是現行憲法確定的一項基本國策。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寫入了憲法序言。

另一方面,民法確立「綠色原則」為基本原則,貫徹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了新發展理念,與我國需要處理好人與資源、生態的矛盾這樣的基本國情相適應。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集中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地位,提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回答了建設生態文明相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

因此,促進綠色發展,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守護人民享受自然之美,就是中國民法典承載的重要歷史使命之一。

民法增加「綠色原則」,是我國民事法律制度在新時代轉型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綠色原則」的規定,既承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傳統文化理念,更貫徹了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也吸收了國外立法經驗,是對中國社會現實需求進行的積極法律回應和法律安排,具有裡程碑意義。法律的發展向來與政治、社會變遷密切相關。

「綠色原則」與民法其他基本原則不同,是從社會本位出發對民事主體的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這是民法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回應的結果,是環境保護目標推動民法理論和制度發展與變革的結果。

由於環境問題的特殊性和綜合性,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許多國家的法律中出現了綠色化、生態化的趨勢,它們在修訂民法典時,重點關注生態保護相關內容,對所有權絕對的原則進行了修正,吸納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新理念,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創新了民事法律制度。

各國民事訴訟法大都相應地規定了侵權訴訟機制,譬如環境汙染案件受害人可以對侵害人直接提起訴訟,很多國家還規定有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上述立法趨勢,即意在以民法特有的實現機制,達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法律目的。

回應現實需要,結合國外立法經驗,我國民法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一項符合民法精神的新原則。

理解「綠色原則」的法律含義,首先需從文本意思看,「綠色原則」是規範民事行為、調整民事關係的基本原則。作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實施法律行為的基本準則,「綠色原則」意味著民法對其保障的權利主體,提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原則性要求,可以體現為相關具體法律規定的適用。

如民法總則第132條關於「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規定,要求民事主體在實現民事權利的過程中,必須避免影響環境資源的違法、不當行為。

如果民事主體行使權利的行為造成資源嚴重浪費或者環境嚴重損害的,將構成權利濫用行為,可被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其次,「綠色原則」既是規範民事行為、調整民事關係的基本原則,還是處理民事活動與環境活動關係的基本原則,是體現民法和環境資源法積極互動的重要原則。作為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環境資源兼具經濟和生態兩方面的價值,物權法律制度和合同法律制度中納入關於環境資源的規定即為了平衡這兩種價值。法律規定了相應的環境資源保護機制,「綠色原則」對這些保護機制的運行具有基本指導意義。

最後,「綠色原則」與其他民法原則協調、互補,貫穿著民法精神。

「綠色原則」通過相關法律規則和制度的完善、民事審判實踐、公民自覺踐行等環節得以貫徹

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綠色原則」決定了我國民法典的價值取向和性質,涉及到民事主體和權利體系的拓展等各個方面,貫徹於各項民事法律制度中,它不僅應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所普遍遵循,還對法律適用、法律解釋等司法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作為價值取向,「綠色原則」適用於民法各部分和實施全過程。「綠色原則」要引導物權編、債權編等各編的協調統一,還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強化環境侵權責任的立法依據。而在法律適用中,基本原則可以指導法律判斷和法律解釋,劃定自由裁量權的合理界限。

立法機關需積極完善相關規範,以保障這項原則的落實。我國早在2007年制定了物權法,作為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礎性法律,這部法律就已經融入了環境保護理念,具體體現為:物權法規定了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物權法還把自然資源納入調整範圍,規定了礦藏、水流、海域、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資源屬於國家或者集體所有,這為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奠定了產權基礎。

物權法確認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也規定了海域使用權、採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等幾類準用益物權,這對於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侵權責任法是落實「綠色原則」的另一重點部分,侵權責任法中的環境保護機制,也是一種重要的私法保護方式。

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汙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環境保護法對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的條件作出了規定。

保護生態環境,需要民事訴訟法規定更為詳盡的程序保障內容,從而促進民法和環境法更加積極的互動。「綠色原則」的適用還有賴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運行基礎。無論是節約資源,還是保護生態環境,都需要政府與公民共同努力。

事實上,環境問題關乎個人切身利益,而每位公民的活動都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民法確立「綠色原則」有利於促進公民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付諸行動、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最終實現環境保護的共治。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王雅琴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
  • ①如何理解《民法典》基本原則的適用
    ①如何理解《民法典》基本原則的適用 2020-09-25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基本原則
    《民法典》基本原則 2020-07-01 0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解讀6:民法典基本原則之四,公平原則
    此處的「公平」是指實質平等、結果平等,而非形式平等、機會平等,這一點與民法典的平等原則有明確的區別,否則公平原則就沒有獨立存在的餘地。公平原則本質上屬於道德規範,被民法吸收為法律原則,是用道德上的利益均衡的價值標準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係,並作為確定其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根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六大基本原則:貫徹綠色原則 護航...
    民法典在總則篇當中規定了六大基本原則,除了傳統民事立法的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之外,還特別引入了綠色原則。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新中國首部民法典誕生天津北方網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法治進程的一座裡程碑。
  • 每日一《典》:公平原則是是民法基本原則當中的核心原則
    【條文】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理解與適用】本條規定了民法的公平原則。一、公平原則在民法中的法律地位。民法當中有很多基本原則,都有特定的價值,同時也具有強有力的法律效應。公平原則是民法當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民法基本原則當中的核心原則。
  •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2020-10-15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系列宣傳——基本原則篇
    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生效施行。重要意義民法典是新中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包羅萬象、涉及廣泛,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市場經濟的規範運行息息相關,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事權利保護的「宣言書」,它的誕生在我國法治建設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 民法典是落實男女平等憲法原則的典範
    在加強對婦女民事權利的特殊保護方面,民法典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一規定進一步明確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有關專門保護婦女權益法律的優先適用的地位。」李明舜告訴記者。
  • 周佑勇|| 行政法總則中基本原則體系的立法構建
    在《民法總則》的立法過程中,就有學者明確質疑是否需要將民法基本原則納入到《民法總則》的開篇之中,並對各基本原則納入《民法總則》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那麼,制定「行政法總則」,是否有必要將基本原則條款納入其中呢?
  • 《民法典》總則篇的12個法律要點(含新舊法條對比)
    《民法典總則編》中的第一篇「基本規定」以確立基本原則為核心,就立法宗旨、法律適用規則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了民事主體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並確立了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基本原則。
  • 大遼姐姐說法|民法典是落實男女平等憲法原則的典範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 《德國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和弱點|中德私法
    在繼承法中,遺囑能力這一基本原則佔據統治性地位;必留份的法律規定僅僅為最親近的家庭成員的利益設置了極端的邊界。立法者將民法理解為一種法律的技術性工具,任何主體包括任何法律實體,都能為了追求其自身利益而運用它。
  • 憲法社會主義原則的民法表達——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翔
    在他看來,無論是在保障人權、人格尊嚴以及維護社會平衡的宏觀價值層面,還是在基本權利的具體保護技術層面,民法典人格權編都體現了憲法精神。民法典對人格權保護體現憲法精神  記者:社會主義原則是我國憲法第一項基本原則。憲法第一條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那麼,「社會主義」這一憲法原則是如何在民法典編纂中加以落實和體現的呢?
  • 普法課堂四:《民法典》中的誠信原則是什麼?
    民法典與生活同行一、基本原則2、《民法典》中的誠信原則是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五百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
  • 每日一《典》誠信原則填補合同漏洞、彌補法律空白,實現公平正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再有20多天就要施行了。這部法典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可謂民生百科全書。「每日一《典》」,帶你共同學習《民法典》的亮點法條。【條文】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理解與適用】本條規定了民法的誠信原則。一、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法律地位。
  • 孫憲忠:中國民法典採納區分原則的背景及其意義 | 法治研究202004
    二  區分原則的提出  筆者一開始學習民法就比較重視民法基本理論,到德國做博士後之後,更進一步地掌握了民法上基本權利類型區分思想,包括其效力區分和法律根據區分。筆者認為,這些基本法理是一種科學的原則,是不可以違背的。
  • 讓業績靠後員工吃辣椒,違反了民法典自願原則
    我們知道,《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基本法。《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從以上內容來看,沒有涉及到勞動合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