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22日23時45分,
迎來處暑節氣,
這是隸屬秋季的第二個節氣。
處者,止也。
溽熱的暑氣至此才漸漸消退,
氣溫開始下降,初秋漸次登場。
在我國北方地區,此時節「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末伏即將結束,難熬的「暑伏」行將消退;南方地區則是「立秋處暑正當暑」,仍然處在暑熱當中,「秋老虎」繼續發威。
人們說此時的天氣,「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氣涼」「處暑熱不來」等,就是對「處暑」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
節 氣 物 候
古人將處暑節氣分為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等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穀豐登」。
節 氣 養 生
「大旱彌千裡,群心迫望霓。」在處暑節氣,由於氣候漸乾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乾,皮膚乾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此時,要當心「秋燥」傷人,注意平時的飲食調理,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食清淡食品,特別是新鮮蔬菜和水果。另外,食鴨肉可滋陰清熱,生津健脾,是秋涼之始的不錯選擇。
節 氣 民 俗
處暑過,暑氣漸退,雲彩疏散自如,不像盛夏天的濃雲成塊,民間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即「出遊迎秋」。
處暑之際,有中國農曆的「乞巧節」,這是中國的情人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乞巧節,人們會在這天穿針乞巧、守夜祈福。到了唐朝,人們除了在庭院中設瓜果酒桌,還會捉來蜘蛛放到盒子裡,通過觀察蜘蛛織網「乞巧」。
此外,還有「中元節」即「鬼節」,民間為此有祭祖、布施等重大活動,如「放河燈」的習俗。
處暑,
是一個帶著「過渡」意味的節氣。
萬物停止野蠻生長,日漸飽滿;
此際的生命與情懷,亦感殷實而豐厚。
夏未央,天漸涼,
願君從容不迫,等待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