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把標尺,對準2398家三級公立醫院。」
第一輪全國範圍的公立醫院「統考」落下帷幕,不少醫院紛紛亮出自己的成績及排名,並在行業內頻頻掀起熱度。
不可否認,這場幾近輻射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的「大考」在一定程度上檢出了我國三級公立醫院總體業務水平,各大醫院也通過排行榜了解本院在全國同行中的位置,找到差距。
但這對患者而言,意味著什麼?是否可以作為今後就醫選擇的參照排行榜?帶著這些問題,健康界特對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呂一平進行專訪,探尋績效考核如何引領醫院管理更好服務患者。
「拍一拍」醫院和患者:
還需理性看待統考結果
回顧已經落幕的2018年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再瞻望正在和即將進行的2019、2020年績效大考,考核的根本目的無非是推動所有三級公立醫院更進一步實現效率的提高、質量的提升,最終逐漸達成同質化高水平,絕非是為了讓各家醫院在排行榜中一較高下。
呂一平直言,排名既出,難免會讓大家相互比對,但這場考核其實更像是行業內部對醫院各方面管理的一種綜合考評,絕不是各醫院技術間的切磋和對抗,醫院學科強弱僅通過這個排名無法直接反映。
所以醫院間的績效大考對患者而言,可「圍觀」、可參考,但要保持理性。呂一平強調,沒有必要將其作為今後就醫的索引和「指南針」,這樣反而會在相當程度上加劇我國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此次考核反映的現象其一就是住院患者跨省異地就醫問題突出,除了醫療資源的不均衡,這其中也存在部分患者的盲目就醫——大量異地患者湧入北京、上海等地,讓本就有限的醫療資源不堪重負。
績效考核成績單,對於每個參與考核的醫院來說都像一張體檢報告,「檢」出了醫院的階段性成果和與之並存的部分短板。跳出患者視角,呂一平表示,第一輪考核的結果並沒有特別出乎意料,「這就反過來印證,這套考核指標體系是具有相對科學性的。」
呂一平直言,績效考核本身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從來沒有一個完美的績效考核指標,只有相對而言不斷完善的考核指標。讓包括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在內的所有三級公立醫院使用同一把「標尺」,或許並不能達到絕對的公平,但這套「考題」的確是目前來講較為全面和能夠較好實現科學性的最優選擇,而且今後績效考核指標也會根據未來整個政府辦醫的方向進行調整。
「太過計較排名不僅會在無形中引導百姓的就醫選擇,還會讓醫院迷失自身今後發展的方向。」呂一平建議,各大醫院太過糾結考核中的某項指標和最終排名狀況,倒不如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加強內部精益管理和服務質量,「找到問題,持續改進,這才是考核的目的所在。」
「國考」映射分級診療大趨勢,任重而道遠
一直以來,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過程中不乏難啃的「硬骨頭」,橫亙其中繞不開的困難之一就是「分級診療」的貫徹落實。回顧本次「國考」「考題」,不少指標都對推進分級診療有現實性意義。
包含55個指標的大考體系中,有24個「考題」對準醫療質量。其中下轉患者人數是最能直接體現醫院分級診療落實程度的。呂一平介紹,2016年至2018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下轉人次增長了45.45%,說明醫療機構整體都在朝著分級診療的方向發展。但是2018年的下轉患者數量是1301.73萬人次,而我國當年的診療人次是13.6億,實際上下轉率不足1%。從這個角度來看,分級診療的難度還是非常大的,日後的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
同時,醫院門診病人和住院病人的佔比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體現醫院分級診療趨勢。「我們不希望大家(三級醫院)把門診做得太大,」在呂一平看來,「一般門診病人裡大概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患有常見病、突發病,這並不應該是三級醫院本身的功能定位。」呂一平認為,應該引導三級公立醫院收治疑難複雜和危急重症患者,逐步下轉常見病、多發病和疾病穩定期、恢復期患者;鼓勵三級醫院下放難度較低的二、三級手術,並在更為複雜的四級手術上下功夫,真正體現三級醫院的功能定位,也更能貼合分級診療的大勢所趨。
不難看出,醫院與手術關聯的三項指標(出院患者手術佔比、出院患者微創手術佔比、出院患者四級手術佔比)得分狀況,也在反映著其功能定位的落實和分級診療的完成度。
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官方公示,2018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出院患者手術佔比27.4%,微創手術佔比15.9%,四級手術比例16.4%,均較2016年有所提升,三級公立醫院綜合診療技術能力不斷增強。「我們希望三級醫院能更加名符其實,」呂一平感嘆道,「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太有限了,分級診療真正落到實處,各大三級醫院才能『心無旁騖』昂首前行。」
此外,呂一平還提到部分地區三級醫院大規模擴建問題,她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會對患者起到虹吸作用,但卻不利於分級診療的實施。呂一平希望,各大醫院在未來發展上可以從自身在區域內分級診療體系的所處定位出發,貼合國家績效考核從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指導思想。
患者滿意度不能僅靠「患者滿意度」的單項指標來反饋
在你眼中,一個醫院的患者滿意程度如何,與什麼因素相互交織?
7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對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成績單」進行公示解讀。在滿意度評價的一級指標之下,官方從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滿意度最高和最低的5個省份出發,分別給出「高分項」和「低分項」。其中,門診患者對護士溝通、醫生溝通和醫務人員回應性的滿意度最高,對掛號體驗、環境與標識、隱私保護的滿意度偏低。住院患者對醫務人員對患者家屬態度、醫務人員回應性和疼痛管理的滿意度最高,對出入院信息及手續、醫生溝通、飯菜的滿意度最低。
在呂一平眼中,患者滿意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縱向來看,一個病人5年前的就醫感受與如今相比,必然存在見微知著的不同。以預約掛號為例,患者不必再搬著小板凳排長隊掛號就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就醫便利性。就醫體驗直接影響到醫院患者滿意度的提升。
「能讓患者滿意,首要就是治好他的病,其次是讓他們在診療過程中感受到尊重和方便,」呂一平認為,滿足患者這些需求,也就達到了基本層面的患者滿意度。言簡意賅的一個「首要」和一個「其次」,實行起來卻需要醫院各方面環環相扣,直接與「國考」指標體系裡醫療質量、運營效率下不少指標掛鈎。
近3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醫療技術難度穩中有升,綜合醫院病種組合指數(CMI)由2016年的1.015增加至2018年的1.016。呂一平指出,CMI代表著醫院收治疾病的疑難危重情況,與四級手術一齊凸顯著一家醫療技術的成熟度。
健康界了解到,此次考核中醫療質量成績可圈可點的三級醫院,CMI值與四級手術比例都相對較高,相應地,患者滿意度的成績也很理想。
更安全的診治能力、更高難度的手術操作、更合理的臨床用藥性,不僅是院方追求的高品質醫療服務,也是公眾評判一家醫院醫療質量的重要標準。手術患者併發症發生率、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低風險組病例死亡率、抗菌藥物使用強度(DDDs)等多項指標都與患者就診體驗密不可分。呂一平舉例稱,抗菌藥物的使用強度是能直接讓患者感到受益的。這個指標背後,鼓勵的是避免濫用抗菌素,從而減輕患者負擔,讓百姓直接受益。
「門診患者平均預約診療率、門診患者預約後平均等待時間,雖然在考核指標體系中被列在醫療質量的一級指標之下,但也在體現著高效率的患者就診導向。」呂一平直言,希望每名患者儘可能在醫院待的時間越短越好,來的次數越少越好。
此外,運營效率中與費用控制相關的5個考核指標同時對患者滿意度非常重要。
呂一平表示,將醫院門診、住院次均費用,門診、住院次均藥品費用增幅等指標納入到整個考核體系,傳遞著強烈信號——公立醫院一定要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的增長,實實在在為百姓著想,降低百姓的醫療費用。
呂一平同時強調,醫務人員滿意度與患者滿意度雖同為滿意度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確是相輔相成的。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越高,也更利於為患者帶來優質的醫療服務質量,從而達到患者與醫務人員雙滿意的目標。
究其根本,整個績效考核的出發點看似落在醫院整體的綜合運營管理、科技人才等各方面。但其最終的落腳點實則還是以考核引導醫院為患者提供優質綜合服務。
來源:健康界
作者:王曉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