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軍顯
鋤完花椒樹地,已近中午,準備回家時,妻子說:「去摘幾個柿子吧,咱那棵牛心柿肯定結了不少,再不摘又要被鳥啄食完了!」我說:」好的,咱不需要太多,大老遠攜帶不方便,摘幾個嘗嘗就行。」說完我們從老屋裡擓上一隻籮筐向嶺後地走去。
深秋的午後,陽光暖暖地照著寂靜的山村,田野上草枯蟲息,有幾分荒涼景象。
自從村裡人移居鎮上後,村莊空了。土地流轉出去又被人遺棄,淪為荒原;柿子樹早已被冷落,任其自生自滅,幾乎無人問津。
我家那棵老柿樹依然倔強地獨立在嶺後地的荒草中,歷經風雨侵襲,沐浴陽光普照,葉子正在發黃、變紅、飄落。可不忘把一樹橙黃的柿子不稀不稠地掛在枝頭,也許這就是它的宿命,一生執著不變的信念吧。
柿子呈著笑臉,壓彎了樹枝,仿佛不急不躁地耐心等著我們。望著飄零的落葉,摘下一個個碩大、圓實帶著蠟質的柿子,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從前。
三十多年前,還是集體生產隊的時候,每到這個季節,人們忙完地裡的莊稼,就開始鄭重其事地摘柿子了。那時村裡的柿子樹真不少,零零星星遍布山坡溝坎,田邊地頭、房前屋後。人們手持長杆,肩挑籮筐,三人一群,倆人一夥,走向一棵棵柿子樹。男人們騎坐在高高的樹杈上,凝神屏氣,用長夾杆扭下一個個柿子,裝進籮筐再吊到樹下。女人們坐在地上,一邊說笑著,一邊摘去柿蒂上的葉子,再把橙黃鮮淨的柿子整齊地堆放在樹下。小孩們高興得像過節,跟著大人湊熱鬧,在摘下的柿子中挑選熟透了的軟柿子吃。到傍晚,柿子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戶,農家院子裡又堆積得滿噹噹,紅彤彤一片。
老家的柿子品種多樣:牛心柿、扁扁柿、花疙瘩、煙布袋、小花柿,小爐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當然,現摘的硬柿子不能食用,那熟透了的軟柿子味道卻不同,有的清甜,有的面甜,還有的只是淡淡的微甜。
柿子摘到家就開始加工了。牛心柿個大柿蒂牢固,宜旋柿餅。人們把旋好的牛心柿成串地綁在榆樹枝條上,高高懸掛在門前的老槐樹上晾曬。經過陽光照曬,雨露滋潤,柿子慢慢由硬變軟,由淺黃變成橘黃、通紅、紅色。澀味完全退盡,可是大人再三警告孩子們:決不能吃!套生媳婦就是吃了這種柿子被「確」死了。至於套生媳婦是誰?怎麼會被「確」死?孩子們聽得雲裡霧裡。仍禁不住那裡透紅軟溜溜的柿子的誘惑,偷偷吃一個,卻被大人發現,嚴厲責備幾句,逼著孩子趕緊喝幾口涼水就沒事了。柿子曬到這種程度即可一 一摘下,放進缸裡捂一段時間,上面就會長出一層潔白的柿霜,這樣柿餅才算製成,可以放心的食用。那味道甘甜適口,美極了!旋柿餅會旋下許多柿子皮,人們捨不得扔掉,也要把它曬乾貯藏起來,以備後用。
扁扁柿個大扁平,適宜切柿瓣。家家戶戶在土窯頂擇一塊平地,(豬牛羊不易到達的地方)鏟去雜草,壓實拍光,在晴朗的天氣裡,把柿子切成瓣密密麻麻擺在上面晾曬。曬到柿瓣變軟呈紅色時,最怕淋雨,趕緊收起來捂,捂出白白的柿霜即成了。
村裡的朵朵娘是曬柿餅、柿瓣的能手,全村就數她曬得最好。每年過春節,無論大人小孩都喜歡到她家去玩,滿滿的坐一炕沿,她總是笑嘻嘻地端出一大盤子最好的柿餅、柿瓣給大家吃。
小花柿、小爐蛋和煙布袋是晚熟品種,皮厚,個體又小,適宜冬藏。在農家院裡藉助幾棵近距離的樹,在上邊綁上幾根橫杆,用高粱杆鋪底,玉米杆捆個圍成方形棚子,直接把這些柿子倒進去,蓋上竹帘子,即通風透光,又能防止鳥類啄食。放置一冬時間,柿子慢慢變軟熟透即可食用了。這樣的柿棚子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有。
春暖花開,青黃不接時,柿餅、柿瓣、還有棚上的軟柿子都成了人們充飢的食品。老家人還把收藏的柿子皮拿出來與炒熟的玉米粒混合,放在石磨上磨碎,製成柿子面。柿子面用涼水拌成半溼不幹狀即可食用,稱其為炒麵。在炎熱的春夏之交,人們中午下地回來,又飢又渴時,吃半碗炒麵,涼甜爽口,解渴又充飢。
在糧食緊缺的饑荒年代,早春人們把棚子上熟透的軟柿子拾出來,扯下柿皮,摘掉柿蒂,除去柿核,將柿子糊與谷糠攪拌曬乾,磨成麵粉,蒸出的饅頭如炭塊,粗糙不堪,但吃起來味道甜甜的。小時候,我不止一次吃過這樣的柿糠饃。
八九十年代,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不再把柿子當作糧食來充飢,柿子真正回歸為一種水果被人們盡情享用。
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種各樣的水果應有盡有。其貌不揚的柿子難登大雅之堂,漸漸被人們冷落了。老家的柿子樹也在減少,每年結下的柿子很少有人採摘。任其落滿一地,被蟲鳥啄食。
老家的柿子因普通、土氣而沒有名聲,不被人們所青睞。亦如生活在底層社會的那些普通的人,樸實低調,只顧默默付出,不圖回報,沒有過高的奢望。
我和妻子繞著樹冠摘下半籮筐柿子,就再也夠不著了。又上不去樹,即使上去了,那柿子都在樹冠邊沿也難摘到,只好作罷,由它而去吧!
離開時沒走出多遠,禁不住回望那一樹柿子,怪可惜的!仿佛又辜負了某種期望似的,心裡隱隱有種負罪感。突然,一隻花喜鵲「喳喳」叫著飛過頭頂,落在老柿樹的頂上……
作者簡介
高軍顯,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人,六零後樸實的農民。喜愛讀書,練筆,喜歡有文字相伴的生活。有拙作見於多家網絡平臺。
圖片除署名外,其它均來源於網絡
賜稿郵箱:jstjtx@163.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溫馨微語」
轉發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