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章然 見習記者 陳馨懿
村道兩旁的一排排的古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家家戶戶門前封起大缸,熗上柿子打包備貨,村口巷尾都是賣柿子的農戶支稜起的小攤子……
如果這幾天,你去往蕭山臨浦鎮梅裡村,你見到的就是這樣喜慶農家味道滿滿的景象。
這裡,柿子成熟了!
今天(10月23日),一年一度的梅裡方柿節又來啦!持續三天的集中大賣,7塊錢一斤美味的的熗柿子和紅柿子已經準備好了。
今年產量大約3、4萬斤
持續一個半月都有美味柿子吃
蕭山臨浦鎮最南端是橫一村,北緯30度線從村莊中間穿過。梅裡,是橫一村的一個自然村。
梅裡一直以柿子出名。不僅家家戶戶都種柿子,還有一方350畝的柿子園,集中種植了1000多棵柿子樹,土地是村集體的。
「柿子園的樹木大多是古樹,大多是幾百年前,最大的500多年前了。」橫一村書記傅飛龍說,在這些古樹的基礎上,後人一代又一代的複種,才有了現在全村1500棵柿子樹的規模。
梅裡柿子的形狀也十分特別,方方正正的。
傅書記隨手拿了一顆梅裡柿子,撥開柿子蒂,是一個小小的正方形,舉遠一點觀察,發現柿子的輪廓不是常見的圓形,而是方形的。
柿子的個頭也比較大,一般重的7、8兩,最大的有小碗大小,可重達1斤左右,又大又方的外表,總讓梅裡柿子看起來敦厚敦厚的。
今年,方柿節的柿子已經在三天前就開始摘了,由村委組織銷售,價格一直沒變,7元一斤。
唯一滿足不了吃貨的是,今年是小年,產量比起巔峰時期要少些,大約今年產量3、4萬斤。「每年柿子都很暢銷,屬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而且,柿子價格便宜,運輸不便,一直都沒有走網上郵寄售賣,需要想買的市民去梅裡村自己購買。
梅裡柿子分為熗柿子和紅柿子
一個脆甜一個軟綿
梅裡柿子摘下來之後,還得經過「錘鍊」,方能走上餐桌。
倪浩林是一戶梅裡村家庭農場的農場主,也是梅裡柿子林的技術顧問。此前,他曾承包了梅裡柿子林20年,今年,剛剛轉變身份做了技術骨幹。
梅裡的柿子在他手上長大、結蒂、成熟、落果。
他像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樣,全身心投入到柿子中間。
在自家的農場裡,滿地的紅彤彤柿子映照著農婦黝黑的臉,旁邊泥缸裡是柿子和梅梨互相影響發酵熟透的美味,遠處是兩個正在工作的熗柿子機器。
「柿子剛從樹上摘下來,是不好吃的,又苦又澀口。」倪浩林打開大缸讓記者看了一眼,一層稻草一層柿子一層梅梨,用山上土生土長的梅梨和柿子放在一處,100斤柿子 5斤梨,稻草扣住味道,燜上四天四夜,取出來的便是又甜又軟的紅柿子。
吃起來味道綿軟香甜,紅彤彤是它成熟的標誌。
山上的梅梨不好吃,也賣不出,但無意間竟成了紅柿子的最佳搭配,每年,倪浩林自己家的幾千斤紅柿子的蛻變之旅需要耗費掉5千斤梨來成就。
熗柿子外觀看起來像是染上了凍霜的柿子。
「100度的熱水,加入石灰,冷水,等溫度到50度放入青柿子,6個小時候後,第二次放40度的熱水,12個小時就能成就一筐子的熗柿子了。」
熗柿子的口味是脆甜,和紅柿子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每年,熗柿子和紅柿子都能平分秋色,倪浩林各做幾千斤。雖然,柿子已經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可是這份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傳統,大家還是願意繼續去堅持。
如果你想去嘗一嘗原生態的甜,公共運輸乘坐地鐵2號線至朝陽站,步行約400米至03省道市心路口公交站,乘坐742路或741路公交車至梅裡村站,再步行約1公裡抵達。自駕導航梅裡村即可。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