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向西,有一道山峰酷似一尊仰臥的大佛,故稱之為「臥佛山」,我單位的大院就偎依在大佛的懷抱中。
金秋的一天,散步行至山腳下,路遇一片柿子林,金黃的柿子掛滿枝頭,漫山遍野的柿子在夕陽的映射下,像一個個金燦燦的瑪瑙晶瑩剔透。
在柿子林深處,飄蕩著一縷嫋嫋炊煙。尋煙而去,幾間簡陋的小屋沐浴在溫暖的夕陽下,小屋旁的菜地,大蔥亭亭玉立,白菜鬱鬱蔥蔥,辣椒紅紅火火。色彩分明的地壟間,一老翁,一老婦,一人栽苗,一人點水,此情此景,溫馨怡人,令人心醉。
走到近前,老人笑容滿面、熱情相迎。這是兩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儘管年輪的刻刀在他們臉上留下深深的印跡,歲月的風霜染白他們稀疏的頭髮,但依然是精神矍鑠,流露著甜甜的幸福。
盤坐地頭兒,老翁抽一口旱菸,拉起了家常。35年前,正值青春年壯的他們承包了這幾百畝荒山,栽種了滿山的柿子樹苗,澆水、鋤草、施肥、剪枝,用汗水澆灌數萬棵幼苗成長,連續近十年只有投入沒有多少收穫,最困難時連銀行貸款,再加個人借帳高達十幾萬元,好幾年大年三十,被債主逼上門無法過年。多少親朋好友好言相勸,讓其放棄這片荒山柿子林,哪怕打工也不至於窮困潦倒。
「比大山還大還重的困難,沒有壓垮俺們兩口子。」老人自信地向我講述了他的「種植哲學」。柿子樹的成長和收穫需要「三個必需的條件」。
其一,時間。沒有一種樹栽到地裡就結果子,它需要一圈一圈的年輪慢慢長大,沒有十年的汗水就不出能結果子的大樹。
其二,根基。人挪不見得活,但樹挪必死無疑。儘管狂風暴雨、電擊雷劈,必需紮根大地,才能長成大樹。老兩口35年堅守在柿子林,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
其三,陽光。萬物都一樣,一心向著太陽才能向上成長。再大的困難,都樂觀向上。老兩口心裡始終掛著一個紅彤彤的大太陽。
聽罷,恍然大悟。這三條「成功哲學」,是老兩口近20年來,每年收入高達10萬元以上的「法寶」。
「大爺,我採摘一筐柿子,多少錢一斤?」面對我的請求,老人嘿嘿一笑:「你別看紅彤彤的柿子挺大個兒,但又苦又澀沒法吃。等著下過霜後你再來,飽經風霜的柿子才會甜。」
兩個飽經歲月風霜的睿智老人,不就是一對甜甜的大柿子嗎?他們哪裡是在種植果樹?分明是在耕耘人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