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歷史上除了劉邦外還有一個"漢高祖",即後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生活在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眼光和時勢共同促成了劉知遠走向前臺。而建立後漢後,坐穩江山則靠的是"眾望所歸"和他的能力。
既然時勢如此重要,就有必要先來看一下各方在鬥爭中最後是如何給劉知遠"閃出這個空檔"的。石敬瑭許下燕雲十六州換來了契丹援軍並建立起後晉,但耶律德光早有南下進去中原,親自過一把皇帝癮的念頭。又恰逢石敬瑭的繼任者石重貴拒絕稱臣,契丹軍一路南下攻破開封城覆滅了後晉。
劉知遠本是後唐皇帝李嗣源手下一小卒,後因兩次捨命救石敬瑭,而被石招入麾下並加以重用。到石重貴登基時,劉知遠已成大藩,面對勢如破竹的契丹騎兵,他深知後晉無法繼續維持下去,於是開始著手佔領和打造自己將來的根據地河東。所以那段時間,後晉皇帝每每讓他出兵,他都會以保存實力和適不適合出兵為唯一的參考標準,多次半推半就矇混過關。雖然沒反,但後晉朝中已經看出端倪。
可是看出來又當如何呢?耶律德光很快就俘虜了劉重貴,覆滅了後晉,自己定做了一身漢服像模像樣地過起了皇帝癮。可是他並不懂得中原治國之道,手下的契丹人又隨意燒殺搶掠,致使怨聲載道,反抗四起。劉知遠先是主動稱臣,以換遼國信任,後來當發現耶律德光根本管理不好中原的時候,趁亂建立後漢,昭告天下獎勵那些抗遼的民間武裝,見到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獎罰措施,以此為大旗換得了前朝後晉官民的眾望所歸。
待到耶律德光自己都做不下去,打算回老家路上卻又病死的時候,劉知遠揮師南下一舉佔領開封並建都。此後他開始施行五代十國少有的"仁政",因為此前各朝更迭頻繁,戰事不斷,皇帝們往往著急斂財而使得中原百姓民不聊生。相較之下,劉知遠不僅不斂財還"散財"賞賜,就顯得"仁慈"了很多。他在位只有一年時間,所以是看不出長期治國效果的,但起碼在那一年裡他算得上是眾望所歸。
劉知遠死後其子劉承佑即位,即是第二任皇帝也是亡國之君。此人在位也只有兩年而已,身上的關鍵詞只有一個,那就是誅殺權臣。劉知遠死前是留給兒子幾個託孤大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誅殺一個叫杜重威的人。此人曾經反叛過劉知遠,後來據守一城池,劉知遠死活打不下來於是勸降,為此許下諾言絕不殺他。結果劉知遠卻是兌現了諾言,但他是真的想殺杜重威,於是決定留給身後人來替他殺。
杜重威倒是被宰相等一班人給除掉了,但是託孤重臣們對新皇帝劉承佑不是特別的"尊敬",屢次否決皇帝的"議案",結果劉承佑懷恨在心就開始誅殺大臣。前面幾個殺得很順利,但等到他把刀架在鄴城鎮守郭威的時候,郭威反了。汴京城破前劉承佑逃跑,結果路上被臣子殺害,後漢至此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