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白撿了一個皇位,建立了後漢王朝,卻為何三年就滅亡了?

2021-02-23 歷史文薈

五代十國,劉知遠建立後漢。

後漢,一個是指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漢帝國」,另一個是指五代十國時期的「漢」。不過,從知名度方面來看,後者給前者提鞋的資格都沒有。史學家為了區分,一般將前者稱為「東漢」,所說的後漢,一般就是指五代時期的後漢。

後漢,五代時期第四個中原王朝,開國皇帝劉知遠趁著後晉滅亡,幾乎是在一片混亂之中白撿了一個江山,但江山失去的也很快;從建立到滅亡,前後也就不過三年時間,究其原因,還得從劉知遠的發跡之路說起。


劉知遠是一個沙陀族人,其奇特的長相與漢人迥異,「面紫色,目睛多白」,但他本人早已漢化,身後早就沒有任何沙陀背景。他出身貧寒,要想在亂世之中出人頭地,最好的捷徑唯有從軍。於是,他就加入了河東晉國李嗣源的部隊,但也只是一個大頭兵,真正讓他飛黃騰達的人是石敬瑭。

後梁明貞五年(919年)十月,晉國與後梁在魏州德勝寨大打出手,時任河東左射軍使的石敬瑭被梁軍伏擊,所騎戰馬的鐵甲被擊斷了,眼看就要成為梁軍的俘虜。關鍵時刻,劉知遠將自己的戰馬讓給了他,後來,化險為夷的石敬瑭自然是對劉知遠感恩戴德,「敬瑭是以親愛之」。當時石敬瑭已是李嗣源的女婿,不免在老丈人面前經常為劉知遠美言幾句。後來,李嗣源兵變稱帝,劉知遠更是青雲直上,當上了牙門都校。雖說官還不是很大,但比大頭兵強多了。劉知遠是個聰明人,知道石敬瑭是自己的命中貴人,因此是鞍前馬後的為石敬瑭效勞。

後唐應順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叛亂,攻至洛陽稱帝,將閔帝李從厚趕走了。而李從厚就投奔姐夫石敬瑭了,但是,他的侍衛卻想誅殺石敬瑭,以奪取石敬瑭的河東之地。不過,劉知遠提前知道了陰謀,就先下手為強,殺光了李從厚的侍衛,又救了石敬瑭一命。從此,劉知遠更是得到石敬瑭的重用,被任命為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相當於軍隊總司令了,一舉躋身河東核心決策層。

石敬瑭佔據河東,為天下第一大藩鎮,這讓唐末帝李從珂非常擔心,就下詔讓石敬瑭交出河東到鄆州當節度使。劉知遠就勸石敬瑭「今據形勝之地,士馬精強,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奈何以一紙制書自投虎口」,我們佔據了好地盤,兵強馬壯,如果起兵討伐李從珂,完全可以奪取天下,怎能聽從一紙詔書就自投虎口呢?不過,以石敬瑭的精明,就算沒有劉知遠的勸告,也不會接受新任命。

於是,石敬瑭就與後唐李從珂正式翻臉,但胳膊擰不過大腿,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獲得了契丹的支持,打敗了李從珂,當上了後晉王朝的開國皇帝。當時,割讓燕雲十六州,劉知遠是強烈反對的,雖然石敬瑭沒有採納劉知遠的建議,但也知道劉知遠是出於對自己的忠心,反而更加器重他。劉知遠驍勇善戰,深得將士擁戴,指揮河東軍民抵抗唐軍,「用法無私,撫之如一,由是人無貳心」,最終擊潰唐軍主力張敬達部。

兒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建立晉朝後,天下並不太平,只好四處討伐;劉知遠坐鎮京城,手握重兵,嚴厲治軍,「宿衛諸軍無敢犯者,由是眾皆畏服」,保證了大後方的穩定。

當然,作為臣子,無論對皇帝多麼忠心,只要功高震主,必然會招致猜忌。當劉知遠的實力和威望與日俱增,就漸漸地讓石敬瑭寢食難安了,因為一旦劉知遠有異心,禍起蕭牆,必然會危及石敬瑭的人身安全。但石敬瑭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殺了頭號功臣劉知遠,只能想法子剝奪劉知遠的兵權。於是,劉知遠先是被調離京城,出守許州,可屁股還沒坐熱乎,一年之後就被調到宋州當節度使了,加了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虛銜;又過了一年多,劉知遠又改任鄴都留守。石敬瑭的用意非常明白,就是既不讓劉知遠在京城培植勢力,又不給他在地方藩鎮積蓄力量的時間。


雖然石敬瑭處處防備劉知遠,但是天下並不太平,一個是乾爹契丹對中原虎視眈眈,另一個是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對石敬瑭不滿。原來,當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認契丹耶律德光為爹,讓安重榮覺得是「此晉之萬世恥也!」曾上表怒斥之。石敬瑭為了防範安重榮,只好重新起用劉知遠,天福六年(941年),劉知遠被調到天下第一大藩——河東,出任節度使,從太行山西側嚴密監視安重榮。

劉知遠主政河東,算是擺脫牢籠,一飛沖天了。不過話說回來,石敬瑭和劉知遠是一起從死人堆裡滾出來的兄弟,有三十多年的感情,只要劉知遠不踩紅線,石敬瑭還是願意以兄弟視之。後來,當石敬瑭快咽氣的時候,還想著把劉知遠調回京城,出任輔政大臣。只不過新即位的石重貴忌憚劉知遠的強悍,便把遺詔給壓了下來,「齊王(石重貴)寢之」,劉知遠「由是怨齊王」。

劉知遠擔心被石重貴猜忌,招致殺身之禍;而石重貴也害怕功高震主的劉知遠造反,自己可不想當第二個李從珂。兩人心裡都明白,彼此都是對方追求輝煌人生的絆腳石,但也都不敢輕易向對方發難,大家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

對石重貴來說,只要你劉知遠名義上還認我這個皇帝,我也不主動招惹你;而對劉知遠來說,只要你石重貴不剝奪我的兵權,我就盡心盡力地在河東一線阻止契丹人南下。後來,當石重貴與契丹翻臉了,耶律德光決定與後晉決一死戰,劉知遠是拼了老命死守河東,契丹人只要進入河東,就被劉知遠給揍得鼻青臉腫,動輒斬首數千級。當然,劉知遠也有自己的底線,就是他只在河東抵禦契丹人,堅決不出太行山一步,不給石重貴當槍使。因此,劉知遠多次接到石重貴的調令,到河北與契丹人廝殺,但都推三阻四,就是不去。「帝(石重貴)再命劉知遠會兵山東,皆後期不至。」而石重貴也只能氣憤地說「太原(劉知遠)殊不助朕,必有異志。」劉知遠當然有異志,自從主政河東,兵強馬壯,根本就不怕石重貴,只要契丹不來自己的地盤搗亂,就讓石重貴與契丹火拼,好坐收漁翁之利。

後來,石重貴被杜重威、張彥澤等人出賣,成了契丹人的俘虜,而耶律德光搖身一變成了中原皇帝,對劉知遠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關於後晉的滅亡,請看《晉遼大戰:軍事上明明可以吊打契丹,後晉為何被契丹給滅了呢?》)因為,一旦耶律德光坐穩了江山,河東必定會被契丹從北、東、南三面攻擊,其生存壓力必然前所未有。因此,劉知遠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一是先穩住契丹,向耶律德光滅晉表示祝賀;二是擔心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名義,將其調離河東,就說「太原夷夏雜居,事務繁多,暫時脫不開身」,同時「分守四境以防(契丹)侵軼」。劉知遠很聰明,在外交上向契丹低頭,但在軍事上寸步不讓。

耶律德光也明白,自己初入中原,天下未定,就算進攻河東,也不是容易拿下的,弄不好中原局勢再次大亂,反讓他人渾水摸魚。於是,耶律德光「賜詔褒美」,把劉知遠恨恨地讚美了一番,還送了一根木頭拐杖,這是契丹人最尊貴的禮物,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可以獲得。

當然,劉知遠也明白,只要耶律德光穩住了中原局勢,必定會調轉槍口對付自己,河東與契丹必有一戰。他現在只能祈求契丹人在中原胡作非為,失去人心,只有這樣,自己才有一線生機。讓劉知遠喜出望外的是,契丹人果然不得人心,在中原是橫徵暴斂。契丹人向來崇尚武力,不屑於文明徵服,動輒屠城,更是以「打草谷的幌子」到處殺人越貨,漢人百姓被屠數十萬。為了斂財,大肆搜刮百姓,甚至連降遼的官員也被搜刮一空,由此激起了中原人的憤怒,「內外怨憤,始患苦契丹」。而這對劉知遠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契丹人把中原漢人全得罪了,自然是不可能再立足,灰溜溜地逃回了自己的老巢。而劉知遠立馬乾了幾件漂亮事,爭取到了民心。一,劉知遠聽說雄武軍把秦、階、成三州割給了後蜀,就自我譴責說「戎狄憑陵,中原無主,令藩鎮外附,吾為方伯,良可愧也!」天下無主,連藩鎮都投降了地方政權,我作為地方最高長官,有愧於天下之人云雲,給自己樹立起憂國憂民的政治形象。二,在部下的勸說下,公元947年在太原正式稱帝,但國號仍是「晉」,甚至連年號都是延用了石敬瑭的天福年號,是為天福十二年,以表明自己「予未忍忘晉也」。石敬瑭主政七年,愛敬百姓,人望很高,而劉知遠稱帝卻不改國號年號,此舉感動了無數不忘晉朝的士民,為他進入中原打下了群眾基礎。

當石重貴被契丹人押解北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病死,劉知遠知道自己稱霸中原的機會來臨了,即刻兵發太原,南下洛陽、汴梁。晉朝滅了,契丹人跑了,中原留下了巨大的政治真空,很多留守的將領不知道為誰而戰。因此,劉知遠南下的過程中,只遇到了零星的抵抗,基本是一路遊山玩水就到達了洛陽、汴梁。而晉朝的大臣們,早就仰著脖子等候劉知遠的大駕進入汴梁,各地方官員代表早擠滿了汴梁城,磕頭拜見新皇帝,「甲子,帝(劉知遠)至大梁,晉之藩鎮相繼來降。」劉知遠見大局已定,立馬把國號由「晉」改稱了「漢」,成了大「漢」皇帝,恢復漢朝法統,上尊太祖高皇帝劉邦、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此時,國號已經沒人在乎了,大家在乎的是高官厚祿、真金白銀,畢竟劉知遠還是承認契丹之前任命的原晉朝官員的職務不變,最大限度地穩定住了人心。就這樣,劉知遠是不費吹灰之力,幾乎了白撿了一個皇位,其幸運指數,絲毫不亞於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但在寬容方面,卻遠遠比不過宋太祖。

雖然劉知遠白撿了一個皇位,建立了「後漢」,但是,這個朝代很短命,只存在了三年就滅亡了。其滅亡原因很複雜,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殺氣太重,「第以高祖(劉知遠)得位之後,多報仇殺人及夷人之族,結怨天下,所以運祚不長」。得到天下後,劉氏就向仇人報復,動不動滅族,弄得是天怒人怨,所以國祚長不了。

後漢疆域圖

後漢政權殺人的傳統,自然是源於他們的高祖皇帝劉知遠。劉知遠雖然在政治上玩得溜,但這可不影響他嗜殺的毛病,當年一千多名唐軍投降石敬瑭,石敬瑭還打算把這些人編入親衛部隊,但劉知遠卻勸「帝(石敬瑭)盡殺之」。

契丹人撤出中原的時候,大將蕭翰詐稱耶律德光的命令,讓唐明宗李嗣源的幼子李從益「權知南朝軍國事」。而李從益只是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也沒幹過對不起劉知遠的事,按說軟禁一下就得了,但劉知遠還是逼死了他。

劉知遠殺人上癮,什麼樣的主子自然就有什麼樣的狗腿子,手下自然聚集了一幫嗜殺的文臣武將。後漢有兩個著名的殺人狂,一文一武,文者蘇逢吉,武者史弘肇。

晉朝宰相馮道和李崧受石敬瑭指使,對劉知遠進行過打壓,這讓劉知遠恨透了馮、李二人。劉知遠得天下後,雖然因馮道地位太高而沒有殺他,但也抄了他的家;而對李崧可就沒有那麼客氣了,不但將他的家產全部轉送給了部下蘇逢吉,還縱容蘇逢吉誣陷李崧暗中勾結契丹,結果是李菘「舉家遇害,少長悉屍於市」,舉族被誅,屍體暴曬街頭,「時人冤之,歸咎於逢吉」。

早年,蘇逢吉主管太原的司法工作,就酷愛殺人,當時監獄人滿為患,劉知遠就讓蘇逢吉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殺了便是,「逢吉盡殺禁囚以報。」後漢建立,蘇逢吉依然主管司法,並制定了嚴苛的刑法,對盜賊就是一個字「殺」,而且還搞連坐制度,一人偷盜,九族和鄰居都得陪葬,「應有盜賊,其本家及四鄰同保人,並仰所在全族處斬」。因為這個制度過於嚴酷,許多大臣表示反對,認為從來沒有偷盜者誅九族的法律邏輯,更何況鄰居與擔保人何罪之有?在輿論的高壓之下,蘇逢吉就修改了一下,但全家連坐制度保留了。據《新五代史·蘇逢吉傳》記載:鄆州有個捕頭張令柔,因為奉了朝廷頒發的盜賊制度,「盡殺平陰縣十七村民數百人」。

蘇逢吉作為一個文臣,都如此嗜殺,那作為武將的史弘肇,自然是更加殘暴,為人兇狠,部下但凡有犯錯者,即便是小過,也是當眾打殺之。

後漢建立之初,遍地盜賊,史弘肇的方法很簡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只要是偷東西了,即便是一文錢,照殺不誤。史弘肇一番殺戮,雖然「奸盜屏息」,但「冤死者甚眾」,那些被冤殺者的家人,因畏懼史弘肇,根本不敢申冤,否則也難逃一死。

史弘肇殺人,根本就不上報朝廷,這就導致禁軍士兵可以假公濟私,公報私仇。只要看上了誰的家產,要麼上繳家產,要麼扣一頂盜賊的帽子,立斬。比殺人更可怕的是,史弘肇為了抓住更多的盜賊,讓百姓互相監視告密,導致民風大壞,人人自危,「史弘肇怙權專殺,閭裡告訐成風。」一些宵小之輩從中嗅到了商機,到處誣告揭發,「讒夫得以肆其虛涎」,而官員也同樣發了財,其中就包括史弘肇本人。他看上了商人何福殷的家產,就收買何家僕人,誣告何福殷通敵,然後殺之,奪其家產及妻女。

後漢這幫帝王將相,殺完了老百姓,就開始自己殺自己人了,蘇逢吉和史弘肇互相看不順眼,恨不得致對方於死地,最終引發了五代史上最為血腥的官場火拼。

當年,劉知遠彌留之際,給繼位的小兒子劉承佑安排了五個輔政大臣,分別為樞密使楊邠、侍衛親軍指揮使史弘肇、左僕射蘇逢吉、樞密副使郭威以及三司使王章。這五人也分成了黨派,蘇逢吉作為宰相,一直反對武人專政,就與楊邠、史弘肇、郭威三人是死對頭,而王章也站在了武將的一邊。

郭威

劉承佑毫無政治經驗,基本是被武將架空了,有一次,楊邠、史弘肇正在討論國家大事,劉承佑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結果遭到了二人的訓斥,「陛下但禁聲,有臣等在!」這讓劉承佑徹底憤怒了,動了殺機,於是就聯合蘇逢吉密謀除掉了楊邠、史弘肇、王章三人,「邠等入朝,有甲士數十自廣政殿出,殺邠、弘肇、章於東廡下。」劉承佑又下詔,將與三人相關的人員,全部殺掉,「分遣使者帥騎收捕邠等親戚、黨與、傔從,盡殺之。」

劉承佑除奸成功,掌握朝政大權,目的也達到了,如果事情到此為止,也不會影響歷史的進程,但他偏偏忘不掉郭威,非要將其除之而後快。郭威在外領兵打仗,家眷都在京城,本無謀反之心。劉承佑就算擔心郭威有不臣之心,但制約郭威的底牌還是有很多,只要軟禁其家人,郭威斷不敢越雷池一步。可劉承佑卻利令智昏,派人滅了郭家滿門。乾祐三年(950年),郭威發動兵變,向南攻破開封,推翻後漢。次年,稱帝建立後周,年號廣順。

後漢,因過於嗜殺,從建立到滅亡僅三年,歷二帝,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短命的政權。


我們想給廣大讀者

推薦一個有更多歷史類文章的信息平臺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立馬識別添加

相關焦點

  • 劉知遠徵戰沙場多年,如何建立後漢,又為何遭遇滅亡
    後漢王朝是五代十國時期由劉知遠建立的王朝,他的都城位於東京開封。劉知遠意識到機會來了,便果斷抓住這個時機在太原登基為帝,建立了後漢王朝。,他的小兒子繼承了皇位,歷史將他稱為後漢隱帝。後來隨著局勢的變化,後漢國內內部發生了藩鎮叛亂,後漢隱帝立馬派遣大將軍郭威前往討伐,但由於皇帝的小人之心猜忌郭威手中的權勢,最終逼迫郭威不得已發生反叛,皇帝也被潰逃的軍隊所殺害,後漢政權就這樣滅亡。根據歷史記載,這劉知遠出生在一個少數民族沙陀族。
  • 後漢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國祚不滿三年,只因劉知遠用人不當
    公元947年,劉知遠趁契丹北逃之際,輕而易舉收復中原,建立後漢王朝,史稱後漢高祖。,全是一些殘暴亡命之徒,劉知遠的用人不當,給後漢滅亡埋下了滅亡的禍根。 後唐莊宗李存勖與後晉高祖石敬瑭因本身起點就很高,一個有好父親,一個有好嶽父,但他們本身也戰績過硬,能力不容小覷。
  • 五代中的後漢王朝為何其建立和崩潰都如此快速
    五代十國的亂世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特殊的一個時期,不僅北方的五個短命王朝都是旋起旋滅,根本不能維持穩固的統治,就是很少分裂的南方各地也紛紛建立起區域政權,使得這一時期的局勢混亂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方這五個自命正朔的王朝中,除了後梁和後周以外,其他的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的建立者都來自當時河東的沙陀軍事集團,表明這個小小的部族在唐末五代的北方政治軍事舞臺上佔據著最為突出耀眼的位置。
  • 五代後漢作為正統王朝,為何只存在4年就滅亡了?
    我國歷史上的朝代,有正統王朝和偽朝之分。所謂偽朝,是指像王莽建立的新朝,北宋末劉豫在金國扶持下建立的齊朝等等。所謂正統王朝,自然就是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這些大型王朝了,另外夾在唐宋之間的五代也是正統王朝。
  • 後漢:五代十國最短命的王朝,只存在4年就滅亡了
    後漢(947年~950年),五代十國時期由劉暠(本名劉知遠)建立的王朝,都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
  • 夢回五代:我,一個普通人,眼中後漢的建立與滅亡
    劉將軍原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家的孩子,可能還不如我,最起碼我家之前還能讀的起書,而他卻只能當一個上門女婿,但是可能是因為是上門女婿的原因,他經常受人諷刺,於是他就開始走上了當兵的日子。這些事情自然我們是不知道的,都是和劉將軍一起打仗的時候在軍營中聽到的,也是很普通的事情,可能劉將軍就是有這個命吧,畢竟是龍還有三分性。
  • 那樣強悍的秦王朝,為何三年之間就滅亡?百萬大軍又去了哪裡?
    那樣強悍的秦王朝,為何三年之間就滅亡?百萬大軍又去了哪裡?說起歷史上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朝代,首先要提起的應該就是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這一個曾經在中國歷史上閃爍出讓其他人都無法忽視的光芒。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當百姓對他的不滿積累到一個點的時候,就徹底的爆發了出來。秦始皇自小的成長經歷決定了他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自己做下的決定,絕對不會發生任何的改變,內心堅定無人可以更改。在他的統治之下,秦王朝雖然說不上有多麼的國富民強,但是絕對有六國之中第一的軍事實力。
  • 世界最好運皇帝,皇位不用搶,曾祖父幫他熬走繼承人,白撿一皇位
    ,皇位不用搶,曾祖父卻幫他熬走了繼承人,最後白撿一皇位,這就是法國的「便宜皇帝」路易十五。路易十五是法蘭西波旁王朝的第4位君主,說起法國的歷史,可能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兒子,是路易十六的父親。然而這麼理解,可就大錯特錯了,路易十四,可是路易十五的曾祖父,至於他那在法國大革命中被砍頭的路易十六,則和復闢的路易十八一樣,都是十五的孫子,沒辦法,人家關係就這麼複雜,而這,都要歸功於十四那悠久的壽命。
  • 幾代人才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僅僅37年就滅亡了?
    司馬家族幹翻了曹家,創建了西晉王朝,結束了分裂,實現了統一,但是這個看似強盛的王朝,竟然只存活了37年。雖然西晉王朝也締造出了「太康之治」這樣的盛世,但也不過曇花一現。在西晉王朝的37年中,光內戰就打了16年之久,這一次曠日持久的內戰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王之亂」。
  • 劉知遠和他的後漢帝國,因為殘暴不仁,迅速走向滅亡的道路
    歷史上有兩個後漢王朝,一個是劉秀建立的東漢,存在了196年,而另外一個就是劉知遠在五代十國建立的後漢政權了,但是劉知遠建立的後漢政權只存在了4年便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而且他也只過了半年的皇帝的癮就一命嗚呼了。
  • 後漢高祖雄武過人,勇猛善戰,為何後漢王朝僅四年就江山易主?
    中原大地上的國旗更是是頻頻更換,其中有漢人建立的王朝,也有外族建立的王朝。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短命,短命王朝必將經濟血雨腥風。而其中最短命的莫過於後漢王朝,它僅僅歷經四年便轟然倒塌。它的開國皇帝更是一個外夷卻用著漢的國號,這期就和大家扒一扒劉知遠。
  • 秦始皇死後,50萬秦軍為何三年就滅亡了,只因他當初的一個決策
    秦始皇是歷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秦國的君主,幫助秦國掃平了六國,不管是趙國還是齊國,雖然他們抵抗了很久,但是都沒能逃過被亡國的命運。秦始皇開創了王朝時代的新篇章,秦軍一共50萬人,在古代這算是很大一支軍隊了。
  • 此人很幸運,白撿一個皇位,卻也很倒黴,因為一場重病而丟了皇位
    有句話說叫「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話用來形容此文的主角最合適不過,他這輩子本來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結果卻喜從天降,撿了一個皇位,還是別人求著他登基的,這運氣真是沒誰了!可他也有倒黴的時候,因為自己的身體出了點問題,這到手的皇帝又被他人所奪,他到底算是幸運還是倒黴呢?
  • 遼朝滅亡後,契丹人又建立了4個王朝,其中一個遠在西亞
    然而遼朝的國祚並沒有因此而徹底斷絕,在遼朝滅亡後,契丹人進行了頑強的抗爭,又先後建立了四個王朝,其中一個更是遠在西亞,具體位置在今天的伊朗境內。第一個就是北遼。公元1122年,末代皇帝天祚帝被金兵俘虜,遼朝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
  • 拖雷為何監國三年卻遲遲未登皇位?
    每一個皇帝的駕崩,都會引來皇子們對於皇位的明爭暗奪。無論是唐朝李世民,還是北宋趙光義,這些人們口中的明君如此,蒙古帝國就更不用說了。成吉思汗對於繼位者的選擇是三兒子窩闊臺,但是足智多謀的託雷怎麼善罷甘休。成吉思汗突然暴病而死,由於新皇帝的繼位必須由蒙古部落議會——庫裡勒臺商議決定,託雷就和哥哥暗中決鬥,但是由於他勢單力薄,在這場角力中以失敗收場。
  • 後漢皇帝列表,五代第四個王朝只有三年時間兩任皇帝一閃而過
    封建歷史上除了劉邦外還有一個"漢高祖",即後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生活在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眼光和時勢共同促成了劉知遠走向前臺。而建立後漢後,坐穩江山則靠的是"眾望所歸"和他的能力。石敬瑭許下燕雲十六州換來了契丹援軍並建立起後晉,但耶律德光早有南下進去中原,親自過一把皇帝癮的念頭。又恰逢石敬瑭的繼任者石重貴拒絕稱臣,契丹軍一路南下攻破開封城覆滅了後晉。劉知遠本是後唐皇帝李嗣源手下一小卒,後因兩次捨命救石敬瑭,而被石招入麾下並加以重用。
  • 從建立到滅亡只有52年,大一統的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剷除了曹爽家族,進而大權獨攬,奠定了晉朝開國的根基。公元251年,風燭殘年的司馬懿在洛陽城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時光,然後靜靜地閉上了眼睛,終年72歲。司馬懿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接管魏國的朝政,達到了權傾天下的地步。
  • 清朝運氣最好的皇子,父親替他熬死了所有哥哥,最後皇位白撿
    清朝運氣最好的皇子,父親替他熬死了所有哥哥,最後皇位白撿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皇子們之間互相爭皇位的戰爭是屢見不鮮。所以一個皇帝最忌諱的便是拉幫結派,私底下偷偷和大臣謀和,這種行為在皇帝眼裡是十分痛心的。歷史上偏偏有這麼一位皇帝,他不僅沒有和皇子之間進行搶位的鬥爭,還很好命的自然而然地登上了皇位,這個人便是嘉慶皇帝。嘉慶帝名叫永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他的皇位應該可以說是清朝史上得來最輕鬆的,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的皇阿瑪乾隆。
  • 王莽篡位西漢滅亡建立新朝,劉秀崛起建立東漢,完成復國統一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王朝的崛起,這些王朝有的興旺有的衰弱,存活時間也都不一樣,有的能存活幾十年幾百年,但是有的弱小得就只能存活幾年,甚至連幾年都沒有隻有幾月時間,但是在滅亡後還有很多國家會復國,但即使復國成功也不會存活太長時間,因為他們並沒有更多的力量統一國家。
  • 這個王朝滅亡後,宗室建立了2個國家,一個存在了近1000年
    大家都知道當一個王朝滅亡之後,新王朝為了籠絡人心會封前朝的宗室為王,以奉祭祀。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王朝,在它滅亡之後,宗室後裔竟然還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存在800多年,一個存在了近1000年。這個幸運的王朝是哪個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