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城鎮張天井村
張令華算得上一個名人
他不僅從一名打工者
打拼成為擁有千萬身家的企業家
而且在功成名就後不忘初心
為了讓家鄉的留守老人
有一個安享晚年的港灣
出資創辦養老院
他用自己的真誠和善心
在當地百姓中豎起了養老孝親的標杆
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潔白的牆壁、乾淨的宿舍,綠植蔥鬱,隨風搖曳,老人們有的在悠然自得的散步,有的在曬太陽,陽光灑在老人臉上,溫馨而祥和。這裡就是張令華出資創辦的養老院。
看著養老院中居住的老人,張令華滿是感慨。幼時家中十分貧窮,年輕時很早就外出務工,艱難的經歷磨礪出他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性格。經過多年的積累,2008年,他籌資800餘萬元建立了平陰第一家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平陰鑫源商砼混凝土有限公司,成為平陰首家具有專業生產資質的混凝土生產企業,歷經十餘年的發展,他的事業逐漸壯大,成為擁有上千萬資產的企業家。然而說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心酸,他最感概的不是流過多少汗水,而是內心對父母的虧欠。
這是如今事業有成的張令華的心聲,也是很多和他一樣在外遊子的心聲。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外出務工年輕人增多,留在農村的孤寡老人也越來越多。想到村中還有很多像他父母一樣的老人得不到周到的照顧,患病老人無法幸福度過餘生,張令華毅然決定開辦養老院,他要為農村留守老人創造一個安定住所,讓他們晚年有個頤養天年的去處,也為在外務工子女們盡一份孝心。
田立其是居住在養老院的老人,老伴患病,子女不在身邊,田立其老人來的時候骨瘦如柴,生活難以自理。如今,在公寓的照料下,老人已經可以獨立行走了。張令華對這些老年人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看待。經常來了解院內老人的生活狀況,照料老人們的生活。張令華為空巢老人無私奉獻的孝心與責任,也得到了老人和家屬的信任與感謝。
為更好提供服務,養老院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設置了100多張床位,26張多功能醫療護理床,16名專業護理人員,為養老院患病和不能自理的老人每天進行康復護理。
養老院配備了標準化食堂,聘請專業廚師料理老人飲食,配備棋牌等娛樂設施供老人休閒玩樂。細緻的服務和完備的基礎設施滿足了更多老人「養老不離村,離家不離鄉」的心理需求。
目前,張令華的養老院已經投入近150萬元,運營中入不敷出,但他仍在著手購買康復設施、健身器材用於後續養老院的擴建,預計擴建完成後總投入要達到300萬元。談及後期資金問題,張令華表示雖心有憂慮,但要一往無前。
對家鄉,張令華心懷感恩,對鄉親他視若手足,慷慨相助。連續多年被評為:平陰縣助人為樂道德模範、優秀共產黨員、十大孝星、孝親敬老先進個人等榮譽,並多次位列濟南市助人為樂好人榜。2010年張令華組織在外創業人員成立了張天井村家鄉人慈善基金會,每年農曆正月初四募捐,年底為70歲以上的老人和困難群眾發放慰問品,他本人作為基金會的會長,率先垂範,已累計捐款60多萬元。目前孝親養老、扶貧幫困在張天井村已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張令華說希望自己的養老院可以讓老人享有健康和有尊嚴的晚年,這才是真正的「老有所依」,張令華也在積極踐行這一諾言,用自己的言行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用實際行動傳遞著中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