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2020年11月27日,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2》正式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
可以說現在距離這個檔期還非常的遙遠。
但因為《流浪地球》中國電影市場的成功。
《流浪地球2》定檔這個新聞正式發布,立刻成為中國網絡的王牌炸彈。
關於這部電影本身方面,確實沒有好多值得分析的。
但我們可以發現,自從《流浪地球》大獲成功過後。
國內出現大量的科幻項目,只是到現在都還沒有上映罷了。
其它已經立項規劃的,或者說涉及科幻的項目更是數不勝數。
反正國產科幻呈現出一種井噴,大量項目扎堆拍攝的情況。
繼《流浪地球》的開啟國產科幻片的大片,《上海堡壘》又把這國產科幻這扇門給關閉過後。
哪部電影能重新扛起國產科幻大片的旗幟呢?
國產科幻片為何扎堆?
為何我國現在那麼多科幻影視劇扎堆拍攝?
影視流行文化細究下來,其實仍然是商業產品。
只是影視劇屬於文化產業,比工業產品對消費者的影響要複雜許多。
影視流行文本身就是一件商業產品。
它的投資發行、製作方式、人才儲備和傳播路徑等等。
背後涉及到是一個完善的工業產業鏈。
當今全世界影視工業最完善的國家,自然是美國好萊塢了。
中國商業電影在2012年《泰囧》過後,開啟了蓬勃發展的狀態。
這些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群魔亂舞。
我國影視產業一度「流量明星」,改編熱門ip的作品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2017年吳京《戰狼2》過後,中國影視產業才開始撥亂反正。
此後的《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包括科幻片《流浪地球》,對於中國影視工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此過後,包括科幻大量的影視工業的作品開始立項了。
影視劇既然是商業工業產品,無非離不開這三點。
投資,製作和商業匯報三個方面。
電影還是以賺錢為主
電影公司並不是做慈善的,相反與市場經濟絕大多數資本一樣。
人家花了真金白銀投資一部電影,當然是希望投資的電影能夠賺錢,甚至是非常能賺錢的那種。
尤其是那些動不動投資數億的商業大片。
電影又是一種風險極高的商業產品。
電影在上映之前,各種所謂的市場經驗都不能保障電影最終能夠賺錢。
人家美國好萊塢大片還有各種周邊,外加其它方面保障收入。
國產電影因為電影產業鏈的不完善,電影收益非常依賴票房收入。
所以,一部國產電影最終能否賺錢。
自然就能夠影響資本和影視公司對於一部電影的投資。
1、在市場上成功的電影,項目自然會推進得更快。
以科幻片《流浪地球》為例。
《流浪地球》累計票房46.8億。
投資據查開始是中影5000萬美金,北京文化投資一個億。
吳京被忽悠來投資6000萬,導演郭帆自己投資了3000萬。
所以粗暴加起來大概5億左右,但是中途也有影視公司撤了資,傳聞某些公司的資金也沒全部到帳等問題。
最終保守估計4億左右比較穩妥。
《流浪地球》最終票房近47億,層層票房分帳下來。
背後投資的影視公司,吳京和導演郭帆等等各方都賺了不少。
這麼一來,《流浪地球2》獲得更高的投資,得到國內電影圈更多人才的支持。
甚至是很多人削尖腦袋想鑽進這個項目,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現在電影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只要中途不出什麼大意外,基本可以確定它能按時上映。
這就是在市場獲得成功的電影投資的情況。
2、一個在市場有太多不確定因素的新項目呢?
我們還是以《流浪地球》為例。
不過不是電影上映後,而是這部電影上映之前。
《流浪地球》剛開始立項的時候,中國電影市場還沒有過「硬科幻工業大片」成功的先例。
導演郭帆前作是青春片《同桌的你》,票房還行但是口碑平平。
當時除了背後原著作者劉慈欣,所帶來的中國科幻的期望。
《流浪地球》上映之前,絕大多數中國觀眾都是不看好這部國產科幻片。
同時最慘的,還是國產電影圈幾乎所有人。
這導致《流浪地球》前期非常的困難。
導演郭帆團隊克服了中國電影圈無數難以想像的困難。
比如開始找特效想用外國特效公司,結果發現太貴只好用本土團隊。
本來吳京那條太空線請了很多一線演員,結果很多演員因為錢的問題,還有擔心電影撲街都沒接。
男主角屈楚蕭當時毫無名氣,就是製片人在橫店路上撿到的。
郭帆在酒局上遇到了吳京,談夢想加忽悠才讓吳京參演。
而且因為電影投資不夠,吳京非但沒拿錢相反投資6000萬(當然這不只是騙,有吳京想支持中國科幻的因素)。
所以,絕大多數市場沒有過成功先例,導演團隊實力不硬的電影項目。
它們在市場上就要面對這些問題。
資本就是這麼現實和殘忍。
大導演與新導演是不同的
在市場獲得成功的大導演,作品在商業上取得過非常成功的團隊。
一個新項目、在投資、製作、宣傳和發行等等問題上。
他們佔據了巨大的先發優勢,原因是他們已經是這個行業裡的大佬。
如果他們有新項目,只要不是「洗錢」那種的靠譜項目。
這些新項目的推進是很快的,絕對是很快的。
一是投資電影的錢很快就能到帳。
這絕不會像《流浪地球》導演團隊一樣,前期到處求爺爺告奶奶湊錢。
吳京拍攝《戰狼1》的時候,因為錢的問題還賣過房子。
二是導演團隊很快就能拉到一班電影行業的頂級精英人才。
很多大導演團隊自己就有一套固定班子。
這套班子在行業內也本來就是頂級的。
同時因為項目靠譜,資金來源沒問題,加上導演團隊帶來的名氣。
這個導演自己團隊不擅長的領域,可以輕易外請其他人才前來支援(包括大量發達國家的頂級人才)。
三是因為這個項目非常靠譜,宣傳、發行和排片也不用愁。
既然這個大項目上映之前,各方面看起來那麼靠譜。
最關鍵是錢的問題解決了,各種渠道的宣傳走起。
以前地鐵報紙加廣告,現在新媒體各種短視頻,自媒體的宣傳等等。
電影上映首天,在一眾新片中排片量高達30—40%以上。
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果是初出茅廬的新導演,或者是沒有獲得過成功的電影呢?
大家將《流浪地球》前期的困難再看一遍就知道了。
電影公司不是做慈善的,人家還是賺錢為主。
電影是一個風險很高的商業產品,一個項目在市場上的成功經驗與大導演團隊曾經的賺錢能力。
它或者不能避免風險。
但是能降低風險。
誰將扛起中國科幻電影的大旗
2023年大年初一的《流浪地球2》之前。
當前比較主流的國產科幻片有這些。
《拓者星》《明日戰記》《749局》《希望島》《太空2049》《摺疊城市》《宇宙探索編輯部》《太空的莫扎特》等等。
我們根據上面的分析,很容易將這些國產科幻片劃成兩檔。
1、市場的熱門大項目
《明日戰記》《749局》《太空的莫扎特》等。
我們一部一部地分析。
古天樂的《明日戰記》,接過國產科幻電影大旗的機率很高。
因為它的背後是整個香港電影界,對於香港科幻大片的支持和探索。
電影投資靠譜、演員陣容靠譜,導演團隊靠譜。
這部電影前期預告放得很早,科幻片該有的特效水平同樣非常的靠譜。
現在唯一擔心的只是故事劇情、角色塑造和思想內核問題了。
因為它用了《明日邊緣》的設計師,導致兩部電影風格太過相似。
同時近年來香港商業大片集中在警匪大片領域,它會不會披著科幻片的皮,拍成警匪大片也不好說。
《749局》的期待值就會降低一些。
原因是它雖然也不缺錢,但導演陸川上部作品《九層妖塔》太爛了。
再加上主演是王俊凱、苗苗、鄭愷、任敏等「流量」搭配不太知名實力派演員的路線,有種青春片陣容的感覺。
電影到現在都沒有什麼前期宣傳,難免讓人擔心。
《太空的莫扎特》後來居上。
這部電影是典型的導演團隊在市場有過太成功的作品,項目推進程度可以說快到不可想像。
國內很多觀眾可能看不上陳思誠,但不能否認它手握《唐探》這個超級成功的電影系列。
《唐探3》都還沒有上映。
2020年10月底官宣拍攝,11月前期籌備完畢正式拍攝。
現在已經定檔2021年暑期檔,按時上映基本沒問題。
這部電影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類似《瘋狂的外星人》這樣的科幻喜劇。
與「硬科幻工業」大片,可能並不太沾邊。
2、黑馬?你們能成黑馬嗎?
《拓者星》《希望島》《太空2049》《摺疊城市》《宇宙探索編輯部》等等。
這些科幻片的結果就不一定了。
它們可能會成為黑馬,甚至可能都無法誕生。
《拓星者》的導演團隊和組成,有點像縮小版的《流浪地球》。
導演都是熱愛科幻的青年導演,之前也沒有經驗,為此也非常的努力上進。
但是電影的前期預告,質量可以說實在太差了。
《希望島》則是好萊塢業餘團隊的作品。
因為前兩部《鋼鐵蒼穹》成績一般,可能是中國影視公司接手才把故事搬到了中國,合拍片成品有待觀察。
至於《太空2049》《摺疊城市》《宇宙探索編輯部》。
如同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的《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全頻帶阻塞幹擾》。
再包括其它大量已經立項,或者立項才開始規劃的國產科幻片一樣。
絕大多數電影連投資公司、導演團隊和演員陣容是誰,項目到底推進到哪一步都不太清楚。
它們能否最終誕生都要打個問號。
我們又談何期待它們「能扛起中國科幻電影的大旗」是吧!
尾聲
說真的,憑藉經驗當前除了《流浪地球2》和《明日戰記》。
其它科幻片全都不太看好,當然具體還是要等成片出來了才知道,他們到底在這裡面花費了多少心血!
第一:演員演技不過關,看不下去
第二:特效資金不到位,看不下去
第三:劇情展向不明確,看不下去
國產科幻電影除了《流浪地球》之外,只有少數電影達到其中一項而已。
古天樂的《明日戰記》第一項和第二項應該能保證,第三項還要商榷。
至於其他國產科幻片。
一二三項上憑現在的經驗,伯光君對它們都沒啥信心!
但它們也有可能像上映前《流浪地球》一樣,最終打所有人的臉是吧。
最後,無論最終結果將中國科幻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中國科幻,3、2、1 抬頭——
祝中國科幻電影好運。
祝中國科幻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