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芳為顧客煮米線。
時常來麵館坐一坐的百歲老人兵淑芬(右)。
學徒梁紅軍(左)、高月(中)在廚房忙碌地炒料、煮麵。
早上6:10來吃麵的恩施遊客。
下了一夜的雨,連日來的高溫被帶走了一些,汽車在馬路上劃出一道道水痕,像被壓碎的鏡面。魯祖廟陶記面莊內的燈光,一直未熄滅過。還不到早上5點,劉健芳伸了個懶腰站起身擦了把臉,守了通宵的店,即將開始新的一天。她為早上來的第一位客人煮了面,澆上兩勺軟糯的黃橙橙的豌豆,一勺油亮亮的肉醬,撒上碎米芽菜和翠綠的蔥花。麵條拌勻,四溢的香氣,驅散了淡淡的夜色。
一家人在一起,吃碗麵都香
劉健芳一邊嫻熟地擇去空心菜末端的老葉,一邊招呼著清晨第一位客人——一位去附近農貿市場進貨的商戶。來三兩牛肉麵,整個忙碌的上午都會精力十足。
剛到5點,肉販把前一天預訂的40斤去皮後腿豬肉絞成的肉末準時送到麵館門口,這是兩天炸醬的用量。
很快,56歲的廚師劉小明睡眼惺忪地來了,但一跨進廚房,立馬來了精神,開始忙活起來。劉小明還有個身份——服務員大姐劉健芳以及麵館老闆的哥哥。操持麵館的是兄妹四人,劉小明排行老大,當年他從老家鄰水到重慶後就在麵館打工,一幹就是25年。
工資由作為老闆的三妹發放,儘管在妹妹手下打工,但他一點也不介意,反而很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甜膩。兄妹幾個排了班,分工各有側重,實際上都能獨當一面。雖說都在麵館幹活,但平時能碰面的時間卻很短,也就半小時,話幾句家常,吃頓便飯,「但心裡踏實,一家人熱熱鬧鬧,哪怕只是一起吃碗麵都要香些。」
一家人經營店鋪還有個好處,有時客人多,多做點事也無所謂,不會去計較。「妹妹對我們也很好!冬天的鞋子呀、衣服呀,夏天的消暑藥品什麼的,都會提前準備起。」劉健芳笑盈盈地說。
「我想每天都能給她煮麵」
5點半不到,哈爾濱女孩高月小跑到陶記麵館門口,套上圍腰,利索地洗了手,接過劉小明手中的鍋鏟。「師父我來嘛!」這是她來學藝的第三天。
高月是個相貌出眾的女孩,精緻的五官,得體的妝容,一襲白色蕾絲裙,在油煙瀰漫的麵館廚房裡,手持鐵鏟,費力攪動鐵鍋裡的40斤肉末,似乎有點格格不入。但這是她所喜歡的氛圍:麵湯升騰起的氤氳,油辣子撲鼻的香,混合著花椒的麻,在女孩看來都帶著詩意。
自從在重慶吃了第一碗小面後,高月便不可自拔地愛上了它,於是辭去化妝師的工作,專心學做面,想把地道的重慶風味帶回哈爾濱。
對她來說,劉師傅的川普比較難懂,一位重慶的朋友還專程來給她充當翻譯。「我也喜歡吃麵,但像高月這樣狠下心辭職來學習的,也算是重慶小面的鐵粉了!」這個重慶漢子對高月的執著表示佩服。
一起學面的還有奉節小夥梁紅軍,他是個好脾氣,說完每句話都會露出靦腆的笑容。他力氣大,主動把倒油、扛菜這些重活攬過來。空閒時從圍裙兜掏出一個黑皮筆記本,把劉師傅說的要領寫下來。
梁紅軍之前在澳門一家酒店做前臺,每月收入有1萬多元,但開個自己的店是他的夢想。不久前,他辭了職,回重慶學做小面,準備去珠海開一家重慶小麵館。
他的女友在外地工作,「她說會跟我一起去珠海打拼。」說到這裡,梁紅軍臉上掩飾不住甜蜜。他說女友很喜歡吃重慶小面,「我希望在她想吃麵的時候,能隨時做了端給她吃。」說著又低頭笑了。前幾天,女友還過來重慶看他,兩人提前慶祝了七夕。梁紅軍目前住在歇臺子與人合租的房子裡,但已為心愛的人勾勒出美好的未來。這也是他每天堅持5點過來麵館學藝的最大動力。
「沒有小面的重慶之行是不完整的」
6:10,一群外地遊客提著行李匆匆走進店裡。「你們吃什麼面?吃得辣椒不?」劉健芳體貼地詢問。這群從湖北恩施來的遊客,買了早上8點回家的火車票,特意趕了個早來吃麵。「火鍋吃過了,串串也吃了,就差一碗小面了。」遊客說,沒有小面的重慶之行是不完整的。
「好吃,好吃!」恩施遊客被辣得擤著鼻涕,不斷稱讚,心滿意足地提著行李離去。他們對重慶的記憶,一定是以麻辣勁道的面作為收尾。
劉小明說,最近幾年重慶小面越來越火,小面成為外地遊客經典「打卡」項目。有位上海的老顧客,不管再晚,一下飛機就直奔麵館,非要吃碗麵才睡得舒服,「那位客人笑稱每次都是專門來吃麵,順便在周邊玩兩天。」
為了滿足外地客人的需要,麵館還購置了真空打包機,打了佐料後,連同乾麵一起快遞寄到各地,隔天就能收到。
如何做出一碗有靈魂的小面?
調料是小面的靈魂,最基礎的就有10多種,辣椒、花椒、花生、豬油、芝麻醬……天色漸漸發白,客人越來越多,劉小明加快了挑面的速度,在打調料時,他用勺子一掂就知道有多少量。
「其實啊,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秘訣。」劉小明說,除了基本的技能、配方之外,關鍵是要能吃苦。他說,如果5點不願起床到店,熬製肉醬、炒辣椒,那麼這個人多半也無法掌握到重慶小面的精髓。
他們家的麵條是在凱旋路的麵坊定製的,選用上等大麥,去麥麩後,碾磨成麵粉,做出來的手工面才滑爽、筋道,久煮不渾湯,麵湯還帶有濃鬱的麥香味,面裡加了雞蛋,口味更香醇。通常一天要消耗大約100多斤麵條。
一位沒牙吃麵的百歲老人:趁年輕,多吃幾碗
廚房和用餐區有一扇小窗,劉小明稍空閒時,喜歡從窗口往外觀察食客們的表情,看著他們把豌豆一顆顆夾起來放進嘴裡,麵條吃完後,連湯汁都恨不得喝個一乾二淨。這是一名廚師最自豪的時刻。
7點左右,有一波吃麵的小高峰,大多是要趕著在早高峰前乘車、乘輕軌上班的年輕人。劉健芳對這些年齡跟自己孩子差不多大的年輕人照顧有加。他們在這個城市中打拼,腳步匆忙,不敢鬆懈,於是她挑面時都會多挑幾根,也建議他們早餐裡加個煎蛋,會更營養。對那些在牛肉麵、雜醬面和小面之間糾結的顧客,她也會在小面中多舀上一點肉汁作為安慰。
門外的人和車漸漸多了起來。來了位年邁的老人,戴著手錶,穿一套鮮豔的紅色花紋睡衣,徑直坐在靠馬路的板凳上,跟身旁一位客人擺龍門陣。老人聽力不太好,好幾句都答非所問,但一點不影響她擺談的興致。
過了一會兒,一名頭髮花白的男子跑過來,面帶慍色,「媽,你怎麼又自己跑出來了嘛。」老人很不以為然,提高了說話的聲量,「我怎麼又不能出來,在家裡呆著好悶嘛!」
劉健芳告訴記者,這是一位百歲老人,家住附近,有時早上會來麵館坐一陣。
「我今年5月才滿100歲,身體好得很!以前愛吃麵,現在沒牙齒吃得少了,只有喝稀飯!」這位叫兵淑芬的老人說話中氣十足,「你們趁年輕,要是喜歡吃麵就多吃幾碗!」
一位百歲老人的話,怎麼聽著都像很有道理。
天色越來越亮,老人望著匆忙進進出出麵館的人。面碗碰撞的聲音,食客吸吮麵條的聲音,她似乎都聽得到,否則布滿溝壑的臉上也不會微微露出笑容。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 紀文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