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的強族,從公元4世紀始興至13世紀初滅亡,共存在了近千年。契丹人所建立的遼王朝,與五代共始,和北宋同終。它雄踞於長城內外,佔有中國半壁河山。它以今內蒙古草原的赤峰和哲裡木盟為核心,在全國分置五京,即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東京遼西府(今遼寧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終遼一世,赤峰地區始終為其統治中心,故赤峰境內遼代遺存豐富,文物眾多,是中外學者探尋契丹和遼文化的聖地。
記錄著契丹民族創業歷史的遼上京遺址
遼上京城遺址,就在內蒙古巴林左旗的林東鎮城區南側。據史料記載,自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創立契丹政權之後,於神冊三年(918年),開始在此營造都城,其初名為皇都,後更名上京。1120年,女真人佔據上京後,又改稱北京。至元代以後,這裡才漸漸成為遺址。遼上京城由漢城、皇城、大內三個部分組成,周遭約9公裡。漢城在南,為漢族、渤海人、回鶻人的居住區,其官署、寺廟、市肆、居民等一應俱全;皇城居北,為契丹人的聚集地,東南部也是官署、寺廟、市肆、居民皆不缺少;西北一帶,且為契丹貴族留出了搭設氈帳的空地,以照顧民族習性。然這一切,都只是我讀罷史料之後的無限遐想而已。就眼前的地面建築而言,除卻殘破的夯土城牆,餘者就只有一尊石刻觀音像了。
當然,這並不是上京遺址的全部。在林東鎮居民區內,還有兩座遼代古塔。北塔矗立於北山坡上,只存密簷式塔身的下半部真跡。站在這裡俯瞰林東全鎮,倒是個不錯的選擇。南塔則座落於南山之上,塔身佛教浮雕精美,值得細細觀賞。林東鎮市井繁華,這裡的遼上京博物館雖然簡陋得緊,與其外部建築風貌相違,但還是有墓葬文物可看。
已然無法找尋到屍骨的耶律阿保機之墓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墓,潛藏於遼祖州城遺址西北2公裡外的環形山谷之中。祖州城,是為阿保機的守陵人所建造的,其基本面貌與遼上京城遺址相似:夯土外城尚存,牆體高出地面6米,城內建築基本蕩平。然在其西北角上,有保留下一座石頭房子。有歷史學家考證,此屋乃阿保機停靈所用,冬冷夏涼,如天然冰窖。於是,遼祖州城遺址也被後世統稱為「石房子」。阿保機墓區風景極佳,地宮牆身、享殿遺址,甚至殘破的石雕大龜趺皆在。只是,來一趟頗不容易,驅車過來費油甚多,徒步來回更不是鬧著玩的。
以遼代最宏偉之古塔來印證其盛世風貌的中京城遺址
遼中京城遺址,距離內蒙古寧城縣城區不遠,有班車能開至其附近。據史料記載,遼朝統治者為了方便與中原漢族地區的交往,在澶淵之盟(1004年)以後,利用北宋政府提供的歲幣(對於財力雄厚的宋廷而言,其實並不算多,且通過經貿往來還能撈回去),徵集燕雲地區的能工巧匠,於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營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陪都,且命定為中京大定府。此城的建設規劃,基本屬於北宋東京城的高仿。城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此後,隨著朝代更替,遼中京先後成為金代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大寧路、明初大寧衛。至永樂元年(1403年)衛所撤銷,這裡才漸漸衰落下去。而今,遼中京遺址的夯土高牆尚在,城內的各種設施卻已蕩然無存。還好,兩座遼塔尚且留存。其中,造型精美、雕刻繁複者的大明塔,因其74米的高度(夯土臺基6米),成為目前存世的遼代第一高塔,亦是上京城遺址的地標建築。
曾經的幽雲十六州,或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走
以前讀過一本關於宋史的普及性書籍,寫道精彩處,作者甩上一句:「大宋子民們知道,他們的燕雲十六州永遠不會真的回來了」。看罷,我樂了,估計北宋的「子民們」在天有靈,也會樂出聲來。燕雲十六州,這是哪兒的叫法?按照他們的話語體系,那裡一直是被稱為「幽雲十六州」的。只有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國,才會把幽州喚作燕京。其次,十六州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除了北宋末年,十六州被全部收回過一段時日外,在遼宋對峙的絕大多數歲月裡,只有14個州留在了遼境之內。其餘兩州,則早已在後周武帝之時被中原王朝拿到。
(山西應縣木塔,國內唯一留存的遼代木塔)
(位於山西大同靈壽縣境內的遼代覺山寺塔)
(位於河北淶源縣城區的閣院寺遼代文殊殿)
(天津薊縣境內的獨樂寺遼代觀音閣)
某年冬初,我從河北河間(瀛洲)出發,乘長途車至任丘(莫州),再轉車達涿州,乘北京公交遠郊線路車至北京(幽州),續轉遠郊車,先後至京郊的順義區(順州)、密雲區(檀州)、延慶區(儒州)。返京後乘京包線火車至河北懷來縣(溈州)、宣化區(武州)、山西大同市(雲州),再換乘同蒲線火車,至朔州市(寰州與朔州),轉長途路到應縣(應州),再返河北蔚縣(蔚州),東北入涿鹿縣(新州),待回京後再乘長途車至天津薊縣(薊州)。這16個州就算是完整走了一圈。其中,瀛洲、莫州皆在大宋國境之內。而宋遼兩國的邊境線,按照今天的行政區劃,則是東起天津海河口,沿著河北霸州市、雄安新區、容城縣、保定徐水區、河北滿城、完縣進入山西繁峙、代縣、山陰、岢嵐等地。當然,這是以宋朝的邊界區域而言。據史料記載,遼宋兩國之間的邊境,是由湖泊、沼澤、地道、邊牆和料敵塔等組成的。其中,定州塔可謂是標誌物了。
改變了遼宋兩國攻守態勢的岐溝關大戰,而今早已被人們所遺忘
岐溝關遺址,位於河北省涿州城西南20公裡松林店鎮岐溝村。其西南4.5公裡為南拒馬河,東北6公裡為北拒馬河,西臨古運糧河故道。
關址南北長約430米,北邊緣東西寬430米,南邊緣東西寬380米。土牆夯層厚10-12釐米,夯窩直徑10釐米,棍眼直徑10釐米。夯土層中存有戰國、漢代及唐宋時期陶瓦片,城外曾出土大量銅箭鏃等戰爭遺物,表明此地為古戰場。
據《日下舊聞考》載:晉王存勖天成十年遣周德威出飛狐攻燕,與鎮定兵會於易水,進攻祁溝關。宋雍熙三年曹彬、米信等與遼將耶律休格戰於祁溝關。
由此可見,岐溝地勢險要,歷代兵家必爭。當地人稱,古代岐溝曾稱岐溝府,後改岐溝關,還稱溝現在叫岐溝村。舊志資料稱此關址建於唐末。
而今,作為涿州地區最具歷史文化傳統的古村,留給世人的,除了一道損毀殆盡的夯土城牆之斷面外,基本上沒有任何值得探尋的遺蹟了。聽當地的老人講,進村的新修牌坊旁之土路,就是曾經的古城牆臺面。隨著一次次拆城及平整土地的運動,導致如今的岐溝關,連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一點痕跡,也都即將不復存在了。目前所剩無幾的夯土城牆,已經禁不住幾場風雨的侵襲。如果不加保護的話,預計在不遠的將來,岐溝村的民眾,就只能生活在對於往事之追憶當中了。
被當作料敵塔使用的華夏大地最高塔——定州開元寺塔
建成於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的定州塔確實很高。以前乘坐京廣線的火車,只要路過定州古城,便能見到~在一片低矮的平房叢中,矗立著一座敦敦實實的古塔。此塔大名曰開元寺塔,是建在高大臺基之上的,有十一層,塔基外圍周長一百二十八米,高達八十三點七米,乃~除卻已毀的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和明代南京琉璃塔外的國內最高磚塔。定州塔身為八角形,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顯得雄偉大方,秀麗豐滿。
開元寺塔雖為佛塔,然造塔者、捐助香火錢者,都是守衛大宋邊境的將領與士兵。難道此塔是用來祈福保命?即便是祈福,也沒必要建得如此之高聳。翻閱《宋史》,我發現其中有「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軍,惟定州最重」的說法。定州「實為天下要衝之最」。於宋代,定州乃是北部邊防要地,與契丹相接,經常發生戰事,宋王朝為了防禦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敵情。此塔高聳雲端,登塔遠眺,可瞭望契丹之動靜,故又稱「瞭敵塔」。所以,開元寺塔的第一功能,大概就是瞭敵了。試想當年之遼宋邊境,就是沿著如今保定之北的徐水、雄安新區至天津一線排布的。在遼國南境上之古塔,最靠近其邊境線的,於山西是應州塔,在河北則為易州的荊軻塔、泰寧寺塔、西關千佛塔與體量甚小的永清石塔。但這些塔都不比開元寺塔更高。開元寺塔的瞭敵之效一目了然。依據而今的說法,便是「永清塔南無遼塔」、「若院村塔(位於代縣)北無宋塔」。在文物資料中,也將順平縣東北部的武侯塔定為遼塔,這就有些奇怪了。一座始終存留在宋朝國境線之南的古塔,於何時變成了遼塔呢?所以,我還是傾向於其宋塔的身份。起碼,還能找尋到一處比定州塔更接近邊境線的古塔。
載入史冊的澶淵之盟,如今只剩下的一座古碑
儒家思想自孟子開始,講究「捨身取義」,像澶淵之盟這麼「丟人現眼」之事,自宋代以降都是受到譴責的。然當事人卻不一定這麼想——起碼宋真宗與寇準,都無此丟人之念。於是,便有了至今唯一存留的「澶淵之盟」的實證——位於河南濮陽縣城中的《迴鑾碑》,亦名《契丹出境詩碑》。碑文由宋真宗所撰,書寫則由寇準完成。此碑就在真宗駐蹕澶州時所使用過的水井邊,而今碑在井亦在。只是《迴鑾碑》僅存一段,然依舊珍貴。
帶著課本去旅行(節選之一):申哥帶你走「兩漢」(部分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