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遼宋對峙的歲月風塵裡(節選):申哥帶著課本去旅行之二

2021-02-23 申哥帶你走天下

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的強族,從公元4世紀始興至13世紀初滅亡,共存在了近千年。契丹人所建立的遼王朝,與五代共始,和北宋同終。它雄踞於長城內外,佔有中國半壁河山。它以今內蒙古草原的赤峰和哲裡木盟為核心,在全國分置五京,即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東京遼西府(今遼寧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終遼一世,赤峰地區始終為其統治中心,故赤峰境內遼代遺存豐富,文物眾多,是中外學者探尋契丹和遼文化的聖地。


記錄著契丹民族創業歷史的遼上京遺址

遼上京城遺址,就在內蒙古巴林左旗的林東鎮城區南側。據史料記載,自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創立契丹政權之後,於神冊三年(918年),開始在此營造都城,其初名為皇都,後更名上京。1120年,女真人佔據上京後,又改稱北京。至元代以後,這裡才漸漸成為遺址。遼上京城由漢城、皇城、大內三個部分組成,周遭約9公裡。漢城在南,為漢族、渤海人、回鶻人的居住區,其官署、寺廟、市肆、居民等一應俱全;皇城居北,為契丹人的聚集地,東南部也是官署、寺廟、市肆、居民皆不缺少;西北一帶,且為契丹貴族留出了搭設氈帳的空地,以照顧民族習性。然這一切,都只是我讀罷史料之後的無限遐想而已。就眼前的地面建築而言,除卻殘破的夯土城牆,餘者就只有一尊石刻觀音像了。

當然,這並不是上京遺址的全部。在林東鎮居民區內,還有兩座遼代古塔。北塔矗立於北山坡上,只存密簷式塔身的下半部真跡。站在這裡俯瞰林東全鎮,倒是個不錯的選擇。南塔則座落於南山之上,塔身佛教浮雕精美,值得細細觀賞。林東鎮市井繁華,這裡的遼上京博物館雖然簡陋得緊,與其外部建築風貌相違,但還是有墓葬文物可看。


已然無法找尋到屍骨的耶律阿保機之墓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墓,潛藏於遼祖州城遺址西北2公裡外的環形山谷之中。祖州城,是為阿保機的守陵人所建造的,其基本面貌與遼上京城遺址相似:夯土外城尚存,牆體高出地面6米,城內建築基本蕩平。然在其西北角上,有保留下一座石頭房子。有歷史學家考證,此屋乃阿保機停靈所用,冬冷夏涼,如天然冰窖。於是,遼祖州城遺址也被後世統稱為「石房子」。阿保機墓區風景極佳,地宮牆身、享殿遺址,甚至殘破的石雕大龜趺皆在。只是,來一趟頗不容易,驅車過來費油甚多,徒步來回更不是鬧著玩的。

以遼代最宏偉之古塔來印證其盛世風貌的中京城遺址

遼中京城遺址,距離內蒙古寧城縣城區不遠,有班車能開至其附近。據史料記載,遼朝統治者為了方便與中原漢族地區的交往,在澶淵之盟(1004年)以後,利用北宋政府提供的歲幣(對於財力雄厚的宋廷而言,其實並不算多,且通過經貿往來還能撈回去),徵集燕雲地區的能工巧匠,於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營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陪都,且命定為中京大定府。此城的建設規劃,基本屬於北宋東京城的高仿。城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此後,隨著朝代更替,遼中京先後成為金代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大寧路、明初大寧衛。至永樂元年(1403年)衛所撤銷,這裡才漸漸衰落下去。而今,遼中京遺址的夯土高牆尚在,城內的各種設施卻已蕩然無存。還好,兩座遼塔尚且留存。其中,造型精美、雕刻繁複者的大明塔,因其74米的高度(夯土臺基6米),成為目前存世的遼代第一高塔,亦是上京城遺址的地標建築。

 


曾經的幽雲十六州,或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走

以前讀過一本關於宋史的普及性書籍,寫道精彩處,作者甩上一句:「大宋子民們知道,他們的燕雲十六州永遠不會真的回來了」。看罷,我樂了,估計北宋的「子民們」在天有靈,也會樂出聲來。燕雲十六州,這是哪兒的叫法?按照他們的話語體系,那裡一直是被稱為「幽雲十六州」的。只有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國,才會把幽州喚作燕京。其次,十六州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除了北宋末年,十六州被全部收回過一段時日外,在遼宋對峙的絕大多數歲月裡,只有14個州留在了遼境之內。其餘兩州,則早已在後周武帝之時被中原王朝拿到。

(山西應縣木塔,國內唯一留存的遼代木塔)

(位於山西大同靈壽縣境內的遼代覺山寺塔)

(位於河北淶源縣城區的閣院寺遼代文殊殿)


(天津薊縣境內的獨樂寺遼代觀音閣)

某年冬初,我從河北河間(瀛洲)出發,乘長途車至任丘(莫州),再轉車達涿州,乘北京公交遠郊線路車至北京(幽州),續轉遠郊車,先後至京郊的順義區(順州)、密雲區(檀州)、延慶區(儒州)。返京後乘京包線火車至河北懷來縣(溈州)、宣化區(武州)、山西大同市(雲州),再換乘同蒲線火車,至朔州市(寰州與朔州),轉長途路到應縣(應州),再返河北蔚縣(蔚州),東北入涿鹿縣(新州),待回京後再乘長途車至天津薊縣(薊州)。這16個州就算是完整走了一圈。其中,瀛洲、莫州皆在大宋國境之內。而宋遼兩國的邊境線,按照今天的行政區劃,則是東起天津海河口,沿著河北霸州市、雄安新區、容城縣、保定徐水區、河北滿城、完縣進入山西繁峙、代縣、山陰、岢嵐等地。當然,這是以宋朝的邊界區域而言。據史料記載,遼宋兩國之間的邊境,是由湖泊、沼澤、地道、邊牆和料敵塔等組成的。其中,定州塔可謂是標誌物了。

改變了遼宋兩國攻守態勢的岐溝關大戰,而今早已被人們所遺忘

岐溝關遺址,位於河北省涿州城西南20公裡松林店鎮岐溝村。其西南4.5公裡為南拒馬河,東北6公裡為北拒馬河,西臨古運糧河故道。

關址南北長約430米,北邊緣東西寬430米,南邊緣東西寬380米。土牆夯層厚10-12釐米,夯窩直徑10釐米,棍眼直徑10釐米。夯土層中存有戰國、漢代及唐宋時期陶瓦片,城外曾出土大量銅箭鏃等戰爭遺物,表明此地為古戰場。

據《日下舊聞考》載:晉王存勖天成十年遣周德威出飛狐攻燕,與鎮定兵會於易水,進攻祁溝關。宋雍熙三年曹彬、米信等與遼將耶律休格戰於祁溝關。

由此可見,岐溝地勢險要,歷代兵家必爭。當地人稱,古代岐溝曾稱岐溝府,後改岐溝關,還稱溝現在叫岐溝村。舊志資料稱此關址建於唐末。

而今,作為涿州地區最具歷史文化傳統的古村,留給世人的,除了一道損毀殆盡的夯土城牆之斷面外,基本上沒有任何值得探尋的遺蹟了。聽當地的老人講,進村的新修牌坊旁之土路,就是曾經的古城牆臺面。隨著一次次拆城及平整土地的運動,導致如今的岐溝關,連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一點痕跡,也都即將不復存在了。目前所剩無幾的夯土城牆,已經禁不住幾場風雨的侵襲。如果不加保護的話,預計在不遠的將來,岐溝村的民眾,就只能生活在對於往事之追憶當中了。


被當作料敵塔使用的華夏大地最高塔——定州開元寺塔

建成於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的定州塔確實很高。以前乘坐京廣線的火車,只要路過定州古城,便能見到~在一片低矮的平房叢中,矗立著一座敦敦實實的古塔。此塔大名曰開元寺塔,是建在高大臺基之上的,有十一層,塔基外圍周長一百二十八米,高達八十三點七米,乃~除卻已毀的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和明代南京琉璃塔外的國內最高磚塔。定州塔身為八角形,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顯得雄偉大方,秀麗豐滿。

開元寺塔雖為佛塔,然造塔者、捐助香火錢者,都是守衛大宋邊境的將領與士兵。難道此塔是用來祈福保命?即便是祈福,也沒必要建得如此之高聳。翻閱《宋史》,我發現其中有「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軍,惟定州最重」的說法。定州「實為天下要衝之最」。於宋代,定州乃是北部邊防要地,與契丹相接,經常發生戰事,宋王朝為了防禦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敵情。此塔高聳雲端,登塔遠眺,可瞭望契丹之動靜,故又稱「瞭敵塔」。所以,開元寺塔的第一功能,大概就是瞭敵了。試想當年之遼宋邊境,就是沿著如今保定之北的徐水、雄安新區至天津一線排布的。在遼國南境上之古塔,最靠近其邊境線的,於山西是應州塔,在河北則為易州的荊軻塔、泰寧寺塔、西關千佛塔與體量甚小的永清石塔。但這些塔都不比開元寺塔更高。開元寺塔的瞭敵之效一目了然。依據而今的說法,便是「永清塔南無遼塔」、「若院村塔(位於代縣)北無宋塔」。在文物資料中,也將順平縣東北部的武侯塔定為遼塔,這就有些奇怪了。一座始終存留在宋朝國境線之南的古塔,於何時變成了遼塔呢?所以,我還是傾向於其宋塔的身份。起碼,還能找尋到一處比定州塔更接近邊境線的古塔。

 

載入史冊的澶淵之盟,如今只剩下的一座古碑

儒家思想自孟子開始,講究「捨身取義」,像澶淵之盟這麼「丟人現眼」之事,自宋代以降都是受到譴責的。然當事人卻不一定這麼想——起碼宋真宗與寇準,都無此丟人之念。於是,便有了至今唯一存留的「澶淵之盟」的實證——位於河南濮陽縣城中的《迴鑾碑》,亦名《契丹出境詩碑》。碑文由宋真宗所撰,書寫則由寇準完成。此碑就在真宗駐蹕澶州時所使用過的水井邊,而今碑在井亦在。只是《迴鑾碑》僅存一段,然依舊珍貴。

帶著課本去旅行(節選之一):申哥帶你走「兩漢」(部分章節)

相關焦點

  • 歷史課本害死人!正解宋遼《檀淵之盟》,看古代人的算計
    在歷史課本中,關於《檀淵之盟》的條款是這麼說的: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 海上之盟被稱為最蠢戰略,滅遼後宋金直接對峙,事實果真如此嗎?
    但是事情到了宋徽宗的時候事情卻出現了轉機,遼國的後院崛起了女真建立的金國,於是宋徽宗一朝就確立了聯合金國共同滅遼的國家戰略,由此產生了被後世人稱為最蠢的盟約——海上之盟。海上之盟之所以被稱為最蠢戰略,大多數人是站在所謂的地緣政治方面的,畢竟宋遼在澶淵之盟後以和為主,又久為鄰國,還算和睦。
  • 歷史班往事:宋、遼、金的座位之爭
    於是,座位之爭就成了班裡同學之間明爭暗鬥的焦點。這其中最為波瀾壯闊的莫過於宋、遼和金之間的交鋒了。首先來說說宋朝,其實宋朝當家的並不姓『宋』,而是姓趙,就像遼國的當家不姓『遼』而姓『耶律』一樣。宋朝太祖趙匡胤原來只是後周柴榮的書童,是沒有資格進入班級的,而那時遼國也還只是一個被稱為『契丹』的遊學者,後來遼國太祖耶律阿保機好不容易說服部族裡的人給他湊齊了學費才上了學,並且改名為『遼』。其實從那時起,班級裡就開始了座位之爭。
  • 如何看待宋遼澶淵之盟
    同年,北漢英武帝劉繼元降宋,北漢滅亡。宋軍為了收回燕雲十六州,乘勝追擊,圍攻了遼國南部地區的重鎮南京(今北京)。宋遼兩軍大戰於遼南京城北的高粱河,宋軍敗北。高梁河之戰後,宋遼兩國多次會戰,互有勝負。鹹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宋遼兩軍在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展開大戰,宋將王繼忠被擒。後來,他在宋遼兩國關係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宋遼戰爭:巔峰對決幹戈動
    北宋自立國之始,便與遼處於戰爭狀態之中。公元975年宋遼通和。
  • 歲月風塵裡,那一串紫色的風鈴
    文/張海民禮拜天不用上班,睡到自然醒後,就拿本書去公園那個臨湖的柳蔭下打發時間。三月的暖風裡,到處散發著悠悠的花香、淡淡的青草味。三三兩兩的人們或拍照留影、或牽著風箏奔跑。那年,也是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帶著大包、小包進了南方一家小廠,被安排住在二樓右邊盡頭一間小房子裡,房間的牆壁上,剪紙、明星照貼的花花綠綠,床頭、桌凳和裝衣服的紙箱,都用廠裡的下腳料做了華麗的裝飾。床上床下散落了好多畫報書刊、千紙鶴類雜物,桌上還插著一大束嬌豔的工藝花。
  • 澶淵之戰前後宋遼雙方都有議和的意思,所以真宗並未擴大戰果
    慶曆四年(1044年)閏九月,遼軍二十萬南下攻宋。此次遼軍改變了以往在邊境襲擾的戰術,一路上對于堅守的北宋城池,能迅速攻克的還罷了,凡是一時難以攻下的,皆繞過不打,於十一月就進抵澶州,對澶州實施三面包圍,距離北宋首都開封只有240裡之遙,輕騎一日可至。 遼軍為什麼不繞過澶州,直撲開封呢?
  • 宋遼西夏三國鼎立,既小又窮的西夏對宋的傷害,卻十倍於強大的遼!
    但遼帝國不同於枯萎的後漢帝國,而大宋將士們大戰之餘,已疲憊不堪,原來滿懷希望徵服後漢之後得到休息和賞賜的,現在全部落空,還要徒步600餘公裡,越過連綿險惡的太行山脈,去進攻龐大的強敵。他們對此強烈反對,但趙光義拒絕採納任何反對意見,他堅信「成大事者不謀於眾」的格言。一個月後,大軍抵達幽都府(即幽州,北京),攻城。
  • 宋遼之間的戰爭與和平
    若車駕親徵,彼自當遁去。不然,則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眾。勞逸之勢成,我得勝算矣。奈何欲委棄宗社,遠之楚蜀耶?」真宗不敢再存遷都之念,決定御駕親徵。這個時候,前線遼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也受到遏止。九月下旬,遼人以數萬騎進攻山西草城川,宋軍將領高繼勳率兵來援,登高望草城川,說:「敵眾而陣不整,將不才也。我兵雖少,可以奇取勝。先設伏山下,戰合,必南去,爾起乘之,當大潰。」
  •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儘管因為北漢問題,宋遼雙方間接摩擦不斷;但在宋太祖時期,宋遼雙方大致保持和平關係,雙方邊境並未有過刀兵相向。即使在宋朝全力攻伐南方割據政權時,遼國也並無背後偷襲之舉。在宋太祖統治末期,宋遼關係進一步升溫,雙方使臣來往不斷。
  • 大話楊門(十四)呂洞賓助遼滅宋,不只是與漢鍾離的意氣之爭
    在楊家將小說的初始部分主要劇情還是以宋遼兩軍的交戰為主,而自楊六郎起兵解除魏府之圍開始,故事情節就逐漸有了被神話的色彩。其中在呂洞賓下山助遼滅宋這段故事情節更是讓人看著不像軍事題材的小說,更像是神話小說的節選。
  • 宋遼西夏三國鼎立與越南的獨立
    但遼帝國不同於枯萎的後漢帝國,而大宋將士們大戰之餘,已疲憊不堪,原來滿懷希望徵服後漢之後得到休息和賞賜的,現在全部落空,還要徒步600餘公裡,越過連綿險惡的太行山脈,去進攻龐大的強敵。他們對此強烈反對,但趙光義拒絕採納任何反對意見,他堅信「成大事者不謀於眾」的格言。一個月後,大軍抵達幽都府(即幽州,北京),攻城。
  • 「澶淵之盟」是不是城下之盟?宋遼為籤訂協議,又是如何討價還價
    遼聖宗統兵南下宋遼雙方僵持不下時,遼朝主動提出議和,隨即宋遼達成歷史有名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中「討價還價」國家外交與普通人做買賣一個道理,雙方既然要議和,必然會提出一些條件。宋遼為了能夠達成議和,雙方使者往還多次,不斷地「討價還價」才促使澶淵之盟的達成。宋遼是如何「討價還價」的呢?
  • 27.宋遼西夏三國鼎立與越南的獨立
    但遼帝國不同於枯萎的後漢帝國,而大宋將士們大戰之餘,已疲憊不堪,原來滿懷希望徵服後漢之後得到休息和賞賜的,現在全部落空,還要徒步600餘公裡,越過連綿險惡的太行山脈,去進攻龐大的強敵。他們對此強烈反對,但趙光義拒絕採納任何反對意見,他堅信「成大事者不謀於眾」的格言。一個月後,大軍抵達幽都府(即幽州,北京),攻城。
  • 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顯赫一時,因持功自傲下場悽慘
    此人叫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景德元年(1004),他參與宋遼澶淵之盟,談判中堅持原則,不割讓一寸土地,為北宋帶來120年的和平。誰承想,這位北宋顯赫一時的人物最終落得抱冤自縊而死。宋仁宗趙禎明道(1032-1033)初平反,贈太傅、諡襄悼,宋仁宗親為其神道碑篆額:「旌功之碑」。
  • 歷史上的遼宋幽州之戰是什麼樣的?與蕭燕燕沒半毛錢關係
    近日,古裝電視劇《燕雲臺》熱播讓許多觀眾對遼國和契丹族的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可令人遺憾的是該劇大量情節都與真實歷史不相符,其中關於遼宋幽州之戰這段劇情尤其誇張。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與大家聊聊歷史上真實的遼宋幽州之戰是什麼樣的。
  • 在教師節這天,讓我們跟著課本去旅行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帶我們領略了課本上的一篇篇美文,讓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種下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憧憬。就在今天,在教師節當天,讓我們一起跟隨課本的指引,去尋找記憶中那些美景。文章湖南 | 張家界未到張家界,我就聽人說,湖南的張家界地貌奇特,有著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變化、桂林之秀麗。
  • 流年風塵,歲月如歌
    子夜狂風乍起,一道閃電,劃破幽暗的星際,劃亮了半個夜空;在雷鳴還沒震懾雙耳之時,雨滴就像旋開的一把巨傘,從無邊無盡的大墨盤裡跌落下來。靜靜地上饒西,被鋪天蓋地雨簾籠罩著。我坐在明亮的崗亭,在雨棚庇護下,賞遠處一片華麗的銀絲;聽一滴滴雨聲,擊穿暗黑的黎明。
  • 宋遼風雲:我們應當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宋遼兩國舉行和平談判,並達成了和平協議。景德元年十二月初七,宋真宗委派左衛大將軍李繼昌為國使,持誓書與姚柬之往遼營報聘。援助遼國的歲幣之數,亦如曹利用所許諾。這兩份誓書,是確立宋遼關係的重要法律文件,也是我們研究宋遼關係的重要文獻。有必要將兩份誓書全書抄錄出來。大宋誓書: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 千年前宋遼對峙時期邊貿往來有緊有松 | 天津曾是滄州榷場邊境口岸
    直到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遼王朝,東起海河口西至白洋澱一線的河流、澱、窪都成為北宋與遼國的邊界,這裡才開啟了對歭但相對和平的年代。這期間,由於兩國都有各自的物資需求,促進了邊境貿易。為此北宋王朝還設立了榷場。「榷」,本意為獨木橋,後引申義為專賣。榷場貿易是當時北宋王朝與北方的遼、西夏、金以及蒙古汗國之間採用物資交換的交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