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
在運動或者長久站立之後
甚至早上起床剛下地之後
會出現足跟痛的症狀
仔細觀察
足跟不紅也不腫
能夠引起足跟痛的疾病有很多
揪出幕後的真正元兇
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最常見最多發的5種足跟痛
1
跟骨骨刺症候群
跟骨骨刺症候群是引起足跟痛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疼痛主要是由於蹠腱膜因反覆微損傷在跟骨結節處的炎症反應造成的。
手法圖片來源:骨科疾病:評治療估與治療
跟骨骨刺即跟骨骨質增生。蹠腱膜的起點是跟骨蹠面結節,在這個部位發生骨質增生可形成橫跨跟骨蹠面的骨嵴,跟骨側面 X 線片上如針形,這就是人們俗稱的跟骨骨刺。
該病起病緩慢,可有幾個月或幾年的病史,一側或兩側發病,可分為跟內痛、跟後痛、跟下痛。跟下痛為跟骨蹠面多種組織慢性損傷所致,臨床最常見。
2
扁平足
扁平足(又稱平足症)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畸形,指足部正常的內側縱弓消失。由於長期的錯誤走姿,長久穿不合適的鞋子,而導致足弓塌陷,失去緩衝彈性。
疼痛位置通常位於足底內側,長期站立或行走後加劇,偶爾疼痛也可位於踝關節外側外踝附近,這是由於足弓塌陷造成後足外翻,繼而腓骨與跟骨相撞擊的結果。
正常足印與不同類型扁平足足印比較
長期的錯誤走姿,長久穿不合適的鞋子,都可以導致足弓塌陷,失去緩衝彈性,引起疼痛、酸脹等症狀。不良習慣造成的扁平足是可以通過康復訓練得到改善的。
3
足底筋膜炎
足弓結構異常,生物力學異位可造成足底肌腱或筋膜微損傷,發生功能性退變,引起足跟部的疼痛與不適,最終形成足底筋膜炎。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
一般有以下特徵:
足跟持續疼痛數月或數年;疼痛呈搏動性、放射性、灼熱、刺痛;並且用力時疼痛加重;早起或長時間站立時疼痛明顯;稍微活動後疼痛減輕;一天的活動後疼痛加重;適當按摩或休息後疼痛會減輕或者消失。
圖片來源:Pixabay
過度運動使足底筋膜被反覆拉扯,小撕裂不斷發生,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此外,體重超標或背負重物造成足部過度承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於不平坦路面、穿著不合腳的鞋子、足部先天結構異常,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過短等,都會增加足底筋膜負擔,從而引發足底筋膜炎。
4
跟腱炎
跟腱炎是指人體在行走、跑跳等劇烈運動時,跟腱及周圍的腱膜承受了反覆的過度牽張,導致勞損或發生部分纖維撕裂、充血、水腫、纖維變性,甚至鈣化等,以局部疼痛,足跟不能著地,踝關節背伸疼痛加重等為主要表現的無菌炎症性疾病。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
跟腱炎可以導致跟腱的發炎和跟腱的退行性病變。跟腱炎產生的疼痛會逐漸加重,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跟腱無力,發生斷裂等危險。
圖片來源:Pixabay
目前對於慢性跟腱炎的病因認識仍然不夠清楚,一般認為運動負荷過大、訓練技術錯誤、小腿三頭肌柔韌性不足、扁平足、缺乏有效的熱身和放鬆,以及穿著不合適的鞋子等都是導致跟腱炎發生的因素。
5
跟腱周圍炎
跟腱周圍炎患者大都無明顯的直接外傷史,大部分患者在進行下肢負荷過多的跑跳動作時,踝關節做快速的屈伸,跟腱同時也受強力又反覆長時間的牽拉,使跟腱被拉長拉緊,而肌肉中的血管受到牽拉、擠壓致使跟腱部分受損,逐漸成一種疲勞性創傷。
主要表現為運動時有疼痛感覺,較輕者僅在用力蹬地後或某一特定的用力動作才痛,準備活動之後疼痛消失。沿跟腱周圍有壓痛,痛點不集中,可觸到硬結或條索狀肌束,此處多有明顯壓痛。
足跟痛的緩解及預防方式
避免長時間跑跳、行走和站立;不能長期劇烈運動,用騎腳踏車或遊泳取代走路或慢跑;肥胖是引發足跟痛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控制體重;選擇軟底鞋,可在腳跟處加護墊或使用矯形鞋墊;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的應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脈衝超聲波、離子電滲療法等物理療法可起到鎮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肌張力、緩解肌痙攣的作用;肢體鍛鍊主要包括:
放鬆小腿後側肌肉:泡沫軸放置於小腿後側,雙手支撐,腹部收緊,在膝與踝之間來回滾動,滾動1分鐘。
腓腸肌拉伸:弓步站立,一腿在後,一腿在前,腳尖朝前,前側腿屈膝,拉伸後側小腿,直到小腿後部有明顯拉伸感。保持30s,重複3次,換方向。注意後側腿和軀幹始終保持伸直。
比目魚肌拉伸:雙手扶牆,一腿在前、一腿在後站立,前腳掌抵住牆壁,後腳跟踩實。雙腿同時屈膝,腿部和上半身小心地向前傾斜。保持30s,換方向,重複3次。
足底筋膜放鬆:單腿站立,懸空腿踩在球上,體重置於支撐腿。讓球在腳底四處滾動,做30秒。按摩到腳底的所有區域,包括足弓下方。如果某區域的肌肉特別緊張,就在那裡保持一段時間。
足底筋膜伸展:坐在地面用手抓住腳趾向上向後牽拉,直到感覺足底被拉緊,維持該姿勢約15~30秒鐘,拉到有酸、緊、舒服,不要到疼痛難忍的程度,然後放鬆,連續重複5次。
坐姿抗阻訓練:取坐位,保持膝蓋屈曲,將抗阻彈力帶或繃帶繞在腳上,腳背用力往下踩,對抗做蹠屈運動,可逐漸增加訓練強度。
離心力訓練:自然站立於臺階上,雙腳與肩同寬,進行腳尖提踵,增強小腿肌肉和足底肌肉的力量,每組15-20次,做3組。
一旦出現足跟痛
應及時就醫,切忌養病為患
沒有問題的朋友
也可進行上述訓練加以預防
【本文參考文獻】
周雪峰, 黃倩, 劉洋. 跟骨骨刺症候群治療進展[J]. 實用中醫藥雜誌, 2012, 28(4):324-326.
姜磊, 繆文禮, 宋京蔚. 跟骨骨刺與跟痛症的關係探討[J]. 中國醫藥導報, 2008, 5(032):154,157.
張秀麗, 劉學貞, 任影萍. 扁平足的研究進展[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07(02):80-82.
牛森, 霍洪峰, 趙煥彬. 新兵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壓力分布與步態特徵%Study on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Gait Characteristics in Recruits with Plantar Fasciitis[J].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038(004):257-262.
王欣, 張惠卿, 王曉磊, et al. 足底筋膜炎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 v.17(A2):96-98.
廖立青, 武凱, 李義凱. 封閉治療跟腱炎的解剖學基礎[J].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2019(7).
杜鋒,張志傑,朱毅,劉春龍,李凝.肌肉離心訓練結合康復治療跟腱炎的臨床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8):1209
李濤, 張煥玲. 田徑運動員跟腱腱圍炎的康復治療[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13).
編輯:石亞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