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不紅不腫,一走路就疼!5大「元兇」需警惕!

2020-12-23 康端康復

有不少人

在運動或者長久站立之後

甚至早上起床剛下地之後

會出現足跟痛的症狀

仔細觀察

足跟不紅也不腫

能夠引起足跟痛的疾病有很多

揪出幕後的真正元兇

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最常見最多發的5種足跟痛

1

跟骨骨刺症候群

跟骨骨刺症候群是引起足跟痛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疼痛主要是由於蹠腱膜因反覆微損傷在跟骨結節處的炎症反應造成的。

手法圖片來源:骨科疾病:評治療估與治療

跟骨骨刺即跟骨骨質增生。蹠腱膜的起點是跟骨蹠面結節,在這個部位發生骨質增生可形成橫跨跟骨蹠面的骨嵴,跟骨側面 X 線片上如針形,這就是人們俗稱的跟骨骨刺。

該病起病緩慢,可有幾個月或幾年的病史,一側或兩側發病,可分為跟內痛、跟後痛、跟下痛。跟下痛為跟骨蹠面多種組織慢性損傷所致,臨床最常見。

2

扁平足

扁平足(又稱平足症)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畸形,指足部正常的內側縱弓消失。由於長期的錯誤走姿,長久穿不合適的鞋子,而導致足弓塌陷,失去緩衝彈性。

疼痛位置通常位於足底內側,長期站立或行走後加劇,偶爾疼痛也可位於踝關節外側外踝附近,這是由於足弓塌陷造成後足外翻,繼而腓骨與跟骨相撞擊的結果。

正常足印與不同類型扁平足足印比較

長期的錯誤走姿,長久穿不合適的鞋子,都可以導致足弓塌陷,失去緩衝彈性,引起疼痛、酸脹等症狀。不良習慣造成的扁平足是可以通過康復訓練得到改善的。

3

足底筋膜炎

足弓結構異常,生物力學異位可造成足底肌腱或筋膜微損傷,發生功能性退變,引起足跟部的疼痛與不適,最終形成足底筋膜炎。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

一般有以下特徵:

足跟持續疼痛數月或數年;疼痛呈搏動性、放射性、灼熱、刺痛;並且用力時疼痛加重;早起或長時間站立時疼痛明顯;稍微活動後疼痛減輕;一天的活動後疼痛加重;適當按摩或休息後疼痛會減輕或者消失。

圖片來源:Pixabay

過度運動使足底筋膜被反覆拉扯,小撕裂不斷發生,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此外,體重超標或背負重物造成足部過度承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於不平坦路面、穿著不合腳的鞋子、足部先天結構異常,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過短等,都會增加足底筋膜負擔,從而引發足底筋膜炎。

4

跟腱炎

跟腱炎是指人體在行走、跑跳等劇烈運動時,跟腱及周圍的腱膜承受了反覆的過度牽張,導致勞損或發生部分纖維撕裂、充血、水腫、纖維變性,甚至鈣化等,以局部疼痛,足跟不能著地,踝關節背伸疼痛加重等為主要表現的無菌炎症性疾病。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

跟腱炎可以導致跟腱的發炎和跟腱的退行性病變。跟腱炎產生的疼痛會逐漸加重,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跟腱無力,發生斷裂等危險。

圖片來源:Pixabay

目前對於慢性跟腱炎的病因認識仍然不夠清楚,一般認為運動負荷過大、訓練技術錯誤、小腿三頭肌柔韌性不足、扁平足、缺乏有效的熱身和放鬆,以及穿著不合適的鞋子等都是導致跟腱炎發生的因素。

5

跟腱周圍炎

跟腱周圍炎患者大都無明顯的直接外傷史,大部分患者在進行下肢負荷過多的跑跳動作時,踝關節做快速的屈伸,跟腱同時也受強力又反覆長時間的牽拉,使跟腱被拉長拉緊,而肌肉中的血管受到牽拉、擠壓致使跟腱部分受損,逐漸成一種疲勞性創傷。

主要表現為運動時有疼痛感覺,較輕者僅在用力蹬地後或某一特定的用力動作才痛,準備活動之後疼痛消失。沿跟腱周圍有壓痛,痛點不集中,可觸到硬結或條索狀肌束,此處多有明顯壓痛。

足跟痛的緩解及預防方式

避免長時間跑跳、行走和站立;不能長期劇烈運動,用騎腳踏車或遊泳取代走路或慢跑;肥胖是引發足跟痛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控制體重;選擇軟底鞋,可在腳跟處加護墊或使用矯形鞋墊;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的應用可以有效緩解疼痛;脈衝超聲波、離子電滲療法等物理療法可起到鎮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肌張力、緩解肌痙攣的作用;肢體鍛鍊主要包括:

放鬆小腿後側肌肉:泡沫軸放置於小腿後側,雙手支撐,腹部收緊,在膝與踝之間來回滾動,滾動1分鐘。

腓腸肌拉伸:弓步站立,一腿在後,一腿在前,腳尖朝前,前側腿屈膝,拉伸後側小腿,直到小腿後部有明顯拉伸感。保持30s,重複3次,換方向。注意後側腿和軀幹始終保持伸直。

比目魚肌拉伸:雙手扶牆,一腿在前、一腿在後站立,前腳掌抵住牆壁,後腳跟踩實。雙腿同時屈膝,腿部和上半身小心地向前傾斜。保持30s,換方向,重複3次。

足底筋膜放鬆:單腿站立,懸空腿踩在球上,體重置於支撐腿。讓球在腳底四處滾動,做30秒。按摩到腳底的所有區域,包括足弓下方。如果某區域的肌肉特別緊張,就在那裡保持一段時間。

足底筋膜伸展:坐在地面用手抓住腳趾向上向後牽拉,直到感覺足底被拉緊,維持該姿勢約15~30秒鐘,拉到有酸、緊、舒服,不要到疼痛難忍的程度,然後放鬆,連續重複5次。

坐姿抗阻訓練:取坐位,保持膝蓋屈曲,將抗阻彈力帶或繃帶繞在腳上,腳背用力往下踩,對抗做蹠屈運動,可逐漸增加訓練強度。

離心力訓練:自然站立於臺階上,雙腳與肩同寬,進行腳尖提踵,增強小腿肌肉和足底肌肉的力量,每組15-20次,做3組。

一旦出現足跟痛

應及時就醫,切忌養病為患

沒有問題的朋友

也可進行上述訓練加以預防

【本文參考文獻】

周雪峰, 黃倩, 劉洋. 跟骨骨刺症候群治療進展[J]. 實用中醫藥雜誌, 2012, 28(4):324-326.

姜磊, 繆文禮, 宋京蔚. 跟骨骨刺與跟痛症的關係探討[J]. 中國醫藥導報, 2008, 5(032):154,157.

張秀麗, 劉學貞, 任影萍. 扁平足的研究進展[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07(02):80-82.

牛森, 霍洪峰, 趙煥彬. 新兵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壓力分布與步態特徵%Study on Plantar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Gait Characteristics in Recruits with Plantar Fasciitis[J].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038(004):257-262.

王欣, 張惠卿, 王曉磊, et al. 足底筋膜炎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 v.17(A2):96-98.

廖立青, 武凱, 李義凱. 封閉治療跟腱炎的解剖學基礎[J].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2019(7).

杜鋒,張志傑,朱毅,劉春龍,李凝.肌肉離心訓練結合康復治療跟腱炎的臨床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8):1209

李濤, 張煥玲. 田徑運動員跟腱腱圍炎的康復治療[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13).

編輯:石亞盟

相關焦點

  • 足跟損傷,警惕這5大「元兇」
    過量運動是引起足跟疼痛和其他不適症狀的重要原因。具體損傷包括:跟腱損傷、跟腱疾病/腱包膜疾病、韌帶部分或完全撕裂、足跟淤血、碰撞/黏液囊炎、腳後跟骨突炎、足底筋膜炎、黑趾、大水皰。➤走路時患肢異常疼痛。➤好發於30歲以上的男性,既往運動較少而突然運動者。➤有跑步、跳高和快速爬樓梯的經歷。➤腫脹,約高於皮膚2.5cm。➤在小趾趾端處可能會感覺缺乏障礙。
  • 改善膝蓋一走就疼,不紅不腫,關節退化
    就是膝蓋疼。她這個膝蓋疼啊,很有特點,就是平時沒啥感覺,但是只要走路時間長了,兩側就開始疼。疼痛的地方,不紅也不腫,疼痛規律跟天氣變化關係也不大。最後,醫生就說了,說你這個病,說到底,就是年紀大了,老了。你呀,得學著適應。
  • 足跟疼之偏方
    最近有朋友留言說足跟疼,其實足跟疼有好幾種情形,如果是有骨刺,那麼按照前幾期骨刺的抑制偏方即可,這類人群可移步至骨刺偏方:當然還有其他情況,比如長時間的走路或者跑步後,腳底有疼痛感,或者睡了一夜之後,在踩到地面的那一刻會劇烈疼痛
  • 無端端膝關節又疼又腫,走路也不利索,這是怎麼了?
    但很多朋友會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沒有受傷,但膝關節卻突然感覺不爽,起初沒有當回事兒,但一段時間後,就又疼又腫,走路也不利索,下蹲時還感覺挺困難。這有可能是由於膝關節積液引起的。  關節液的來由  其實,我們正常的膝關節腔裡也有少量液體,由關節滑膜分泌,顏色為淡黃色或無色,清晰透明,粘稠度很高,起著潤滑關節和營養軟骨的作用。
  • 走路腳後跟疼,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或與4種因素有關,看看不吃虧
    走路腳後跟疼,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或與4種因素有關,看看不吃虧生活中,有不少人的腳後跟會莫名其妙的疼痛,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常見。這種足後跟疼往往不會時時刻刻都會出現,有時候坐下來休息一下或者睡一覺就會緩解很多,或者沒有了疼痛感覺。
  • 走路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元兇就是它!
    它的本質是珍珠白色的結締組織,起於足跟,止於前足底,形成足弓的「弦」,中心部位最厚,附著於跟骨結節,在遠端分為5根細支延伸至各趾。足底筋膜有助於維持足弓的完整性,步行及跑步時,足底筋膜能提供支撐,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力,給關節減壓減震。
  • 一走路就疼?6個方法教你對付腳跟上的「骨刺」
    有些人經常覺得足跟不舒服,一走路就疼,特別是早上起床疼得更加厲害。有時候是一陣一陣鑽心的痛,碰都不敢碰,更加不敢下地走路,活動開來又好一些,像是腳底下長了根刺一樣,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由於足跟部位的生物力學形態直接決定了足跟需要承受人體大部分的重量,所以人體在進行運動時會不斷壓迫、摩擦到足跟,足跟周圍組織磨損後人體自然修復機制會向受損部位輸送大量營養物質,跟骨發生代償性增生就產生了「跟骨骨刺」。
  • 足跟疼的不敢走路怎麼辦?按揉腳踝這個位置可極大的緩解足跟痛
    患者主訴近來常感到足跟兩側疼痛的厲害,特別是在早晨起床時那一會,疼痛的甚至足部不敢著地,只有稍微活動下腳踝痛感才會減輕。患者使用消炎藥物後效果並不明顯,於是採用以下的穴位療法,一周後患者足跟疼痛的症狀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 足跟疼痛跟骨刺有妙招
    足部經絡交匯,有「第二心臟」之稱,足跟一旦受損,則痛在足跟,累及全身。足跟疼痛一般不紅不腫,但是行走不便,是由於跟骨刺、滑囊炎、筋膜炎、足腱炎、足墊炎、腱鞘炎等引起的,在早上起床和久坐起身時最為嚴重。
  • 一小時問診|走路或運動後腳疼是何原因?鞋子一側磨損是啥問題?
    2、我今年35歲,之前有過運動損傷,現在左右腳都會習慣性崴腳,每次崴腳後都會冰敷和熱敷,現在左腳踝蹲的時候經常會感覺疼,平時走路不疼,怎麼緩解疼黃政:習慣性的崴腳,然後下蹲姿勢比較疼痛,這種還是比較常見的,就多見於這種運動的損傷所導致韌帶的損傷。
  • 老年人怎樣才能擺脫「足跟痛」的困擾?或許可以試試PRP
    日常生活中,常會聽到有不少中老年人抱怨"腳後跟疼",導致走路活動不方便,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其實,這種症狀通常被稱為"足跟痛",其主要表現為足跟處疼痛,有時伴有灼熱感或針刺感,走路時會明顯加重。近年來,不少患有"足跟痛"的人輾轉就醫於多家醫院,希望能治癒,但結果卻差強人意。
  • 常見足病之——垂足、長短腿、足跟不落地
    一、常見足病之二十七:垂足      垂足:臨床上比較常見,其學名是踝關節蹠屈。
  • 沒淤青沒破損,6歲男孩卻老說膝蓋疼!一查竟是……
    但是因為昊昊說膝蓋疼的時間越來越多,媽媽不放心也去諮詢過醫生,說可能是生長痛,建議疼的時候就給他按摩或者熱敷。可是,後來昊昊的膝蓋疼痛頻率卻越來越密。直到有一天,媽媽發現昊昊兩邊膝蓋好像都不一樣大了,右邊有點腫了,這下媽媽開始緊張了。
  • 沒淤青沒破損,6歲小朋友卻老說膝蓋疼!一查竟是……
    但是因為昊昊說膝蓋疼的時間越來越多,媽媽不放心也去諮詢過醫生,說可能是生長痛,建議疼的時候就給他按摩或者熱敷。 可是,後來昊昊的膝蓋疼痛頻率卻越來越密。直到有一天,媽媽發現昊昊兩邊膝蓋好像都不一樣大了,右邊有點腫了,這下媽媽開始緊張了。
  • 走路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罪魁禍首是這5個原因,別再隨便處理了
    特別是腳後跟的部位,長期走路、跑步壓力最大,但機體為了配合人們生活,旁邊骨質的骨密度增高,那麼新出來的骨頭會在中間格格不入,從而導致腳後跟疼。腳後跟長期疼痛,別忽視骨質增生:骨質增生也是常見的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當人骨骼周圍的肌肉韌帶,沒有辦法再支撐後,骨骼受力將會受到改變,而機體為了能夠穩定這個組織,既有可能出現骨刺,還有可能導致骨質增生。
  • 化解大腳趾紅、腫、疼
    這個配伍,據說最初是從一本集子上摘錄的。那本書,叫做《老中醫經驗彙編》,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在1978年出版的,迄今都40多年了。它的創製者,是杏林前輩、名老中醫鄭僑。關於這個配伍,有兩個驗案。我給你說一下。其中一個,就是鄭僑前輩用此法的驗案。當時患者是一個男性,年34歲。
  • 足跟痛(腳後跟痛)怎麼緩解?中醫專家教您一招!
    足跟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又稱跟痛症,多見於久立或行走工作者,表現為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祖國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溼、血熱等原因所致。
  • 右耳無故聽見樹葉沙沙聲 元兇竟是腦腫瘤,還有這些症狀需警惕
    以神經性耳鳴治療一段時間,效果欠佳,後來又出現了嗆咳,頸肩疼。小悠還以為是頸椎病,去醫院做頸椎檢查,檢查結果正常。好在經朋友提醒,小悠及時做了頭部核磁共振檢查,找到了元兇。「顱底軟骨肉瘤生長相對緩慢,呈侵襲膨脹性生長,症狀在初期不典型,開始多較輕微,未能引起患者重視與及時就醫。」楊慶哲主任補充道,「小悠來就醫時,腫瘤體積已經很大,約6cm,已經對顱底神經和血管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
  • 人體信號:走路腳後跟疼或與三種疾病有關
    周阿姨最近走路總感覺腳後跟疼,她仔細的想了一下,也沒有受過任何外傷,而且腳底的繭子很厚,平時也沒有什麼問題。於是她換了軟底的鞋子,結果還是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般來說,病理性的腳跟疼痛可能與3種疾病有關:跟骨刺、蹠筋膜炎和跟骨的骨內高壓。跟骨刺跟骨刺就是足跟骨質增生,多見於中老年人。
  • 沒外傷,6歲小朋友卻總說膝蓋疼!一查竟是老年人常得的病……
    但是因為昊昊說膝蓋疼的時間越來越多,媽媽不放心也去諮詢過醫生,說可能是生長痛,建議疼的時候就給他按摩或者熱敷。可是,後來昊昊的膝蓋疼痛頻率卻越來越密。直到有一天,媽媽發現昊昊兩邊膝蓋好像都不一樣大了,右邊有點腫了,這下媽媽開始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