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 術 野 子 的
藝 術 野 史
| 2016.8.27
時 空 人
晉磚題跋 王道義
王道義於文藝境界崇尚「宏約深美」,於書法、篆刻和詩文追求「古雅樸逸」,以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先生名句「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為遊藝的座右銘。
道義的師友認為他的書法、篆刻和詩文格調統一,更以詩文書印並進共勉。多年前,著名書法篆刻家潘主蘭鼓勵他的印作「精緻可喜,能於筆墨間見情趣,難能可貴。」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曾點評他的印作「秀而能樸,用線動靜方圓對立統一。」西泠印社副社長李剛田也嘉許道: 「有古氣,又有奇氣。」
自作詩草書條幅 45x22 王道義
西泠印社理事、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篆刻委員會主任郭強認為他「性篤厚且堅毅,學敏思而善擇,謙謙君子以慎獨,師表言行克己,斂以為展,蕩蕩胸次,不澆塊磊,不昧良知,不昧藝術,不昧時代。阿義(王道義別署)為藝術以古為尚,獨擅而行,不為時風所熾。其書法自三代吉金入,心存高古而獲高古,且有衝淡清逸之態。文字運用與再造,遵六書而能通變,以詔版之體,六國文字之形,隨作品布局之安排而擇其勢,尚古善巧之能力值得稱許。以漲墨、宿墨調動金文聯中簡單對峙之枯寂、麻木,蓬勃之生命力呼之即出,枯筆、沙筆也成為質樸尚古筆法之新表現。從集聯、自撰聯窺測到,文學運化自在修養之中,故能俯拾皆佳,翹楚同輩。漢篆、漢隸創作,造奇險而寓於整體之中,亂石鋪街平抑了變形之錯動,呈自然中之組合,將漢代飽滿厚重均衡之充滿美,轉化為奇險質古之變化美。行草則在漢隸、章草筆意外,飾古而求節奏,運澀而表流動,質樸裡散出輕輕之淡然,在碑筆中尤為亢奮。其篆刻宗古璽,借殷商契刻文字及三代吉金文字,以復高古,非窅然空蹤,造險而不覺險在,載瞻載止。布印在秦,又以疏為勝,用單字獨立顧盼其鄰,密則密,疏則疏,化整體為個體,又以個體走向整合,其智睿敏矣。刀法含蓄沉著中透出清秀之意,凌厲而不見其鋒,疾運而不睹其勢,造作而不露其痕,神出古異。楚金文(鐫刻類)邊款一領時尚,漢金文款又奪蓬勃茂密之勢,一領一奪可見出擊之準確而有效,慧中見思也。當今印壇不可無阿義。」
酬肯軒北川紀遊詩橫幅 王道義
日課之餘,王道義喜將書稿印稿和查檢所得摺定成冊,與師友們的評鑑文字相對應,這樣一年下來就有一大疊,儼然他的「遊藝年鑑」。
——
「泛泛輕觴,三春陶和氣。茫茫大造,千載挹遺芳。」2013年被調入省詩書畫院前,蜀中書家王道義於37首《蘭亭詩》中集了六十幅對聯,從中選擇一副精心創作,投稿中國書協「全國首屆王羲之書法獎」,沒想到摘得大獎。「本來是為了輔助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蘭亭文化』之生動,《蘭亭集序》的背後是37首詩和當時42位著名的文人,這些文人是當時士大夫的代表。其中有東山再起的謝安,也有年僅九歲、尚不會賦詩的王獻之。」……1986年到2013年,他一直在校任教語文,1999年他所在的師範學校和廣漢一中合併為廣漢中學。機緣巧合:他後來隨父親走親訪友尋到族譜,古夢塵封,時光荏苒,這才知道當時他們王氏宗祠離他的學校不到一百米。
——
「觀書石室,問道江源」,研習詩文,變化氣質,充盈書卷之氣,是王道義「遊藝」的一大動力和源頭活水。翻看王道義的藝術履歷,獲獎是一個重要部分,要是歷數下來,紙面一定篇幅不小。20多年語文教師的出身,對更多書藝愛好者來說,他的學習習慣和創作習慣尤值得分享,他認真,邊受訪邊把心得寫在本子上:
第一,學習過程中,習慣探究文本的文化背景。比如學寫《蘭亭集序》,一般就是把它的結構大體確定了,再模寫它的筆畫,這是「摹寫」;再放開對著寫,這叫「對臨」;寫熟後能背誦默寫,便是「背臨」、「意臨」;最後以其法度、意蘊施於創作。「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書風、為什麼王羲之在他那個時代寫得最為出色精彩?儘管時人對此存有異議。至唐代被尊為「書聖」至今不替,卻很少去研究這是為什麼。」王道義學中文出身,慣於把字帖放進中國歷史文化背景裡推究考察。「所謂文化背景,用孟子的話說就是『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在他看來,這涉及到人與時空的關係。「東晉為什麼會產生那樣風格的書法作品?這就跟中國書法的演變到了東晉時的實際狀態有關,比如那會兒有哪些比較有影響力的名家、名作等等。你不能僅僅臨摹《蘭亭序》就完了,你還得去研究它的文化背景。另外,儒釋道三教合流、相互融合碰撞所產生的玄學和發酵的魏晉風度,是這篇『天下第一行書』的靈魂所在。雖然《蘭亭詩》只有37首,但它們的字數遠遠超過了《蘭亭集序》的324字。最重要的基石是這詩和詩背後的42位東晉名士。這個基石是大多搞書法的人所容易忽略的,而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就是文化背景。」司馬遷追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研究名家、研習名帖也當如樣,注重「時、空、人」三者的關係。
神醉·橫幅 王道義
第二,重視藝術的文字規範。王道義對文字有特別敏感。從學習創作,到與名家與新銳交流,他都非常注重書法和篆刻創作文字的規範與淵源,「如今有這種現象,對於楷、行、篆、隸、草各類書體創作中的錯字和別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他看來,一個沒有文化的書法藝術家無非就是一個「寫字匠」而已。書法家不僅僅只是一種稱謂、職業,更是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一項使命,其本分就應是連接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節鏈條而存在,「中國書法的載體文字,是我們中國書法之魂。如果這個「魂」都是錯別字,古文字裡邊是錯別字,今文字系統的楷書、行書、草書和隸書,你都是用錯、寫錯的話,標榜自己是所謂的『純粹的藝術家』,我覺得,那不是狂悖就是欺世。」
第三,醉心藝術的文採風流。歷代大名家或小有名氣的作者,沒有一位不在詩、文、書、畫各個方面都有相當的修養,王羲之和顏真卿即是典型。他喜歡讀《全唐詩》,尤其喜歡選讀裡面他所熟悉的書法名家,看他們究竟在日常生活中寫了哪些詩,「比如顏真卿的就有不少。他是大唐的一介書生,其先輩也大都是因文學造詣而成為官員,是『自立而立他,自達而達人』的士大夫。,,。他學習《詩經》和《離騷》,繼承漢魏以來詩歌的長處,最終形成了他五言詩和七言詩那種非常簡練、深厚而洞達的文採風流。而現在,他所流傳下來的許多楷書和行書作品的氣息,跟他詩歌的氣息是一致的。所謂『詩言志』,表現的就是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學習這些名家的書法字帖,特別醉心於他書法裡的文採風流。
第四,遊心藝術的本體。包括書法的筆法、字法和章法;包括篆刻的刀法、字法和章法。這是技術層面。
——
今春四川省詩書畫院工作室開課,王道義作詩《放艇花溪趁好風》:夜雨東風醒蟄龍,清梅照水喜相逢。明朝橐筆奮蘭槳,共溯江源雲外峰。」 緣結翰墨,雅集錦裡,並很快將詩作篆於壽山石上。「習書刻印是板凳冷坐的苦差,更是清歡長隨的樂事。」對於書與印的關係,說簡單,也複雜。他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自己書法和篆刻的關係:印內求印,印外求印,以書促印,書印合一。
飆輪遊八極·高架太平軌·陶印 王道義
當初四川師範大學的締造者之一李季偉先生的侄兒李君煒,是他的啟蒙老師之一。在班上他尤對篆刻最感興趣,而他與當時國內名家,包括西南師範大學徐無聞教授的書信往來中獲知,喜歡篆刻不能夠光刻印章。他至今仍記得徐無聞給他提的關於,,的三點建議:第一,要臨摹古璽漢印。就像寫字一樣,首先要臨摹歷代法帖。第二,要學文字學,包括古文字學和今文字學。古文字學主要精研篆書,今文字學涵蓋楷行隸草等。第三,要學寫篆書。篆刻離不開篆書,它主要是以篆書這種古文字為表現載體的。這三點言簡義豐,直到現在是金玉良言。
新淬青鋒剜石筍·邊款 王道義
所謂「印外求印」,即要學習篆刻以外的各類知識,書法、美術、圖案、古器物以及相關的製作方法等。「以書促印」則是通過書法來促進、帶動自己的印藝,這是一般篆刻家所不具備的,通過書法的帶動會使得自己的印章左右逢源、刻畫自如。吳昌碩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近兩百年內,詩書畫印各方面,綜合得分最高的,應該就是他了。到現在為止,他也是以書法來帶動自己的篆刻、做的最好的前輩。」
視通萬裡 王道義刻
「書印合一」,指書法和印章的整體風格,在帶動和被帶動的關係上應該是同等的。其中典範仍推吳昌碩,其書印風貌一致,風格雄強、渾樸、蒼茫、變幻自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書俱老、人印俱老。還有他印章邊款所體現出的文採風流與他書法、題畫詩的文採風流,高度一致。」
王道義非常欣賞吳昌碩的兩句詩,「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他坦言:「陶淵明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是『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的名士風流。吳昌碩刻印時寫的這兩句詩就是要告訴我們,詩文書畫之真諦是什麼?就是『深造求通』。『深造』是方法,『通會』是目標。多麼簡潔!」
通也並非一下子就能通的,一日有一日之進境,這是吳昌碩的內心獨白,他也深信不疑。
——
王道義先習篆刻,後習書法,主攻先秦古文字和秦漢篆隸書。此外,他還涉獵章草。作為漢代才出現的隸書的快寫,章草的許多結構都直接取自篆書。它簡潔而古樸的特點也較適合他在文史哲方面的價值取向,他本人偏愛古樸、雅致之風。兩個字概括他作品風格——「古雅」。
集漢碑聯語·扇面 王道義
「文化是一條長河,每一個文化人都存在著學習古典、消化古典、走出古典——就是出新意的這三個階段。這是每個有志於文化藝術的人都不可迴避的三個階段。」他欣賞的是「入古出新」,而不是「入古創新」。「開創之『創』繁體字左邊是一個「井」,他覺得在古人看來,只有用智慧和物質的合力去掘一口井,有了源頭活水,才算真正的創新。」齊燕銘詩句「推陳汲古出新意,炳燭前賢法後王」的文藝主張,這也是王道義現在所秉持的態度。
自作詩冊頁 王道義
先秦文學裡,他最愛《詩經》《離騷》《尚書》等先秦典籍。他曾把《詩經》《尚書》裡自己喜歡的名句全都摘抄下來,考究它們的文學內涵和文字構成,以使得自己的書法篆刻更具有先秦的古雅。他也喜歡南北朝和漢唐時候古雅的詩歌。「自己敏感執著的性情跟偏愛古樸雅致的書風也分不開的,你讓我一時半會兒去用那種狂草式的線條去表現磅礴灑脫的情調,那我可能就做不出來。每個人都有『動、靜、內、外』的分別,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如果是千人一面,大家都這樣,那也就沒有了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和文採風流了。」他坦言自己喜歡嘗試不同的挑戰,「像我們老王家的家族史,其實就是一部挑戰史。」
成都商報記者 謝禮恆
實習生 馮川幸
攝影記者 劉海韻
設計 慄大鵬
簡介.
王道義
1968年7月生於四川省什邡市,四川師範大學中文本科畢業,語文高級教師,四川省詩書畫院專職書法篆刻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正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篆刻委員會委員。
致力於研習先秦古文字和秦漢璽印,篆刻追求典雅質樸,書法擅大篆、隸書、章草等,崇尚藝文一合的金石書捲風神。其書法曾獲文化部「全國第十二屆『群星獎』金獎」,中國書協「全國首屆王羲之書法獎」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