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內部發現巨大「破洞」,直徑超過6700千米,地球要迎來小冰期?

2021-02-08 科技耶

自從澳大利亞山火之後,全球變暖成為了大家一個熱議的問題,轉眼到了2020年,卻迎來了另一個問題,地球或將迎來小冰期,很多人表示溫度持續升高,地球出現小冰期的機率幾乎為0,科學家卻表示,地球出現小冰期和溫室效應並沒有任何關係,引發小冰期的「罪魁禍首」是太陽。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發現太陽出現了一個巨大「破洞」,這一「破洞」竟然超過了6700千米,或許會持續增大,難道地球真的要進入小冰期?

1科學家在觀測太陽的時候,發現這一巨大破洞,然而只是太陽中的一個黑子,這個黑子的體積非常大,它的直徑竟然達到了6700千米,這也是和其他太陽中黑子不同之處。科學家表示這一黑子正在不斷向外擴張,或許在未來它的體積大到超過人類想像,根據太空氣象報告顯示,它過於活躍後會產生太陽耀斑,太陽耀斑的出現,極大可能影響地球上的其它通訊系統。

2在過去的200年當中,科學家一直對太陽中的黑子進行觀察,發現太陽每隔一段時間內,太陽內部黑子會過於活躍,活躍過後會瞬間進入一個休眠階段,暫時不了解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只能推算出太陽中黑子活躍的周期,如果從今年開始算,或許到2030年的時候,太陽中的黑子活躍度將會降到最低,2030年人類將迎來小冰期。

32030年太陽將會進入休眠期,進入休眠期的太陽,光子活躍度急劇下降,直接導致地球表面氣溫大幅度降溫,這樣一來形成了一個小冰期,隨後科學家公布了一則報告,這則報告中明確指出,在2022年的時候,太陽中的黑子活躍度將達到巔峰,按照周期來算預計到2023年至2035年的這一階段,受到外界的影響,太陽中的黑子活躍度大大減少。

4正因為如此才會讓地球進入一個小冰期,當然科學家沒有明確指出,在2030年的時候,地球將會進入一個小冰區,他們認為這一切只不過是個巧合而已,如果地球真的迎來小冰期,那麼必然會影響地球上農作物生產,屆時會讓很多人陷入一個饑荒。

5目前人類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並不是2030年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時期,而是如今全球變暖造成的影響,如果不能改變現狀,即使小冰期到來人們也束手無策。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回放

1.地球「病了」!未來地球溫度將達70℃,人類該如何生存?

2.除人類之外,地球上所有動物被放大200倍後,誰能成為「霸主」?

3.7號冰有多「可怕」?一小塊能凍結全部海洋?真的有這麼強大?

4.來自2030年的穿越者諾亞,順利通過測謊儀留下預言,這是真是假?

5.「末日」到來的速度加快了?又被霍金說中了?人類未來該怎麼辦?

快看看都有誰「在看」呢

↓↓↓



相關焦點

  • 2020年地球或迎來小冰期?研究發現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在前幾個月,有天氣學家預測,隨著南北極冰雪的融化,全球或將迎來小冰期時代!冰期,可劃分為大冰期和小冰期。大冰期指的是全球氣溫普遍極低,且持續時間較長。地球曾經歷過四次大冰期時代,最近一次大冰期時代距今有260萬年。此外,大冰期中間會穿插時間短、溫度較低的小冰期,據記載,地球一共經過四次小冰期。
  • 小冰期什麼時候到來?太陽或在2030年進入休眠期,地球要變冷?
    這是今年大家關注的一個話題,相信都能感受到,地球仍然正在處於一個升溫階段,可是剛剛進入10月份後,地球竟然開始降溫了,一時間大家不知道未來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甚至還有人傳言地球即將進入一個小冰河時期,可是今年又被研究人員譽為是有史以來最熱年,地球是變熱還會變冷呢?地球即將迎來小冰期?
  • 課外地理 | 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
    然而,一些特殊的變化也會時常在地球上出現:世界氣溫下降,冰川擁抱地球。這些特別的情況被稱為——冰期(Ice Age)。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廣泛且影響巨大的氣候變化呢?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今天就讓我們回到過去,看一看這些冰川形成背後的原因。
  • 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
    或許冰期時代的歷史能夠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地球氣候的未來!第一次冰期始於24億年前,當時地球上唯一發現的生命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單細胞厭氧生物。藍藻是第一個能在太陽的幫助下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用的糖的生物,即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進行過程中,會釋放出氧氣。在此之前,地球大氣中從未發現過這種高活性氣體。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為何又說要進入「小冰期」了?這是怎麼回事?那地球往後的幾十年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 首先我們說下什麼是「小冰期」? 由於大量的海水被凍結,冰期的海平面要比現在低將近100米,冰河時期也稱為大冰期,每個大冰期之間至少會間隔1.5億年的時間,這個間隔被稱為間冰期。
  • 如果太陽直徑從現在的70萬千米突然縮小到3千米,地球會怎麼樣?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類,都需要依靠太陽才能生存,如果哪一天,突然沒有了太陽,地球會變成什麼樣,人類文明是否還會存在?儘管這種惡劣的局面,還需要50億光年之後才有可能出現,每一個恆星總有熄火的時候。太陽作為我們太陽系唯一的恆星,用它一直不間斷的核聚變,為整個地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源,才讓地球有生機勃勃的景象,離開了太陽,人類和地球上的生物,將會面臨滅頂之災,這是毫無疑問的事。
  • 太陽活動進入極小期,黑子消失,難道地球要變冰球了?
    地球總是一驚一乍的,今天小行星到來了,明天「奧陌陌」好像是外星戰艦,要不就溫室效應,現在又來小冰期,這是要玩冰火兩重天嗎?不管怎麼樣,太陽進入極小期,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媽媽不會再給我轉發太陽磁暴的信息,告訴我今天不能玩手機,關掉所有家用電器。說歸說,我還得繼續科學地、通俗的解釋一下,極小期、黑子、冰河世紀,都是什麼?它們是否有關聯呢?
  • 新一輪太陽活動峰值或有115個太陽黑子,地球還會進入小冰期嗎
    研究表明,太陽活動周期大約為11年,在每個周期內,會有一個太陽極小期和太陽極大期。在極小期,太陽活動水平最低,釋放的能量也最少,在極大期,太陽活動水平最高,釋放的熱量也多。 根據過去多太陽活動周期的記錄情況來看,首個有記錄的太陽活動周期是1755年至1766年,研究人員將其稱為太陽活動周期1,以此類推,上一個太陽活動周期是太陽周期24,時間為2009年-2020年。如果太陽在本月進入新一輪太陽周期,也就意味著太陽周期25要到來了。
  • 太陽黑子活動減弱,地球進入小冰期?它為何與地球關係如此密切?
    何為小冰河期一看小冰河期,我們肯定會想是不是還有大冰河期,那你猜得沒錯。在地球的某些年代,冰川覆蓋了絕大多數的陸地和海洋,那時氣候異常寒冷,到處都是冰塊。這種狀態可能會維持一百萬年,在地球形成以來,有記錄的冰河時期曾出現過11次。
  • 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400倍,與地球的距離比也是400倍,為什麼如此巧合?
    太陽有多大,我們很難直接體會,可是我們能夠體會到地球的巨大,而太陽足足有130個地球那麼大,真的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那月球有對大呢?它的半徑只有地球的1/49。基於此,在過去的數千年裡,這兩顆本質差異巨大的天體幾乎擁有了相同的文化地位。現代科學觀測表面,太陽的直徑大約是139萬公裡,而月球的至今大約是3476千米。從數值上看,太陽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00倍,這意味著,假如月球和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相等的,那太陽如果是一顆籃球的話,那月球還不如一顆綠豆。
  • 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400倍,與地球的距離比也是400倍,是巧合嗎?
    太陽有多大,我們很難直接體會,可是我們能夠體會到地球的巨大,而太陽足足有130個地球那麼大,真的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距。那月球有對大呢?它的半徑只有地球的1/49。從這兩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太陽面前,月球就如同大山面前的一塊石頭。可是就是體積差異如此巨大的兩顆天體,在地球上看上去,它們的大小卻沒有多大的差別。基於此,在過去的數千年裡,這兩顆本質差異巨大的天體幾乎擁有了相同的文化地位。
  • 大藍洞穴,位於加勒比海燈塔暗礁,是冰期形成的石灰巖溶洞
    從外層空間看地球,我們的地球是一個非常光滑的球體,實際上我們的地球表面有著不同的地形分布,高低起伏,地球的最高點是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而最低點是馬裡亞納海溝,最深約-10929米,兩者之間的相對高差約為19773米,或約為20千米,但這一距離相對於地球平均6371千米的半徑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們在遙遠的太空看地球,表面看上去非常平滑,高低落差很小。
  • 加勒比海燈塔暗礁中的「大藍洞」,是一個形成於冰期的石灰巖溶洞
    在外太空看我們的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看起來就像一個十分光滑的正球體,實際上我們地球的表面有著高低起伏的不同地形分布,地球海拔最高的地方是珠穆朗瑪峰,海拔為8844.43米,海拔最低的地方是馬裡亞納海溝,最深海拔約為-10929米,兩者的相對高差約為19773米,也就是差不多20千米,不過這個差距相對於地球平均
  • 恆星大小是否有限制,頂級能到多大,可以直徑超過一光年嗎?
    常有人覺得我們太陽太小了,老問:宇宙中有沒有直徑超過1光年的恆星?我可以肯定乾脆回答,沒有。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討論。恆星穩定的前提是內外壓差的平衡。天體由於自身巨大質量形成的引力向心壓力,內部的高壓和高溫點燃了熱核聚變,持續進行的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以電磁輻射的方式向外傳播,由此而發光發熱,這就是恆星。恆星中心核聚變巨大輻射壓,抵禦住了本身質量的引力向心收縮壓,使其內外壓保持一個平衡穩定狀態。這種平衡能夠維持多久,決定了這顆恆星的壽命有多久。
  • 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直徑1千米的小行星平均20萬年撞擊一次海洋
    通過計算得到的最接近潛在威脅小行星的是毀神星(半徑為350米),它將在2029年4月13日(星期五)非常接近地球。在它於2004年被發現後不久,毀神星的軌道還鮮為人知(其與地球發生碰撞的概率被估算為2.7%),但隨後一系列更長時間的觀測表明,毀神星將安全地在離地球地面約3萬千米的地方通過。
  • 地球7日過「遠日點」:全年距太陽最遠,太陽視直徑最小
    新華社天津7月3日電(記者周潤健)7月7日1時,地球運行到「遠日點」,這是一年中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刻,這時,太陽視直徑為全年最小。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按照「克卜勒定律」,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一個橢圓,太陽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因此在軌道上有「近日點」和「遠日點」之分。
  • 幾億年前的大冰期什麼樣?一文帶你了解史上五大冰期
    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中,超過85%的時間裡,地球都維持著一個全球性的溫室,其溼熱氣候從赤道一直延伸到兩極。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廣泛且影響巨大的氣候變化呢?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
  • 太陽活動進入極小期,黑子幾乎消失不見,地球會進入小冰期嗎?
    其實,科學家們很早就關注了這一問題,研究結果表明,太陽表面黑子在最小期,僅比最大期的輻射強度減弱0.5%左右,而地球溫度的保持又與太陽的輻射強度有直接關係,這0.5%的幅度變化,對地球表面溫度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網上關於「太陽活動進入極小期,地球將迎來小冰期」的說法缺乏必要的科學論據。
  • 一個直徑為1光年的水球能熄滅太陽嗎?
    ~眾所周知,太陽是太陽系的核心,它日夜向地球散發著光和熱,使地球擁有了適合生命生生不息、不斷進化的舒適環境,從而形成了今天燦爛的人類文明。最近幾十年,通過對太陽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每時每刻,太陽都在進行另一種「燃燒」,即核聚變反應,它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這就是我們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光,同時也感受到了溫暖。
  • 【重磅發現】2020年以後地球可能會進入小冰期?!川建國確實沒有...
    全人類的活動對這個巨大冰塊幾乎無影響  哪怕你拉再多亞馬遜木材去那點火  把德克薩斯的石油都拿去燒  能量都不足以讓南極迎來春天    NASA的衛星監測到大氣層表面的紅外輻射有所降低,也就是說大氣層頂部正在降溫,這會導致大氣半徑變小,也意味著太空垃圾的自然衰變會被延遲,從而導致地球近地軌道附近的環境更加混亂。  「我們檢測到了330億瓦的紅外輻射功率,這比太陽活躍時期的的功率要小上10倍。」NASA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