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媽媽的絕望:孩子被搶,知道下落卻無法找回,法官也無能為力

2020-12-16 育兒秘籍

文|秘籍君

為人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危,尤其是不滿三歲的小孩子。除了看護好他們防止受傷之外,「人禍」也是父母們格外在意的,尤其是「人fan子」這三個字,更是讓人忌諱。多少家庭因為孩子被偷被搶而瞬間坍塌,父母窮盡一生精力也無法找回,簡直是人間最大悲劇。

現實生活中,有個這樣的媽媽群體。她們的孩子也在很小的時候被「搶」走並藏匿,雖然她們知道是誰搶的,卻因對方的狡猾而遲遲無法找回孩子。報警、去法院起訴,連法官也無能為力。這樣的媽媽,被稱為「紫絲帶媽媽」。

我能知道這麼個群體,還是源於某次刷手機短視頻,看到了相關畫面。畫面上的媽媽愁眉不展,訴說她們的孩子目前幾歲,已經被藏匿多少天,自己已經有多久沒跟孩子見面。為什麼她們用了「藏匿」而不是「走失」,孩子既然被藏匿,又為什麼不報警?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逐漸了解「紫絲帶媽媽」群體。

「紫絲帶媽媽」:起訴離婚前孩子被丈夫搶走,之後再也沒法見孩子

正在起訴離婚階段的新晉媽媽小麗,在自家家屬樓底下眼睜睜看著6個月的女兒被搶走,搶奪方是自己的老公和婆婆一家人。從此她就失去了女兒的音訊。儘管她之後不斷地打聽、尋找,偶爾會發現女兒的被藏地點,但只要去探望一次,第二次準撲空,因為對方搬家了。很多媽媽自從孩子被「搶」之後,就再也見不到孩子......

這樣的媽媽被稱為「紫絲帶媽媽」。指的是因為丈夫家暴或者其它原因鬧離婚,孩子本來被判給了自己,但卻被丈夫一方搶奪並頻繁變更藏匿地,導致媽媽和孩子骨肉分離,再也難相見。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已經提了離婚,為什麼不好聚好散,非要用搶奪孩子這麼極端的方式?

「搶奪孩子」的背後,是夫家人的險惡用心

①通過暴力搶奪,變相變更孩子的撫養權

法律規定,孩子在兩周歲內,撫養權歸媽媽所有。不少因為丈夫家暴或者不顧家等原因離婚的新手媽媽,在起訴離婚的最初階段,孩子是帶在自己身邊的。但這時往往會被男方一家覬覦,冷不丁會出個「搶孩子」的戲碼。

等夫家將孩子搶到手,再頻繁搬家換地址住,孩子媽媽這邊根本見不到孩子。即便這時候離婚勝訴,法院也判孩子歸自己所有,但卻因為被搶而落不到實處。

等男方搶走孩子養個一年多,孩子過了兩周歲,男方會起訴要求變更撫養權。這時候孩子已經和他們形成了更親密的關係,女方這邊也有「沒盡到撫養義務」的事實。出於「孩子不宜頻繁更換撫養人和生活環境」的考慮,法官往往會將孩子判給男方撫養,這樣,男方就從最初不佔優勢的一方搖身一變,成了孩子的合法撫養人。

②搶走孩子後以此為要挾,在離婚時佔盡優勢

更何況有些男方會以此要挾尚在起訴離婚階段的女方,要求女方主動放棄孩子的撫養權,這樣才可換來對孩子的「探視權」。不然,就會要挾帶著孩子躲藏一輩子,讓女方永遠見不了孩子。不少媽媽出於無奈,只能被迫答應這樣的請求。

此外,有的男性還會以此為要挾,要求女方離婚時淨身出戶,這樣才能換回孩子。很多女性愛子心切,也只能妥協。

紫絲帶媽媽面臨的困境

①孩子被搶,自己的權益得不到保護

不得不說,在起訴離婚卻尚未離婚的階段,夫家將孩子「搶」走,法官也無能為力,畢竟「兩人沒離婚,他又是孩子的爸爸」。等到男方帶著孩子藏匿,女方也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尋找蛛絲馬跡,即便起訴至法院要求享有探視權,男方若拒不配合,法院也沒辦法。

②孩子即便被奪回,也會有心理陰影

當然,也有的媽媽足夠幸運,能將孩子重新從夫家「奪回」。但這樣對孩子依然有傷害。

因為頻繁被搶被奪,孩子的心裡會留下陰影。

被爸爸搶奪後,一向跟著媽媽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樣被細心呵護,還被奶奶頻繁灌輸「媽媽是壞人」,安全感被破壞,頻繁搬家藏匿的生活也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

有位孩子小時候被爸媽搶奪兩次,成年以後還有應激反應,看到路邊有白色麵包車就一激靈,感覺自己又要被搶走。

還好,新修訂的《未成年保護法》裡有了這樣的規定:不得以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爭奪撫養權。這對「紫絲帶媽媽」來說是好事,但因為沒有規定處罰方式,仍然有完善空間。

相關焦點

  • ...他是電影《親愛的》原型:心裡已經沒了仇恨,只希望知道孩子下落
    距離兒子孫卓被人販子拐走已經過去了13年,這13年裡,他幾乎跑遍了全中國,把孩子的照片貼滿大街小巷,他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親愛的》,讓無數觀眾落淚。其實每到過年,對孫海洋一家來說都是最難熬的。1月10日中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上孫海洋時,他正在整理多條關於兒子的線索。「找了十多年,心裡已經沒了仇恨,作為爸爸媽媽,只希望知道孩子的下落,看看他過得好不好。」孫海洋說。
  • 「不是媽媽不想救你,媽媽確實無能為力,孩子,媽媽對不起你!」
    「不是媽媽不想救你,媽媽確實無能為力,孩子,媽媽對不起你!」對於天下父母而言,孩子都是他們的心頭肉,他們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會願意孩子受一點委屈,愛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俗話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這句話就是講述母愛的偉大的,他們為了孩子可以放下一切,那怕是臉面和尊嚴。
  • 孩子玩具被搶,你會怎麼做?媽媽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影響孩子性格
    之後很多事情,都儘量不讓父母知道,或者是父母最後一個知道。 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親子關係,似乎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特色。和身邊的朋友交流,他們同樣也是這種感覺,幾乎很少有與父母談心的。
  • 是法官,也是媽媽,案件與孩子都是我的牽掛
    是法官,也是媽媽,案件與孩子都是我的牽掛 2020-05-11 0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好媽媽,再見》:媽媽的愛,沉重得讓我們無法想像
    宅在家的你是不是已經劇荒了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安利一下最近熱播韓劇《你好媽媽,再見》,講述的是一個悲傷而溫情的故事,和以往千篇一律的偶像劇不同,這部劇沒有復仇,沒有第三者,沒有情感糾葛。有的是媽媽對女兒沉甸甸的愛。
  • 「消失」的孩子
    孩子被搶/藏,出於「要維持孩子穩定的生活環境」的原因,她們很可能在撫養權官司中敗訴;有的即使得到撫養權或探視權,也無法順利執行,目前法律的強制執行措施不足以讓她們的權益得到保障。她們身處的困境似乎是個無解的謎題。搶/藏者利用法律的模糊地帶和傳統的觀念設下一個圈套,困難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封閉的局,讓她們無計可施。
  • 曾參演《絕望主婦》的女星,面對孩子的學習一樣絕望,還進了監獄
    費莉西蒂·霍夫曼是一位優秀的演員,因精彩的表演得到大家的認可,在《絕望主婦》中的演出獲得第57屆艾美獎喜劇類劇集這種獲最佳女主角獎,還曾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提名。自己的演藝事業還是很成功的。和所有的媽媽一樣,都期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沒有國籍的,進入好的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結識更多的朋友,有更好的將來。
  • 孩子玩具被搶後的反應暗示性格,父母這樣教育,高情商解決危機
    對面的男孩執拗地不肯歸還,樂樂立馬去求助媽媽,暖暖聽聞兒子的講述後,帶著樂樂一起去「討回公道」。樂樂媽媽溫柔地詢問小男孩:「XX,如果你心愛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是什麼心情呢?」「難過,不開心。」「阿姨,對不起,我知道錯了。」小男孩將鏟子歸還給樂樂後並道歉,樂樂瞬間笑容滿面地說道:「沒關係,媽媽說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我們一起玩吧。」
  • 殘障女子亡夫遺留手機被搶:那是我的命!警方連夜調查找回,心酸的是...
    亡夫留下的唯一紀念卻在自己家門口被搶說起這件事宿遷倪女士泣不成聲追尋嫌疑人的路程中,民警收到一條倪女士發來的簡訊,原來這部手機是倪女士亡夫留給她的遺物,手機裡還存著丈夫的照片,對她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倪女士的丈夫今年5月份因為意外去世,所以她發簡訊求我們無論如何一定要幫她把這部手機給找回來。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個人給抓到。」宿豫公安局陸集派出所副所長周新傑說。
  • 孩子玩具被搶時的表現,暗示著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一般錯不了
    前言: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物品都有較強的保護欲、佔有欲,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的手中的玩具被搶走時,大多數孩子都會非常生氣,甚至會因此哭鬧不休。家長們是否知道,孩子玩具被搶走時的表現,將暗示著他們今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 孩子「玩具被搶」,通過孩子的反應,就能了解孩子的性格
    孩子「玩具被搶」,通過孩子的反應,就能了解孩子的性格1.不哭不鬧,去找大人幫忙這類孩子的性格是比較沉穩的那種,懂得如何正確的處理困難,心思比較細膩。3.大哭,尋求大人的幫助這類孩子通常比較內向,也比較膽小,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矛盾,容易吃虧。這樣的孩子通常情況下,有可能是被家裡人溺愛的孩子,比較嬌慣,受挫能力比較差;也有可能是社交經驗比較少,沒有經常跟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所以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 玩具被搶時孩子的反應,暗示著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別大意
    玩具被搶時孩子的反應,暗示著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一般錯不了我在外面看到過這樣的一件事情:在體育館旁免費的娛樂場地,有一個孩子3周歲,旁邊5、6歲的孩子總拿3歲孩子面前的玩具,孩子的媽媽沒有說什麼,孩子也不介意。
  • 遭長期家暴媽媽起訴離婚,法院將孩子判給了誰?
    法官說法:家長應拒絕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經辦法官指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以文明的方式進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監護和教育職責,不得實施家庭暴力。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忽略了語言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在孩子做錯或者沒有達到家長期望值的時候,會說出讓孩子傷心甚至絕望的話,家長不覺得有什麼錯,甚至不覺得自己對孩子有過語言暴力。
  • 短跑名將張培萌搶走孩子的90天後,一群可憐的媽媽浮出了水面
    她的孩子被搶了,她想要回孩子,想和她在一起。但隨著夫妻兩人的互相指責和各列證據,輿論似乎已經轉向了討論兩人的孰是孰非上。孩子,早就被忽略了。在一周前,張莫涵接受了新京報的採訪,鏡頭前,這位「孩子被搶」的媽媽仍心有餘悸,她說自己現在看到走廊就害怕,總覺得孩子被在哪裡藏了起來。
  • 特殊時期,媽媽被迫學習一項新技能——理髮,孩子:想念Tony老師
    ▽狗啃式劉海就算了,我的劉海可能是我媽從後腦勺分過來的……@雙子諾諾MM▽這個孩子的媽媽可能和上一個的媽媽是同一家美容美髮院校畢業……@愛朵兒0920不過都還是挺可愛的呢,還能看出是女兒。@改暱稱現在無法顯示▽不過這樣的層次感不是僅此一家能出來的手藝,看看這個……不知道大家知道不?中國國畫中有個技法皴(cūn)染,總之有點像,哈哈哈。
  • 馬布裡絕望了!北控鎮隊之寶親自葬送了好局,裁判也無能為力
    如果孫悅能在關鍵時刻找回一些手感,北控絕對不會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面,可惜沒有如果,北京北控鎮隊之寶孫悅是親自葬送了好局。 主教練馬布裡對於孫悅的表現也感到非常的不解,甚至是有些絕望,他怎麼都想不到孫悅作為一名老將,狀態的起伏為什麼會這麼大,孫悅每一次投籃不進
  • 女博士帶孩子絕望自殺:「你沒生過孩子,就別怪我矯情。」
    意外發生後,丈夫才知道瑪洛病了,他後悔自己不曾關心妻子,影片也就在兩個人擁抱和解中結束。看完這部電影我感觸頗深,電影裡的每個橋段都能擊中每個被產後抑鬱所折磨的媽媽。現實中很多媽媽,她們像是個永遠無法停歇的陀螺,無時無刻都在為家庭奉獻自我,然而稍做得不好,就會被輕而易舉扣上「不是好媽媽」和「一無是處」的帽子。現實中,很多丈夫卻對妻子的產後抑鬱視而不見,把它視為矯情和玻璃心。
  • 夫妻離婚孩子判給誰? 法官:聽聽孩子怎麼說
    夫妻離婚孩子判給誰?法官:聽聽孩子怎麼說 2020-08-21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少年法官看《隱秘的角落》:小白船不該停靠的角落
    ,而作為一名少年法官,劇中的孩子屢屢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恍惚。第三集少年宮小普普回頭看到了已故爸爸媽媽和弟弟,「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們,你們去哪了,你們不要走了好不好,我給你們唱歌……」第十二集角落嚴良去看因吸毒引起精神障礙的爸爸,「你不是希望我將來做個好人嗎?其實我也不知道怎樣才算好人。老陳說,我跟你一樣。
  • 「紫絲帶媽媽」群體:她們是一群見不到孩子的媽媽
    不久前,主持人、足球解說員張莫涵在微博上發聲,稱其丈夫、短跑運動員張培萌在兩人分居期間強行帶走11個月大的女兒,她與孩子分離已經52天。事件引起網友熱議,一個名為「紫絲帶媽媽」的群體出現在公眾眼前。  這些女性與熊定宇的母親有著相似的遭遇:有的取得探視權,卻無法探視孩子;有的取得撫養權,但孩子被另一方帶走、藏匿……她們是一群見不到孩子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