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和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成為我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寫了一首漢樂府民歌,名叫《白頭吟》,其中有一句「心心相印,白首不離」,因表達出對愛情的真誠渴望,成為傳唱千年的佳句。儘管對愛情的追求歷久彌新,但曾經被北大錄取的那個13歲的神童田曉菲,出國留學後,嫁給了一個50多歲的美國人,又是因為愛情嗎?
一九七一年十月,田曉菲出生在哈爾濱一個書香門第裡,父母都是文盲。後來由於父母工作調動,她便跟著去了天津,在那裡長大。因為父親是天津文聯主席,田曉菲在天津文聯大院裡開始接觸文學。在4歲時,田曉菲在《天津日報》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6年後,又陸續出版5部詩集。
她因此獲得了很多獎項,也因此成為當地許多老作家的忘年交。隨後,在天津十三中學讀初中的田曉菲,因創作詩作而破格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英美文學專業,進入北京大學「少年班」。田曉菲今年13歲,在北京大學讀書,可謂少年得志。然而,田曉菲進入北京大學後,卻絲毫不驕傲,她在堅持創作的同時,認真學習了專業知識。
她每一次考試的成績都非常優秀,似乎是在努力地證明她不靠創新就能出人頭地,仍然是一名合格的北大學生。一九八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大學建校九十周年慶典。田曉菲是北大三年級的學生,她寫了一篇題為《十三歲的際遇》的文章,作為慶祝母校生日的禮物,字裡行間不僅充滿了對母校的愛和對自己未來人生的憧憬,還表達了自己一年後要離開學校的執著。
田曉菲《十三歲的際遇》一發表,就受到師生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甚至在其後被選為國內中學教材,成為她少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同樣因為這句話,《天才少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田曉菲於1989年順利地從北京大學畢業,然後選擇出國深造,她選擇了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兩年後又攻讀碩士學位。
1998年6月,27歲的田曉菲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生,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同時,田曉菲的愛情也來了,哈佛文學院院長史蒂芬·歐文,也就是田曉菲的導師,向她表白,對這位學生表示了多年的感激與愛。
在同樣熱愛詩歌的史蒂芬·歐文看來,這位年輕、才華橫溢的中國女孩兒,身上自然散發著多年飽讀詩書的氣質,幾乎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已經愛上了自己的學生田曉菲。但是由於師生關係,在田曉菲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史蒂芬歐文只能藏起自己的愛慕,默默地引導她,教她。
對田曉菲來說,她也早已被充滿學識、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導師兼校長史蒂芬歐文所折服,在朝夕相處中,這種崇敬逐漸發酵成愛慕。所以,在歐文表白的那一刻,田曉菲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份愛。儘管自己的這個導師不僅是個正派的美國人,而且已經53歲了,比自己整整大了26歲,田曉菲還是竭盡所能地選擇了一段熱戀。
田曉菲將自己的這段感情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同時也做好了父母的思想工作,隨後答應了歐文的求婚,兩人在紐約結束了婚姻,婚禮簡單而浪漫。田曉菲結婚後申請了美國國籍,成為一名華裔。由於與史蒂芬?歐文年齡和國籍之間的差距,田曉菲曾經一度被指責,
#在演說中,田曉菲被史蒂芬?歐文所說的那一年,田曉菲還不到28歲,而史蒂芬?歐文當時已經53歲,田曉菲知道自己的父母不能接受他們在一起的選擇,但她仍然想要一段奮不顧身的愛情,她想要追隨自己的內心,也許這就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吧!總會有更多的力量爆發出來。田曉菲終於在1999年和父母的溝通中有了交集,父母不再幹涉她的婚事,於是她同意了史蒂芬.歐文的求婚,改變了自己的國籍,並把結婚地點選在了紐約,他們舉行的婚禮既簡單又浪漫,但卻是那麼刻骨銘心。
本為備受關注的田曉菲因此事更為社會所關注,有幾個人支持她的決定,認為追隨自己的內心是正確的,但也有不少人批評她崇洋媚外,為了祖國的建設,可以一筆帶過,絲毫沒有回報。但是事實上,這些批評,不管田曉菲看到或聽到了沒有,她都沒有時間去關心別人怎麼看她。
她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她所愛的人身上以及她所愛的工作上。她除了與史蒂芬過著相親相愛的生活外,還從事教書工作,另一方面,她也對南朝宮廷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花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它,並經常與史蒂芬.歐文討論她的研究。
田曉菲的態度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的最好詮釋。事實上,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無數個選擇,但事實上,不管哪一個選擇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因此,我們只要順從自己的內心,當出了這個選擇之後,就努力地去實現它,這樣,也算在這個世界上真正轟轟烈烈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