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關於"某大學公費生出國之後,留在了外國,為外國效力"的新聞頻頻引發人的的關注。人們的討論重點在於,拿著國家的錢卻為別國培養了人才,這不能不讓人非常失望。
人們總是希望人才都能夠留在自己的國家,為國家的富強貢獻聰明才智。即使出國了,學到了先進的知識也應該把這些知識用於祖國的建設中。
比如兩彈元勳鄧稼先,他留學美國,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當年,就毅然回國。之後的鄧老參與到我國的原子彈研發之中,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現在的公費留學最後不回國固然應該受到譴責。
但是幾十年前,有這麼一個"神童",她被北大破格錄取,畢業後出國並留在了美國,甚至嫁給了一個比自己大幾十歲的美國人,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她呢?
出身於書香門第的「神童」
首先,為了避免影響我們對她的公正評價,有一點需要說明:這位神童並不是公費留學的。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對她寬容些?別急,先來多了解一下她。
這個神童就是田曉菲,她的出身,可以說是真正的書香門第。田曉菲生於1971年,她的父母都是從事文字工作的,而且頗有一番建樹。
在田曉菲4歲那年,他的父親升任天津文聯主席,於是他們全家搬到了天津文聯大院。這個從小對文學耳濡目染的小女孩從黑土地來到了海河邊。
這也讓她離後來讓她被全國人聞名的北大更近了一些。她從小就喜歡閱讀,因為父母從事文字工作,她就有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書。這可讓喜歡看書的她高興壞了。
她每天像個書蟲一樣,從早看到晚。就連同樣愛讀書的母親都自愧不如。有一次,母親看到女兒已經在書房裡待得太久了,就去看看她是不是睡著了。
到書房裡一看,原來女兒還在看書,沉迷於讀書的她就連姿勢都和幾個小時前一樣。目前趕緊對她說:"快休息一會吧,再看眼睛都看壞了。"
可是這個小書蟲的回答讓母親非常驚訝:"不看書要眼睛用來幹什麼用呢?"
母親驚訝於小小年紀的女兒就這麼痴迷於文學,於是從此以後就有意培養女兒的文學素養,一來希望女兒能把愛好發展成事業;二來也希望她可以繼承夫妻倆的衣缽,將家裡的書香氣息發揚光大。
哪知田曉菲這一做就不只是傳承衣缽這麼簡單,從學習詩歌開始,她的才華就像源源不斷的流水。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田曉菲得到這個老師之後,她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飛速發展。
因為自己太喜歡詩了,所以她經常會把自己讀到的好的詩句背誦下來。而且她的記憶力很好,總能快速清晰的記得自己曾經在書本上看到的內容。
說是"背誦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田曉菲背會的詩可不是三百首那麼簡單,所以她年紀尚小就能自己作詩了。
十歲之前,她就能憑藉自己的靈感寫出不俗的篇章了。到了十歲,她就已經出版了5本詩歌集。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小小的年紀,文筆可不差,她憑藉這些詩歌集獲得了文學創作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颳起一陣"神童"風,各個高校都在搜羅民間的所謂"小神童"。憑藉著自己的文學作品,13歲的田曉菲被北大破格錄取。
田曉菲進入北大讀了西語專業,北大可是享譽全國的頂級名校,進入北大是多少莘莘學子的終極夢想。而田曉菲輕而易舉般的實現了這個很多人難以企及的夢。
那時候,她的"神童"之名傳遍了全國,人們都知道北大有個才女名叫田曉菲,四歲能作詩,十歲出詩集,十三歲就已經成為北大的學生了。一時傳為佳話。
兩位」神童「的相聚
田曉菲在北大的校園裡也得到了不少的關注,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全國最高學府中,她憑藉著出眾的文採,13歲的年齡,被同學們羨慕著。
田曉菲在北大還認識了查海生,也就是詩人海子。那個時候海子相遇於北大,而那時,海子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哲學教研室做一名教師。兩人同樣是少年成名,同樣酷愛文學創作,可以說是兩位神童聚首。
田曉菲經常拿著自己創作的詩歌去找海子,請他評價,海子對他說:"如果你能堅持,你將成為偉大的詩人。"受到了海子的鼓勵,田曉菲對於詩歌等文學創作更是充滿滿腔的熱血。
田曉菲在學校裡可謂是重點培養對象,在北大九十周年校慶的時候,專門讓她演講了一篇名為《13歲的際遇》的文章。
這篇文章是她自己寫的,筆觸細膩,文採飛揚,從此她在北大更加出名了。這篇文章後來還被選做了小學語文教材裡的課文。
在這之前的田曉菲,可以說是被所有認識她的人都看好,她們都覺得這個年少成名的才女,以後一定能去的不菲的成就。
可是,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田曉菲在畢業之後,直接去了美國留學。這時候有的人還會覺得,留學而已,以後總是會回來的,回來之後還是我們國家的棟梁之材。
如果你也這麼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君不見,多少出國留學的北大清華名校生,學成之後再也沒有回來,而是留在了當地,入了當地國家的國籍。
有良心的還會把自己的父母接過去或者通過別的方式贍養父母,而有個別的,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再聯繫。
田曉菲在美國讀完博士畢業之後,沒有選擇回國,而是直接入了美國國籍,甚至在這之後不久,嫁給了她的導師。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美國教授整整比田曉菲大了25歲。當他們兩個結婚的時候,田曉菲28歲,而這個美國教授已經53歲了。
田曉菲喜歡上了美國教授
我們乍一聽起來很難接受這樣的消息,這個美國教授究竟是何方神聖?讓曾經的"神童",如今的才女,不顧年齡的阻礙,非他不嫁?
其實這個教授就是史蒂芬·歐文,他是一個美國漢學家,文化成就頗深。熱愛中國文化的他還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叫做宇文所安。而田曉菲的筆名叫做宇文秋水,可見他們兩個的感情之深厚。
說回田曉菲的丈夫宇文所安,其實他倒也算一個正人君子,他和田曉菲的戀情並不是想像中的"師生戀"。在田曉菲還沒畢業時,兩個人就是正正經經的師生關係,平時沒有任何的過分舉動。一直到田曉菲畢業之後,宇文所安才正式跟田曉菲告白。
當時的田曉菲還有其他的追求者,但是她卻一心想要和這個比自己大幾十歲的人在一起,究其原因,就是她看到了眼前這個人的閃光點。
宇文所安作為美國著名的漢學家,對中國文化非常精通也非常熱愛,同樣熱愛文學的田曉菲,應該是覺得和他在一起有共同語言,可以一起步入心中的文學殿堂。
現在的田曉菲已經將近五十歲了,其實她加入美國籍之後也並沒有和祖國斷了聯繫,而是經常會來國內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從近來田曉菲的照片來看,還不到五十歲的她,頭髮已經有些花白。
而她的先生宇文所安,也已經七十多歲了,不知道他們現在還是否像從前那麼相愛?當年的北大才女又有沒有為自己的選擇後悔過呢?
對於她當年的選擇,筆者覺得其實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只是她身上的光環讓我們對她更加在意。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