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坦然接受失去,才能更好地擁有

2020-12-23 東林夕亭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很少有人會因為某一種壓力而崩潰,往往都是積攢了太多的壓力之後,達到了極限。

有個詞叫做「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一根稻草肯定不足以壓垮駱駝,而是駱駝的負重已經達到了極限,再多一點就超出了承受能力,所以才會被壓垮。

人也是一樣,壓力多到一定程度之後,很容易崩潰。而且,人的壓力往往不是有形的負重,而是無形的精神壓力。

人本身就會通過胡思亂想給自己製造壓力,在此基礎上,如果外在壓力太多的話,真的很難吃得消。

雖然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只需要給自己減壓就行,但如果你的處境像那道一邊放水一邊注水的數學題一樣,你懂得給自己減壓,也終究扛不住源源不斷增加的外在壓力,這時候,往往就需要「斷舍離」三個字發揮作用。

比如一段婚姻總是給你帶來壓力,壓力越來越多,當壓力超出了你的忍耐範圍時,你自己消化不了的時候,就只能通過逃離婚姻換取解脫。

02

M在談及自己現在的婚姻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做人,還是現實一點比較好,能夠選擇一個現成的好男人結婚,就不要寄希望於一個不確定會不會變好的男人,否則你等到最後輸了,發現你寄予厚望的人給你帶來的全都是失望,你會深深替自己感到不值。」

跟很多活得通透的人一樣,我們面對通透的他們時,會覺得他們活出的姿態很好。而事實上,沒有人是天生活得通透的人,越是通透,越是雲淡風輕的人,越是有過很多不堪回首的遭遇,他們走的是一條先苦後甜的路。

M也是如此,現在的她說起婚姻的話題時雲淡風輕,並不是說她生來就是如此淡然,她曾經也有過不堪回首的婚姻,也正是有過那段遭遇,讓自己做出改變了,才有現在的她。

她之前的那段婚姻並不罕見:當初她跟別的女人一樣,想通過嫁給條件好的男人過好日子,嫁是嫁到了,但是,卻跟她想得不一樣,男人的條件是好,但是,她卻沒辦法從中受益。

雖然說男人對老婆好,都是有條件的,但是她前夫設置的條件太高,甚至可以說,她前夫沒有原則,想一出是一出,整體對待她的態度是,「你想花我的錢,想讓我對你好,可以,但必須滿足我的條件!」

如果他提的條件都正常,都合情合理,M肯定會接受。可關鍵是,他所提的條件,全都像是故意要刁難她一樣,不管她是否按他的要求去做,他都說不滿意,從而又提出新的條件。

最讓M受不了的一件事是:她前夫先是在不跟她商量的情況下把公婆接到家裡住,而且要求她必須好生伺候公婆。M伺候了,卻不被認可。之後,他又突發奇想讓M陪公婆回老家去住,說在一起生活耽誤她工作。M跟公婆一起回老家之後,他開始嫌棄M不賺錢,說M是個吃白食的廢物,接著又背叛了婚姻。

他的這一連串舉動,心裡依據就是,「我比你優秀,比你強,這個家我說了算,我讓你怎樣,你就必須要怎樣。」

如果M是個沒感情的機器人,只需要被動接受指令就好。可問題是她是個有感情的人,她也有自己對婚姻的需求,也有自己對男人的期待,一直被男人當下人一樣使喚,自己按他的要求去做了還不被認可,甚至被嫌棄,她不可能好受,她前夫所做的那一切,對她來說都是壓力。

M說她在那段時間,特別懷念自己的前男友,「以前我覺得我前男友很差,嫌棄他條件不好,但跟渣男結婚後才發現,還是我前男友人比較好,而且對我是真心好。」

當時的她,暗中打聽過前男友的近況,得知他還單身,她就人為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希望,覺得不管離婚後是否能跟前男友結婚,至少先假設一個希望,可以讓自己在離婚時有點底氣,才能讓自己坦然接受失去。

即便是在離婚時,她前夫依然在打擊她,「你都35歲了,離婚後肯定嫁不出去!」

M告訴他,「我不擔心,我有備胎,離開你,我會活得更好!」

或許是她運氣比較好吧,離婚後主動追求前男友,竟然還真讓她追到了,兩個人一拍即合結婚了。對於M來說,雖然前男友的條件沒有前夫好,但至少對她有尊重,會把她當人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在堅持努力,堅持改變,這對於M來說才是真正能帶給自己幸福的人。

03

很多人所經歷的婚姻問題,跟M曾經經歷的類似,都是在一直積攢壓力,壓力多到自己忍無可忍的時候,不得不想到離婚。

這些人當中,很多之所以不敢離婚,就是因為沒有方向,看不到希望,從而會對未來充滿恐懼,會擔心自己離婚後活得不好。

其實這些人都應該向M學習,沒有希望要給自己建立希望。希望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人為設定的,沒有人可以無緣無故就看到希望,也沒有什麼希望會直接砸在你頭上,你只有自己確定了某個方向是希望,你才有希望,有了希望,你才能鼓足勇氣捨棄掉拖累你的婚姻,才能做到坦然接受,坦然接受失去了,才能更好地擁有。

不僅僅是婚姻,人生中很多事都是這樣,你當下的處境已經確定很糟糕了,一直在拖累你,一直在給你增加壓力,你只要選擇離開就可以擺脫所有的壓力,那你就沒有理由繼續留在其中受折磨。

放棄需要勇氣,這時候想衝破不敢逃離的心理障礙,就需要自己給自己加油打氣,自己給自己建立希望,你要堅信擺脫不好的人和事以後,你可以活得更好。而且事實也正是如此,你擺脫了不好的人和事,之後只要用心去活,肯定會有更好的人和事等著你去遇見,這樣肯定要比你留在糟糕的人和事身邊受折磨要好得多。

相關焦點

  • 人生的豐盈,盡在得失之間能夠坦然從容地調和
    2、人生的豐盈,盡在得失之間能夠坦然從容地調和!人的善惡好壞、幸福亦或痛苦,不是取決於外界,決定命運的唯一權力是自己!做人言而有信,諾不輕許,言不傷人!向善是一種優雅。明智的人,不與是非爭長短!始終保持內心的澄澈和善良!依心而行,無悔今生!早安,各位親、小夥伴們!早安,朋友!3、三種值得你信任的人:知道你笑容背後的悲傷,明白你怒火裡隱藏的善意,了解你沉默之後的原因。
  • 甜的反義詞是膩,唯有堅守本心,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不可能每一件生活當中的事情都是非常完美的,我們只有抓住我們當前所擁有的,努力去感受當下的幸福,才能讓我們抵擋失去的痛苦。有很多的人總是會忽視當前所擁有的東西,過分的較真於我們沒有達到的境界,而這種較真往往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傷痛。當我們不停地和各種各樣的煩惱較真,生活的快樂已經離我們遠去了,有目標自然是好的,但是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學會知足,人在變優秀的過程中,只有承認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能收穫更好的人生,只有在痛苦中奮勇向前。未來才會向你招手。
  •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坦然面對,才能快樂一生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和失去的過程,坦然面對,才能快樂一生1:我能喝下最烈的酒,也能度過沒有你的深秋,我能抽下最猛的煙,也能忘記你曾經對我的溫柔。用智能探討人生真諦,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如果你想放棄,想一想你為什麼堅持了這麼久。4:煩透了沒必要的無效社交,人和人之間就不能多點距離美嗎,保持距離,沒有八卦,管好自己。
  • 擁有的都是僥倖,失去的都是人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早安晚安語錄,ID:zaowanyul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01人生一輩子,擁有的都是僥倖,失去的都是人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一份經歷,無論擁有與否,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自己應當遇到的,都是自己一種隱隱約約命中注定的一種緣分罷了。02人生一輩子,其實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改變,一切都會慢慢失去,失去是一種人生的常態,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
  • 你若不能改變,就請坦然接受
    你若不能改變,就請坦然接受 來是偶然,去是必然,
  •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佛說:「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 順其自然」。人生四然,如果能悟透其中的格言,足以影響你的人生。人生,就是一場獨自旅行的行程,會在路上磕磕絆絆,會經歷很多事,遇到很多人,但錯過了就不會再遇到。沒有得失之間的考量,就少了人生的樂趣。能坦然接受,便是有了自己的思量。
  • 經歷才能成就更好的人生
    現如今成功學方面的資料鋪天蓋地的向我們湧來,特別是各種大師和各種老闆進行演講,推廣自己的成功經驗,雖然裡面有可能能夠對我們產生影響的正能量,但是成功不可複製,只有自己經歷過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 人生無所謂失去,而只是經過而已;亦無所謂得到,不過是體驗罷了
    想來,人生的這一場經歷,空手而來,空手而去,好像到最後什麼都不屬於自己,所有的一切,也就不過是使用者而已。所以,才有那句話說得好:人生無所謂失去,而只是經過而已;亦無所謂得到,那只不過是體驗罷了!仔細想想,又何不是如此?
  • 失去和擁有是否成正比,取決於失去之後的態度
    那篇文章講的是「失去有時候是為了更好地擁有」,其中「失去是為了更好地擁有」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有時候」三個字。之所以要咬文嚼字,是因為失去和擁有並非在每一種情況下都成正比。失去和擁有是否成正比,取決於失去之後的態度。
  • 鄭爽為殺妻焚屍案受害者發聲:要經歷什麼才能坦然接受這種殘忍
    中午,鄭爽在該案件的報導下留言發聲,她寫道:「見識害了我,要經歷什麼才能坦然接受這種殘忍,突然感覺古人的刑法頗有哲理。」並感慨:「打開世界的方式只是生活本身,是我們的生活和見識少了。」鄭爽曾多次在社會新聞,尤其是和女性相關的社會新聞中發聲。這次的發聲尤其圈粉。
  • 世事本不完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活得從容灑脫
    人生更沒有絕對的完美,如果你把追求沒有缺憾的人生當作活著的最高境界,那才是不完美的開始,煩惱的根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在世,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順從你的意願,唯有試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生活中保留一點缺憾,才能活得從容灑脫。缺憾也是一種美,而完美的本身就是不完美。
  • 懂得放棄,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選擇什麼的生活方式,而是在任何情況下能夠真實的做自己。經歷世事的磨礪,看清生活的本質後,我們逐漸明白,做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要一邊學會選擇,一邊懂得放棄。學會選擇是一種藝術,不被欲望所支配,才能真實做自己,懂得放棄是一門學問,不被世俗所牽絆,才能淡然看世界。
  • 人生無法逃避「失去」,就學會接納與成長
    #讀書生財#人生總會面臨很多失去,比如失戀、離婚、喪親、失業、失去朋友、愛寵去世……人生就是一個失去的過程。露易絲.海的《心的重建》中指出,面臨失去時,人們會經歷5個階段:否讓、憤怒、掙扎、鬱悶(抑鬱)、接受。
  • 接受自己的債務才能涅槃重生!
    為什麼要接受自己? 因為只有接受自己才能更好地改變自己。 要接受治療首先要承認自己生病了。如果自己都不接受自己的病痛,就會在自己的疾病上又加上焦慮的症狀,那麼人就會因為生病而又生病了。 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了打破債務的枷鎖,負債的朋友應該承認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出現了財務問題。 這並不可怕,更不可悲,只是不完美,而且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的。
  • 心理學家告訴你:不要害怕死亡,坦然接受死亡這件事的好處有三點
    派克在書裡面提到,勇敢地接受和坦然面對死亡這件事的好處(價值)有三點:1, 減少對死亡這件事本身的恐懼感,更加坦然地面對生活。害怕死亡,是恐懼的根源。只有勇敢地接受和坦然面對死亡後,我們才能減少對死亡這件事本身的恐懼感,更加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2, 死亡的存在更能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有限。生命的目的是學習,我們要首先學會如何坦然面對死亡,才能夠更好地學習如何生存。
  • 如何坦然地面對失敗?
    首先,我們要明白,每個人都會常常面臨失敗。 相對勝利而言,失敗是我們人生當中的常態。 曾經有個知名節目的主持人在節目中被問到:「為什麼在大學20年還是個副教授?」 面對這個犀利的問題,他很直接地回答說:「因為無能啊。」隨後他補充說,自己的學術水平還沒有達到可以評教授的水準。
  • 能影響你人生的格言: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就好比筆者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這條語錄: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筆者認為,如果你能悟透這條格言或者說是語錄,那麼足以影響你的人生。如何理解這條格言呢?筆者從以下五個方面為大家解讀:第一,得之坦然,所得正大光明。筆者曾經記得古人曾經這樣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實也正和這「得之坦然」有相似之處。
  • 再讀《肖申克的救贖》:面對命運的不公,要學會坦然接受
    命運對於安迪無疑是不公平的,但是當災難突然來臨時,他沒有哭天喊地,而是選擇坦然的接受這一切,默默尋找時機。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史蒂芬·埃德溫·金的代表作,他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名最大的美國小說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好萊塢製片商的搶手貨。
  • 人生沒有永遠的獲得,也沒有永遠的失去
    人世間的喜怒哀樂無非來源於這兩個詞「失去」「獲得」。收穫了,我們都為自己感到高興。但面對失去,我們是懊悔傷心,還是坦然從容?The joys and sorrows in the world come from these two words "lost" and "gained".
  • 要麼坦然接受,要麼解決問題
    我們每個人在內心都對未知有著深深地痴迷。很多人想去火星營地體驗,正是契合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探索未知的天性。 複雜多變和坑窪不平的地貌,是火星營地重要特色元素之一,很多試駕的體驗者表示: 嘗試了BMW X3全地形越野能力和駕控之後,覺得這場探索之旅才能算作圓滿,不管以後去哪,就是到火星上生活,有了BMW X3沒在怕的。